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学例话: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品鉴·第4辑
- 唐绪军
- 4345字
- 2021-03-26 17:17:21
写作回眸 等待启示
接到获得第四届(2015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的邮件时,颇感意外。因为这篇关于帕克与芝加哥学派的文章并未发表在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期刊上,也不是时下流行的题目,能侥幸入选实在得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设立的这个学术奖项的评奖机制。曾在微信上看到一篇陈传席教授写的文章,对比了诺贝尔奖的提名制与中国的当下评奖的申请制。里面写道:“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得主事先一点也不知道。既不要自己像乞丐似地把自己科研成果一一上报,也不要填表,更不要自己吹自己的成果有什么独创和高明,更不存在拉关系、开后门等,而是由有关专家提出推荐,且不通知科学家本人,再由权威专家评判,评判后,发布消息,所以得主往往事先一点不知道。” 正如陈传席教授所言,非申请制评奖隐含着对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和高尚人品的尊重和维护,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开了一个好头。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建立的同行专家层层打分遴选的评奖机制与之类似,看文不看人,每年都有许多新面孔的青年学者入选。论者或许不同意评委的判断,但是这种有鲜明学术价值观的评奖至少胜过乡愿地利益分配。就像所有学术评奖一样,评选结果本身就是评委团独特价值观的表达。如果这个价值观得不到学术共同体承认,他们会用脚投票。这个奖项虽然目前暂时还不能进入官方的学术评价体系,但是四年来的口碑和影响证明其公平性与价值。
《连续与断裂:帕克与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神话》这篇论文是2014年四川外国语大学王金礼教授给《学术研究》策划的“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专题中的一篇。当时我正在写《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一书,其中大部分章节已经完成,但是从全书结构完整性上来讲,尚缺芝加哥学派与施拉姆的两个重要部分,所以他来约稿时我们一拍即合。
文章写了大半年,除了自己拖延症的问题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系统地整理材料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我不打算对芝加哥学派做全景描述,一篇文章也难以做到,况且之前胡翼青已经做过一个难以超越的全面梳理,甚至连传统上不算芝加哥学派的一些外围学者也被纳入考察范围。我的构想还是沿着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脉络,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切入,找到一个以小搏大的有穿透力的问题。因为据我观察,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学界来说一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进路,很多人谈,但是却让人觉得隔阂,这种尴尬的境遇的形成一定有其深层原因。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可能有故事的地方。
后来在重读凯瑞关于芝加哥学派论文和普里对切特罗姆《大众传播与美国人思想》一书的评论时突然意识到帕克是个突破口。不过那篇文章的重点不在这里,关于帕克只提了一句。国内现有的研究也是把帕克打包在传播芝加哥学派里整体处理,现在看来,这种整体处理本身可能才是最大的问题。和热闹的题目相比,我个人更愿意关注一些被忽略的或者被主流叙事掩盖的人或事,我后来将其称为“灰色地带”。帕克就是这么个有趣的人物,一方面他的名气很大,另一方面在传播学著述里大家却说不太清楚他的贡献是什么,今天也很少读他的研究。但实际上他关于新闻与传播的著述在芝加哥学派诸公中最多,并且得益于他十一年的新闻记者从业经验,他对新闻与传播问题的论述往往更具针对性,更透彻。那为什么我们会说起他来感觉茫然呢?初稿时我用了一个词“学术花瓶”,后来单波老师批评说过于主观,删掉了。这个词虽然不雅,但却是我的切身感受。
之前我写过拉斯维尔,情况十分类似。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有两个原因,要么是这个学者的理论和今天我们的关注出现了断裂,要么是我们对这个学者的阐释存在误读。根据我的观察,拉斯维尔属于前者,帕克被冷落的原因可能是后一个。根据经验,这种“异样的”地方一定有文章可做,并且鉴于之前做过几个类似的个案(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实践界充斥某人的理论,学术界却耻于提及此人,如伯内斯),我给自己定了个更高的目标:除了讨论帕克现象与传播学芝加哥学派神话的建构外,研究还想再深入一层,总结出具有方法论性质的更一般的规律,也就是希望不要就事论事描述现象,而是对于同类问题能够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目标虽然明确,但实施起来却要碰运气。因为教学、读书会、个人阅读、论文指导、与学生交流的缘故,一般我会同时关注很多问题,有些放在那里好多年没有进展,有些会因为偶然的原因有了突破立即成文。最后往往不是我在找答案,而是答案自己来找我。阅读某句话或遇到某个事情,会立即让人豁然开朗,突然醒悟。关于这个研究也是同样的情况。经过一段痛苦的阅读思考,突然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学术史的叙事问题。
詹姆斯·凯瑞是建构芝加哥学派神话的关键人物。他不仅指导学生Sheldon L. Belman写了最早的芝加哥学派传播学思想的论文(1975),指导学生切特罗姆关于传播学术史(1982)的书写中将芝加哥学派放到中心位置(这和后来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中的处理完全不同),而且20世纪90年代还自己亲自操刀写了芝加哥学派与传播研究史的论文。为了对抗哥伦比亚学派的“正统”,他建构起了传播研究的芝加哥学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强调芝加哥学派的内部一致性,并且与哥伦比亚学派加以区别,凯瑞有意无意掩盖了帕克与其他几位芝加哥学派成员的巨大差异,忽略了他的一些更有价值的思想,同时也对帕克与哥伦比亚学派学者之间的连续性视而不见。这就是在论文中提出的学术传统与思想发展中“连续中的断裂”与“断裂中的连续”的问题。同时,也借着这个个案,论文分析了传播研究史中的叙事问题,探讨了我们应该以何种更具反思性的方式来书写传播研究的历程。后来在全书完成之后我将它们统称为学术史中的“灰色地带”。
本文初稿在完成后曾在武汉大学第八届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上与同人们交流过,收到不少鼓励和意见,还得到了点评人单波教授的指点。当时回国求职的白玫佳黛(现在中山大学任教)听完后发邮件要了全文,阅读后写了很多感想和批注,其中不少意见也吸收进论文。特此感谢这些学者的帮助!还要感谢王金礼教授的约稿和本文编辑王冰老师。最后要再次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各位老师的辛苦评选,尤其是他们为颁奖会专门给我写的推荐语。
(刘海龙)
[1] James W. Carey,“The Chicago School and the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Munson,E. S. and Warren,C. A.(eds.),James Carey:A Critical Reade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p. 14,p. 23,p. 32.
[2] 胡翼青:《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4期。
[3] [美]威尔伯·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美]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 James W. Carey,“The Chicago School and the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Munson,E. S. and Warren,C. A.(eds.),James Carey:A Critical Reade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
[5] James W. Carey,“The Chicago School and the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Munson,E. S. and Warren,C. A.(eds.),James Carey:A Critical Reade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
[6] Sheldon L.,Belman,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Social Thought of the Chicago School,Unpublishe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1975.
[7] Jefferson Pooley,“Daniel Czitrom,James W. Carey,and the Chicago School”,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24:5,2007,pp. 469-472.
[8] Jefferson Pooley,“Daniel Czitrom,James W. Carey,and the Chicago School”,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24:5,2007,pp. 469-472.
[9] Schudson,M.,“The ‘Lippmann-Dewey Debate’and the Invention of Walter Lippmann as an Anti-Democrat 1986-199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2008,pp. 1031-1042.
[10] 方师师、於红梅:《詹姆斯·W.凯瑞版本的芝加哥学派及其建构》,《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2期。
[11] Sheldon L,Belman,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Social Thought of the Chicago School,Unpublishe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1975.
[12] [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曹静生、黄艾禾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13] James W. Carey,“The Chicago School and the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Munson,E. S. and Warren,C. A.(eds.),James Carey:A Critical Reade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
[14] [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15] James W. Carey,“The Chicago School and the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Munson,E. S. and Warren,C. A.(eds.),James Carey:A Critical Reade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p. 14,p. 23,p. 32.
[16] [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197页。
[17] 胡翼青:《译序二》,[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1页。
[18] [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197页。
[19] [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9—11、67—70、77、329页。
[20] 胡翼青:《译序二》,[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1页。
[21] [美]罗伯特·E.帕克:《城市: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载[美]R.E.帕克、E.N.伯吉斯等《城市社会学》,宋俊岭、吴建华、王登斌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2] [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197页。
[23] 叶肃科:《芝加哥学派》,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42—45、49—50、80—81页。
[24] 黄旦:《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从芝加哥学派到大众传播研究的确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1期;[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5页。
[25] Roben E. Park,“Reflections o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44,No. 2,1938,pp. 187-205.
[26] 叶肃科:《芝加哥学派》,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42—45、49—50、80—81页。
[27] [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翟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40—77页。
[28] [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9—11、67—70、77、329页。
[29] [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9—11、67—70、77、329页。
[30] Roben E. Park,“Reflections o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44,No. 2,1938,pp. 187-205.
[31] [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9—11、67—70、77、329页。
[32] [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9—11、67—70、77、329页。
[33] [美]W. I. 托马斯、[波兰]F. 兹纳涅茨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张友云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4] [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页。
[35] [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197页。
[36] 叶肃科:《芝加哥学派》,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42—45、49—50、80—81页。
[37]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8] James W. Carey,“The Chicago School and the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Munson,E. S. and Warren,C. A.(eds.),James Carey:A Critical Reade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p. 14,p. 23,p.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