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绝对权威
——印象派

代表作品(详见第二章

●《日出·印象》克劳德·莫奈(Oscar-Claude Monet)

●《向日葵》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保罗·高更(Paul Gauguin)

●《圣维克图瓦山》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

莫奈《日出·印象》

和现实主义一样,印象派也是在19世纪中叶至后半叶的“巴黎改建”期间诞生,至今依然相当受欢迎。

巴黎改建期间,修建铁路、建造工厂等工业化行动,被人们视为“创造未来”的伟大作为持续进行。用现代眼光来看最令人担心的环境破坏等隐忧,在当时完全不是问题。

前文提过的爱德华·马奈,现在大多被归类于现实主义,但其实以克劳德·莫奈、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西斯莱(Alfred Sisley)、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德加(Edgar Degas)等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都将马奈视为领袖一般尊崇。

众所周知,“印象派”这个称号,并不是印象派画家们自封的。1874年,他们在巴黎举办了一场展览,其中展出了莫奈的《日出·印象》,艺评家路易·勒鲁瓦(Louis Leroy)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讽刺莫奈的画只有“印象”而已,此称号就此沿用下来。

当时美术界的绝对权威是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学院主办的法国巴黎官方沙龙展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偏偏印象派的画家们将之完全抛诸脑后,反而以展现各自的独特手法为目标。印象派画家的共通点在于,他们认为描绘的对象未必有固定的颜色,色彩本身会随着太阳的光线而变化,而他们企图把视网膜捕捉到的“瞬间印象”表现在画布上

另一方面,被称为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的凡·高、高更、塞尚等人,则放弃了视觉上的现实主义,改以用笔触表现情感与世界观,在作品中表现出了自由的视角

这股诉诸直觉与印象的潮流,在后印象派之后逐渐加速扩散,于20世纪进一步延伸至现代艺术里,引领着各式各样的艺术上的破坏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