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的大脑是良好教养的基础

孩子脾气大,不听管教;自控力不足,爱吃零食、看电视上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出现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因为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大脑。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大脑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馈。如果父母不了解儿童大脑的结构特点,不清楚脑部发育的规律,不懂得孩子的天赋特性,用缺乏脑科学的教育方法养育孩子,就很难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还可能影响孩子的智力、情绪、性格、行为、心理等,甚至会改变孩子大脑的细微结构。

大脑发育的规律

人类的大脑在成年时重量可以达到1300~1500克,大约具有86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平均与其他1万个神经元相连,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神经网络。孩子出生时大脑重量约350克,大概是成人大脑重量的25%。满月前的孩子大脑几乎没有皮质褶皱,而只有低端脑区,这时的孩子只能看清距离自己几十厘米物体的轮廓;3个月左右时,大脑才有能力指挥手脚动起来;6个月时,孩子可能迷迷糊糊地记得12~24小时之前发生的事情;8个月时,孩子会捏东西,动手能力略强,但可能还不会分开使用手指。

不同年龄段儿童大脑重量占成人大脑重量的百分比

影响一生的三大脑区

大脑是心灵之家,父母想要更好地运用脑科学开启孩子的天赋和潜能,重要的是先了解孩子大脑的三个重要区域。

三大脑区的位置和作用

脑干、小脑区域。该区域掌管呼吸、心跳、吃饭、喝水、调节体温等最基本的生存功能,也叫“本能脑”。孩子出生后,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吃喝拉撒、身体发育、爬行走路等,但实际上,只要孩子没有先天基因问题,这些能力涉及的脑区在正常照料下会自行发育良好。父母包办太多不仅不能促进孩子大脑发育,还可能降低孩子的自主性、内驱力、感觉运动智能与将来的避险能力。

杏仁核区域。该区域也叫“情绪脑”,决定了孩子小时候是否撒泼打滚、恐惧退缩,是否出现分离焦虑和黏人缠人、打人推人等现象,也与青春期时的叛逆、逆反等有关。安全感是大脑的杏仁核区域最关注的事情。孩子出生后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形成稳定的情绪行为反应模式。大脑杏仁核区域的发育高度依赖经验塑造,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具体行为和态度就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经常被打骂、忽视的孩子,通常无法控制情绪的变化,也缺乏相应的同理心和认知能力。

前额叶区域。该区域也叫“理性脑”,是大脑高端智力的核心区域,也是发育慢、成熟晚的区域,它最终决定一个人是否擅长数学、逻辑推理、抽象思考,以及自我控制、自我反思。大脑的结构发育一般在23岁前后达到顶点,也有很多人在30岁才能达到智力高峰,然后维持十年左右的“峰值”,40多岁大脑开始逐步老化,但可以依靠经验的累积而显得更有“智慧”。这是因为大脑也能活到老、学到老,只要还有学习的动机与意愿,就能拉长智力高峰期。但如果中小学时过度用脑,孩子的智力就较难到达顶峰,大脑也可能会过早衰老。

髓鞘化能保护三大脑区稳定工作

大脑的发育是先搭建线路,再为线路包上“绝缘体”,以增强神经系统的信息传输效率,这就叫“髓鞘化”。髓鞘化能使大脑神经系统受到保护,而且哪条线路用得最多,就优先得到保护。大脑髓鞘化不足的原因之一是线路使用不足,所以才会裸露,容易冒火花,造成“神经短路”。

髓鞘是包绕神经轴突的脂性膜结构,具有保护树突、轴突、传导神经冲动和绝缘的作用。如果髓鞘发生损伤,孩子就有可能出现发育迟缓、运动能力差等情况。

2~3岁的孩子非常容易崩溃大哭,原因之一就是情绪脑区——杏仁核区域髓鞘化不足,让孩子的情绪随时爆发。这种髓鞘化不足是正常的阶段性现象,但又受到后天环境和教养方式的影响。有的父母跟孩子一样经常情绪崩溃、生气发火,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孩子杏仁核脑区的恐惧反应,造成的后果是孩子更容易思维短路、撒泼打滚,形成恶性循环。

突触修剪让大脑更高效地工作

再来说说大脑的可塑性。儿童的大脑就像毛坯房,是需要“装修”的;又像草木葱茏的花园,需要不断地“修剪”,以实现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突触修剪与神经可塑性的基本原则是用进废退。孩子的大脑比成人更灵敏,因此也更容易塑造。

神经可塑性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靠经验刺激实现,任何新鲜事和令孩子兴奋的东西都是“经验”,都能促进大脑的微调。父母能做的是在孩子大脑发育的窗口期做出微小、细致的调整,这就需要掌握脑科学,陪孩子玩乐健脑。

父母作为园丁,很多并不会剪枝,也不知道剪哪些枝,一不小心可能打掉了最有潜力的花蕾。就我而言,神经科学的书读得越多,越相信大脑的自我修剪功能,越不想自作主张,逼着孩子去做他不感兴趣的事,因为那时他的大脑不会很兴奋,能力难以提升。父母要记住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让孩子的兴趣成为“修剪”大脑神经的“小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