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得天之助玄机妙
编写说明
第一章 总论
一、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
1.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2.先立其年,以知其气
3.治化而人应之也
二、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1.风寒暑湿燥火,之化之变
2.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3.岁主脏害
三、折其郁气,资其化源
1.五运治则
2.六气胜复治则
3.标本中气治则
4.寒热季节治则
5.地域环境治则
6.正治反治原则
7.组方原则
8.四气五味用药原则
第二章 风气为病医案
一、概述
1.运气主时
2.藏气法时
3.致病机理
4.司岁备物与用药
二、医案评析
1.风伤于表
2.风淫于内
3.小儿木盛动风
4.风邪中脏
5.风瘖痱
6.风寒袭络
7.厥阴主令,肝风内动
8.肝风泄泻
9.风气兼湿热为病
10.木气郁发
11.风气伤心
12.久风飧泄
13.木气来复黄疸
14.木亢伐土黄疸
15.风木化火,脾虚崩漏
16.风木司天,肝阳上亢
17.风木在泉,心肾虚劳
18.木火虚劳
19.木火交令咳嗽
20.木火相煽,发为癫狂
21.厥阴二气治验
22.风木主气治验
23.咳嗽误治,风木侮金
第三章 火与暑气为病医案
一、概述
1.运气主时
2.藏气法时
3.致病机理
4.司岁备物与用药
二、医案评析
1.少阳温病
2.热疫
3.火郁之发
4.岁水不及,木火郁发
5.冬日伏暑
6.风火肿痛
7.春温伏邪
8.热中经络
9.冬日伤热,发为血证
10.阴虚喉痛
11.热痢
12.伤暑昏厥
13.伏暑伤阴,复感凉燥,发为癥瘕
14.暑热挟湿
15.暑邪热呃
16.热极津枯
17.暑疟误治
18.暑疟
19.暑疟误用燥法
20.热疟
21.热疟伤阴,暑邪深入
22.暑湿痰盛,患疟于秋
23.暑闭诸窍
24.触冒暑热
25.相火淋证
26.君相不和,发为癫狂
27.阳明热痢
28.冬日温病
29.冬温复感寒邪
30.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31.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热
32.火郁痹痛
33.热厥
34.伏火泄泻
35.伤暑夹食
36.伤暑自汗
37.暑温
38.暑热瘛疭
39.虚劳中暑
40.暑湿误治
41.相火为病治验
42.暑挟湿寒治验
43.三气二火治验
44.相火客邪治验
45.初气相火治验
第四章 湿气为病医案
一、概述
1.运气主时
2.藏气法时
3.致病机理
4.司岁备物与用药
二、医案评析
1.伤湿泄泻
2.寒湿黄疸变证
3.寒湿黄疸
4.寒湿痉病
5.湿土疟痢
6.湿热淋证
7.湿郁疟疾
8.秋湿暴中
9.湿盛濡泻
10.岁水不及,土湿反辱
11.着痹
12.湿浊呕逆
13.湿土在泉,发为水肿
14.湿土司令,发为水肿
15.湿热痉厥
16.湿土在泉,发为疟疾
17.湿土腹满
18.湿土痰饮
19.湿气伤脾,发为虚劳
20.湿热伤脾,发为吐泻
第五章 燥气为病医案
一、概述
1.运气主时
2.藏气法时
3.致病机理
4.司岁备物与用药
二、医案评析
1.燥金余气发疹
2.燥金司天,发为便秘
3.燥金司天,发为胃痛
4.燥金伐木,发为伏梁
5.肺痈
6.燥金天符,阳虚水肿
7.燥金直中
8.燥金癥瘕
9.君火加临燥金致胁痛案
10.胸痹
11.湿邪燥化
12.燥气血证
13.燥气咳嗽
14.燥气外袭,肾虚作喘
15.燥伤咳嗽
16.阴疟
17.燥伤肝络
18.燥金滞下
19.阴虚燥证
20.小儿内燥目疾
21.金胜木气治验
22.阳明燥暑治验
23.阳明司天治验
24.阳明燥金南北政医案
25.肺金刑木,发为抽搐
第六章 寒气为病医案
一、概述
1.运气主时
2.藏气法时
3.致病机理
4.司岁备物与用药
二、医案评析
1.寒水司天外感
2.岁火不及,发为寒痉
3.寒湿瘟疫热化
4.寒疫霍乱
5.寒湿疫
6.寒水客气,太阳中风
7.外感风寒案
8.寒水司天,发为黄疸
9.伤寒两感
10.寒湿水肿
11.寒湿痛痹
12.寒则筋挛
13.阴疽化热
14.中寒瘖痱
15.寒客肠胃,幼子吐乳
16.虚劳伤寒
17.寒凝癥瘕
18.大暑感寒,发为疟痢
19.阴暑狂躁
20.暑日寒中少阴
21.二气感寒治验
22.四气客寒治验
第七章 明清温疫医案
一、概述
二、医案评析
1.杨栗山治暑邪内结案
2.杨栗山治火毒内侵案
3.李炳治呕厥案
4.李炳治头面热案
5.刘松峰治泡瘤案
6.萧霆治疫毒痧疹案
7.萧霆治疫毒痧疹案
8.萧霆治疫毒痧疹案
9.王旭高治疟案
10.王旭高治风温案
主要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19-08-22 17: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