封面
版权信息
编委会
序:治学需要“优秀”的引领
1 我国网络有害信息的范围判定
我国网络有害信息的范围判定
一、网络有害信息范围判定的现存问题
二、网络有害信息范围判定的指导原则与审查标准
三、网络有害信息范围的类型建构
四、网络有害信息范围的法律重述
五、网络有害信息范围的统一解释
写作回眸 网络信息安全维护与网络表达自由权益保障的均衡之道
2 连续与断裂:帕克与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神话
连续与断裂:帕克与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神话
一、传播研究史的话语争夺
二、为什么是帕克
三、连续中的断裂
四、从进化论到效果研究
五、断裂中的连续
写作回眸 等待启示
3 告别“街头发言者”
告别“街头发言者”
一、引子: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二、前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街头发言者”模式
三、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告别“街头发言者”
四、尾声:言论自由的“想象力”
写作回眸 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思考言论自由
4 互联网与“观念市场”
互联网与“观念市场”
一、“观念市场”的由来及其争论
二、互联网语境下“观念市场”的适用性
三、数字环境的制度生态
写作回眸 让人类的“知识树”开枝散叶
5 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
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
一、引言
二、空间、场所与传播的互构
三、阈限性与空间潜能
四、持续的阈限性下的城市空间和传播
五、结语:城市空间与传播的互构
写作回眸 论文写作:不停歇的阅读、思考和反思
6 社交媒体,职业“他者”与“记者”的文化权威之争
社交媒体,职业“他者”与“记者”的文化权威之争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纪许光作为职业“他者”:职业边界与合法性的区分
五、受众认可vs.同行认可:社交媒体下的新闻权威之争
六、讨论与结论
写作回眸 文化社会学路径的新闻研究正当其时
7 新闻生产即记忆实践
新闻生产即记忆实践
一、媒体记忆的边界
二、新闻生产即记忆实践
三、媒体记忆的批判性议题
写作回眸 从文献打开问题意识之门
8 可沟通城市指标体系建构:基于上海的研究(上、下)
城市传播:重建传播与人的关系
一、城市传播:传播研究的范式创新
二、传播研究的中介化转向
三、“可沟通城市”:实现人的存在价值
可沟通城市:网络社会的新城市主张
一、反思当前城市评估方式
二、从传播来理解城市
三、“可沟通城市”概念的来源与补充
四、“可沟通城市”的核心价值与主张
五、“可沟通城市”主张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可沟通城市评价体系
一、“可沟通城市”的内涵
二、城市传播的维度和“可沟通性”诉求
三、城市可沟通性的考察内容与指标
四、“可沟通城市”评价体系
五、“可沟通城市”的测评
空间可沟通性:“微游上海”的城市意象及其生产
一、城市意象:对上海空间可沟通性的一种考察
二、意象的再造:“微游上海”对城市空间的再生产
三、再造意象的再造:上海城市空间与现代性探源
四、可沟通城市:未完成的上海城市空间生产
“自说自话”的城市官微
一、城市官微传播:超越“信息传递者”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分析结果:城市官微的内容呈现与协商状况
四、发现与讨论:“自说自话”的城市官微
城市意义网络的可沟通性
一、焦点小组访谈:进入田野
二、“我们的上海”:地方认同的空间维度
三、“我们”的精致生活:地方认同的文化基础
四、结论
写作回眸 团队合作,为传播学研究开疆辟土
9 论民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历史评价问题
论民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历史评价问题
一、民国新闻业“从哪里来”:起源时间的确认
二、民国新闻史“怎样过来”:发展阶段划分的逻辑基点
三、民国新闻业“怎么看”:历史评价的辩证视角
四、结语
写作回眸 求学六件事
10 十八世纪中国的新闻与民间传播网络
十八世纪中国的新闻与民间传播网络
一
二
三
四
五
写作回眸 换个视角研究新闻史
附
第四届(2015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遴选结果
第四届(2015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遴选备选论文来源期刊名录
一、新闻传播类期刊
二、综合性社科期刊
三、高校综合性学报
四、其他学术期刊(跨学科)
后记
更新时间:2019-08-30 18: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