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第三版)
- 王笛
- 1190字
- 2020-07-09 17:09:07
三 怎样认识长江上游社会
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本书旨在对社会的研究,但是一个社会是如此地复杂,几乎不可能在一本书书中进行完全的探索,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对下面若干问题进行一些交代。
第一,我们的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完整无缺地再现历史,由于“主体”意识的不同,所描述的同一“客体”却可能具有不同的面貌。克罗齐(B.Croce)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一)研究历史总是当代人们的思想活动;(二)历史研究是由对当代的兴趣引起的;(三)历史是按当代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这指出了历史与现时生活的统一。的确,我是用当代人的眼光、思维方式和目的去研究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的,不可避免地在书中融进了我的主观成分,换句话说,这就是我眼中的长江上游社会。
第二,本书着重研究的是社会,因此分析问题往往是从社会运动、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而区别于通史、政治史或阶级斗争史。然而我并无意轻视统治阶级压迫、政治制度或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研究某一具体问题往往是着眼于这一问题的具体规律,而不是面面俱到或套入同一模式,如研究清中叶以后的人口压力则着重从人口学、人口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或许有人会问:你这是不是人口决定论?是不是无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而把人民的困苦仅归咎于人口增加?那么这就与我的初衷大相径庭了,但愿本书不要引起类似的误解。
第三,既然本书的主题是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化,那么我的着眼点即主要放在社会变化的那些方面,也就是强调了社会在运动的那一部分。实际上,在传统向现代社会演变的初期,进程是缓慢的,甚至是当时的人们所感觉不到的。因此,本书中所论述的具体社会变化的状况,往往不能随便推而广之到整个区域,也就是说要注意不能夸大这一区域的社会的变化程度。
第四,四川是长江上游的中心和主体,可以说它基本包含了这一区域的全部社会特征。在历史上四川长期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因此历史资料往往是以四川这个行政单位来记载的。为了使课题研究的集中和深入,为了论述的方便和明确,凡涉及全域性的问题(如人口、耕地总数),皆以四川作为代表,而超出川省界限的上游其他部分因占比重太小、地位也并不重要,则基本上可忽略不计。本书之所以不按省划界而要从区域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是鉴于社会区域往往与行政区域的划分不同,前者主要基于地理、人文、经济等因素而自然形成,后者则出于政治目的而人为规定。因此,在研究区域社会时若囿于行政区划,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区域内社会的运动,并有可能把一个整体人为地割裂了。
本书共分为11章,分别从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人口、耕地与粮食,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区域贸易与市场网络,手工业与工业,政治统治结构,教育的演变,社会组织及功能,社会阶层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现代化进程评价等方面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了初步的全面的整体考察。力图以此来展现这一区域的广大社会层面,来探索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演化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