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计算
- 秦兵 赵妍妍 林鸿飞 王素格 徐睿峰
- 746字
- 2024-12-04 17:51:15
1.1.2 情感计算的概念与历史
不同于心理学领域关于情感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情感计算仍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1982年,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的迈克尔·戴尔在第二届AAAI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在叙事理解程序BORIS中处理情感语言的思想方法[5]。
虽然戴尔的工作已经涉及在自然语言处理程序中进行情感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但在20世纪80年代,学界还未正式提出情感计算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相关研究开始逐渐增多。舍尔指出了计算机建模与计算机实验是研究情绪情感的有力工具,贝茨提出了“可信实体”(believable agent)的概念并且主张通过创造情绪来增加艺术角色的可信度,考伊等人提出对语音中的情绪信号进行自动化的统计分析,相应的系统可以对连续的情感信息进行分析与标注[6]。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罗莎琳·皮卡德教授在题为《情感计算》的技术报告中首次定义了情感计算的概念,在报告中指出,“情感计算是与情感有关的、源于情感的或者试图影响情感的计算”,他于次年出版了《情感计算》一书[7],该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引领了情感计算的热潮。我国学者也对情感计算这一概念做出了探讨与贡献,中科院自动化所的胡包钢教授等人于2000年撰文指出,“情感计算的目的是通过赋予计算机识别、理解、表达和适应人的情感的能力来建立和谐人机环境,并使计算机拥有更高的、全面的智能”[8]。
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在情感计算领域展开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情感计算也日渐成为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相关的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和学会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2005年,首届国际情感计算与智能交互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ffective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Interaction,ACII)在北京举行。2010年,《IEEE情感计算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创刊。学者们希望通过情感计算领域的研究,不断提高计算机理解、表达情感的能力,以赋予计算机更高级别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