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河边和草原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开始

1. 穿衣和说话:人越来越“像人”

前面我们讲到拉克伯里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在他的想象中,来到中国的那一批“百姓”并不是只会使用石器和棍棒的古人类,他们来的时候可是带来一整套文化的。这其中包括文字、历法、农业、传说,甚至连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也是源自两河流域。按他的说法,不但中国人是外来的,中国文化也是外来的。

相对于中国人是不是外来的这个问题,中国文化是不是外来的这个问题可能更有意义。但是在进入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要说说究竟什么才算是文化。

在考古学上,“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能够体现出近似特征的一系列遗物、遗迹和遗址,我们都熟悉的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等,就是这类考古学文化。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原始人类的文化当然都相当初级,而且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区别也不像后来那么明显。比如说,大家都用石头来制造工具,许多文化都发明了陶器等。这些东西虽然是各个地区文明的萌芽,但跟现在我们理解的文化与文明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一些考古学家认为,人类文化的分化可能发生在一万五千到两万年前,从整个人类进化的历史来说,其实是非常晚的。

十万年前,当智人走出非洲的时候,他们有什么呢?除了一个空前聪明的大脑和一双灵巧的双手,可以说什么都没有。他们还没穿上衣服,因为非洲那么热,赤身裸体还嫌不够凉快,根本不需要衣服;他们还不会种地,因为森林和热带草原上的动植物足够吃的;他们还没有组成家庭,因为没有什么私有财产,小团体的配合还是生活的主要方式;至于说文字、城市、国家,就更谈不上。这些被看成文明的东西,都是人类走出非洲之后,慢慢地被一个一个发明出来的。这里最基本的,一个是穿衣,一个是说话,一个是吃饭。

先说穿衣服。要当个文明人,穿衣服是最最基本的要求。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呢?这个问题本来很难回答,因为衣服是纺织品,非常容易腐烂,要发现几万年几十万年之前的衣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后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昆虫学家,因为他们发现,人身上寄生的虱子有三种:一种叫头虱,寄生在人的头发里;一种叫体虱或者衣虱,寄生在身体上和衣服里;一种叫阴虱,寄生在人体的阴部。这些虱子拥有共同的祖先,只是后来在进化的道路上逐渐分道扬镳。阴虱最先分化出来,说明人类身上的体毛很早就开始退化,虱子从上身到下身的自由迁徙路线被阻断;到了大约十万年前,头虱和体虱也分开了,人类既然已经没有浓密的体毛,虱子又不可能直接生活在肚子上,只可能寄生在衣服里。所以大家推断,也就是在十万年前,人类开始逐渐穿上衣服,正式成为“衣冠禽兽”。

这个时间,跟智人走出非洲的时间惊人的接近,很有可能是智人离开非洲以后,到了比较寒冷的北方,才感到有穿衣服的必要。

然后是说话。人类进化史上最大的谜团,要数语言的产生。要说直立行走、使用工具,这些从漫长的进化中逐渐产生,还容易理解,但是语言不但涉及人类生理结构的改变,也就是说要进化出能够适应复杂声音的发声器官,更意味着人的认知能力的发达,毕竟如果要说话首先总得有话要说。

语言对人类形成社会性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在语言没有形成的时候,早期人类通过简单的语音与手势相互交流,不可能形成很大的群体。有了语言,在空间上信息可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在时间上可以实现知识和技术的积累,更不用说在深度和复杂度上的突飞猛进。没有语言的时候,熟人之间当然可以有些默契,但是通过语言,陌生人之间也可以有深度的交流。

但也就是对这个语言是怎么起源的问题,整个学术界可以说聚讼纷纭,各种说法五花八门。有种说法是,有多少名研究语言起源的学者,就有多少种关于语言起源的理论,反正谁也说服不了谁。现在最有名的语言学家,已经退休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对这个问题有一种直截了当的解释,他说:我们完全不知道语言是怎么起源的,语言很有可能是突然之间产生的,说不定就是某些个古代人本来好好的,也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或者是受了宇宙射线的照射,就嘭的一下突然会说话了。毕竟,人类的语言跟动物的交流方式实在相差太远,好像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当然,这是一种戏剧化的说法,更多的学者还是支持语言渐进产生的理论,早期的叫声、手势,包括表情,在漫长的进化中形成复杂的语言。只是对于几千几万年前的语言,我们真的是一无所知,这些理论也只是在猜谜罢了。

但是,有了语言,人群的感觉好恶就可以交流,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传续,各种消息可以传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广大的区域有了联系,甚至可以把事情留在记忆中,而记忆则构成“历史”。

2. 农业:大江大河的两岸

早期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四处迁徙,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的居民。这些居民最集中的地方,一大半傍着大江大河。从现在的资料看,最早的人类文明,主要出现在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亚欧之间的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及亚洲南部的恒河流域,当然还有亚洲东部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为什么?因为早期人类生活很艰辛。面对气候变迁、毒虫猛兽、自然灾害,他们虽然学会使用石制工具,学会使用火来吃熟食,学会穿衣御寒,也学会使用语言交流,可是“民以食为天”,什么都比不过食物来得重要。能得到稳定的食物,这才是人类最重要的历史突破。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学会种粮食,而种粮食最好的地方就是大江大河两岸。因为种粮食不仅要有肥沃的土地,还要有方便灌溉的水源,当然也包括饮用的水源。中国古代《诗经》说“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意思是周人一开始就要从沮水到漆水,总离不开“水”。每到一个地方,还得是《诗经》说的“观其流泉”,即到处找水源。

人同此心。于是,就在大江大河的两岸,人类繁衍起来。据考古学家说,在差不多一万年前,农业诞生,文明也诞生了。语言学家也告诉我们说,西方语言里的“文化”(Culture)这个词,追溯上去,一开始就和“农耕”相关。

都说历史是“法则”和“偶然”一半对一半的产物。那么,大江大河边上的农业是怎么“偶然地”诞生的呢?过去,大概有三种推测。

第一种,是气候突变导致农业诞生。人类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农业在好几个地方分别诞生,可是诞生的时间却大致相同,就是在大约一万年前。既然农业在世界各地诞生的时间差不多,那就说明当时很可能发生一种全球性事件,逼得世界各地的人都要改弦易辙,另谋出路。一万年前能有什么全球性危机呢?那时候不会停电,没有电脑病毒,只能是气候突变。刚巧,地质学家发现,在距今一万两千九百年前,地球的气温发生过一次突降,本来那段时间的气候都很温暖,结果这次降温一下子持续一千二百年,北美有些地区甚至降了二十摄氏度,这影响当然就很大。

降温的原因呢?到现在也没搞明白,有人猜测是一颗彗星撞击地球引起的,也有人猜测是某个巨大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大量火山灰造成的。总之,气温是降了,降温就意味着自然界能提供的食物减少,而人类的需求却会增加。天气寒冷,不但吃得更多,也要穿更多更厚的衣服。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始寻求驯化动植物,获得更稳定的食物来源。这种说法符合现代历史学界流行的气候和环境创造历史论。

第二种,是人口压力。采集经济能承载的人口有限,人类的人口一直在增长,这带来很大的生存压力。这样就有一些人想各种主意来维持生活,就像中国古代传说里说的,为了健康和温饱,能尝百草的神农出来了,会种庄稼的后稷出来了,“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于是,农业就这样诞生了。这种说法符合传统的历史唯物论。

第三种比较有趣。有一些学者调查了文化还比较初级的部落,得出结论说,这些部落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扩大影响力,争夺控制权,就开始互相请客,而且出现攀比。请客的规模越来越大,靠打猎和摘野果子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这样也产生很大的压力,逼迫人们另想出路。这种说法我们姑且把它叫作社会交往刺激生产论。这样说有没有证据呢?有,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支持这种理论。其中一个证据,是有些地方最早被驯化的植物并不是小麦、水稻这种基础的谷物,而是一些并不太必要的植物,比如葫芦、辣椒。这些其实是被当成奢侈品,一起吃饭的时候炫富用的。有人说,那个时候即便种的是粮食,很大一部分也用作了酿酒。

3. 动物的驯化

就在农业逐渐发展的时候,人类渐渐在狩猎之外也学会驯化动物。据考古学家说,人类驯化的大型动物,一共有十几种,其中包括两种羊——绵羊和山羊;猪,在西亚和中国分别被驯化;牛,包括黄牛、瘤牛和两种水牛,亚洲和非洲好几个地方都独立驯化过不同种类的牛;西藏驯化了牦牛;外高加索地区驯化了马,从那里传播到全世界;两种骆驼,一种单峰,一种双峰,都是在中亚和西亚被驯化的;驯鹿,在寒冷的俄罗斯地区被驯化;驴,在埃及被驯化的;两种羊驼,大羊驼和小羊驼,都是在南美洲被驯化的;当然还包括两种宠物,东亚和非洲驯化的狗,以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驯化的猫。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有时候会使用大象,它算是半驯化的动物。除此之外,鸡、鸭、鹅三种家禽也是被驯化的,其他一些家养的小型动物,比如金鱼、蜜蜂、鸽子对人类的生活也很重要。这些驯化的动物成了家畜、家禽,给人类提供稳定的肉类食物。以前中国古话说“肉食者鄙”,其实人类自古就是肉食者,肉食者不但不鄙陋,而且正是因为肉食,使得人身体越来越健壮。特别是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大规模地养牛、养羊、养马,形成了早期的游牧人群,也形成了和农耕文明相对的游牧文明。比如,《史记》里记载匈奴人,就说他们的祖先“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但是也有“奇畜”,像藳驼、驴、駃騠等。

大量的驯化动物,在很长时间里都是财富。古代的战争中,战胜者也常常要掠夺战败者的家畜。美国考古学者亨利·富兰克弗特(Henri Frankfort,1897—1954)就提到,古埃及第五王朝的第二位法老萨胡拉(Sahure),大约在公元前2475年从利比亚带回来的战利品,就包括十万头牛,还有驴、山羊和绵羊各二十万头;古埃及第二十王朝的第二位法老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Ⅲ,约前1186—约前1155年在位),大约在公元前1175年出征利比亚,带回来的战利品,也包括三千六百头牛,以及很多马、驴、山羊和绵羊。

人类驯化动物一是为了吃,二是为了使用畜力,帮人类干活,甚至是打仗。当然这两种用途也没有截然分开,比如山羊虽然主要是用来吃,但是在一些交通条件恶劣的高原地区,人们有时候也用羊来运东西。在藏族的传说中,拉萨城本来是个大湖,人们用山羊背着土把大湖填平,这才建起城市。而殷墟也曾发掘出车羊坑,表明那时候也用羊来拉车。最早驯化羊的是伊朗,已经有一万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今天西亚地区也是养羊最多的地方。

当然,由于游牧族群的生活习惯,大多是“逐水草迁徙”,所以比起游牧业来,定居农业的发展更容易促成国家、社会和制度的稳定与形成,并推动和加速人类的历史进程。关于农业的缘起,这里我们只能简单地说,农业是在世界不同地方分别开始的,历史学家公认比较重要的有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地区、黄河长江流域、恒河流域以及美洲等。其中,世界史上常常提到的所谓“新月沃地”或叫“肥沃新月地带”,这块土地包括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是上面说的奈亨台大王的老家,向西延伸到中东地区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一带,还包括更靠西的埃及尼罗河下游的肥沃土地。从地图上看,这些地方连起来就像一弯明月,所以叫“新月沃地”。“新月沃地”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意义重大。这里不仅诞生最早的农业、城市、文字,也有最早的国家。当然,这是后话。

不过还得注意,农业另外一个源头在黄河、长江流域。根据考古发现,大概在八千年前,黄河流域的人改造了一种狗尾巴草,古人给它起个名字叫“粟”,也就是小米;还有另一种粮食叫“黍”,也叫作“糜子”,口感比较黏;长江流域的人类首先种植了水稻。考古学家先是在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早期的稻种,后来又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种稻子的遗迹。现在,人们相信稻谷的种植,是从中国长江、珠江流域发源,并陆续向南传播,经过东南亚逐渐传入印度。

当然,我们说全球历史,也还得注意中、南美洲,那里对农业的贡献也很大,那里的人们种植玉米、红薯、土豆、辣椒和花生。只是美洲和世界其他部分长期隔绝,这种伟大的农业成就,要到大航海时代之后才传到美洲之外,影响了全球的生活。

有了吃,有了穿,靠着种植谷物,驯养家畜,人类再也不会在风霜雨雪和毒虫猛兽威胁下苦苦挣扎。农业和畜牧业提供足够的食物,养育众多人口,在这个基础上,阶层分化、社会分工、城市形成、国家和宗教诞生,那个朴素的、简单的、原初的时代渐渐远去,人类开始进入有文明的历史,或者说进入有历史的文明。

可是,有历史的文明,或者有文明的历史,究竟怎么开始的呢?下一节我们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