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文化跟人一样,有外在的和内在的两种特点。外在的是它的样子,即形态;内在的是它的品性,即精神。在这两方面,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
概括起来说,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统一性。这是说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够保持完整和统一。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难以找到的”(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比如,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代和4世纪到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是分裂的和对立的,文化却是统一的。二是连续性。这是说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中断,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不像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和希腊文化那样产生过断裂和空白,发生过间隔或跳跃。中国的“二十四史”把数千年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记载得清清楚楚,以至我们可以知道公元前43年发生过太阳黑子、公元前613年出现过彗星等等。文学也如此,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延续下来。公元前5世纪的文学作品《诗经》,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读懂,它的许多诗句至今还是我们的生活语言。三是包容性。这是说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可以说,“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汉民族文化也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外来的异质文化也能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地吸收,如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就已经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后来又吸收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中国还有自己的道教文化。各种不同的宗教在中国可以和谐共处,可以相互影响和吸收,即使它们之间有激烈的争论,也不会酿成剧烈的冲突,更不会演变为战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四是多样性。这是说中国文化在统一性中具有多样性,在整体性中具有差异性。只要到中国不同地区走一走,就会发现各地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全中国通行汉字和普通话,可是各地的方言很不相同;各地都有戏曲表演,可是南方的戏曲委婉缠绵,如同小桥流水,北方的戏曲高亢激昂,如同高山莽原;我们中国的菜肴总体上叫“中国菜”,可全国有八大菜系,味道各不相同;此外,中国还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说法很多,概括起来也很难。大体说来,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以儒学为主导因素的哲学特性,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塑造了中国传统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还有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教合一,儒学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在实质上都是宗教。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宋以后直到鸦片战争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也有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社会政治哲学始终占主导地位,并且同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联系密切,它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而不是苦感和罪感。第四,还有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很不相同。这四种观点具有代表性,跟个人所研究的侧重面有很大关系。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一是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长期以来,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并不是遵循某个神的意志,而是要合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所谓“天”的概念,历代帝王也有祭天的仪式,但就其实质来看,这里的“天”不过是自然而已。人们通常所说的“天道”,实际上也指的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二是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系辞下》),“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如果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偏不倚,各安其位,就能够达到“和”的最佳状态,也就是人生和社会的最佳境界。三是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中国古代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爱土、敬土、安土,把土地当作自己的生命与依靠,因此,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唯一的祈求就是天下太平,丰衣足食,一旦遇到战乱便梦想有“世外桃源”。由安土乐天的心理而产生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凡是离乡背井的人,一个个都要思乡、怀旧、寻根、问祖,这同西方文化确实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