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明开始:城市与国家

1. 文明开始分化

如果你去印度尼西亚,一定记得要去苏门答腊岛上的多巴湖(Lake Toba),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湖,湖中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岛中之岛。但是重点不在这里,重点是,这个火山湖是距今七万五千年前的一次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形成的,巨大到什么程度呢?它是二十五万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火山喷发,喷出的岩浆多达两千四百立方千米,直接造成全球降温三度以上,有些地方达到了十至十五摄氏度,可是当时的人类刚刚走出非洲,还只是在自然的威力中嗷嗷待哺的宝宝,哪能应付得了这样大规模的灾害?所以,肯定发生人口大量减少的悲剧事件。减少到什么程度呢?一些生物学家根据基因突变的平均速度推算,当时的智人只剩下一千人到一万人的规模,完全就是在进化的汪洋大海上风雨飘摇的一叶扁舟,稍有不慎就全军覆没。

还好,这些勇敢的智人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一直坚持到现在,坚持到我们可以一起拿这些光辉历史来吹牛的幸福时刻。然而问题来了,当时这个硕果仅存的几千人的智人种族,人口数量跟现在一个小区、一个村子差不多,它的文化肯定是非常相似的,那又是怎么演化出那么多样的人类文化呢?

让我们再回到十万年前,当人类刚刚走出非洲的时候,他们还不会种地,他们还没有组成家庭,至于说文字、城市、国家就更谈不上。这些叫作“文明”的东西,都是走出非洲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被散居在各地的人类逐渐发明出来的。就像前面说的,经过漫长岁月,人类学会用火,学会种植和放牧,学会说话,学会穿衣服,开始有“美”的意识,这就跟过去彻底告别。然后,农业提供足够的剩余产品,人口增加,阶层分化,社会分工,城市出现,在这之后国家和宗教也就迟早会诞生,而这些看上去并不那么美好的事,正是人类文明开始形成的标志。

“分化”这个词很重要。以前,中国思想家庄子说过一个故事,说混沌是没有七窍的,可是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为了感谢他,就好事地给他凿了七窍,七窍一开,混沌就死掉了。这个故事象征的是什么?混沌象征的是朴素的原始时代,就像一个诗人说的,“那个时候,人在河边,心也简单,人也简单”,好像很美好。可是,这种简单和朴素,却挡不住文明的脚步,人之嗜欲,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总是在追求好上加好、美上添美。因此,有了条件就不免会把那种单纯丢在脑后,朴素的时代终究是要过去的。当人七窍被开发,原本浑然同一的心智、感觉、好恶开始分化,朴素和混沌也就消失了。

就像老子叹息的那样,单纯的心思消失了才鼓励讲道德,道德也不灵了才好找人讲仁爱,连仁爱也没了只好让人讲义气。其实,文明就是这样的,一般来说,文明形成有三个条件:第一,社会分化,有人种地,有人经商,有人从事手工业,有人打仗,各司其职;第二,阶层分化,有统治者,有劳动者,有上下等级,便有了规定社会等级的制度;第三,思想分化,也就是要有文字、有宗教、有艺术,总而言之是有了不同想法。这就像《庄子》说的,叫“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终于使得“道术将为天下裂”。

2. 生活越来越丰富

如果我们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远古时代的埃及、两河流域、恒河和黄河、长江,我们会看到,原本十几个、几十个人一伙的人类,变成成百上千群居的群体。原本一样狩猎捕鱼、采集果实的众人,在逐渐成熟的农耕和狩猎时代,有了粮食和肉食,人类生活逐渐变得多彩多姿,人们使用的物品也大大丰富,使得人类分出强弱和贫富,稠密的人口、分工的劳动、复杂的群体、互相的交换,以及积累的物品,慢慢地使得人类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接下来的岁月里,人们又逐渐学会烧制陶器。考古学家在捷克的下维斯特尼采(Dolní Věstonice)境内,发现陶制的小雕像,有人说是爱神维纳斯,那可是约两万八千年前的东西!考古学家在中国江西的仙人洞和吊桶环,发现陶罐碎片,据说那也是两万年前的东西!考古学家又在土耳其的恰塔胡由克(Çatalhöyük,即加泰土丘)遗址,发现距今差不多九千年的女人与猎豹塑像。所以,历史学家断定,至少在公元前7000年,两河流域的人就会制造一些可以储藏食品和饮用水的陶罐。这些陶器上逐渐有了各种装饰的色彩和图案,大家也许记得,前面我们说的五千年前的中国仰韶文化,它的特征就是彩陶,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它的特征就是薄而硬的黑陶。接着不久,人们又逐渐发现金属,最早发现并且冶炼的是铜。据有的学者说,这是由于爱美,六千年前人们偶然发现烧制物品中熔成的小铜片亮晶晶的,可以作为装饰品,于是渐渐又学会炼铜。用坚硬的金属铜造成的器皿和工具,使得人类有了对付自然和其他人群的利器。再接下来,人们又学会纺织,开始是纺织天然纤维,据说公元前6000年,人们就开始用动植物的长纤维纺织,即使是很粗很糙的纺织物,也可以遮风御寒。

就像前面我们说的,这种分化的文明,必须有一定的人口,要有足够的剩余产品。所以,早期的文明社会大多都在大河畔的农耕地区,因为只有农业才能产生足够的剩余产品,而且只有在定居生活的情况下,剩余产品才能积累成巨大的社会财富,毕竟居无定所的时候,不可能拥有大量物资。更重要的是,巨大的河流会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平坦的土地可以灌溉,形成城市,有很方便的交通,如此才能容纳大量人口的存在。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苏美尔文明诞生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诞生在尼罗河流域,古代印度文明诞生在印度河流域,而古代中国文明诞生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文明都是孤立存在的,各个地区都有多个文明共同体存在,人们之间有贸易、战争、掠夺、联姻;也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这几个地方有古代人类,而是说这几个地方因为最适合发展大规模农业,从而逐渐形成大型的人类群体,也逐渐形成早期的城市。

3. 早期的城市

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所在的地区都有多个文明存在,彼此之间有复杂的互动关系。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一带,并不是只有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两个地方才有文明,在尼罗河的上游有努比亚人,北部的小亚细亚有赫梯人,即便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不同时代的统治者也来自不同的地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曾出现过强大的文明,在黄河流域也曾有过不同的文明中心,位于河南西部的二里头和位于山西南部的陶寺,很可能就是不同的人群,商朝的外边有鬼方,甲骨文里对这个强大的外邻有很多记载,更不用说西方的周人打败东方的商人,奠定后来中国文化的基础;印度河流域,目前已知的就有两个中心城市,而且它们跟古代波斯还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既然当时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其他人群,为什么每当我们说起古代文明的时候,都是说这几个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几个文明发展出成熟的国家和文化,一直影响到今天。

在这个进程中,城市的出现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绝大多数早期城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前面我们讲,农业带来人口激增,粮食足够养活一些不种地的人,这样才产生专门的工匠、祭司,乃至专门的士兵,当然还有贵族和统治者,他们住在人群密集的定居点,像古代中东的耶利哥(Jericho)和小亚细亚的加泰土丘,这些距今八九千年前的“大村庄”,逐渐发展成为城市。据说,最早的城市尼普尔(Nippur)出现在两河流域,就是今天伊拉克南部,大约诞生在七千年前;从尼普尔沿着幼发拉底河向北,就到达举世闻名的巴比伦城,它也有四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距今大约三千八百年前的二里头,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城市,它有宫殿、城墙、大型的绿松石作坊、完备的下水道,具备某种政治中心的功能。由于大批人口通过某些规矩整合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把周围的人逐渐纳入这个中心,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便在这里逐渐衍生出宗教信仰以及巫觋祭司,逐渐有了记录事情的文字和各种天文地理知识,最重要的是有了或强或弱的政治权威。就在这些政治权威的统治下,人类由一个个部族形成一个个部族共同体,最终变成一个个国家。

4. 文明的同与异

除了城市之外,早期文明在社会结构上还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都有强大的宗教。苏美尔人建造巨大的阶梯神庙,埃及人把法老当成神的儿子,商王不管干什么都要用甲骨占卜一下,吠陀时代的印度人则编了数千首赞美诗讲述他们的神话。

又比如,他们都发明了文字。苏美尔人发明全世界最早的文字,他们用泥板文字记录收税和贸易;古埃及人留下大量的图像和文字,他们的文字甚至演化出圣书体、僧侣体、世俗体等各种不同写法;早期印度社会留下的文字记录不多,目前所知的有限的一些文字应该跟贸易有关;中国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主要用来记录占卜的结果,因此主要围绕的是商王朝这个不折不扣的中心。

还比如,这些文明的天文学都很发达。他们都制定出各具特色的历法,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有很深的了解。天文学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农业,一个是宗教。在农业上,天文历法帮助人们控制生产节奏,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都要靠天吃饭;在宗教上,日月星辰,那是天上世界,人人都想上天,天文学也是神学。

不过,文明的分化也很明显。在埃及,法老的权威非常强大,你看金字塔那么巨大的工程,消耗那么多的社会财富,都只为建造法老的坟墓,这不仅说明埃及社会的整体财富比较富足,可以进行这么大的工程,也说明埃及的法老对社会有很强的控制力,可以从人民手中攫取大量的赋税。之所以能做到这些,除了依靠宗教把法老塑造成半神半人,还有一个原因是埃及的农业依赖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农业的收成可以靠观测尼罗河的水位高低来准确预测,所以收税的效率非常之高。

相比之下,我们在早期印度社会就没有看到这么强大的政治权威。四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城市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城市里虽然有穷人住的小房子和富人住的大院子,却都没有看到巨大的宫殿和神庙,摩亨佐·达罗城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竟然是一个巨大的浴池。有学者猜测这个浴池可能跟宗教有关系,因为参加宗教活动之前要先洗干净身体的确是全世界共同的传统,但也仅限于猜测而已,因为浴池旁边只有更衣室,没有神殿。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最主要的政治成就在于法律。三千八百年前的《汉谟拉比法典》举世闻名,其实苏美尔人早在四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有了成文的法律。刻在石碑上的《汉谟拉比法典》长达四千行,二百八十二条,其中有些条文现在看起来也不过时,比如如果男人待妻子不好,妻子有离婚的自由。又比如他们对做生意的人征一种特殊的税,每个人都要交,如果谁家着火了,就用这个税金来补偿他的损失,这就是全世界最早的保险。

刚才我们说,早期复杂社会“基本上”产生在大河之畔,而不是说“全部”,是因为有一个明显的例外,那就是西半球的印第安文明,包括北美洲的奥尔梅克(Olmec)文化和它的继承者玛雅(Maya)文明,以及南美洲安第斯地区的几种文明。西半球的早期文明与东半球相比有几点明显的差异:他们不在大河之畔,而在山地和密林中;他们没有发明轮子,也没有马可以驯化,马的祖先大概在智人刚刚到达美洲的时候,就被他们吃光了,所以除了羊驼之外,西半球几乎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他们冶炼金属的技术比较初级,文字也发明得很晚。但是,他们的历法和宗教特别发达,前几年疯传的2012年世界末日就来自玛雅历法的一个周期。美洲文明的特殊性,反而提醒我们,东半球几个早期文明的诞生模式如此相似,其中很可能存在某种互相影响或者亲缘关系。我们只要看一看,人类驯化的植物和动物传播的速度,就知道早期人类之间的交流无所不在。

其实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在差异和分别中,我们看到频繁的互动和惊人的相似,而在共通和互联中,我们又看到许多的文明差异。在基本的生存上,所有人类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手段高度相似,但在生存需求满足之后,在复杂社会的基础上,不同的人类文明产生不同的文化传统,最终形成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文化。

5. 全球史的开始

五六千年前,埃及建立王国,有了象形文字,修建金字塔;苏美尔人称霸美索不达米亚;差不多四千年前,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古巴比伦王朝建立,《汉谟拉比法典》问世;中国传说中的夏代和有史可证的商代,相继崛起于黄河流域,发明现在所说的甲骨文,建立庞大的王朝。

人类历史就这样开始。就像苏东坡说的那样,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也不过是一瞬间,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都似乎是永恒。他的原话是“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于地球五十亿年的自然史,相对于人类百万年的进化史,文明只有一万多年的时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更只有短短的五六千年。有人打了一个比方,说把地球的历史算成一天二十四小时,人类“有史以来”不过就是最后一秒钟。但是,这个说来短暂的全球文明史,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万年,应当说,人类最终统治地球并形成自己的文明和历史,并没有那么理所当然,其中还有很大的偶然性。

不过,偶然归偶然,毕竟我们的全球史开始了。

(段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