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左右脑开发更重要的是全脑整合

父母所熟知的“左右脑开发”是基于左脑与右脑的不同分工:左脑是秩序的、线性的、语言的;右脑是全面的、整体的、非语言的。但现在科学家认为,左右脑的合作是大于分工的。左脑与右脑配合,交叉与平衡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神经网络的整体功能——这便是全脑整合的意义所在。

全脑整合使孩子智商高、情绪稳、教养好

全脑整合不仅整合大脑的不同区域,还整合智商与情商,从而让人的理性和感性相贯通,让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相结合,以便于大脑和谐一致地指挥行为和思考。换句话说,全脑整合不仅可以有效地将大脑的不同能力结合起来,以便应对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还可以积极协调情绪、行为、心理,塑造人的整体素质,包括性格。

人的行为、品质或特性依赖于神经网络系统的整体功能,而非局部脑区的特定功能。因此,只有全脑整合得好,孩子才能智力卓越、性格良好、情绪稳定、心理健康、行为规范。

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实际上就是全脑整合成功的孩子,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性脑的平衡发展,才能“外化出”优秀的孩子。而父母极端的育儿方式,恰恰阻碍了全脑的整合。

智力是全脑整合的首要目标。智力其实是一个统称,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知觉、经验来接受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总结出了人类的智能模块,学界称之为“九大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社交智能、数理逻辑智能、内省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哲学反思智能。这不是把大脑分为九个区域,而是说大脑的某一功能涉及不同区域,这些区域的整合会导致不同功能的整合。智力是每个人应对日常生活、处理情绪、学习知识,理解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基础,因此是全脑整合的首要目标。

孩子情绪稳定是全脑整合的重要目标。神经科学家认为,人脑的左右皮质层都是上层高级功能区域,代表了大脑的理性。情绪脑处在理性脑下面的杏仁核区域,当杏仁核区域被激活时,孩子就会严重情绪化,甚至情绪崩溃,连带着失去理性。只有全脑整合,让上层理性脑及时调控下层情绪脑,孩子才会变得情绪稳定、行为规范,不至于一受刺激就爆发,或者被各种情绪淹没。拥有稳定的情绪可以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因此也是全脑整合的重要目标。

全脑整合为孩子的“心”保驾护航。每个人都有“心”,但“心”所代表的既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的某个具体区域,而是全脑整合之后涌现的情感、意志与理性功能。情绪变化、心理压力会影响大脑的思考能力和人的行为举止。孩子如果每天面对的是父母没有爱意的眼神,心里就会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脑发育,出现焦虑、恐惧和行为问题,乃至性格扭曲。全脑整合可以为孩子的心理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孩子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建立良好的行为与思考习惯是全脑整合的终极目标。父母理解了孩子的大脑、情绪、心理之后,就容易把握孩子的行为了。孩子的行为是可见的,而情绪较为隐蔽,但父母只要用心,就能体会到。大脑和心理是藏在孩子行为后面的“主使”。只有培养好孩子的大脑,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父母才能减轻焦虑,去欣赏、培养孩子的积极行为和自主行为,而不再担忧孩子到处惹事儿,或有行为安全和规范问题。全脑整合的最终目标,就是在思考与行为环节上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让父母省心。

父母期盼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考习惯——自主学习,它是大脑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行为习惯中很重要的一种。只有在情绪、心理与行为能力都得到良好整合之后,孩子才能渐入佳境,顺利走进抽象学习的殿堂。

做好全脑整合要掌握的六要素

决定或促进孩子大脑发育靠前的六个要素,分别是基因天赋、父母关爱、活动经验、情绪活跃、睡眠质量与物质保障(其他因素影响力较小,此处不一一列举)。其中,基因是大脑发育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父母了解基因,才能选择更成功的育儿策略。

第一,基因天赋。基因对每个人的影响在于限定了身高、智商、寿命等的极限值,但并不能决定每个人的实际身高、智商和寿命。父母无法改变孩子基因包含的信息,很难提高基因设定的能力极限值,但遗传学研究表明,父母可以轻易地阻碍或降低既有基因潜能的“实际表达”,让孩子的能力无法发挥至极限。比如,父母无法提高孩子的智商极限值,但很有可能做出降低孩子智商的事情。这就像人不能使禾苗长得比树还高,但很容易把好苗子折腾断了。父母能为孩子做的就是:接受基因的既定基础,顺着基因的指导方向,整合大脑发育的促进因素,帮助孩子充分表现基因限定的潜能,使孩子智商、情商等最大化,成为本来就有可能成为的那个人。

第二,父母关爱。父母的精神关爱是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最大变量。绝大部分父母都爱孩子,但要用有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方式才行,这样孩子才能建立起更强的安全感,支撑其养成良好性格、控制情绪、发育健康心理、约束规范行为。只有给足孩子关爱,才能让孩子在出生后顺利发育。严重缺爱的孩子连正常的发育都无法保障,更谈不上全脑整合。

第三,活动经验。适当的、丰富的经验刺激是大脑发育的必要条件。大脑的可塑性依赖于孩子的活动经验、身心经历。这里说的活动经验主要是用脑经验与动手操作经验。父母与孩子的亲子互动可以让孩子在“玩乐健脑”的经验刺激下越来越聪明。如果父母既不让孩子做这,也不让孩子做那,会导致孩子缺乏探索与玩乐经验,那就没有办法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孩子如果总是缺乏基本的经验刺激,可能会出现不可挽回的智力发育问题。

分享一个简单的科学发现:实验室中的老鼠通常比较笨,但如果实验人员把它们带回家饲养,则会提高它们的智商。因为普通人家的环境相比实验室的环境来说,是一个要素丰富、刺激众多的地方,有大量东西可供老鼠探索、玩乐。但与大自然中的野生老鼠相比,家养老鼠还是略有不足,尤其是从来没有遇到过天敌的老鼠。它们失去了很多本能,大脑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退化。

家养老鼠智商不如野生老鼠,这是因为人工环境相对贫乏,缺少应有的生存竞争。例如,家养或笼养老鼠遇到猫,并不会出现躲避动作,大脑并无处理此类事件的经验。所以“温室中的花朵”受挫力较弱,大脑发育也有损失。

第四,情绪活跃。心情愉悦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而父母情绪稳定、积极活跃、乐于交流则非常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兴奋的大脑就像海绵,可以更好地吸收外界信息,让孩子乐于探索,动手、动脑,促进自身成长。反之,情绪压抑、心情低落、愤怒暴躁会导致人体分泌更多的压力激素,让大脑处于抑制、警觉或恐惧状态,使孩子不能有效地用脑学习。

第五,睡眠质量。对孩子来说,睡眠不只是身体的需要,更是大脑发育的重要保障。婴幼儿一天所需的睡眠时间是12~18个小时,远远多于成人的8个小时。这是为了在充分的休息中,让大脑更为迅速地发育。夜间睡眠期间,大脑神经元之间会形成新的突触,促进神经系统发育;脑内“垃圾”也被清除;对白天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存档,从而形成记忆。

第六,物质保障。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主要有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是孩子身体与智力发育的基本保障,营养供给是否均衡与充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但营养均衡并不意味强迫孩子每天吃很多东西,而是要求营养物质在7~14天内达到周期性均衡。每种物质的“补货”周期不同,孩子的大脑会精确计算,发出“补货”信号,父母要做的是识别信号、及时“供货”,而不是教条地规定什么时候补什么营养物质。最佳的饮食策略是不断强化孩子的自主意识,引导孩子遵循最简单的饮食原则:不饿不吃,饿了再吃。家长不要追着孩子喂食,而要让孩子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与地点正常吃喝。

父母不要纠结于这六要素中“每一个”或“某一个”要素是否优化,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最终取决于所有要素的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