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页
王應麟著作集成編撰委員會
第一册
點校説明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
困學紀聞原序
牟應龍序
袁桷序
閻詠序
王應麟自識
困學紀聞三箋序
困學紀聞注序
胡敬序
黄徵乂敘
翁元圻自序
凡例
王應麟著作集成總序
第二册
困學紀聞注卷一
易
周易字數
1 乾以惕无咎
2 脩辭立其誠
3 易貴未然之防
4 論括囊无咎无譽
5 貞者元之本
6 閉關之義
7 夕惕若厲句讀
8 蔡澤論亢龍有悔
9 進退存亡得喪
10 論坤六五爻
11 屯曰建侯
12 履分嚴而咸情通
13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14 繫于苞桑金柅之義
15 初筮原筮之義
16 童蒙與童觀
17 信君子孚于嘉
18 鳴謙鳴豫之義
19 頻復頻巽之義
20 月幾望所占不同
21 出門之義
22 冥豫冥升之義
23 進真朋退僞朋
24 諸卦言朋
25 易言密雲不雨
26 甘節甘臨之義
27 舍車而徒
28 碩果不食證史
29 設險以守國證史
30 復朋來以致泰
31 陰陽闔而闢
32 萬物之象無非易
33 易之終始皆陽
34 聖人盡人事以回天運
35 言行欺人而不可欺於家
36 復之所謂仁
37 易爲君子謀
38 乾坤二卦言中庸誠敬
39 復以自知
40 致命遂志
41 下學而上達
42 魏相以易相漢
43 陽盛陰生證史
44 家不可以不正
45 世之治亂涉及正邪之變
46 易者象也
47 伏羲作十言之教
48 鄭玄注易多改字
49 八卦之説謂之八索
50 論卦辭爻辭誰作
51 易著商周事
52 用晦所以明道
53 夏易詳而商易簡
54 孔子卜卦得賁
55 小人道消與小人道憂
56 荆公解易文意精妙
57 復見天地之心
58 薛温其言初爻七日
59 易不以體對用
60 性其情所本
61 喻樗言小人道消
62 拔茅茹以其彙絶句
63 朱子釋儉德避難
64 陽極而否將萌
65 羸豕之孚與左腹之入
66 觀民風設教證史
67 日中則昃證史
68 禁於未發之謂豫
69 白賁素履所以无咎
70 觀身於艮觀心於復
71 泰拔茅與漸進正證史
72 寬以居之
73 丹書敬義之訓
74 艮有天命人欲之限
75 胡銓言小畜與復體相應
76 彖明一卦之義
77 隨弗兼與證史
78 虚美浮文衰亂之兆
79 廉恥爲國之脈
80 翰音登天爲無實之名
81 困而不失其所證史
82 連山首艮論
83 日月爲易
84 易卦爻變數
85 臨謂八月有三説
86 純陽純陰中有陰陽
87 許芝引坤象傳無堅冰字
88 朱子評龜山包承之説
89 守道則福至求禄則辱來
90 傅玄口銘
91 教人用蒙不用復
92 艮其趾雖行猶不行
93 帝乙歸妹謂湯之歸妹
94 起而上者作趨而下者至
95 范諤昌證墜簡
96 比卦爲坤土坎水相得
97 釋文引鄭注異字有所遺
98 簪至侯果始有冠簪之訓
99 説苑引易佚文
100 鹽鐵論引易佚文
101 漢儒魯恭趙温説易
102 王肅注易今不傳
103 顔師古注禴祭以禴爲瀹
104 蔡淵解離卦長於古注
105 易於剥坎取象簠簋
106 履卦象言禮豫卦象言樂
107 涣其群非群其涣
108 充善端絶惡念
109 腐儒之謂
110 不讀易不可爲宰相
111 乾乾謙謙坎坎諸疊字
112 諸卦之爻多及卦名
113 八卦之象又有六説
114 外景内景外光内光諸説
115 韓康伯不受業於王弼
116 易家分象數義理二説
117 馮當可評諸家易説
118 吕陶言牽於數與惑乎氣
119 伏羲易當以圖觀
120 卦氣圖陰陽爻數
121 孔子解易之法
122 守位曰人
123 筮法古用木畫地
124 易者數之原
125 卦具四德者七
126 遏惡揚善以順天命
127 屯建侯作君
128 大畜爲學賁爲文
129 易立乎其中謂體
130 斯其取災之斯字讀法
131 城復于隍其命亂證史
132 誣神者殃及三世
133 九家易之名氏
134 後人妄有上下經之辯
135 劉禹錫辨易九六論
136 古易七家名氏
137 張弧作子夏傳
138 道生氣氣生陰陰生陽
139 康成有易贊
140 神農重乎八純
141 互體約象
142 定位通氣相薄諸説
143 讀易須識辭變象占四字
144 卦中陽爲大而陰爲小
145 六爻有得失唯謙皆吉利
146 其欲浟浟諸讀
147 皇極經世學之師承
148 天地氣運由北而南則治
149 歐陽修以河圖洛書爲妄
150 易作前人心無非易
151 知識效天操履法地
152 養生之説陰升陽降
153 史記引狐涉水與今易異
154 高宗伐鬼方諸説
155 未濟三陽失位説
156 虞翻夢吞三爻而通易
157 何晏不解易中七事
158 坎在上爲雲故雲雷屯
159 咸之感无心兑之説无言
160 盛德精義之義
161 衞元嵩周易元包
162 河圖洛書出於伏羲時
163 徐復推卦值年
164 介于石古文作砎
165 坤早辯與解夙吉之義
166 程子易傳晚授門人
167 易緯辨終備詮八卦精言
168 左氏論易
169 十月爲陽純坤稱龍之故
170 明困於人而幽可感於神
171 言酒之爻皆有坎象
172 萈陸夬夬音義
173 聖人不以位爲樂
174 先甲先庚之義
175 學易先看王弼
176 父母六子卦義
177 知崇必效天義精必入神
178 蒙頤二卦言養正
179 男正易而女正難
180 教兒嬰孩教婦初來
困學紀聞注卷二
書
尚書字數
1 外史掌三皇五帝書
2 黄帝誨顓頊語
3 尚書大傳引書殘語逸篇
4 賈誼書引古帝王聖賢語
5 墨子使衞載書甚多
6 尚書字爲隸古非全是古字
7 吴棫書裨傳考異
8 書始二典
9 大傳説堯典謂之唐傳
10 敘事當以書爲法
11 星辰義兩解
12 南爲讀作南訛辨
13 柳穀作昧谷之緣由
14 嵎夷禺銕郁夷異字同名
15 四岳佐禹賜姓姜氏
16 五典五教之義
17 舜誅共兜之徒
18 流宥五刑之義
19 書序下土方之句讀
20 舜典舜生三十諸解
21 念哉爲禹告舜之辭
22 帝王用人之法曰吉
23 袁燮解儆戒無虞
24 九德爲知人之法
25 禹告舜曰安汝止
26 虞書作服十二章
27 林艾軒釋璪火黺□黼黻
28 鳥獸蹌蹌爲筍虡
29 箾□爲舜樂名
30 丹朱與奡人名辨
31 古文民明畏今文畏作威
32 皋陶德繼堯舜禹三聖
33 明刑治之而有餘
34 皋陶瘖而爲大理
35 據史記伯翳非伯益
36 姜爲伯夷之後
37 舜令重黎舉夔爲樂正
38 班固以諛詞寫史
39 五行排次與五德之義
40 柔立柔惠柔嘉説
41 賈誼書引逸書
42 禹貢釋文引周公職録
43 九德九功之歌
44 仁閔覆下則稱旻天
45 滎波既豬考
46 二百里任國解
47 揚州沿江海達淮泗釋
48 百川東注弱水獨西
49 曾旼謂東陵即巴陵
50 朔南暨聲教之斷句
51 禹攻有扈事諸籍異同
52 予則孥戮汝諸傳解
53 湯以甘誓勒銘
54 五子之歌述禹訓
55 關石龢均義
56 五王皆元德而有姦子
57 湯始居亳作帝誥
58 湯征篇逸文
59 推仲康時日食互異
60 君子去留繫國之存亡
61 孔安國能明聖人未盡意
62 塞河者非桓公所爲
63 孔注不及鄭玄書注處
64 吕覽引夏商周逸書
65 商書言仁性誠學四始
66 萊朱一曰仲虺
67 湯始改正朔
68 誕資有牧方明義
69 祖乙居耿後奢侈踰禮
70 殷遷邦諸説
71 殷遷關乎消息盈虚之運
72 大傳引盤庚逸文
73 論語墨子國語引尚書文
74 勿以惡小而爲之
75 桑榖之祥事諸説不一
76 傅説版築事
77 高宗報上甲微
78 立志遜志之義
79 文王内秉王心説辨
80 黎乃險要地不可忽
81 泰誓謂大會以誓衆
82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83 予有亂十人諸解
84 武未盡善之義
85 商容論畢公周公武王
86 匡謬正俗釋嘼二字
87 毋侮矜寡而畏高明
88 圛字釋
89 詩與莊子所見洪範之學
90 洪範始於思大學始於致知
91 韓非述洪範之言而失之
92 天命有德天討有罪
93 箕子名胥餘
94 巢伯來朝義解
95 金縢之書異説
96 朱子釋我之弗辟
97 九年大統未集諸解
98 崇德報功證史
99 丕子讀爲負子
100 餽禾亦作歸禾
101 三監諸説不同
102 十夫十人失其名
103 康叔宇于殷殷即衞
104 法言謂酒誥篇俄空
105 荆公以圻父薄違爲句
106 周公戒康叔皆止殺詞
107 周重封建宗族
108 迷民讎民頑民皆忠商
109 月采篇疑采字作令
110 周公營成周三説
111 周公爲師召公爲保
112 散宜生當以散宜爲氏
113 尚書胥伯大傳引作胥賦
114 無逸大傳作毋逸
115 無逸吕刑言享國各異
116 祖甲爲太甲或帝甲辨
117 無逸孝經皆多言不敢
118 天與我一我與天一
119 民之疾苦常在目
120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證史
121 觀蔡仲之命知周所以興
122 君陳爲周公之子伯禽弟
123 鄭玄目驗周郊距離
124 成王告君陳失言
125 有容德乃大證史
126 庶言同則繹
127 黜陟明而封建定
128 喪服禮蘇軾朱熹説不同
129 命作策畢公句讀
130 畢命以風俗爲本證史
131 周興而商民難化
132 雖收放心而閑之維艱
133 樹之風聲證史
134 德義大訓證史
135 皇帝二字始見吕刑
136 天吏天牧之義
137 自作元命見于吕刑
138 張九成書説峻厲激發
139 伯禽征徐戎作□誓
140 魯共公舉觴擇言
141 云字乃員字之省文
142 書標七觀之義
143 春秋時諸人言經書
144 王粲難鄭玄尚書事
145 官師謂一官之長
146 文章根本在六經
147 伊尹始終備於書序
148 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
149 武王伐紂前師鼓譟
150 五者來備之五者諸解
151 好風好雨之説
152 五福言富不言貴
153 趙岐注孟子多言逸書
154 孟子詳述葛伯仇餉事
155 帝乙名同不害以明功
156 林吕兩家書説終始
157 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
158 辯言亂政
159 恭敬忠恕字義
160 無求備于一夫
161 彊恕而行謂忍
162 傳心之學唯一則字
163 民生在勤則不匱
164 先伯夷而後禹稷
165 司刑輕刑增而重刑減
166 敬中二字爲心法之要
167 嗣德之難
168 託之聖賢以文姦慝
169 蘇綽大誥近於莽
170 秦穆公悔過自誓
171 孟侯之義
172 周書七十一篇
173 禹貢傳載各地貢物
174 王會説堂下諸公位次
175 周書言諸亡國名
176 周書言冬陽夏陰
177 周公旦太師望制謚説
178 夏商二箴餘句頗存
179 周書九紀之義
180 將欲敗之必姑輔之
181 三墳書無傳
182 遜一而善惡異
183 周人乘黎而祖伊恐
184 學古入官
185 舜之克艱本於心
186 立政戒勿以憸人
187 箕子不忘商故謂商書
188 武獲仁人所以克商
189 堯之曆象爲蓋天法
190 三代稱相者六人
191 蓋前人之愆惟忠孝
192 五刑外重典
193 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亂
194 殺之三與宥之三
195 事君如事天
196 玩物喪志爲物所役
197 好問則裕諸證
198 堲讒説與遠佞人
199 唐虞二典事與微意並傳
200 虞夏之歌爲詩之權輿
201 擊石拊石二句或謂脱重
202 上帝降衷于下民
203 平王封國忘讎非知禮本
204 洪舒于民之義
205 昧谷當爲柳谷
206 周之盛周召畢公爲伯
207 獨夫與聖人言命
208 人有畏心然後敬心生
209 詹體仁言觀書之要
210 治梁及岐諸説
第三册
困學紀聞注卷三
詩
毛詩字數
1 大小毛公
2 高子説詩失義
3 子夏曾申李克傳詩諸説
4 詩六義分經緯
5 有辭無辭逸詩篇名
6 關雎或爲畢公作
7 興體感發人之善心
8 周道缺而關雎作
9 詩萌芽於楚一變而爲楚辭
10 周南詩見周之至德
11 召亭在岐山縣西南
12 二南小雅遺聲不傳
13 齊詩先采蘋後草蟲
14 王風次衞之疑
15 黍離作者二説
16 列女傳説詩多乖異
17 施士丐説詩
18 周有房中之樂
19 相鼠爲妻諫夫詩
20 無衞女之志則怠
21 騶虞風詩可爲雅
22 霸者興變風息
23 何謂八能之士
24 仲梁子其人
25 毛公説詩簡而深
26 不解芣苢鶴鳴無得於詩
27 江漢女德見周俗
28 變雅作於大臣群臣
29 騶虞騶吾騶牙爲一物
30 騶虞諸義
31 大戴禮投壺説雅
32 無衣詩閔周非美晉
33 詩亡春秋作諸論
34 詩諸山名考
35 檜有疾恣之詩
36 十月農畢言改歲
37 毛傳言豳土晚寒
38 日永星火非指心星
39 朱子釋熠燿宵行
40 七月見王業之難
41 風雅終於周召
42 興於詩諸證
43 鹿鳴刺世道衰
44 宵雅肄三讀法
45 南陔六篇有義亡辭
46 詩有三芑三杞三荼
47 薄伐玁狁二句解讀
48 采薇作於懿王政衰時
49 史以六月出車爲襄王詩
50 周之興周之滅在於人
51 作詩自著其名
52 孔聖予聖皆自聖
53 天之勝人與人衆者勝天
54 敬畏相戒
55 畏人畏天證詩
56 無競維人證史
57 君子小人與風俗美惡
58 愧人畏天見羞惡之心
59 車攻甫草甫田釋
60 詩有夏正無周正
61 韓詩雨無極篇首多八字
62 商用少而周用老
63 漢儒言詩多異説
64 韓詩箌字釋
65 南箕北斗説
66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67 青蠅刺魏武信讒
68 韋昭朱子釋采菽黍苗
69 鄭注二禮與箋詩異
70 亂出乎上而受患常在下
71 山林茂盛君子易樂
72 旱山近漢廣之域
73 鼉鼓逢逢諸説
74 古人謹於所近
75 釋申甫二地
76 釋甫申二人
77 宣王有撥亂之志
78 庭燎箴始勤終怠
79 轉予于恤謂宣王四役
80 詩所刺與春秋所譏
81 召故老訊占夢諸亂
82 赫赫宗周有寖微之象
83 世臣與國升降
84 周替楚亂漢微之由
85 亶侯多藏貪臣爲蟊賊
86 朋友之信可質於神明
87 播厥百穀之義
88 文王基之武王鑿之出處
89 公劉見法制之端
90 常聞危言可保安存
91 靡哲不愚事證
92 孔子説詩之法
93 仲山甫愛莫助之之嘆
94 韓城燕師之地考
95 出宿于屠之地考
96 論外戚秉政
97 寇攘式内證史
98 大師或爲三公或爲大衆
99 孟仲子説詩傳詩
100 筆談誤引注詩
101 二后成王成康諸義
102 成王不敢康解讀
103 論來牟爲麥
104 陳少南不取魯頌
105 三壽作朋諸説
106 論各代之頌
107 文之繁簡視世之文質
108 正考甫作商頌美襄公
109 禘與祫考辨
110 范甯論孔子正雅頌諸事
111 少而端慤則長大無情欲
112 甯戚歌碩鼠
113 秀葽之義
114 侯包言衞武公作抑詩
115 西戎地寒故以板爲屋
116 詩經中諸華字音讀
117 零露漙之漙當作
118 衡從其畝之衡字訓
119 君子去就于心不于禮
120 營謝戍申美刺異義
121 聖賢訓導服在言行前
122 世濟其美
123 群臣進戒始以敬
124 漢世未有引詩序者
125 詩序辯説多取詩辯妄
126 毛詩草木蟲魚圖
127 格物之學莫近於詩
128 言詩莫若孟子
129 申毛之詩出於荀子
130 袁固申公無愧於言詩
131 治詩者陸璣非陸機
132 徐整暢太叔裘隱其義
133 詩緯言詩之本質
134 詩之作本於人情
135 劉迅説詩三千言
136 九德九夏類雅頌
137 鐘之樂考辨
138 大學中庸孝經引詩
139 束晳補亡詩陔字諸義
140 善爲詩者不説
141 引詩而不見於詩
142 説文稱詩毛氏者皆古文
143 周衰伐木有鳥鳴之刺
144 魯修泮宫衞勸學
145 詩音舊有九家
146 古香取於蕭脂酒醴
147 后稷始甽田
148 興雨祈祈解
149 按徂旅孟子作遏徂莒
150 夏屋渠渠諸解
151 文王之治由身及家
152 衞武公自警之語
153 務廣地與務廣德
154 風俗爲世道元氣
155 魯以后稷配天
156 朱子發論删詩
157 陳止齋論國風
困學紀聞注卷四
周禮
周禮字數
1 河間獻王得周官
2 周官經稱周禮之始
3 冬官屬地官未嘗闕
4 論考工記
5 經禮三百
6 鄭注周禮有三誤
7 劉歆以周官文其姦
8 周禮内外官數
9 制官格心輔德法
10 内宰用大夫士世婦
11 太公立九府圜法
12 日者天之明月者地之理
13 王宫士庶子證史
14 奄止於上士證史
15 禮俗以馭其民
16 以九式均節財用
17 司徒掌教不言財
18 鄉遂互爲軍制田制
19 匠人建國諸法
20 門闈之學
21 周禮三德與三德之人
22 諸籍言師氏
23 九九之術
24 合耦于耡
25 青州蟹胥
26 九州土物
27 草土之道
28 土圭度地之法
29 諸公封地異説
30 正治致事考吏史例
31 用兵車乘人數
32 古者步百爲畝
33 田分等級之制
34 治野與溝洫制異
35 禹盡力乎溝洫
36 人耦牛耦合耦
37 四鹽之義及其産地
38 召公以玩物喪志爲戒
39 周景王鑄大錢而有二品
40 古者以射御爲藝
41 貨賄用璽節
42 正其貨賄之正讀
43 迹人之官見左傳
44 司禄官闕緣由
45 説殿屋
46 周禮疏引星備書
47 周五禮之别
48 九□不必改字
49 劉歆以律爲下生吕爲上生
50 周禮三兆之法繇頌諸辭
51 卜師掌開龜四兆
52 龜人掌六龜之屬
53 列子言夢有六候
54 共綏執授辯正
55 古今拜揖之禮
56 十煇之法
57 中數曰歲朔數曰年
58 四時致日致月法
59 乙巳占論十二次
60 論歲星太歲
61 論文與字
62 趨掫兩掚字通書證
63 四時所取火材
64 山林金錫厲禁時用
65 漏刻之法
66 職方亦作識方
67 鄭玄誤讀盧維爲雷雍
68 治朝燕朝外朝
69 王與公不同服
70 宫刑之除
71 贊牛耳之辯
72 禹惡旨酒
73 大戴朝事篇取自周官
74 貉踰汶之汶解
75 舜陶河濱
76 軌者車之轍迹
77 輪人揱讀爲箾
78 鋌移二字讀法
79 九章米粟法
80 嘉量銘祭侯辭皆妙文
81 祭侯辭互見文不同
82 司儀問答辭令
83 周禮古文今文之别
84 鄭讀冥氏之冥
85 王肅聖證論譏鄭氏
86 筆削本義
87 五服九畿不宜荒遠
88 師氏司隸守王門王宫
89 磿字音義
90 太史抱式占天時
91 釋冕服九章
92 從不竭財力到財殫力盡
93 取士之制
94 舜造漆器群臣咸諫
困學紀聞注卷五
儀禮
儀禮字數
1 儀禮之五禮亡軍禮
2 韓愈謂儀禮無所用
3 儀禮之名緣起
4 六藝論儀禮五傳弟子
5 未冠笄者著卷幘
6 兄弟畢袗玄之袗字釋
7 醮用酒注以爲用舊俗
8 賈孔疏解五十以伯仲
9 令月吉日爲互見其言
10 日入三商爲昏疏解
11 鄉飲酒之三尚
12 設豐有豐之豐釋
13 東霤即四阿四注
14 禮服謂禮之喪服
15 六朝人多精於禮
16 禮特牲不言牢
17 歐陽修自云何嘗讀儀禮
18 八十縷爲一升之升訓
19 君行一臣行二之出處
20 皮樹爲獸名
21 詩禮相爲表裏
22 燕禮之主賓相致辭令
23 覲禮爲宫壇加方明
24 劉敞補士相見義語
25 鄉先生謂父師少師
26 庠爲鄉學有堂有室
禮記
大經中經小經之謂 大經中禮記文少 禮記字數
27 魏徵作類禮
28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29 恒言不稱老證史
30 賜果於君前證史
31 儗人必於其倫證史
32 列女傳引曲禮文今本闕
33 在醜夷不争證史
34 獻民虜獻田宅之疑
35 張拱曰翔出曲禮注
36 君子欠伸一章義
37 騎兵始於戰國初
38 射氏撰禮記音義隱
39 檀弓伯氏不出辨解
40 左氏筆力不逮檀弓
41 家語與檀弓文字異同
42 九嶷半在蒼梧半在零陵
43 檀弓見曾子子張子游之子
44 春秋繁露言爵分五等
45 小城曰附庸之庸古墉字
46 南北長而東西短之説
47 周兼用十寸八寸爲尺
48 驚蟄雨水諸節令辨證
49 唐大衍曆議七十二候
50 月令七十二候凡四見鴈
51 魚上負冰小戴無負字
52 節氣有早晚
53 穹天論作者辨
54 宿離不貸之宿離字義
55 農書指氾勝之書
56 冬祀行與冬祀井同義
57 鷹化鳩爵化蛤
58 王劭以古本勘曲禮之失
59 好問近乎知
60 太史執簡記奉諱惡
61 曾子之學博而約
62 胡致堂言禮運子游作
63 得夏時坤乾可見夏殷禮
64 六情扶成五性
65 人者天地之心
66 懸弧之禮
67 師保萬民乃君相之職
68 養老諸説記禮者兼取之
69 蒙以養正罔不在厥初生
70 古者兒童所學課程
71 四十始仕去就已輕
72 孟母言婦人之禮
73 鄭玄未辯樝與梨
74 幧頭綃頭幓頭字義
75 周衰諸侯服紫
76 皮弁視朝明目達聰
77 劉原父論魯有天子禮樂
78 論魯立武宫
79 魯有桓宣幽之弑
80 魯之郊禘非禮
81 朝廷曰退進不可貪
82 論學之本
83 畿内學庠序之數
84 古詩言良弓良冶
85 文子言人性天理
86 時教必有正業
87 天理二字始見樂記
88 王肅注樂記與大傳
89 禮主其減樂書減作謙
90 南風之詩鄭云其辭未聞
91 林光朝論五音十二律
92 三老五更之更字義
93 里尹主之之里尹義
94 天稟仁孝詎限華夷
95 司命主督察三命
96 祭義術省之之術與述同
97 孔悝鼎銘
98 經解之説以詩爲首
99 坊記謂子云者非孔子言
100 坊記注引孟子與今本異
101 國家有道其言足以治
102 相人偶之義
103 吕氏釋期之喪達乎大夫
104 大經大本之謂
105 衣錦尚絅書大傳作尚蘔
106 尊德性與道問學
107 徐彦伯樞機論
108 建櫜或作建皋義通皋比
109 葉公顧命語
110 朱文公言深衣方領
111 大戴記所載命射之辭
112 哀公問非切問故孔子不對
113 儒行言自立特立
114 大學之親民當爲新民
115 古人文以達意非有意傳
116 知止而后有定兩説
117 惟善以爲寶證史
118 三光諸義
119 禮記逸篇辨名記
120 玄黄改色馬鹿易形所指
121 聘義輕財重禮之義
122 檀弓所載駒王疑爲偃王
123 水神則信土神則知
124 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
125 兼職省費非王者之制
126 有加則賜不過九命
127 殷人先罰而後賞
128 仁右道左之義
129 沐粱沐稷之義
130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證史
131 刑不上大夫之義
132 聖人不慚影君子慎其獨
133 咏歎淫液誤爲淫泆
134 月令言來歲
135 周人尚以手摶食
136 少儀穎爲警枕
137 舜葬之地考
138 儒行言儒之異十七條
139 古者無一民不學
140 絜矩爲學者之事
141 孔子射圃事疑門人臆説
大戴禮記
大戴禮記篇數
142 大小戴荀子賈誼書互同
143 大戴禮盧辯注非鄭氏
144 易本命篇與家語同異
145 踐阼篇載武王十七銘
146 武王東面而立受丹書
147 山谷書武王銘於座旁
148 大戴管子孔鮒書存文獻
149 孔子謂聖人有國無日食
150 説苑引子思言學與大戴同
151 曾子曰行其所聞則廣大
152 大戴禮與史記引語略同處
153 大戴禮公冠篇孝昭冠辭
154 穆穆純純荀子云繆繆肫肫
155 賈誼審取舍之言見禮察篇
156 四代篇引詩之解讀
157 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
158 綴學之徒安知忠信
159 象者象胥爲舌人之官
160 爾雅以觀於古足以辨言
161 鄧元事見於保傅篇
162 少壯老不作爲可謂無業人
163 月令注引夏小正者九
164 孔子三朝記七篇
樂
樂經重遭暴秦遂以闕亡 教國子者樂德樂語樂舞
165 顓頊帝嚳樂曰五莖六英
166 徐景安樂章文譜
167 淮南子天文訓論音律
168 賈疏所引樂云爲樂經
169 上之所好下必有過之者
170 樂名歷代異稱
171 號鐘繞梁燋尾緑綺諸琴
172 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
173 銅山西崩靈鐘東應
174 漢志無劉歆説樂語録誤記
175 周無射之鐘至隋乃毁
176 制氏之樂不能言其義
177 伏羲有網罟之歌
178 琴曲十二操名義
179 范鎮議樂楊傑非之
180 劉貺太樂令壁記
181 吕才製尺八與律諧
182 聽音觀樂知其風俗
183 齊衰作大吕
184 孔子鼓瑟見狸鼠事
185 琴操載聶政學琴事
186 范蜀公樂議論鐘
187 禮中有樂樂中有禮
188 胡致堂論禮樂
189 魯禮樂與天子固有隆殺
190 鄉飲酒言三終
第四册
困學紀聞注卷六
春秋
春秋字數
1 春秋之法謹嚴二字盡之
2 詩亡然後春秋作
3 春王正月諸説
4 胡安國謂元年義取仁
5 隱公元年有正月而後無
6 春秋書侵伐之數及義例
7 古書立讀爲位
8 春秋筆削與文辭異
9 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
10 王介甫不解春秋
11 春秋由懼作書成亂賊懼
12 書尹氏崔氏事義
13 先王之制諸侯無史
14 春秋日食推驗狀況
15 漢唐日食次數
16 春秋書時月多闕文
17 載之空言不如見行事著明
18 公矢魚于棠之義
19 春秋書王之月情況
20 紀侯大去其國之大字義
21 霣霜不殺菽之義
22 有蜮有蟘有蜚字義考
23 魯僖遭旱修政自敕
24 春秋以名勸善懲惡
25 公如京師之如字解
26 仲子之賵宰書其名
27 荀子曰春秋善胥命
28 書郊九皆卜不吉
29 昭定時書蒐爲兵權下移
30 定公書元年先於即位
31 春秋三書孛其孛同彗
32 天之示人於孛彗之現
33 人事之感天地爲之變
34 晉以詐力彊國故曰虎狼
35 列國之變極於吴越
36 程迥言春秋述事法
37 齊桓之霸十二會
38 春秋甚幽而明無傳而著
39 董子春秋決獄今僅見三事
40 劉敞深於春秋而張洞非之
41 人欲横流天理滅證史
42 如京師與朝王所之數
43 宣公淫亂此狄入衞之兆
44 春秋書入國諸義
45 書初之義
46 陳同甫春秋屬辭
47 羊舌肸習於春秋
48 邵康節學於李挺之
49 五霸即五伯
50 葬成風王不書天
51 三忠臣書及而爲義者勸
52 真德秀選文用春秋之法
53 趙鞅入晉陽書叛之義
54 春秋之筆戎爲先狄次之
55 春秋以道名分
56 沈既濟書中宗用春秋筆
57 凡以大言者天子之禮
58 盟湨梁會申爲春秋大變
59 諸侯之主盟自齊桓始
60 以非禮書二尹氏
61 魯大夫陪臣僭竊
左氏
左傳字數
62 諸儒論三傳得失
63 吕成公謂左氏有三病
64 漢武好公羊宣帝善穀梁
65 皆非左氏之舊語
66 正義云左氏立學有誤
67 優而柔之使自求之
68 婦女有謚在春秋初
69 服杜二人羽數之説不同
70 生而稱謚紀事之失
71 周公封建親戚之數
72 石祁子言天下之惡一也
73 臣無二心天之制也
74 利菑而樂亡者有矣
75 君之於民亦曰忠
76 素問之言發明左氏正時義
77 杜預長曆置閏之失
78 曰貳曰叛於君臣義失
79 杜氏以冀亭爲冀國
80 民未知禮未生其共
81 楚箴曰民生在勤
82 古者以德爲才
83 史克於鯀禹並言世濟
84 貴而能貧賤而有恥證史
85 楚有夏州以夏變夷
86 管仲答會之道提出八毋
87 趙衰以壺飧事封原
88 諸侯諒闇用吉禮
89 兵家權謀惟恐人之遷善
90 西陸朝覿其説有三
91 韓宣子譽嘉樹之譽字義
92 宋伯姬爲婦中伯夷
93 臣子生而謚之例
94 豢龍氏御龍氏
95 可欲之謂善
96 鳴字之用
97 子文逃富
98 鄭僑任怨而怨自弭
99 韓非李斯誣子罕劫君
100 廢六關家語云置六關
101 治亂有可易之道
102 經無長衞之文傳不足信
103 命孔子司寇稱祖
104 蕩蕩夷庚之夷庚義
105 齊伐晉入孟門之孟門解
106 匠慶以小君喪不成責卿
107 衞公叔發姓名考
108 顔高之弓六鈞
109 攻媿跋語飛矢在上所本
110 稱凡者五十其别四十九
111 靡滅浞而立少康
112 師曠驟歌北風又歌南風
113 讒鼎崇鼎岑鼎
114 謂之鄭志以明兄弟之倫
115 左氏雜取諸侯史策
116 左氏謂古學公羊謂今學
117 夏五之闕與艮八之占
118 舜出於虞幕祖顓頊
119 穆有塗山之會
120 以寶玉收猶暴骸中原
121 范武子之德本於家事治
122 周公之孫多饗大利
123 猶秉周禮之猶見禮久廢
124 隱公桓公時大雪之説
125 近寶則公室乃貧
126 離騷用羿澆事與左氏合
127 隨會知政群盜奔秦
128 杜預世族譜疑帝王世次
129 臧榮緒岑之敬校左傳
130 學識日進諸例
131 在德不在險證史
132 家之不齊莫甚於魯衞
133 周人以諱事神
134 崑山所出白水入中國
135 求諸侯莫如勤王
136 身將隱焉用文之
137 邵子贊秦穆悔過自誓
138 國家興衰視其儉侈
139 二臣嬖兩朝易地則皆然
140 向戌求名而不得
141 孫郃論春秋無賢臣
142 周之替自原伯魯不説學
143 天生季氏以貳魯侯
144 畏而能自修
145 楚辟我衷若何效辟
146 君子違不適讎國
147 春秋之季已輕儒
148 申包胥似張子房三事
149 邾文公知命楚昭知天道
150 誠敬感人事例
151 春秋書災異不書祥瑞
152 侯而求霸者失其侯
153 國有人無人諸證
154 隱公之卿多不氏
155 春秋誅亂臣賊子書例
156 魯宗人釁夏守禮化後人
157 夫差報越其志壯
158 典籍文獻爲國之大寶
159 古謀國者知彼知己證史
160 春秋終於請討陳恒之年
161 仲尼之徒皆忠於魯國
162 有文在手諸例
163 虞卿荀卿張蒼春秋傳授
164 儉爲德之共侈爲惡之大
165 好直言盡言不見容
166 晉不討大夫之逆
167 楚靈赦無宇之斷旌
168 晉之從政者新所指
169 以近事爲鑒則其言易入
170 劉炫謂國語非丘明作
171 魯語有玉磬告糴之文
172 畢陽豫讓祖孫以義烈著
173 知果更姓爲輔氏説不同
174 伍舉騷離屈平離騷皆楚言
175 皇王大紀記趙鞅事之誤
176 古者孫以王父字爲氏
177 鄭語依歷莘之莘字釋
178 竇犨言三哀三不哀
179 非國語與非非國語
180 古以一句爲一言
181 歲爲善星不福無道
182 子産鑄刑書趙鞅鑄刑鼎
183 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
184 宫亂家亂國亂之因
185 左氏之失在以成敗論人
186 以多文辭舉是禮
187 左傳一終猶今俗語一匝
188 伯益爲皋陶之子辨
189 漆室女憂君況委質爲臣
190 誰能去兵證史
191 郯子知祖籍談忘先
192 君子小人所務知遠近異
193 莊公寤生之寤生義
194 王孫雒亦爲太宰嚭之流
195 晉有四姬周穆王有盛姬
196 叔向習春秋而不能諫惑
197 叔向女齊爲師保
198 魯田賦晉刑鼎有典法在
199 克己復禮非出於仲尼
200 主與主君釋
困學紀聞注卷七
公羊
公羊傳字數
1 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
2 春秋始於隱公之義
3 漢以春秋決事
4 曹劌問戰藹然儒者言
5 公羊説可復百世之讎
6 公羊子有功於聖經
7 公羊以祭仲廢君爲行權
8 葵丘之會桓公震矜
9 衞石惡以惡爲名
10 公羊用致夫人是譏立妾
11 不蓑城之義
12 公羊齊人其傳經多齊言
13 公羊之言天理民彝之正
穀梁
穀梁傳字數
14 傳以通經而經以必當
15 鄭在乎冀州之考辨
16 秦之爲狄自殽戰始
17 用其言而不用其人
18 俠者所俠之姓氏辨
19 孔子生年月日諸説
20 穀梁謂石尚欲書春秋
21 屈經申傳引緯汩經之人
22 穀梁言大侵蒐狩禮
23 白虎通義因穀梁文爲説
24 某或作厶出穀梁注
25 穀梁子其名數説
論語
論語字數
26 論語首篇即述有子之因
27 問主於宰我之主字説
28 匪仁里其焉宅之里宅釋
29 商爲起予回非助我之旨
30 管仲築三歸之臺
31 孫應時解舉直錯諸枉
32 王質論孔孟邵三子名言
33 朱子釋默而識之及屢空
34 申棖申棠申黨申續名辨
35 項橐七歲爲孔子師
36 太師摯時代考
37 考其所爲觀其所由出處
38 老彭其人諸説
39 互鄉在鹿邑
40 不舍晝夜之舍字音義
41 同而不合比而不周證史
42 思欲近慮欲遠
43 四教四科文有先後
44 進以開其善抑以勉其學
45 一言之興邦喪邦證史
46 佞人難遠證史
47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48 顔子和風慶雲之氣象
49 今也純儉之純字釋
50 不以紺緅飾之緅字釋
51 三綱之説
52 御覽引莊子言孔子語
53 仁者無欲故静
54 石林解執禮
55 直躬之信不若無信
56 五臣爲五龍九臣爲九駮
57 無用害有用博弈空廢業
58 仲尼稱不如顔淵
59 周有八士其説各異
60 讀左氏不精之誤
61 孔丘墨翟夜見文王周公
62 論逸民而不及朱張解
63 隱居放言之放字釋
64 伯夷叔齊之姓名行第
65 唯孔孟可以議沮溺之行
66 子路揜雉得而復釋之
67 上蔡云聖人四語四不語
68 恕爲聖門一字銘
69 馬融解爲力不同科
70 五峰解草木區以别
71 誤以子夏之言爲孔子
72 卞莊子之勇事出處
73 首陽山在河東蒲坂考
74 孔子觀水明道體無息
75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76 孔庭之教曰詩禮本義
77 四勿九思皆以視爲先
78 三代之盛士亦有言責
79 帷裳謂朝祭之服
80 孔門弟子唯言偃爲吴人
81 韓非子載孔子去魯之事
82 其身正不令而行證史
83 不知命無以爲君子證史
84 朱子取審富貴安貧賤語
85 陳仲猷葉仲圭釋論名言
86 風乎舞雩之風二解
87 教之化民深於命所本
88 按左傳甯殖當爲甯喜
89 孫叔敖三相三去事所本
90 温故而不知新不足爲師
91 顔回不以夜浴改容
92 非孔門弟子辨
93 仲尼吾黨狂狷南郭獻譏
94 無可無不可以五字成文
95 論學曰正心論政曰正身
96 善人謂吉士有恒謂常人
97 微生高漢書作尾生高
98 鄭校論語讀正凡五十事
99 以子見南子爲南蒯説誤
100 鄉黨言必者十五事
101 孔門受道唯顔曾子貢
102 論語言勿諸語
103 孔門獨顔子爲好學
104 唐棣與常棣不同
105 闕黨之童與互鄉之童
孝經
孝經字數
106 孝經序言六家異同
107 孝經作者
108 古文孝經來源
109 當不義則子争於父
110 迂叟注孝經語誤作經文
111 鄭注孝經與康成注不同
112 争臣争子争友之義
113 彭忠肅集格言爲五致録
114 孔傳孝經與鄭注分章異
115 學教二字皆從孝字
116 孝經言不敢者九
117 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118 劉盛蘇綽重視讀孝經
119 能事親則能事神
120 嚴父莫大於配天
121 孝子事親終言喪祭之終
困學紀聞注卷八
孟子
孟子字數
1 孟子作者
2 孟子章指等書誤引
3 告子名勝亦名不害
4 摩頂致於踵今本作放踵
5 齊雪宫故趾
6 王無咎非趙岐孟子注
7 琴張注謂子張善鼓琴
8 周公以施四事大傳誤讀
9 滕定公文公趙注引世本
10 邦國之志若周志之類
11 騶忌鼓琴見威王非宣王
12 乘輿濟人事以孟子爲正
13 曾西即曾申
14 郅惲引孟軻語與孟子異
15 謹庠序申孝悌證義
16 棄禮捐恥秦所以敗
17 陳蕃諫校獵合二事爲一
18 梁喪地於秦不止七百里
19 法言修身引孟子佚語
20 守氣不與守約對
21 誦詩讀書與古人居
22 命不可委故孟子言立命
23 仁術儒術術即道
24 致堂言楊墨之學所出
25 莊子養生説類子莫執中
26 楊之學似老
27 以仁治人以義治我
28 戰國時魯季氏以邑爲國
29 孟子直指本心處
30 曹交以國爲氏
31 老泉三子知聖人汙論
32 禹生石紐西夷人
33 孟子名字
34 林慎思謂孟子非軻自著
35 辨孟子正義之僞
36 德之速疾乎以郵傳命
37 墨家薄喪託於禹
38 宣王好欲重故不用孟子
39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證史
40 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
41 湯曰天吏尹曰天民
42 孟子學伊尹
43 仁在乎熟證諸子
44 諸侯之寶三
45 爲天吏則可以伐燕
46 民爲貴證史
47 善推其所爲此心之充拓
48 守身爲大
49 議諸葛取劉璋之事
50 存亡之判
51 爲善而雜於利者非善
52 孟子言人倫
53 晏子春秋言三不祥
54 孺子滄浪之歌爲楚聲
55 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
56 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57 鹽鐵論引孟子文異
58 民心得失興亡大幾證史
59 孟子亦終篇於堯舜諸聖
60 利與善之間孟子之言公
61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62 養心莫善於寡欲
63 諸子引神農之言
64 孔子孟子皆不入秦
65 有盜改置社稷而盜止
66 求在我者盡性於己
67 俗稱水爲宿留水
68 殺人之多不必以刃
69 仁勝不仁故曰仁者無敵
70 王驩故址在泰山郡蓋縣
71 五伯者三王之罪人
72 陳傅良論常平
73 陳烈讀求其放心而悟
74 民無恒産因無恒心
小學
75 知豹文鼮鼠事二説不同
76 爾雅西至於邠國釋
77 爾雅疏引尸子諸文
78 爾雅有犍爲文學注
79 親屬記即爾雅釋親
80 爾雅傅負版釋
81 君子貴多識多撰草木疏
82 荼茗名義
83 急就篇注牡蒙一名黄昏
84 讀爾雅識鼮鼠天雞六駁
85 周宣王太史籀始變古文
86 尉律試八體
87 急就篇老復丁之意
88 董逌除正字謝啓敘字學
89 後世署書由蕭何始
90 李斯篆祀巫咸大湫文
91 古器銘云十有三月
92 毛伯敦簠銘周姜敦字考
93 博古圖載諸銘祝延語
94 孔篆吴札之墳
95 趙明誠金石録
96 古印祭尊非姓名乃鄉官
97 秦詛楚文所詛者楚懷王
98 徐楚金説文繫傳篇名
99 飲器象爵者取其和鳴聲
100 東漢討羌檄發掘
101 胡國及林邑書寫皆横行
102 韓愈杜甫李衡論識字
103 郭忠恕言諸書産生因由
104 邵古論律吕聲音之學
105 七音三十六字母
106 五書有窮諧聲無窮
107 切韻唐韻廣韻作者
108 潛虚以□爲古文天
109 廣韻言姓氏之闕謬
110 顔魯公韻海鏡源
111 自環者謂私背私者謂公
112 宋元憲寶翫佩觿
113 鄭夾漈譏説文虚設字母
114 孫休武曌劉龑自造名字
115 三蒼之名二説
116 莊子眥亦作揃搣
117 不字其字點讀法
118 蒙求以平與上去入相間
經説
119 六經六藝始見莊子史記
120 六藝之用
121 漢文帝始置一經博士
122 七石經作者
123 張參詳定五經刊壁
124 皇覽載漢儒欲發冢求書
125 書必博見然後識其真僞
126 日用是根株文字是注脚
127 虞溥言學聖道過程
128 書詩春秋爲聖人述史
129 觀書得一義如得真珠船
130 古未有板本好學者手寫
131 王羲之寫七經詩
132 鄭康成注禮引緯説
133 五經之疏優劣次序
134 論後生讀經好躐等
135 援神契以聖人爲巫史
136 孔子素王諸説
137 慶曆前談經者守故不鑿
138 經幄中有進姦言求利者
139 書亡秦誓而詩亡魯頌
140 古學者耕養三年通一經
第五册
困學紀聞注卷九
天道
1 諸籍所載天地相間距離
2 天起牽牛地起畢昴
3 天無實形
4 黄帝書謂水浮天而載地
5 三禮義宗論天有四和
6 諸籍論日月星之徑
7 二十八宿度唯斗有餘分
8 李肇言漢至唐日星差度
9 渾天覆觀以靈憲爲文
10 星官之書自黄帝始
11 刻景長短
12 觀象賦作者張淵名避諱
13 大象賦作者李播辨
14 唐志謂王希明作步天歌
15 五星聚者有三
16 尹史見月生齒占有兵變
17 星家有甘石巫咸三家
18 傅説爲良相爲列星諸説
19 天剛君堅之説
20 元祐元符末日食異象
21 月食不當既而既
22 上古世質人淳九星垂明
23 雲陰中之陽風陽中之陰
24 歸心篇星説倣天問
25 古詩黄姑即河鼓之音訛
26 善風怒風寧風之義
27 五色雲爲咎徵
28 龍城録月落參横語誤
29 王及甫天經
30 星始見於辰終則伏於戌
31 班固分七曜列入二志
32 凡星皆出辰没戌
33 弧星近井建星近斗
34 王景崇被衮冕厭星變
35 二儺攘日星之氣
36 測景在浚儀岳臺
曆數
37 顓頊曆太初曆元起考
38 考靈曜命曆序有甲寅元
39 曆有小曆大曆
40 曆動而右移律動而左轉
41 曆不差不改不驗不用
42 蓂莢爲曆草
43 魏伯陽京房虞翻言納甲
44 五運六氣之説
45 十二相屬
46 鴻荒年數
47 李彌乾以十一星推人命
48 定之方中等詩爲擇地法
49 漏刻經云漏刻之法
50 周公作捐悶
51 老子謂玄揚子謂太玄
52 潛虚爲心學法揚雄
53 四季之氣十二日一代
54 治曆有積算差驗
55 曆元起冬至卦氣起中孚
困學紀聞注卷十
地理
地志不必及人物 地理言四至八到
1 禹受地記疑即禹本紀
2 鄒衍説赤縣神州
3 管子論水性與民性關係
4 禹釃二渠引河事考
5 鳥鼠朱圉二地考
6 禹至九陽山羽人裸民處
7 九江地名辨
8 國語注中傳寫之誤
9 戰國策載齊有棧道木閣
10 鮑注甘魚誤作濟陰高魚
11 沈黎汶山二郡考
12 荀卿爲蘭陵令今之地
13 銅川縣考
14 中説同州龔本作司州
15 子夏居西河在汾州
16 漢志言風俗多取史記
17 淮陵地名考
18 臨淄有服官
19 壺山之浯水元結名浯溪
20 溝洫志引吕覽文異
21 辨正義謂宛西無鄖關説
22 郡縣削弱則夷狄之禍烈
23 滄州漢武臺
24 李白蜀道難本揚雄蜀記
25 水經引天下之水數
26 黄圖多拾遺記譎誕説
27 武侯所耕南陽非南陽郡
28 素問言天地寒涼熱温
29 九龍殿名見處
30 長生殿上陽宫皆在洛陽
31 雷澤濩澤服澤三名辨
32 顔注王嘉傳未考地理志
33 冀州治梁及岐辨
34 建武關函谷臨晉備諸侯
35 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
36 長洲宰圃名茂苑其地考
37 殺胡林在欒城縣
38 奇章縣取奇章山爲名
諸子
39 曾子篇數
40 律曆相治語出曾子
41 子思年壽疑辨
42 周廟有欹器
43 黄帝金人器銘
44 孔子逆姑布子卿事
45 荀卿非子思孟子
46 荀卿言田仲史鰌不如盜
47 楚辭荀子有彈冠振衣語
48 教非其人之喻
49 成相篇横革直成人名考
50 王霸篇睪牢即皋牢
51 孟子三見齊王不言事
52 阿房宫賦語本荀子
53 荀子監本建本之異
54 河間獻王之言見説苑
55 法言序舊在卷後
56 蘇氏論太玄法言
57 法言末篇稱漢公
58 五兩之綸半通之銅
59 美靈根諸文爲太玄心學
60 謂隋文帝坐太極殿誤
61 詩失於齊魯之詩當作論
62 王通謂封禪爲秦漢侈心
63 閉心閉口閉門之説
64 中説文取陸機史取陳壽
65 記註興而史道誣
66 張玄素有傳而注者未見
67 戎狄之德黎民懷之
68 遊馬頰當從龔本作黄頰
69 仲長子光其人
70 王績答書自述生涯
71 李百藥言詩分四聲八病
72 杜淹文中子世家
73 王績遊北山賦序
74 世説其言清以浮
75 張嵲讀管子知功業所本
76 地員篇其立后而手實
77 管子過半是好事者所加
78 決獄折中者賓胥無
79 黄帝六相一曰蚩尤辨
80 弟子職漢志附於孝經
81 王弼注老子知與不知
82 治人事天唯嗇是謂早復
83 朱熹高弟方伯謩論老子
84 生之徒十有三諸解
85 王安石以有無字下斷句
86 惟無以天下爲者有天下
87 谷神一章爲養生者宗
88 文子爲老子弟子
89 譬若積薪燎後者處上
90 老萊子齒舌之喻
91 壺丘子林爲列子師
92 列子以仕衞爲嫁於衞
93 列子言西方聖人
94 狐父之盜
95 蘇軾欲去盜跖漁父篇
96 狹隘者讀莊子不爲無益
97 韓詩外傳載輪扁事
98 道之可傳可受均以心
99 庚桑楚一篇皆是禪
100 御覽引莊子與今本異
101 莊子言風猶覺寥寥逼耳
102 張耒銘商瑶句法本莊子
103 有進士用莊子語犯諱
104 儒墨楊秉之秉爲公孫龍
105 魯雞蜀雞越雞大小
106 荆公事親語出莊子
107 吕惠卿言神人不問天下
108 以恬養知與以知養恬
109 郭象竊向秀注莊子
110 鼓筴播精文選注作播糈
111 李白詩語本郭象注
112 禽滑釐爲墨者儒者辨
113 庖丁解牛行其所無事
114 王坦之廢莊論多用莊語
115 豫且事有二
116 無以冰炭置我腸語所本
117 齊物論非欲齊物
莊子逸篇
118 陸德明敘録論莊子
119 三士相謀致人造物
120 游鳧問雄黄逐疫出魅事
121 插桃枝於户
122 童子夜嘯
123 小巫見大巫
124 尹儒學御夜夢受秋駕
125 空閲來風桐乳致巢之義
126 紼謳所生之義
127 庚市子肩毁玉
128 孔子病子貢出卜事
129 孔子贊弟子老子贊鳳
130 堯舜師善卷蒲衣
131 廉者不食不義之食
132 仲尼讀春秋老聃踞聽
133 羊溝雞塗狸膏事
134 惠子稱自以爲見鳳凰事
135 豫樟初生可抓而絶
136 得時則義行失時則鵲起
137 六驥致金鐵
138 孔子識人事
139 青鵽愛子忘親
140 聲氏牛問夔一足而超踊
141 戴尊累十而行不顛
142 亡羊得牛斷指得頭
143 羌人死燔而揚灰
144 葉公好龍之喻好士
145 驚怖癲病之因由
146 射之鈞愈多所見愈高
147 函牛鼎沸蟻不得措足
148 趙簡子田獵得士事
149 梁君出獵得善言而歸事
150 人而不學不行視爲皮囊
151 秋禽之肥彭祖以爲傷壽
152 天下有道我韍子佩
153 封於泰山禪於梁父之數
154 槐之生變
155 盧敖見若士
156 禮若鋸柄
157 叔文之母訓
158 蘭以芳自燒膏以明自焫
159 孝己事親一夜五起
160 勝母盜泉朝歌名義
161 尸子載舜務利天下之事
162 子華子程本爲鬼谷子師
163 叔向讒萇弘
164 法家侮聖之言
165 周滅於從衞亡於横
166 六亡國之臣
167 燔詩書而明法令
168 吴起教楚損枝官
169 儒服帶劍衆耕戰之士寡
170 筆法相仿例
171 人物品評之比擬法
172 輪矢不自爲圜直
173 二子費金與西門豹納璽
174 二目視一國萬目視人主
175 聖人治吏不治民
176 諸籍記人物事件乖謬處
177 延陵生誤作延陵王
178 徙石赤菽賜田宅
179 宿沙瞿子所善與所得
180 鶡冠子用國策國語等言
181 鄭璞之説亦見尹文子
182 聰明爲王瞽聾爲公
183 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
184 多多益辦是分數明
185 雕文刻鏤傷農事
186 蔡邕碑銘唯郭有道無愧
187 鬼谷子言伊尹五就而合
188 尹知章鬼谷子序言秦儀
189 蒯通善爲長短説
190 鬻熊爲文王師諸子最先
191 吕氏春秋論十子所貴
192 梓人傳規模從吕覽來
193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
194 説苑記周威公事有誤
195 臧三耳吕覽作藏三牙
196 五業附新書作五美附是
197 冠履各當其用
198 淮南子言古史三因果
199 后土富媪之媪當作煴
200 臧文仲與子貢不同時
201 仲長統昌言論寒暑壽夭
202 得失同而喜怒爲别
203 聾蟲雖愚不害其所愛
204 學者猶渴而飲河海
205 董仲舒撰李少君家録
206 漢武帝禁中起居注
207 孔子好易韋編三絶
208 張良受黄石符誦三略
209 朱買臣流粟高鳳漂麥
210 慎子言禮從俗使從君
211 寡人之任與子之任
212 蔡中郎秘玩論衡
213 問舜冠家語書大傳不同
214 餘糧棲畝始於子思子
215 易以咸爲德以謙爲道
216 天地不常泰亦不常否
217 法言謂賢人
218 奔車無仲尼覆舟無伯夷
219 孫武著書魏武削繁
220 胡寅解莊子楚狂歌迷陽
困學紀聞注卷十一
考史
1 張儀説秦王鮑彪失考
2 鄒忌不如徐公美
3 狐咺諫閔王斮之檀衢
4 齊王不用即墨大夫而亡
5 御覽引國策吴子問孫武
6 燕王與樂閒書
7 君子絶交無惡言
8 戰國漢同稱公孫弘者
9 戰國策逸文
10 晏元獻論秦用由余伐戎
11 舜造漆器禹彫其俎
12 齊威之霸在毁譽者之刑
13 魏以田文爲相
14 三閭大夫掌王族三姓
15 卞莊子管莊子館莊子
16 秦用范雎遠交近攻策
17 秦遷東周君而周遂不祀
18 六國篡於異姓
19 辨秦攻蜀楚先後之謀算
20 富比陶衞考
21 戰國策文勝不易得
22 天道倚伏之可畏
23 滅人之國乃自滅
24 秦皇期萬世
25 君子正容以悟使人意消
26 箝語燔書不能愚陳涉
27 比干秣馬金闕歌
28 春秋時殽桃林非秦有
史記正誤
史記字數
29 三皇五帝諸説
30 舜在位及年壽
31 不紀羿浞事是史遷之疏
32 祖乙去相居耿修德禦水
33 百姓思盤庚説與書序違
34 太甲居桐宫及歸亳年數
35 以祥雉立廟説與書序違
36 九世立弟無中丁名
37 太戊爲太甲孫
38 不窋失官而奔戎狄間
39 古公三子皆同母
40 文王受命之年稱王諸解
41 武王觀兵盟津諸解
42 武王追思先聖乃封之
43 襄王與叔帶俱爲惠后生
44 共和二説
45 后稷封於邰必是堯之封
46 武王伐紂卜龜不吉
47 穆王即位年歲二説
48 五羖大夫事異説
49 襄公時秦屬地範圍
50 史記遺惠紀吕無亦奬盜
51 樂書誤記汲黯公孫弘事
52 四宫星名
53 敬王元王年數違異
54 公子光吴王僚世次
55 太伯端委仲雍斷髮
56 太宰嚭入越未見誅
57 微子面縛牽羊把茅語病
58 召公疑之作君奭爲妄説
59 衞莊公再娶夫人非禮
60 共伯見弑與武公篡弑辨
61 烝淫之人不得稱夫人
62 稱庶弟又稱母弟自乖異
63 虢鄶獻十邑之説不實
64 毛傳以爲宣王時遷臨菑
65 齊頃公欲尊晉景公爲王
66 妄言魯哀公卒於有山氏
67 遷言西伯太公陰謀
68 哀侯立鄂侯未卒世家誤
69 城聚以處群公子非晉都
70 誤以文侯爲重耳
71 申生母非齊桓女
72 遷謂武王夢生子名虞
73 陳佗殺免非蔡人殺免
74 舜姓姚氏後賜姓嬀
75 重黎祝融吴回諸説不同
76 蚡冒爲熊達兄或父説異
77 楚莊王好讔伍舉諫
78 燕世家言孟子勸齊伐燕
79 稷契堯皆帝嚳子
80 史記微子爲殷後異樂記
81 蔡叔周公長幼
82 耼季載諸稱
83 魏惠王及襄王哀王紀年
84 反論秦魏成敗
85 趙朔娶晉成公姊辨
86 屠岸賈滅趙氏事難信
87 孔子入世家自亂其例
88 伯夷傳但見滿身是怨
89 仲尼弟子傳言子貢不實
90 有若狀似孔子共立爲師
91 闞止字子我誤而爲宰我
92 列傳稱去邠事孟子不見
93 唐仲友論刺客傳之謬
94 東萊論張叔未嘗言案人
95 商君傳言五羖大夫不實
96 史遷引後人揚雄語之因
97 史通謂史記以後爲先
98 貨殖傳述子贛廢著鬻財
99 周陽由與汲黯俱爲忮
100 以陳涉發迹類比湯武作
101 鄭樵譏孟子荀卿傳中文
102 鄭樵論游俠之徒
103 六家要指宗道家
104 皇王大紀論上古封禪
105 開金縢書在周公未薨前
106 洪氏言張釋之歷官事實
107 公劉至大王亶父歷年
108 秦服西戎之年
109 世家田常見存而呼以謚
110 史記取寶鼎事兩相抵捂
111 商頌非正考父追作
112 殷本紀敘事錯亂無序
113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114 秦奪太后權實不曾廢
115 胡寅言孔子世家疏漏
116 進隱之事兩見
困學紀聞注卷十二
考史
1 三皇之書有易本草素問
2 三皇五帝三王五伯所象
3 司馬光張耒詠舜詩
4 如炊五斗黍許時所本
5 爲將之法行險而順
6 周陽由與汲黯不同類
7 楚之大盜莊蹻
8 淮南子載秦擊越之事
9 美人和項羽歌
10 高帝初封侯賜丹書鐵券
11 惠帝崩吕太后欲爲高墳
12 漢啓九國皆同姓
13 斷而敢行鬼神避之
14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
15 淳于髠十酒説
16 越人蒙漢書作越人子臧
17 辯士匿名遺秦將章邯書
18 獻鵠獻鴻四書各異
19 説楚人沐猴而冠之人
20 漢高祖赦令無自矜之意
21 漢高帝詔周文齊桓並言
22 班固敘漢臣無倫
23 爲吕氏右袒爲劉氏左袒
24 與父老約法三章句讀
25 樊噲未易輕
26 朱子論漢書劉氏斷句
27 通鑑不書符瑞失於删削
28 漢惠帝立四皓碑及祠
29 漢武帝年十二決疑獄
30 内長文古寫本作而肆赦
31 周成漢昭論以苗秀實喻
32 作盡地力之教者非李克
33 賈誼賦險微當作險徵
34 漢書實命世奇作
35 陸澄引史記注漢書
36 劉之遴言古本漢書篇次
37 西京雜記淺俗多妄説
38 漢書獄刑號爲平
39 周勃亞夫爲相業過韋平
40 于長天下忠臣九篇
41 董公魯兩生名氏不傳
42 三公陳萬年以讇教子
43 封建可以支變故
44 辛慶忌救朱雲令公卿愧
45 靡有孑遺秏矣之秏字釋
46 衞綰以戲車爲郎
47 匈奴降置五屬國處之
48 張良爲張仲張老後
49 司馬相如以自敘爲傳
50 新論載漢財用之數
51 衞青在位淮南寢謀
52 不仕不附王莽諸人
53 百官莫知栘中監
54 漢功德見諸儒書
55 董仲舒制度之别
56 不窺園者有五人
57 號萬石者五家
58 再入官多次入官者諸人
59 漢文光武革喪制
60 顔倫善御之事
61 秦亡於嬰而莽立嬰嗣平
62 學我者易持效子者難工
63 楊炯云郢客爲侯所本
64 嚴延年劾奏霍光擅廢立
65 自言所舉之人及其官爵
66 高士傳載成公不屈節事
67 尊號高皇帝爲謚議之始
68 朋黨二字之始用
69 何武決富家翁之子之訟
70 古今人表列有許繇巢父
71 毛莫如屯莫如辨
72 王式以詩授褚少孫
73 田子裝釋文序録作子莊
74 樓護傳云論議常依名節
75 名號侯爲虚封
76 史雋漢雋之名義
77 壺關三老茂所指
78 張敞得蟹報書有儒者風
79 宣帝以刑餘爲周召
80 漢宣帝益吏奉二説不同
81 漢書黄霸傳鶡雀字考
82 漢惠帝崩立無名子爲帝
83 賈捐之高見類賈誼
84 劉歆元韶賣國不終
85 張耒文帝論説有太過處
86 揚雄學孟子而尊楊墨
87 樓護執吕寬是不義小人
88 讓爲美德然當審是非
89 諸史其流出於春秋
90 漢宫室出入之儀
91 匈奴書自稱天稱日月
92 劉深父每舉史傳百千言
93 張良韓信所學兵法
94 董仲舒倡興太學置明師
95 秦漢之後鄉黨清議猶嚴
第六册
困學紀聞注卷十三
考史
1 范史語近詞冗事多注見
2 胡寅論馬援不實
3 吕成公論馬援王昶傷人
4 明設丹青信廣開束手路
5 太子諫光武以黄老養性
6 謝承父條策文南宫
7 成湯遭旱以六事自責
8 郅惲據經讖諫王莽
9 魯丕對策見袁宏後漢紀
10 文苑傳自東漢文始卑
11 尚書中書門下三省權責
12 杜密劉勝居鄉所效之人
13 東漢有佛書
14 西都賦二句爲對
15 東都賦之正予樂釋
16 范氏施御釋
17 文選注引永寧詔
18 四民月令見風俗
19 一歲再赦好兒喑啞
20 剛者必仁佞者必不仁
21 東漢三公諸人
22 曲禮少儀之禮廢
23 都鄉正街彈碑
24 故者毋失其爲故
25 精廬即精舍乃講授之地
26 孔融答王脩教有典誥風
27 叔先雄水經注以爲光終
28 東漢刊誤謂列傳末注陋
29 曹娥碑言曹盱迎伍君事
30 蔡邕文九十篇銘墓居半
31 介子推被焚禁火事
32 美稷童騎竹馬迎郭伋事
33 玊況爲大司徒之年辨
34 漢詔令人主自爲之
35 漢晉春秋以蜀漢爲正
36 三國鼎峙正統主蜀主魏
37 邵公濟謁武侯廟文
38 人之壽夭可占世道否泰
39 諸葛亮言相知相交
40 諸葛亮不用魏延計之因
41 蜀無内憂全在武侯規模
42 水經注引武侯書與表
43 武侯之才十倍曹丕
44 八陣圖遺址有三
45 君子潛如龍翔如鳳
46 鄧艾取蜀行險以徼幸
47 張文潛梁父吟
48 魏文大饗於憂服之中
49 魏武好法術天下貴刑名
50 魏律但用鄭氏章句
51 節義之臣齾巨姦之鋩
52 學如牛毛成如麟角出處
53 司馬孚自謂魏貞士
54 數世長者知被服飲食
55 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
56 孫權論文王郊祀
57 孫權破羽臣曹亦漢賊
58 虞喜志林
59 嚴畯有鄭子皮之風
60 孫堅與策皆以輕敵隕身
61 孫休遣李衡討孫綝之舉
62 孫峻薦諸葛恪而終殺恪
63 涂塘涂中之涂音除
64 諸葛恪失於自用
65 晉史所采多小書
66 干寶著論近王化根源
67 豐城二劍事出豫章記
68 沈約喜造奇説以誣前代
69 演蕃露言太僕郭展事
70 庾后持牙尺威帝
71 阮籍蘇門歌
72 反鏡索照
73 東坡言陶侃忠義貫白日
74 秦得金策謂之天醉
75 何曾荀顗孝比曾閔
76 山濤深識遠慮非清談輩
77 邵雍西晉吟
78 疑赦大赦郊赦始於何時
79 通鑑載謝玄問計於謝安
80 朱子歎嗣守之難
81 亂賊祭及祖亦不可長世
82 晉史忠義傳三人可削
83 淵明讀史述夷齊箕子
84 策扶老以流憩謂扶老藤
85 潁川韓元長謂韓融
86 朱子讚顔魯公題栗里詩
87 樂廣客蛇影與杜宣事同
88 蒼蠅集筆端傳赦事
89 嵇康以非湯武死於非辜
90 司馬師引二敗爲己過
91 劉殷失節於劉聰
92 干寶論晉創業異於前代
93 晉焚石勒之幣
94 志士痛朝危忠臣憂主辱
95 祖逖言晉亂之因
96 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
97 覘國者以人爲輕重
98 竊鐘掩耳出淮南子
99 楊盛不改義熙年號
100 袁宏失節於桓温九錫
101 謝邈徐邈焚削詔辭
102 隋文帝識見優於杜預
103 江左篇製溺乎玄風
104 梁武帝敕撰通史
105 周朗櫝帶寶笥著衣之論
106 魏篡漢晉篡魏賊心未肆
107 徐羨之傅亮謝晦之死
108 宋文帝魏太武佳兵不終
109 葉少藴論墓銘之始
110 此人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111 蕭子顯爲文喜自馳騁
112 應天從人之語來由
113 用錢爲幣有足陌省陌别
114 賈景興捫膝曰吾不負汝
115 宇文泰弑君罪甚高歡
116 魏長賢譏切時政
117 高洋之惡浮於石虎苻生
118 執笏始於宇文周
119 蕭方等三十國春秋
120 晉隋興亡在於賈充楊素
121 光武不隔於反支
122 偶年之忌
123 梁武帝策錦被及問栗事
124 李仲信南北史世説
125 萬寶常聽樂知隋將盡
126 隨文帝惡隨字爲走改隋
127 陳無荆襄立國三十二年
128 魏帝陽瘖避禍
129 宋石頭城之謡
130 韋孝寬知兵不知義
131 楊堅篡國同王莽
132 顔見遠祖孫節義
困學紀聞注卷十四
考史
1 唐府兵之數
2 顔回配饗先聖初爲立像
3 新史潤色之語
4 唐太宗文章纖靡浮麗
5 投機之會間不容穟
6 唐太宗贈堯君素詔
7 治亂以賢姦久用而成
8 袁天綱言武氏貴不可言
9 佩魚始於唐永徽二年
10 鬻牒度僧尼道士
11 鍾紹京稱義男於宦
12 鄭薰不肯敘宦階尚有守
13 席豫未嘗草書
14 續筆辨嚴武不欲殺杜甫
15 李德裕對杜悰謙卑語辨
16 李泌傳言辭學士加大
17 韋濟試理人策第一
18 李翱面數宰相之過
19 中書門下班序元豐易之
20 李靖兵法世無全書
21 東宫畫諾
22 唐六典開元禮未明詔行
23 宰相不可兼治錢穀
24 劉秩以官職自責
25 唐宗室表列宰相十一人
26 唐制舉名目
27 唐宏詞之論傳於今者
28 李承休聚書二萬卷
29 員俶進太玄幽贊
30 唐書無韋應物傳
31 庾氏絶劉闢不爲親
32 唐六典記南内龍池
33 鄭餘慶書儀
34 唐宋任將其權專分不同
35 唐始忌日行香
36 唐文宗陷於宦寺之險
37 顔魯公爲郭汾陽家廟碑
38 楊綰贈官制秉筆無愧色
39 唐時揚州進江心鑄鏡
40 無憂王寺有佛骨
41 歷代通典編纂設想
42 楊徽之好言唐朝士族
43 新唐書尚奇二例
44 馬總通歷取虞世南略論
45 請作行狀者指事説實
46 唐升祔失禮之始
47 左右散騎常侍改名
48 盧鴻一新史删一字
49 房玄齡請解機務
50 韓柳方駕而行殊
51 忠姦賢否皆有同姓名
52 魯公乞米帖言舉家食粥
53 大寶箴用運命論之語
54 沈約八十手寫簿書
55 孝宗問宰相與僚廷諍事
56 蕭遘九葉相唐
57 姚崇陳十事
58 王起五位圖
59 李白上宣唐鴻猷
60 緋衣小兒謡
61 韓昶誤改金根車
62 孔戣奏罷歲貢淡菜蛤蚶
63 畢炕拒安録山城陷覆家
64 柳伉疏黜程元振
65 韓愈皇甫湜孫樵文相較
66 林寶元和姓纂
67 班固受金陳壽求米
68 劉知幾領史事言五不可
69 李晟每戰錦裘繡帽自表
70 閩俗比中州化於善
71 漢黨錮以節義群而不黨
72 姦臣恐君主好學近儒
73 理道要訣非古是今之書
74 重君子敬而遠之
75 善言不離口善藥不離手
76 節度方鎮之强始因
77 物望傾心久匈渠破膽頻
78 劉蕡以言宦禍被貶
79 顔真卿鄭畋倡義討賊
80 漢文帝制喪三十六日
81 韓偓祭文書歲不用梁號
82 僕固懷恩叛唐其母逐之
83 李光弼與韋陟論戰守
84 君觀史宰相監修直筆難
85 李椅常衮設鄉校化閩
86 王福畤執謚不改
87 許敬宗謚繆改恭
88 張衡謚忠爲奬賊
89 漢唐户口
90 唐亡後書唐六臣貶其惡
91 周世宗夜讀元稹均田圖
92 立言之難
93 寒食野祭焚紙錢
94 杜嗣先兔園册府
95 天子廢置出於士卒
96 告身綾軸錢罷復
97 周始去符契專用印章
98 歐陽修司馬光貶馮道
99 唐後主不和親而亡
100 朱全昱楊凝式不從逆
101 外黄下黄内黄小黄之地
困學紀聞注卷十五
考史
1 孟子言天下可運掌反手
2 高宗詔士師仁平哀矜
3 崔伯易感山賦
4 真文忠言宋朝治體
5 袁機仲論威權
6 三章之約與陳橋之誓
7 李燾續通鑑長編
8 宋賦役十倍於漢唐
9 宋朝東南三君子
10 蒲宗孟兩朝國史
11 紹興重脩哲宗實録
12 李常寧劉行簡對策名言
13 宋諸帝講行郊禮年次
14 元豐後官制誤爲藝祖時
15 張霸李秉戒子語
16 編録善事以自警
17 天續斯道
18 元祐之黨止七十八人
19 歐集周君墓表缺其名字
20 宗廟樂有舞
21 劉仁恭割地遺虜事
22 仁宗時制科十五人
23 乾道郊赦文措辭不當
24 孝宗以近習察大臣
25 以饋遺及門爲恥
26 高宗廟號陵名初議
27 洪景盧所草手詔非所宜
28 文定誤言王承休爲承宗
29 黄勉齋謂辭受合尚嚴
30 李微之論東萊象山學術
31 帝后神御寓佛寺
32 曹輔有二人
33 律疏與刑統不同
34 駕頭故事
35 景祐郊赦録叛後
36 禁林繳奏故事
37 亭沼林木譬富貴名節
38 歐陽修論作古文者
39 伊川言汝輩且取他長處
40 謀之臧否關乎前途大業
41 建炎後宰相多姦佞
42 草頭木脚所
43 朝野雜記載開禧貪濁事
44 以記問取人事例
45 四瀆濟水獨絶
46 建儲更名與前代同
47 姦臣爲時政記而史益誣
48 宰相生事天下危
49 胡文定久仕罷職
50 邵博言大父學通天人
51 温公作相終夜長吁事
52 乾道壬辰對策其言剴切
53 徐霖上書言時宰姦狀
54 初制策題寫卷甚簡
55 嘉祐制策
56 游復嘗晝驗夜考其妻子
57 紹興隆興主和者皆小人
58 吕文靖爲相以子揚美
59 避時宰家諱遺詔謂遺誥
60 胡氏父子奏疏明春秋義
61 唐内殿以山水代無逸圖
62 吏治視上趨向
63 富鄭公使還辭遷秩
64 李侗論治道四必爲先
65 王時雍等爲賣國牙郎
66 身勞而心安者爲之
67 李常寧策文擢魁
68 先儒論宋朝治體
69 論不和之害
70 曾布張商英竊君子之名
71 科舉誘致偏方士
72 元祐諸賢不知其危乃光
73 宰相非久居之地
74 陳恕定茶法
75 王仲山兄弟俱降虜
76 虞公楚子常以玉佩喪邦
77 黄愷伯等論宰相起復
78 王安石之學廢史書
79 小人毁君子之例
80 鄧肅論蔡京設教之弊
81 不學姦臣立八行
82 真文忠引四子自箴
83 謝良佐初造程子事
84 明道行狀有聖賢氣象
85 譙定學易郭曩氏
困學紀聞注卷十六考史
漢河渠考
1 漢世河決之因
2 河決酸棗潰金隄
3 河徙頓丘東南
4 塞瓠子築宣防宫
5 導二渠北行復禹迹
6 河決館陶分爲屯氏河
7 河決鳴犢口而屯氏河絶
8 建始四年河決東郡金隄
9 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溢
10 按經義治水當浚川疏河
11 賈讓言禹治水事迹
12 淇口以東有金堤
13 新莽河決魏郡
14 王景修汴渠
15 漢章帝罷虖沱石臼河漕
16 河所出山曰崑崙
17 金城河溢
歷代田制考
18 秦廢井田開阡陌
19 限民名田
20 趙過爲代田法
21 師丹建言限名田
22 新莽王田不得買賣
23 檢覈墾田户口
24 後魏均田制度
25 北齊男婦受露田
26 隋京輔三河發使均田
27 唐武德初定均田
28 宇文融括逃户及籍外田
29 陸贄請爲占田條限
30 後周以均田圖賜諸道
31 南唐以田肥瘠定税
歷代漕運考
32 穿渭渠通漕
33 穿褒斜道通漕
34 河内轉輸
35 開零陵桂陽嶠道
36 自沮至下辨運道
37 斜谷運糧
38 陳項至壽春開渠
39 杜預用滍淯水浸田
40 開石門以通水運
41 修千金堨通運
42 隋自蒲陝等州運米
43 開山陽瀆通運
44 砥柱之險
45 開通濟渠引穀洛水
46 永濟渠所在
47 東萊海口征遼運道
48 唐置諸倉
49 韋堅引滻水開廣運潭
50 上津扶風洋川通運
51 汴水梁公堰通運
52 甬橋渦口蔡水通運
53 万俟著開金商運路
54 渭橋東渭橋置倉
55 淮陰項城潁溵運路
56 疏導汴水埇橋至泗上
57 疏五丈河
58 導汴水入蔡水
59 塞原武決河
兩漢崇儒考
60 漢高祖以太牢祠孔子
61 漢武帝置五經博士
62 諸儒講五經同異
63 封孔吉爲殷紹嘉侯
64 封孔均爲褒成侯
65 光武起太學起辟廱
66 明帝行大射養老禮
67 會白虎觀議五經同異
68 祀孔子及諸弟子於闕里
69 修繕太學造房室
70 詔諸儒正五經文字
71 封孔羨爲宗聖侯
第七册
困學紀聞注卷十七
評文
1 左氏屈原爲文稍與經分
2 離騷稱楚君爲哲王
3 草木略以蘭蕙爲一物
4 江離生海水似亂髮
5 涉江哀南夷以楚俗爲夷
6 哀郢寫壅蔽之患
7 釣賦淵字避唐諱改泉
8 離騷用羿澆事與左氏合
9 藝文類聚多格言法語
10 雕龍論英華出於性情
11 李注文選詳博猶有遺缺
12 雪賦林挺瓊樹瓊狀白色
13 辨摶力句卒之文出處
14 十抽一推推不必改爲椎
15 原道引佛書三聖弟子説
16 韓愈訟風伯本詰咎文
17 送窮文小黠大癡出古語
18 閩人舉進士由歐陽詹始
19 太行盤谷在孟州濟源縣
20 韓柳並稱而道不同
21 柳集多有非本人文者
22 元饒州指元藇非元次山
23 其佐多賢出説苑
24 饒娥碑失於傳聞
25 游黄溪記倣史遷西夷傳
26 子厚賀王參元失火書
27 沈亞之謂文之病煩
28 毛穎傳本於驢雞九錫文
29 劉夢得文不及詩
30 周霍有勳伐而不知儒術
31 魏鄭公砥柱銘
32 梁簡文謂立身與文章異
33 大同哀辭引陳蕃華歆事
34 庾信賦落花與芝蓋齊飛
35 岑文本擬劇秦美新
36 李善文選學
37 元結范仲淹其言可立懦
38 李義山賦三怪物
39 樂天富壽飽樂健五達言
40 劉夢得口兵戒本鬼谷子
41 秋儲無以競巧辨
42 秦觀張耒學蘇軾
43 荆公潭州新學詩法詩經
44 張耒送李端叔序所本
45 晁無咎求志賦寫靈棋經
46 荆公爲外祖母墓表
47 大樂十二均圖誤入蘇集
48 場屋之文如校人之魚
49 太宗詔脩三大書
50 中興賦序襲兩都賦序
51 韓安國王子敬不成詩賦
52 陳亮科舉文無愧古人
53 文選無樂毅論政論
54 楊萬里爲章燾墓銘
55 孫仲益論南豐詩文所指
56 賈誼不能救鄧通之譖
57 張説頌犦牛牲兮菌雞卜
58 俗人創楮幣二字猶紙錢
59 東坡文法得於檀弓
60 堯而許之日而月之
61 劉勰謂論語前經無論字
62 和凝爲文以多爲富
63 崔駰云擊轅中韶感於和
64 歎牛儆舟文法所本
65 张文潛論文詩
66 黄山谷與王觀復書
67 夷門之植植於燕雲所本
68 見飴同而養老黏牡異用
69 司馬光顔太初雜文序
70 袁燮以是亦名樓
71 宋朝三争
72 作史者多用故事而舛誤
困學紀聞注卷十八
評詩
1 陶淵明飲酒詩
2 淵明咏貧士
3 雞鳴高樹巔狗吠深宫中
4 杜詩的博嶺蓬婆山所在
5 飲中八仙名氏皆見唐史
6 石壕吏其地在陝州陝縣
7 僕射如父兄詩近汝墳
8 公議不可掩
9 贈嚴閣老詩扈聖登黄閤
10 李晉肅即李賀之父
11 王績三月三日賦
12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13 杜位宅守歲
14 示獠奴阿段
15 李之芳使吐蕃被留二歲
16 楊綰謚文貞蘇端持異議
17 可歎行贊王季友
18 出瞿唐峽詩五雲高太甲
19 贈蜀僧閭丘師兄
20 終始任安義見蕭君之賢
21 李潮八分小篆歌
22 遣興詩門户有旌節
23 金華山詩上有蔚藍天
24 成都詩初月出不高所喻
25 杜韓少作所美非美
26 野望詩所涉地名考
27 八哀詩八人姓名
28 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
29 别李義詩勉後輩
30 顧文學顧八分即顧誡奢
31 李潮八分遜韓蔡
32 代國臨晉二公主嫁二鄭
33 鄭顥夢中聯句同橋陵詩
34 得房公池鵝詩
35 讀山海經猶屈子遠遊
36 賦息嬀留侯詩足訂是非
37 文選注謂五言自李陵始
38 古詩十九首非盡枚乘作
39 詩之言承
40 式微二人作爲聯句之始
41 挽歌非始於田横之客
42 韋孟在鄒詩
43 諸言人生如寄如寓
44 東方朔有八言七言詩
45 張衡怨詩清典可味
46 伯瑜年七十綵衣以娱親
47 陸游論和韻依韻次韻
48 回文詩始於何人
49 星星白髮生於鬢垂
50 柏梁河梁作詩體壞意乖
51 昌黎文若元氣
52 山谷詩得法少陵
53 朱熹編小學書所取之書
54 韓愈詩禮鼠拱而立所出
55 上日馬人來之馬人由來
56 抱朴子今月不如古月朗
57 王胄和詩勝帝爲隋煬忌
58 杜牧詩忍過事堪喜
59 韓愈序韋侯盛山十二詩
60 伊川倡每月一會合族
61 墨子謂西施之沈其美
62 字太碧樂地慕太白樂天
63 陸龜蒙作詩多用太玄語
64 毛滂詩所本
65 詠賈生詠文帝皆有新意
66 唐以詩取士故詩人多
67 羅昭諫詠松其志可悲
68 陌上桑以增損楚辭爲之
69 花竹草是一字至七字詩
70 白樂天鄭雲叟詩歎侈靡
71 韓愈離家已五千本書語
72 啗螯譏爾雅賣餅斥公羊
73 白樂天迂叟詩
74 梁元帝始用堯韭舜榮語
75 胡致堂論古樂府詩詞曲
76 寒山子詩涉獵廣博
77 藍田日暖良玉生煙
78 今兹來兹兹謂年
79 取古詩句爲題之始
80 六字常語一字難
81 王儉四言有子建淵明風
82 劉苞九日侍宴詩
83 吴會謂吴郡會稽郡連稱
84 百一詩室廣致陰出吕覽
85 李虚己與曾致堯倡酬事
86 包孝肅豐清敏明志詩
87 張文饒謂先天之學
88 二正獻公不崇廣室詩
89 李壁引語注荆公詩致譏
90 東坡好譏刺文同戒以詩
91 蘇門四學士
92 雪詩無出晏殊韓維之右
93 二龍驂夏服雙鶴記堯年
94 詠黄人
95 司馬公詩句出史書
96 詩文見心志
97 隋樂運作諫苑
98 答王定國詩化用佛經語
99 坡公晚年所造深
100 欒城去聲色老坡但稱快
101 翠欲流謂鮮翠鮮明
102 後山焚稾學黄豫章詩
103 東坡與歐陽闢詩三首
104 東坡温公詩用夏小正
105 山谷詩晚歲所得尤深
106 英靈蘇蕙子悔過竇連波
107 春鼃秋蟬喻虚談
108 掘地斷木不如機舂所本
109 看鏡道如咫本視道如尺
110 觟□今無種蒲盧教未形
111 老彭嗟杖晚出莊子釋文
112 堂密有美樅出爾雅注
113 後山詩起廢極吹嘘
114 張耒詠孔光
115 朱雲爲槐里令上書得對
116 麻姑山倣廬山高而不逮
117 詩句互有因襲借用事例
118 崔德符言作詩之要
119 曾肇河間詩誤爲曾布作
120 徐俯與中貴鄭諶唱和
121 朱新仲詠顔魯公詠昭君
122 菊一名傅延年
123 梁克家梅花詩倣王沂公
124 誠齋始學江西既而改變
125 誠齋讀貞觀政要詩
126 黄河信天緣開口待魚
127 蘇雲卿隱東湖事
128 趙南塘挽趙忠定詩
129 朱子贊孫燭湖讀通鑑詩
130 周益公王荆公佳對
131 鶴山詩本於玉汝金吾對
132 和靖詩放翁文出神異經
133 洪舜俞詩用龐籍寇準事
134 詠漢高祖詠叔孫通互見
135 摶黍爲鶯出於詩葛覃注
136 方言不斟何斟言病
137 東萊詩所本
138 趙紫芝詩論輔嗣玄暉
139 潘庭堅題嶽麓寺道鄉臺
140 吴吉甫以晚科試漕闈詩
141 湯漢自儆詩庶幾踐斯言
142 薛士龍讀三國志詩的對
143 徐淵子以梓蓀喻子孫
144 任元受七夕詩意亦新
145 伊川不作詩唯寄王子真
146 前命官投狀敘理可復命
147 文鑑取蔡確送將歸賦
148 汪藻詩人間何事非戲劇
149 張舜民論逸詩
150 顧況詩見於韋集者爲勝
151 程可久自題眄怡齋詩
152 唐詩人達者惟高適
153 山谷詩警爲富不仁者
154 少陵詩東屯稻田一百頃
155 胡文定答淵明心遠之義
156 宋正甫和人詩
157 樓鑰書桃符
158 葛魯卿借書詩
159 朱希真避地作小盡行詩
160 山谷詩出孟子注
161 洪邁雪詩滕六住葛三來
162 王逢原譏退之詩
163 致堂駁編詩必親歷
164 荆公傷弔杜醇王致詩
165 唐庚詩宅家喜得調元手
166 文宋瑞爲或人賦
167 翁與可上徐直翁詩
168 鄭得言博士私試策問
169 非班超不能讀父兄書
170 鄧志宏言詩有四忌
困學紀聞注卷十九
評文
1 鄧潤甫草制用穀梁注
2 晏元獻謝昇王記室表
3 九章算術五雀六燕
4 周書東越海□誤爲侮食
5 駱賓王言龍蹲歸魚形出
6 楊炯敘文對的語工
7 蘇許公制佇光於五字
8 張文定草薦舉等二敕
9 范文正參政制訓辭温雅
10 洪舜俞命詞用事切當
11 嗣秀王賜贊拜不名
12 周南仲代草制追貶秦檜
13 野處謝表雖借用而切當
14 王敦評價衞玠之語
15 喜懼之年深計短長之日
16 上官儀册周王文
17 洪景盧謝啓儷語工整
18 野處草克家制用禹錫語
19 徐淵子初寮襲用前人語
20 春秋十賦屬對之工
21 晏元獻進牡丹歌詩表
22 陳正父草寧皇服藥赦文
23 盧思道賀甘露文
24 俗語皆有所本
25 梁簡文爲子辭封表
26 禹偁安世之表可立懦志
27 驢非驢馬非馬所對
28 嘉定受寶璽南塘賀表
29 王岐公答韓魏公詔
30 鄭安晚再相應之道草制
31 黄伯庸賀雪表語工健
32 耿秉復陳少陽之後
33 億載萬年爲父爲母
34 汪應辰草顯忠復節鉞制
35 倪正父草壽皇尊號詔
36 真文忠爲原貸盜賊詔
37 王卿月爲澹庵制人稱之
38 盧肇海潮賦後序
39 崔大雅草史直翁制
40 吕成公代父謝宰執啓
41 良貴稱賞所託謝丞相啓
42 真文忠除參政辭以疾
43 鄭驤新除謝上章
44 傅至樂上周益公啓
45 或上朱文公啓
46 三甲未全一丁不識
47 縣令答縣學見黜士子
48 毛憲守長沙謝韓平原文
49 毛澤民李清卿啓
50 東坡倅錢唐半山憲江左
51 徐淵子答項平甫
52 郡守招士人教子辭
53 張宣公答教官啓
54 真文忠判買鳩之役
55 攻媿爲姜氏慶七十致語
56 衢州稽古閣上梁文
57 王爚以親老辭督府辟書
58 吕倚謝王岐公饋錢酒
59 夏竦表用詩箋雕龍語
60 獨孤馴象世以爲工
61 宋言斆雞鳴度關賦
62 考官不識運籌帷帳語
63 風俗萬世之基末韻
64 工執藝事以諫賦聯
困學紀聞注卷二十
雜識
1 南豐跋西狹頌
2 送房子官綿百斤
3 善惡以熟言若仁在乎熟
4 摹藏大相國寺御書
5 雙宣學士麻三道以上
6 草追贈制非典故
7 太一宫四立月祝文
8 親王初除布政牓首尾
9 試宏辭以襄尺巫咸黜
10 湯邦彦字朝美所本
11 朱文公門人淵考
12 西王母形狀
13 天暒而見景星
14 民衣霧主吸霜
15 眉壽古文作麋壽
16 赤子曰孲□
17 □爲魚字以魚名爲字
18 帛魚□□異文
19 手五指之名
20 秦處度蠶書
21 水母目蝦
22 陸機兄弟住參佐廨瓦屋
23 末禄國有軍達菜
24 醫緩醫和醫竘皆秦良醫
25 巫彭作醫
26 黄石延李葵李柟林之奇
27 倪齊齋三戒
28 争校是非不如斂藏持養
29 李猷黄子游皆義烈士
30 柴望上丙丁龜鑑
31 張鷟自號浮休子
32 無垢心傳録陸質誤爲贄
33 王庭秀磨衲集論議之謬
34 樊崇董卓發漢陵
35 成湯周公坐以待旦
36 事親宜知醫
37 康節父間道奔宋
38 蘇頌書帙銘
39 素王妙論論富者之稱
40 賜先聖冕服
41 禮記於禮之變皆曰始
42 周易集林占風雨
43 聊以著書情暫遣他鄉日
44 懲羹吹齏傷桃戒李
45 鐘聲喻動静一理
46 成康時户口人數
47 鹽石新論取潛夫論
48 丁度土牛經序
49 黄石公記
50 後蜀所刻石經仍避唐諱
51 劉禹錫用列子説符典
52 晁迥論三命
53 張耒誤以盧杞爲元相國
54 張耒游昌谷訪長吉故居
55 熊經鳥伸延年之術
56 江南有葑江北有蔓菁
57 司空圖論救時自處
58 化書言奢儉貧富
59 睹孺子驅雞得御民之術
60 温公獨樂園讀書堂
61 王涣之達言
62 商鞅董卓輕民之言
63 後魏閶闔門上梁祝文
64 仁義足以包寬嚴
65 傅玄席銘冠銘被銘
66 梁元帝孝德傳天性讚
67 蘇子由記杉
68 漢晉隋唐户口數
69 劉禹錫何卜賦
70 隋煬帝自比陳後主
71 曾旼書解朱子東萊取之
72 陸機陸雲等非利於國
73 周時尹氏貴盛會食數千
74 王羲之傳論謂師宜懸帳
75 朋及鵬皆古文鳳字
76 王巾作頭陀寺碑
77 記誦之學勿强其所不知
78 城隍神見祀典之始
79 唐子西採藤曲
80 集古録漢袁良碑
81 漢華山廟碑
82 石尤風意爲打頭逆風
83 有常心曰士無常心曰民
84 古者重長幼之序
85 韓霜露李日月無天逆儔
86 氏於事則巫卜匠陶
87 明州至唐末遭五亂
88 裴璩敗王郢年月
89 舜跖堯桀之分所在
90 范文正推明王叔文黨事
91 老子師商容學常樅
92 席壽氊壽褥壽年數
93 八米盧郎
94 四三王六五帝等所本
95 陸機傳有君苗不知姓氏
96 雕龍云士衡才優而辭煩
97 茂安以甥事致書陸雲
98 荀子譏子夏之言
99 秦破楚楚滅秦皆由蘄地
100 東坡用檀弓文法之語
101 論語迅雷風烈錯綜成文
102 徐仲車論鄭綮知量
103 寧宗閣名寶章與太宗重
104 沮溺耦耕黄城山
105 善讀書者所言
106 廟堂二字所見
107 行文用也字本於易雜卦
108 鍾子翼哀辭學荀子成相
109 毛傳風行水成文曰漣
110 南豐稱昌黎文並驅六經
111 周恭叔跋秦璽文
112 受寶禮始元符再行嘉定
113 更璽爲寶更匭爲檢
114 以文臣爲經略以總制之
115 歷朝鹵簿儀圖書
116 戴斗懷柔録戴斗奉使録
117 擊壤形製及方法
118 流品之分與賢不肖之辨
119 司馬相如諭巴蜀檄
120 言不及義而險薄之習成
121 一語默而禮義明
122 讀經史博約有法
123 夫子雅言詩書不論天道
124 里俗譌字
125 章蔓支以轂走典故
126 春明退朝録昭德讀書志
127 桀惑末嬉好琬琰
128 道士道人之義
129 道書有赤明上皇等號
130 林靈素作神霄籙
131 傅奕排釋氏
132 北斗經誤以北辰爲北斗
133 旁行敷落之教
134 塞種即釋種
135 元和初摩尼教徒至
136 老莊之學召致五胡之亂
137 西方之書謂周志類
138 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鑒
139 梵書有修多羅讖
140 梁觀國議蘇文駁其異説
141 易盡之矣曷爲求之他
142 唐有符祆正謂之視流内
143 今仕非古道雖貧不願禄
144 真人之心若珠在淵
145 東魏檄梁文切中膏肓
146 唐代宗宋真宗皆避諱號
147 西極化人與佛
148 垂老抱佛脚
149 神耀得道非有師傳
150 長蘆宗賾師頌
151 儒教與釋教之别
152 沙門德士互興替
153 王導見胡人彈指云蘭闍
154 周武帝廢佛道其子復之
155 持戒爲定慧之本
156 錢文季維摩庵記
157 丹霞禪師禦寒燒木佛
158 官賜額者爲寺
附録 其他版本序跋
元陸晉之敘
明吴獻台重刻困學紀聞序
清馬曰璐跋
清汪垕記
清萬南泉序
清陳詩序
清陳嵩慶序
清陳運鎮序
清仲振履序
清李旦華手跋
清李富孫手跋
清李慈銘手跋
陳漢章序
張壽鏞後序
李盛鐸後記
傅增湘跋
更新时间:2020-12-24 1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