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第三版前言
再版前言
导言
一 长江上游的区域社会史
二 历史文献的量化手段
三 怎样认识长江上游社会
第一章 自然环境、生态及交通条件
一 地理环境与气候
二 自然灾害
三 物产分布
四 水路交通
五 陆路交通
第二章 人口、耕地及粮食问题
一 清初人口的恢复与移民
二 人口数量的考察
三 耕地面积的修正
四 粮食亩产和总产估计
五 人口压力
第三章 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
一 租佃关系和佃农经济
二 自耕农的分化与地主经济
三 耐旱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
四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
五 自然经济结构的破坏
六 对传统农业的改良
七 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章 区域贸易、城市系统与市场网络
一 长途贩运
二 川盐行销
三 粮食转运及粮食市场
四 经济区划分和城市分布
五 集市的作用及其功能
六 市场密度与农民活动半径
七 高级市场与城镇发展
八 都市与都市商业的繁荣
九 商业组织和商业活动的现代化
十 金融组织的演变
十一 世界市场与对外贸易
第五章 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
一 传统手工业与矿业
二 传统手工业中的新因素
三 工业中的新变化
四 发展现代工业的措施及组织机构
五 现代企业的发展
六 现代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第六章 政治统治结构与地方秩序
一 行政区域划分
二 行政统治结构
三 县级行政官计量分析
四 士绅与地方秩序的维持
五 地方吏治的整顿与司法的变革
六 地方权力结构的新调整
七 地方秩序的新格局——地方自治
八 旧军事体制的变化
九 军事学堂的设立与新军的创建
十 田赋的负担及其征收
十一 清代蠲政
十二 历次加征和清末财政
第七章 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
一 文化教育的逐步恢复
二 文化教育的新变化
三 新知识分子的造就——留学日本
四 发展现代教育政策的实施
五 推动现代教育的机构和组织
六 现代普通教育
七 师范教育和法政教育
八 实业教育
九 川边少数民族的启蒙教育
十 现代教育发展程度估计
第八章 社会组织及其功能的变化
一 地方仓储
二 地方赈济与慈善事业
三 移民社会与宗族
四 啯噜——游民的帮伙
五 袍哥——四川的哥老会
六 从“邪教”到“神拳教”
七 传统社会组织——会馆、行会和行帮
八 商人团体——商会
九 各种社团和组织
十 沟通和联络机构
十一 社会管理和控制机器
第九章 社区、社会阶层与社会生活
一 城市社会生活与市民阶层
二 民风、民俗及其变化
三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
四 新式精英的兴起
五 妇女地位中所反映的社会进化
六 社会改造与社会进步
第十章 传统文化的危机与现代意识的兴起
一 传统宗教的日趋衰落
二 西方宗教势力的扩张
三 西教的传播及相应的社会事业
四 文化冲突与宗教冲突
五 新文化的启蒙
六 现代意识的萌芽和发展
第十一章 结论
一 经济和政治转型
二 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 走向现代的经济缺陷
四 人口与教育因素的制约
五 我们能“跨出封闭的世界”吗?
征引书目
后记
注释
更新时间:2019-12-27 16: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