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台博弈:网络平台无序扩张与元宇宙规则
- 张捷
- 19095字
- 2024-11-04 06:02:04
二、大数据与透明人
1.数字泡沫带来的蒙面时代
根据最近的报道,居然买房都要戴上头盔了,原因就是开发商的人脸识别太厉害了。基本所有的开发商都使用上了人脸识别,还在行业内共享信息,如果被识别出来杀熟,房价可能有30万的差别,这样看来蒙面真的很有必要。
专家认为这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但侵害真的发生了,你通常也拿它没办法。因为你很难发现和执行,信息完全不对称,法律有规定,你没有证据,也无济于事。西方可以心证,中国是要实证的,而且书证为大,基本搞不到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已有规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2017年12月29日开始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操作指南: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人脸识别技术不受限制,取证是非常困难的。不说举证,就是明示不同意又如何?进入小区要人脸识别的很多,不同意就不让进,你只有同意才行,怎么办?
按照摩尔定律,人脸识别的技术成本使其目前还是在开发商卖几百万、上千万的房子时才使用,可能几年之后,使用它就如现在你在家里安装摄像头那么简单了。当初,一个摄像头多少钱?现在才多少钱?比原来的性能还好很多倍。
成本超低之后会怎么样?这个技术可能所有的小卖部都可以使用,所有的专营店、精品店都可以使用,到那时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呢?每个客户进来时,店家就知道他以前买的价格,他的购物习惯和购买力如何,怎么与他进行砍价。本来该降价的,或者已经降价的,店家可以不降价了,按照客户以前购买的价格卖给他,而且对不同的人,也可以按照不同的价格卖。
图1-1 售楼处利用人脸识别大数据杀熟
另外还可以信息共享,店家可以联盟,你在其他商店买得比我这里贵,我也按照那个贵的价格卖给你。就算没有谁组织这个联盟,公司的连锁店总可以共享吧?
假如人脸识别可以仿真,那么问题更大,已经有专门为人脸识别而做的面具了。
图1-2 人脸面具相关报道
别以为这个面具做出来仅仅是为了买东西砍价便宜,它还可能用于犯罪后嫁祸他人!如果类似的案例多了,各地以监控视频为破案依据就要出问题了,对国家的司法安全也是威胁。
图1-3 软件制图破解人脸识别盗取钱财相关报道
我们搞了那么多的刷脸支付、人脸比对,如果可以仿真,大量人脸数据泄露后,问题会非常严重。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又进步了,甚至戴着口罩都可以识别,还可以进行虹膜识别,然后就出现了假虹膜,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准以后蒙面都不够,人家根据你的步态体态也可以识别。
这归根结底就是数字时代,各种信息透明,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数字泡沫之所以可以渔利,背后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相关的数字产业产品为何估值超高?因为它带有从传统产业攫取利益的背景和目的。
对数字产业的生物特征识别,本人专门写了《人脸识别已经问题严重所有人财产都面临威胁》《生物识别是最后救济手段》等文章,收录于《网络霸权》,在2016年就对相关问题做了预测,而到2022年,这些问题都浮出了水面。
信息到处在卖,价格便宜且不受限制,你的数据到底在谁那里?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未来的数字世界,类似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会越来越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大家的体验会越来越差,因为它不是给你创造新财富,而是再分配财富的手段。你不想被再分配,可能真的要彻底蒙面才可以,没准那会是一个蒙面时代呢。
图1-4 人脸识别设备广告
人脸识别带来的问题,在我们多次的呼吁之后,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2020年年底,在天津带头之下,各地也开始相关的立法和整顿。
公民对人脸识别背后的隐私权保护意识增强了。以前,有的小区保安还有一份灰色收入,就是靠给人盯梢当眼线,观察名人和债务人的行踪和带来什么人。现在有了人脸识别,就被系统性地记录在案。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永远不会忘记,这其实非常可怕。
图1-5 小区业主抵制人脸识别相关报道
人脸识别背后是人群的生物特征这样的核心数据资源,而这些被经济平台占有,被技术算法控制,带来的巨大价值与失去资源者无关。网络时代的数据资源化、经济平台化和技术算法化,背后的经济利益博弈,我们需要看清楚。
2.被网络绑架的社会
你的生活是不是这样的: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搭车、吃饭、走路时手机都不能离手;一时断网便感焦虑,找到无线网便生气焕发;聚会的时候、回家的时候、旅游的时候……都拿着手机,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了,而拿着手机干的事情就是上网。你离得开网络吗?其实,你已经被网络绑架。
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软件里的各种消息提醒,不停地召唤着我们、左右着我们。以前,本人经常丢失手机,也经常忘带手机,如今这样的情况已经很久没有发生了。原因就是使用手机的频率大约每几分钟就是一次,忘记带手机已经不容易了,对网络的依赖强化了你的记忆。到了万物互联的时代,家庭的各种东西都上网,我们还有不被网络拴住的地方吗?
我们搞“政府上网”工程,就是政府职能上网,在网络上成立一个政府网站,实现政府的职能工作。
我们的商业行为基本已离不开网络,比如网络营销、网络信息收集、网络内部管理,等等。如果没有了网络,很多企业就要崩溃。2020年开始,为了防疫,要扫健康码,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没有带上可以数字通信的智能手机,真是寸步难行。
在网络时代,我们还建立起了虚拟社会,社会关系、人脉和社交,很多都依赖于网络,没有网络,我们很多熟人立即联系不上,我们的生活将被改变。
电商的交易比例越来越大,货币支付甚至连金融服务也越来越依赖网络。以比特币、莱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开始在网络上流通,而在全世界发行的数字货币有近千种,这让我们的交易和我们的货币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有谁可以过无法电子支付的生活?
我们更应当想到的是,在网络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离开网络,我们已经无法变回原来的样子,不是你想放弃网络带来的便利你就能够放弃的,就如“邯郸学步”之后,想要用回原来的方式走路已经不可能了。在网络中成长的下一代,已经没有非网络时代那些老人的生存技能了,没有了网络他们很可能退化回石器时代。所以说在网络面前你已经没有自由,你是被网络绑架的。
被网络绑架之后,你的手机无时无刻不在收集你的信息,很多时候你是注意不到的。一些App在后台运行时可能就在偷偷窃取你的个人信息。读者可以检测一下,随机安装一款App,打开软件并禁止所有权限,退出等待几分钟之后,检测系统就会有惊人的发现。2021年12月25日,央视网“快看”报道,App禁止全部权限仍可获取用户信息。报道采访了手机安全工程师汤啸骅,汤工表示:“它(App)退到后台的时候,还有对位置的一些访问动作。”此外,工程师还对另外一款App设置了仅在使用期间可用位置信息,但是在没有对App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这个App依然在不断地获取用户位置信息,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多达14次。目前,App窃取个人隐私,主要是通过获取位置及通讯录和照片等权限,因此专家也建议,手机用户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最小化地赋予App权限。
图1-6 App超范围、高频次索取权限相关报道
网络平台侵犯公民隐私的处理,在有关立法层面,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导致各种资本和网络平台无序扩张。
综上所述,从自然人到法人,从政府到社会,从实体到虚拟,从交易到金融货币,都已经被网络绑架。社会文明离开网络就是退步,想要退回当初,已经不可能。而网络就是我们信用体系的载体,如果竞争者的攻击从网络端发起,就会对我们的社会信用造成极大的威胁。
图1-7 美参议员认为只对Facebook罚款的处罚力度不足
3.大数据杀熟成为潜规则
我在2015年写《网络霸权》的时候,中国社会对大数据杀熟普遍还没有概念。当时,北大的教授在讲数字时代时谈到,大数据可以在你进入医院之前,就让医生知道你的全部数据,给你准备好救治方案。当时,本人就说这会提高收费标准。当初很多的猜度如今都成了现实,因为资本平台本身的性质就是攫取财富,大数据杀熟已经广泛出现。
同样的商品,不同客户、不同手机下单,价格差别很大,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图1-8 大数据杀熟相关案例
在大数据杀熟之下,原来你以为电商是实惠方便的,结果是你买得更贵。通过精准的定价杀熟,平台改变了市场竞争的规则。平台就是市场中看不见的上帝之手,每个人都被平台盘剥,平台的利益最大化,成为市场中的霸权。当初大家都觉得网络平台高效方便,而现在全社会都深切地感受到了它的霸权,全社会都被它渔利,成为网络资本剥削的对象。
图1-9 大数据杀熟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在社会的舆论压力之下,2021年7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等技术手段,根据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基于成本或正当营销策略之外的因素,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价格的,可以处上一年度销售总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根据这个规定,大数据杀熟将没收违法所得,但你举证很困难,被抓的是少数。美国对类似的事情要求惩罚性赔偿,格力(Gree)就认罪赔了9100万美元。美国当地时间10月29日,美国司法部宣布,格力和美国司法部达成延迟起诉协议(DPA),就其在2012—2013年在美国销售加湿器故意隐瞒加湿器缺陷一事,达成延期起诉协议,格力电器有限公司及其在中国香港和美国的子公司,针对它们的刑事指控同意和解并支付9100万美元罚款。按照中国的法律,很多网络平台是美国上市公司,它们资本无序扩张在中国大数据杀熟,也仅是没收所得的惩罚,连最起码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赔三倍都没有!
对比一下,看看欧洲的力度。2020年12月,欧盟提出了《数字服务法案》及《数字市场法案》草案。针对科技巨头的违规行为,法案提出了严厉的惩罚措施,罚金最高可达年营业额的10%。同时,对有“系统性不合规行为”的平台,法案建议采取针对公司“结构层面”的整治措施,不遵守欧盟新规的科技巨头的欧洲业务可能被分拆。欧洲是营业额的10%,我们是销售额的5‰,差距何其大也!
深圳还搞了一个《深圳特区数据条例》,给设定了一个罚款上限,最高5000万元,看似5000万元很多,宣传效果好极了。但是根据某大网络公司年报,该公司2020年营收就高达4821亿元,净利润高达千亿元。大数据杀熟如果按5‰罚款也有20多亿元,深圳这个5000万元的上限,其实仅为其销售额的万分之一,就是毛毛雨或拔根鹅毛。如此立法可以抓小商户,抓不了大平台,是抓虾米放大鳄的做法。
图1-10 《深圳特区数据条例》关于禁止App“不全面授权就不让用”
4.网络黑社会下的透明
我们不能总看网络阳光的一面,而对网络黑社会充耳不闻。元宇宙时代,虚拟空间的黑社会问题更严重,因为虚拟空间的元宇宙是对现实去中心化。
所谓“网络黑社会”,俗称“网络推手”“网络打手”“发帖水军”,也叫“网络公关公司”“网络营销公司”。之所以称其为“黑社会”,主要在于它们不仅能为客户提供品牌炒作、产品营销、口碑维护、危机公关等服务,还能按客户指令进行密集发帖,诋毁、诽谤竞争对手,使其无法正常运营,甚至控制舆论,左右法院判决。
网络公关公司主要的业务流程:
接受订单:可以为企业提供品牌炒作、产品营销、口碑维护、危机公关;也可按客户指令,捏造负面新闻,诋毁竞争对手。
分析心理:为企业炒作时,会事先分析网民的心理,按照愤青、仇富、同情弱者等因素制作网帖。
制作帖子:“每个帖子,一定要有错别字,一定要有一句语句不通”,才能让人相信是发帖人在网上敲出来、未经修饰的真实说法。
雇用“水军”:雇用的发帖手多是大学生、残疾人、闲散人员等,100人为1组;公司中1人负责10组,通常掌握五六十个“水军”小组。
密集发帖:有的公司掌握着50多万个网络论坛地址,很容易让一张帖子出现在数千个论坛中,形成集束效应。
在这些网络公关公司的运作下,发帖能赚钱,删帖更能赚钱。有的网站专门收集负面报道,挂在显要位置守株待兔,等着报道中的被批评者上门送钱,删帖。宾主皆大欢喜,却欺骗了大多数善良的网民。这样的公关公司强奸民意、包庇罪恶、棒杀品牌,与黑社会无异。大学生患者魏则西按照百度的搜索结果,到某医院治疗,花了20万依然没有效果,最终不幸去世,这件事在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搜索引擎为了钱,把其客户、关系户的负面信息放到十万八千里远,让你根本看不到,同时把给钱的正面信息都排列在前面,这样的信息排序扭曲了原来的排序规律,是一种失真的现象,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引发了社会的高度不安。这个事件本身充分说明了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切实影响。
这些信息、这些水军,很多还来自木马、病毒和“肉鸡”(被黑客远程暗中控制的电脑)、流氓软件,网络公关公司就是通过与它们的合作进行网络公关和攻击的,黑客、病毒客的收入也依附于它们。
“经济利益”成为目前病毒制造者不断追求技术突破的原动力。受此利益驱使,网络普及以来电脑病毒的感染率呈爆炸式增长,网络经济犯罪率不断增加,病毒的绝大部分变化都是围绕此中心展开的:有人偷窥别人隐私,盗取别人的网络账号;有人盗取游戏装备;有人想提高网站流量,捆绑强制安装……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病毒制造者的技术力量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例如,当年著名的病毒“熊猫烧香”,除了带有病毒的所有特性外,还具有强烈的商业目的,可以暗中盗取用户网络账号,出售牟利,控制受感染电脑将其变为“网络僵尸”,暗中访问付费网站从而获利。这都表明网络黑社会是一条龙式,有人制毒、有人植入、有人销售、有人协调……“熊猫烧香”变种高时达700多种,其中包括“威金”变种。由于病毒的源代码被泄露,这条产业链上的卖家和买家都有可能制造出病毒变种。“熊猫烧香”的编写者李俊以自己出售或由他人代卖的方式,每次要价500~1000元不等,将该病毒销售给了120余人,非法获利10万余元。经病毒购买者进一步传播,该病毒的变种在网上大面积传播。据估算被“熊猫烧香”病毒控制的“网络僵尸”数以百万计,病毒传播者一年下来累计可获利上千万元。“熊猫烧香”肆虐的2006年,出现的新病毒数量就高达234211个,其中90%左右的电脑病毒,都是通过盗窃数据或网上欺诈获取经济利益的。在一些人眼中,制造并散布病毒已经成为成本最低、风险最小和获利最快的牟利手段。现在网络大发展,欺诈行为变得更为隐蔽,且已经转移到移动终端上,各种App披着合法的外衣,收集你的信息,控制你的终端,窃取大量的数据,免费App+植入广告已经成病毒开发者惯用的敛财手段。依据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发布的《2013年7月手机安全报告》显示,在巨大利益链条的推动下,仅2013年7月份,恶意病毒的推广呈现爆发态势,前十位恶意推广类病毒,感染用户的总数达135.79万。工具类App开始成为恶意推广类病毒紧盯的类型。例如,十大手机病毒之一的a.expense.lunar,感染万年历、任务管理器、mini闹钟等知名工具类软件,未经用户允许便可下载和安装推广软件。网络黑社会在移动终端时代的危害更大,病毒得到的不再是网络上的虚拟信息,而是与我们线下身份密切相关的实体信息,这些信息被用于犯罪集团的精准诈骗,让我们防不胜防。
网络黑社会背后的各种木马更是让大家防不胜防,给公众造成了巨大损失,例如,2014年著名的“温柔木马”案,涉及全国16个省区市,涉案人员多达百余人,涉案金额3000多万元。负责此案审理的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查明,2007年6月至2008年8月,被告人吕轶众、曾毅夫等先后编写出针对40余款网络游戏的“木马”程序。2008年2月起,被告人严仁海接受曾毅夫委托,将该系列“木马”程序以其女友陈慧婷的网名“温柔”命名并总代理销售。此后,吕轶众又将该“木马”程序修改后分包给不同的一级代理商张帆、张金煌等人。由此,逐步形成了以严仁海、陈慧婷为总代理,张帆、张金煌等数十人为分代理的销售网络。至案发前,吕轶众等人制售的“温柔”系列木马程序达28款,盗窃游戏账号、密码超过530万组。被告人吕轶众、曾毅夫二人共同获利64.5万余元,严仁海、陈慧婷共获利31万元。
不法分子还能利用成千上万中了特殊“木马”病毒的电脑,组成“僵尸”网络,进行大规模的网络攻击,甚至危害国家安全。2014年5月19日,我国部分省份网络瘫痪,正是“僵尸”网络发起的对域名解析服务器(DNS)大规模攻击所致。定制“木马”、出售“木马”、“木马”制作培训的信息在网络上随处可见,“木马”病毒在网络上为何如此泛滥?利益驱动是主要原因,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地下信息黑市。以“温柔木马”案为例,涉案人员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巨额利益,原因很简单——他们不缺买家。众多的网络游戏玩家成为他们潜在的买家和用户。除了个人买家和一些网络游戏“私服”网站,网络公关公司等也是潜在的买家。为了攻击竞争对手,他们向控制了“僵尸”网络的黑客付费,希望能“黑”掉竞争网站。与盗取网游账号相比,利用“木马”窃取信用卡账户、扰乱交易的危害性无疑更大。安全软件供应商赛门铁克公司针对全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信用卡的相关信息是地下信息交易中最常出售的商品,占总量的31%。在一些网站上,被窃取的信用卡账号每个售价从0.1美元到25美元不等,而被窃取的信用卡透支限额平均达到4000美元以上。网络黑社会的渔利方式,在实体身份透明后,将从虚拟的网游账号、Q币、点卡变成直接盗取财富,财富规模大了很多,威胁的人群相较原来的网络人群也发生了扩展,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据估算,2010年仅我国的木马产业链,一年的非法收入已达上百亿元,如果变成实体的损失则更大,仅仅台湾地区的网络骗子每年从大陆骗走的财富就有100亿元以上,还有世界各地的诈骗团伙盯着大陆,因为大陆网络是实名制的,比世界其他地方容易得手。如果网络更加透明,这个损失还会加快增长。
经过十年的发展,2021年,各种虚拟现实技术更加高超,比如数字货币、数字产权、智能合约,而且已经提出了元宇宙的概念。在元宇宙中,各种罪恶一样会有,一样有网络黑社会。假如网络虚拟空间被去中心后,谁能够打击网络黑社会?你在元宇宙“裸奔”,又会如何?
每个人都对网络透明,把线下身份都交给网络,但网络黑社会让人防不胜防,我们的安全保障在哪里?因此,线下身份的泄露及其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损失将很难挽回。
5.重建身份体系的成本绑架
A.韩国的教训
当身份信息全部透明,各种网络侵害呈指数级增长,带来的巨大危害无法承受时,就必须更换线下身份系统。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样的悲剧在某些国家已经发生,其中韩国考虑将身份系统推倒重来。
韩国为了建立网络秩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并且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将网络信息与线下信息对应,韩国人在网络上是透明的。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反而滋生了各种网络诈骗,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负能量,被社会各阶层痛恨,最终被韩国大法院(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拟重建全国身份系统。
韩国身份系统的重建,源于2004年以来大规模的数据泄露,网络实名透明,带来了巨大成本。经过评估,韩国5000多万人口当中,80%的个人身份信息和其他隐私信息从网络银行、社交网站等网络机构上泄露,其中包括总统的信息,这已经威胁到了国家安全。
韩国政府酝酿给17岁以上的公民发新的身份证,耗资数十亿美元,耗时十年。这仅仅是乐观估算的成本,实际上每个公民要支出的间接成本还没有算进去。
韩国政府为什么要花这样大的代价更换国民的身份信息,值得大家深思。
B.身份证重号的成本
我们要换一个身份证号码损失有多大呢?很多人是没有概念的,好像就是到派出所换一个身份证就成了。我们的身份证号码从15位变成18位,好像也很简单。
事实上,大家对这个损失的感觉是错误的,因为当初身份证号码从15位到18位是简单对应的升级,而如果改变原来的全社会身份透明状态,则这个升级是不能如此公开透明地简单对应。这样一来,对个人身份信息的确认就困难多了。而且线下的各种数据和信息都要修改,比如银行账户、学历、房产证、电话号码、结婚证、工作证、与你有关的司法文书等,都要线下一一认证、比对、修改档案等。原始证件在还好,如果原始证件也丢失了,又该如何证明我就是我?
重置的费用、个人的花费可以参考当年有几百万个身份证重号,每一个重号的个人要更改,谁改号谁付出成本。当时,有人计算成本是2000块钱,但这个数据是有争议的,因为还存在不少不改信息补偿修改的人,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人花费一万块钱都无法解决问题,这个成本之大可见一斑。
C.中国重建身份系统的成本估算
中国重建身份系统要花多少钱?这里面不光是个人改号的问题。按照当年身份证重号的成本估算,一个人要花几千块钱,现在则至少2万多元,中国10多亿人口,这就是30万亿元,而这个事情还不算完。
如果我们重新改变身份体系,整个系统的更改费用会更高。大家记得当年的“千年虫”吗?因为当初系统纪年的时候忽略年份的千位百位,到2000年的时候千位百位进位问题就出现了,由于其中的年份只使用两位十进制数来表示,因此当系统进行(或涉及)跨世纪的日期处理运算时(如多个日期之间的计算或比较等),就会出现错误的结果,进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崩溃。涉及身份信息系统的更改费用是巨大的,而且这增加的两位数是非常固定的。那时是20世纪90年代,没有考虑这个问题,那个时候的系统才多大?信息经济的规模才多大?那个时候我们的数据按照多少KB来计算,现在我们的数据按照GB来计算,现在的信息量是当年的100万倍以上,这个工程量有多大?这个大系统重置的错误难以避免,当年身份证的几百万重号有多么麻烦,而如今的大系统重建可能的错误与麻烦程度与之相比是指数型增加。
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中国要真的做一次身份系统重置,成本可能高达数十万亿,那是我们一年的GDP总和。因此,对这个成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D.网络透明成本在绑架中国
现在各种舆论要让中国社会在网络上透明化,如果中国全透明化的网络想要回到原来状态,更新重置的巨大成本会使得实际操作难以实施,只是理论上可行。这样透明以后,社会信息就被网络巨头绑架,变成它们的赚钱工具。
韩国身份系统重置尚且需要几十亿美元,中国的人口规模是它的几十倍,成本随着规模增长呈指数型增加,而且大国与小国系统的规模完全不一样。这里系统规模是要论人口数量的,印度虽然人口不少,但工业化人口不多,数字化人口更少,而西方大国,其数字化人口只有中国一个省的规模,即便是美国也不过两三个大省的规模。这样庞大的体系只有中国有,而中国还没有美国因特网的管理权,系统性的修改会更加困难。
因此,如果中国国民被透明了,改变透明的趋势基本很难,是被绑架的。在我们透明而竞争对手不透明的情况下,中国的未来将毫无竞争优势,这是关乎国家存亡发展的大事。
E.虚拟数字身份证在元宇宙时代更重要
在网络实名和透明度的问题上,一些人制造舆论说网络实名就一定是透明化,将实名制与透明制变成必然的因果关系。实际上二者没有必然关系,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做到实名而不透明的。到了元宇宙时代,身份证明是重要的关口,面对失控的虚拟世界,实体世界能够把控的,就是进入元宇宙的入口,就是身份证明问题。
虚拟世界需要有入口,关键就是身份的确定和对应,通过虚拟数字身份证技术就可实现。数字身份证是指将真实身份信息浓缩为数字代码,可通过网络、相关设备等查询和识别的公共密钥。虚拟数字身份可以通过公安部身份查询渠道与身份证信息绑定,并实现相关证件的第三方核实验证。此时身份信息对公安部门透明,但对各种商业网站都不透明,网络上我们依然可以有多个身份,这与线下的个人身份不对应,从而保障信息的安全。虚拟数字身份证的应用,在国际上已经有非常成功的案例,爱沙尼亚是数字化最成功的国家,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所以,在实名制继续施行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避免将网络变成透明制。元宇宙之下,在虚拟和实体之间,有一个身份之墙,非常重要,应当利用技术手段保障虚拟的身份,把虚拟数字身份的权力把控在国家部门手上,这是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
我们要注意到,现在外国提出来的元宇宙,是去中心化的。在元宇宙的虚拟空间,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怎样对应,其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力。这个权力是谁的?是我们的政府的,还是网络平台的?与其说是网络平台,不如说是网络平台背后的资本,而网络平台背后的资本是跨国的,也就是超越了国家政权。如果此权力不能把控到国家手里,将带来巨大的国家安全问题。
背景阅读:爱沙尼亚的数字身份证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银行存款还是约会,如果你不知道你是在和什么人打交道,那么你很容易受到欺骗。如果你想要办理某种事务,例如在银行开户,你将需要履行一套烦琐的手续,如扫描和上传文件,以提供你的个人信息和资料。
如果你有数字身份证,这一切将变得简单,因为它将包含你的各类个人信息和资料。这个梦想已经在爱沙尼亚变成现实。
在爱沙尼亚,安全的、经过认证的身份是每个公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在一个新生儿出生前,医院就会为他颁发一个数字出生证,他的健康保险也将自动生效。在爱沙尼亚,所有15岁以上的居民都拥有一个电子身份证,它可以被用于医疗保健、电子银行服务、购物、签署合同和加密电子邮件等许多事项,甚至可以用来投票。数字身份证提高了爱沙尼亚人的生活效率:报税只需要不到一个小时,退税将在48小时内支付。根据法律规定,爱沙尼亚政府要求公民提供任何一条个人信息的次数不能超过一次,人们有权知道政府保存了他们的哪些数据,所有的政府数据库必须是兼容的。总之,爱沙尼亚政府向公民提供600项电子服务,向企业提供2400项电子服务。爱沙尼亚的数字身份系统采用适当而强有力的加密术。只有最少量的个人数据被存储在数字身份证卡内。丢失的数字身份证卡可以简单报废。在过去十年中,爱沙尼亚媒体也没有关于数字身份证系统安全漏洞的报道。与数字身份证卡一同颁发的还有两个PIN码,一个用于身份验证(证明谁是持有人),一个用于授权(签署文件或付款)。如果某项服务需要对数字身份证卡持有者进行鉴定,相关机构可以查询中央数据库,以检查该卡和相关代码是否匹配。验证过程只会涉及最少量的个人信息,例如,持卡人可能会被询问这样的问题:“卡主超过18岁了吗?”但他们不会被问道:“卡主多大了?”
其他一些国家的政府也试图采用电子身份证,但它们面临两个问题: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公众的阻力也很大。有些人担心公民的数据泄露,有被窥探的担忧。英国政府曾经有过建立公民数字身份证系统的计划,并为此花费了3.7亿美元,但在2010年废止了该计划。这在全球市场留下了一个缺口,而爱沙尼亚希望填补这个缺口。爱沙尼亚将为没有居住在本国的爱沙尼亚人颁发数字身份证,从而创造一个全球性的、政府标准的数字身份系统。申请者将需要为此支付一小笔费用。
另外,欧盟将很快实施一项法规,要求各成员国接受其他成员国的公民数字身份证。这意味着,爱沙尼亚数字身份证的持有人,无论他们身居何处,将不仅能够相互发送加密电子邮件,而且可以与任何欧盟成员国政府做生意。
6.生物识别技术滥用问题大
图1-11 本人2016年发表的关于生物识别技术滥用的文章
A.生物识别技术的网络应用
现在,指纹识别、虹膜识别、面孔识别等各种生物识别技术被炒得很热,人们认为这样的识别技术准确、安全,但生物识别技术真的那么美好吗?当年,本人作为系统工程师参与了某股份制银行指纹识别的项目,对此问题有直接了解。如果生物识别技术泛滥,我们的感觉可能完全不一样。
生物识别技术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它存在一个系统性悖论,这与数字密码不同。数字密码是可以100%吻合的,而生物识别却达不到100%的吻合。随着人的生长老化,人体的某些生物信息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且各种采集设备也有误差。设备采集的误差和正常生理变化的差异必须在系统内排除,因此系统不像数字密码那样可以达到100%吻合,这就产生了一个误识率和拒识率。误识率是把相像的生物信息识别错误,拒识率是因为机器误差和生理变化而无法识别。
然而,误识率和拒识率这两个参数是相悖的,很难同步提高。在误识率极小化时,拒识率可能会极大化,也就是说为了降低误识率,生物信息少量改变的系统可能拒绝识别,反之亦然,怕错过可能导致误认。系统性的悖论总体是一个小概率,对一个人而言可能很小,但对一个庞大的系统,就会成为大数定律,各种误识和拒识必然大量发生。
刑侦利用指纹确定罪犯没有问题,百万分之一的误差在刑侦中几乎可以忽略,但是,如果用于银行账户识别则问题很大。因为中国有10多亿人,即使只是百万分之一的概率也意味着有1000多个重复的,这个概率在银行系统中是不能接受的。即使是在刑侦中,也出现过因为特征值不够而鉴定出错的情况。这就是当年银行搞指纹系统出现的问题,手机是一对一,网络的密码可是一对多,不法分子拿它找到人的指纹,在网络计算机上搜索枚举,会有很多近似的被误识别,很多人的指纹密码就会被攻破。这与数字密码完全不同,百万分之一概率的数字密码只不过6位,现在网络密码都让使用者增加强度多设几位,设9位密码就是十亿分之一了;如果密码以字母和数字组合,6位密码就是十亿分之一以下的概率。
生物识别技术还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仿真。各种生物识别技术研发者都说仿真不了,手指被砍下来与长在手上不一样,等等。生命体本身难以仿真重构,但生物特征信息是可以仿真重构的,尤其是变成网络体系里的电子信息信号就更容易了。这里且不说制作指模、脸模的技术进步很快,已经与人体健康状态自然差别可比,更关键的是这个仿真不单单是仿真生物体,更多是仿真生物体的电子信号。描述身体特征的电子信号是可以网络仿真的,因为这些生物识别信息需要在网络上传播,只要传播就可能被截取、仿真。生物特征的规律是自然规律,一些人用各种手段采集生物特征数据,生物特征是公开的,采集器所形成的电子信号规则也是公开的,而且这个电子信号很容易得到。黑客在个人的电脑中植入潜伏木马,截获机主的生物识别信号,存在网络上,想仿真冒用机主的身份,只需再度出具这些身份识别信号就可以了,不需要生物体存在。而数字密码则不同,它在系统内传输,每一次验证是双方共同对一个相同的随机数进行运算,比对运算的结果,每一次传输的验证数据都不一样,没有密码对这个数据根本无法解读,下次也无法仿真,截获这个结果毫无意义。
生物识别技术还存在一个更大的问题,在于它的不可撤销性。如果是数字密码,我们发现有泄密的风险,更换一个就可以了——安全要求高的保密体系密码需要定期更换,但生物特征能够更换吗?即使整容,一些根本的生物特征也改不了。如果大规模应用生物识别技术,一旦网站的服务器被黑客非法进入,这些生物特征数据信息被泄露后是无法更改、更换的,必须与黑客共享,而且今后的各种应用也一直要与黑客共享。把个人的生物信息给了某个网站或某个应用,大数据分析还可以进入其他所有的应用了解其账户,这多么可怕!再进一步分析,如果我们都成了网络的透明人,个人的生物信息再被别人掌握、仿真且不能撤销,将来带来的灾难很可能是爆炸式的。
综上所述,生物识别技术在网络上大规模使用的背后没有大家想的那样美好。鉴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网络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性,必须在应用时慎重。本人建议,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仅用于国家安全保障的特殊场合、特殊应用,或者是手机指纹识别、单位考勤打卡这样的私有专用设备的简单应用之上。
B.人脸识别应用是隐私噩梦
个人的生物特征与个人的身份结合了以后,我们将完全透明。生物学特征是无法改变的,比如人脸。毕竟我们不是戴面纱的族群,即使戴面纱眼睛也总要露出来,这样便可以记录虹膜。
建立人脸库的人脸从哪儿来?我们的面部信息会被算法公司商用吗?这样的担忧在人脸识别技术最发达的美国最先引发。2016年6月,美国消费者权益组织退出了长达一年的面部识别技术监管研讨会,原因就在于“你的脸被刷走要不要你同意?”在这一点上,消费者权益组织与技术方争执不休。人脸库一旦建立起来是非常可怕的,美国可是网络匿名的国家,要是在我国“网络透明”的情况下结合人脸识别会怎样?
《经济学人》副主编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撰文指出:
现在的人脸识别为AI技术的负面效应提供了一个例子。由AI引发的伦理和监管窘境并不是理论上的:它们已经发生了,就在你的智能手机里。
据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在实际操作中,在面部识别前是否需要征求对方的同意,科技公司目前分成了两派。Facebook表示,用户如果不愿被纳入该公司的面部信息数据库需要主动提出,这意味着,默认这些信息将被纳入数据库。另一方面,微软表示在进行面部识别之前,会征求用户的同意。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们隐私意识的提升,人脸识别授权将成为人脸识别算法商们无法回避的话题。科技公司本身已经是人脸识别的技术拥有者,利益集团尚且如此,那真实情况将更加堪忧。在网络实名制下,网站知道你的实名信息,这将比美国更加可怕。
我们现在对隐私还有一定的选择权,比如你的位置信息,你可以选择是否接受软件获取信息、哪些软件可以获取信息,一旦人脸信息与身份结合起来,那么,各种摄像头就不为个人所控制,到处都可以进行摄像识别。有时你会走入很多私人空间,比如各种店铺,有人要是想收集信息,给点钱就可以了,你的行踪根本不知道会被谁掌握。
有些高档场所的门童或接待有潜规则的灰色收入,他们就盯着名人或者与其同行的人,将这些信息卖给狗仔队、媒体等。现在网络透明以后,不需要他们这样的眼线了,不仅仅是名人,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被记录的对象、隐私外泄的对象、商业渔利的目标,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视频音频仿真技术飞速进步,能够实现真人的视频音频仿真,也就是说可以完全仿真出一个视频音频的你,让你的亲人听不出来看不出来,很有可能被应用于侵害他人的利益,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诈骗者仿真出来一个你家人的求救视频,说你家人被绑架了,同时定位了你的位置,让你不挂断电话立即付款,否则家人挨刀,你能怎么办?还可以仿真出你干坏事的录像来污蔑你,可以仿真出你的不雅视频敲诈你,可以仿真出你的商业伙伴来欺骗你。以后你接到亲朋好友的电话,你都不能够确定那个人究竟是你的朋友还是骗子仿真出来的,就如现在你如果不经过专业的技术分辨,就很难看出图片是不是PS的,这将多么可怕!要是这些仿真的内容与他们的身份信息对应,整个社会失去了通信公信力,会怎样?
更可怕的是人工指纹的指模,制作成功的指模是可以打开手机指纹密码的。2016中国网络安全(上海)论坛上,有关部门做了现场演示。技术成熟的结果就是依靠指纹保护的系统将面临全面崩溃的风险。如果黑客、黑市搞到公民的指纹信息,指模制作黑市化,就如同手机卡被轻而易举地复制一样,很可能导致采集的指纹证据全面不可信,未来刑侦系统将可能瘫痪。因为犯罪分子完全可以采集相关人的指模来作案,伪造他人指纹来栽赃,而且在人脸数字信息外泄后,模拟出来的面膜假面,在摄像头面前也会让整个系统的监控失效。透明之下,假面和指模具体地对应于罪犯需要对应的某个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被陷害的对象,安全感全无。现代刑侦的各种生物识别都要陷入困境。如果刑侦系统瘫痪,社会秩序就要大乱,国家政权就要有巨大危机。
所以,人脸识别技术与身份识别的结合是不能滥用的,不能随便给各种商业网站使用,网络透明下的危害是无法弥补的。
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后果将无法控制。
C.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只能是最后的救济手段
本人在2000年前,参与了某银行的指纹卡项目,对生物特征作为识别手段的问题就有深刻认识。可是很多人对此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的,比如有人说可以整容逃避人脸识别,但其实人脸的模糊识别依靠外科整形还真的不容易逃避,反而可以通过这个技术验证是整容还是换人了。整容只不过是对某个、某几个特征值的改变,其他的不变。
为了提高安全性,即使我们现在的网络强大,足够安全,但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极快,谁能够说几十年后不会被破解?一旦被破解或者泄密,不像数字密码那样可以重新置换,或是通过升级位数变得复杂而与之对抗。
有人建议,可以多重验证,比如密码和生物特征同时使用,这样不就安全了吗?而问题不是那样简单,生物特征应当是我们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们最后的救济手段,一定要掌握在特别部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才是问题核心!
为何说生物特征信息识别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你的密码丢失,身份证丢失,别人盗用你的身份信息给你造成巨大损失,或者别人假冒你的身份犯罪,你该怎么办?现在是到公安部门处理,公安部门有你的身份信息和生物识别信息,采用人工比对的方式即可验证。如果这些信息外流,或者放到网络上,各种网络处理都使用了你的正确信息,现在的技术还可以仿真出你进行操作的视频,而且这个仿真视频的技术已经成熟,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现在的网络霸权、网络资本极为发达,这些生物特征信息一旦放到网络上被网络资本掌握,它们将拥有和政权一样的社会公共管理能力,而一旦网络上出现问题,我们的政府却没有了最后的救济手段。
有些事情看起来很美,但也是只能看不能做。
美国网络是匿名的,禁止收集公民的线下社保号码、驾照号码等信息;实名制的欧盟数字化国家管理典范爱沙尼亚,采用虚拟身份制而不是把公民生物特征信息放置网上,作为数字化社会的识别标志。
为了我们的隐私安全,这些生物特征信息上不上网的斗争是很残酷的。手机使用指纹作为开机的密码,谁知道手机生产商是否将密码在后台给谁共享或存储?手机实名制,如果公民的指纹被某厂商掌握控制,将是什么后果?本人只用国产手机,没有使用与美国情报机构共享信息的苹果手机,但又有多少人的指纹被“苹果”掌握呢?
这些事情真的细思极恐!
因此,我们需要提高网络安全的认知度。生物信息是我们公民的隐私和国家公共安全最后的救济手段,这个权柄有关部门绝对不能放弃,要通过立法加强管理。
最后,在这里转载陈彪先生[上海防灾安全策略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网络空间安全(上海)论坛组委会执行主任]的评论:
商业手段替代国家顶层设计,必须谨慎。身份证管理上的混乱,已经是公开的事实。身份证治理,从何入手?是从上位入手还是下位入手,这是一个国家事权上的智慧问题,绝对不是技术问题,更不是一家研究所事业部可以擅自主张的。根据国家身份证法律规定,身份证是现实社会唯一的法定身份文件。这具有排他性,也就有了安全性。公安部采取身份证后台比对的技术,就是保障安全也保证便利。任何便利的商业手段,都不能允许冲击摇撼国家身份证管理制度。这次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事业部,使用市场上最新尝试而且应用还很不成熟的刷脸技术,改变身份证管理的基石,这既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实验数据。公开宣布这一消息,直接摇撼国家身份证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事涉国家安全大局。这是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下属事业部的实验技术,不是公安部的决定,更没有通过全国人大的法定程序。混乱再用混乱治,屋漏更遭连夜雨。说到底,还是利益驱使!媒体炒作吸睛,公安自毁长城,很笑话!我以中国网络空间安全(上海)论坛组委会执行主任的身份,发出上述呼吁,希望国家重视顶层设计,要有智慧,不要为产业利益所驱使!
D.国家对滥用生物特征识别出手了
看到国家对人脸识别隐私的认定,笔者想起了与公安部主要负责人的对话。中国的人脸识别会滥用,与某些人、某些单位的私利是分不开的。因此,要保护我们的网络安全,要限制网络资本的无序扩张,多么困难。
图1-12 最高人民法院已经明确滥用人脸识别是侵权
关于人脸识别的危害,五年前《网络霸权》一书写它的问题时,很多人在群嘲,现在已经应验了。
为什么本人建议人脸识别信息一定要隐私?因为人脸识别已经涉及你财富的流转,已经成为你的各种交易密码,肯定不只是个人信息,而是隐私!
走在大街上,一个人的脸大家都可以看,但要是你靠近盯住人家的脸去看,起码是不礼貌的,可能就要被人说非礼耍流氓了。
人脸识别的滥用,就是一些利益集团导致的。我们人脸识别要做,但只能国家部门做,不能给权力让社会放开去干,不能给网络平台用于资本无序扩张。
图1-13 《民法典》对隐私权的规定
图1-14 《民法典》对个人信息的规定
可以看到,《民法典》对此表述非常清楚,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是不同的权利内容。
图1-15 关于人脸识别的网络舆论
对人脸识别的滥用,法律和公序良俗都是有普遍认知的。还是那句话,美女可以天天在街上走,美女那张脸可以在街上到处晃,但你要是近距离盯住,去看人家脸上的细节,化妆了没有、有没有整容,就是侵犯隐私,算是耍流氓。我们现在反对个人隐私的泄露,背后就是反对大数据杀熟。
7.透明可怕的元宇宙底层技术
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元宇宙各种商业模式的底层技术,主要是区块链和云计算,而它们也让我们在元宇宙中透明。
区块链(Blockchain)是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数字货币是元宇宙中交易的根本,而且还发展出了数字产权NFT和智能合约。区块链像一个数据库账本,记载所有的交易记录。区块链在网络上是公开的,可以在每一个离线比特币钱包数据中查询。
元宇宙相关的计算在云端完成。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网络相关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的模式,通常涉及提供动态易扩展且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因特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云来抽象表示网络和底层基础设施。
元宇宙的这些技术带来的是去中心化,将各种信息存储在公开的多个地方,并且在多个地方进行处理。如果个人的隐私变成透明的,如果这些信息被区块链和云计算处理,则意味着个人的隐私信息在各个区块留下了永恒的记录,是无法抹掉的,然而这些信息在各个区块可以被别人方便得到。云计算之所以用“云”这个比喻,就是因为在个人信息被处理的时候,个人信息在网络的具体位置我们不知道,就像在云端一样;但是云端的高层级网络平台和管理者是知道的,是可以应用大数据的,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元宇宙能够独立运转,有自己的经济模式,背后靠的就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之所以变成数字货币交易的底层技术,就是由于交易的信息无法更改,大家都可以看到这个交易。这样的交易实际上是让个人的商业行为变得透明。如果网络是实名制,实名信息也在网络上变得透明,这意味着个人的线下信息都是透明且不可修改的,可以被公开查阅。那么,元宇宙的安全性在哪里?
我们还要注意到,元宇宙下国外交易者的身份在网络上是匿名的,这样的匿名身份对网络的区块链和云计算而言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实名制与透明制、网络线上与线下完全对应的问题,以前在网络实名制建立的时候是没有的,而现在有了。面对技术的更新,需要重新思考,政策需要跟上技术的步伐。
8.网络透明让虚拟瓜分的实体财富
网络透明制,即我们将实名信息给了网站,网站通过网络把我们的线下信息完全掌握,我们成为网络上的透明人。在透明的情况下,信息是不对称的。
我们可以通过熵的概念来理解上述情况。信息熵的概念提出以后,网络透明就是建立了更好的网络秩序,是网络熵减,是负熵带来的价值,而这个价值被网络的资本、机构、网站和美国因特网攫取,我们个人没有占有,甚至为此付出代价:你对网络透明,你的安全性降低,你的熵增变大。
更进一步讲,我们在网络中透明,有些网络是不透明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风险不对等。虚拟经济经常是以承担风险来获得价值,在信息体系当中很多交易是零和博弈,市场的公平建立在市场信息充分的假设上。如果信息不充分,那么市场就是一个赌场或者骗局;而网络透明度不同,意味着在网络主导的这个市场上,市场经济的基本假设已经不存在,对透明的你就是一种掠夺。
我们的实体经济对网络透明,但网络背后的美国虚拟经济不对我们透明,这个信息不对称导致我们向美国的虚拟经济输送利益。美国虚拟经济的繁荣,建立在世界发展中国家不断为之输送利益的基础上。
如今,世界虚拟经济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它们最希望的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捆绑,这样它们的虚拟经济的变化就能够影响实体,就可以使用它们创造出来的虚拟价值来交换实体财富。而实际上,这些虚拟的信息,本身也来自其他实体信息不对称。“羊毛出在猪身上”,因为已经从直接的剪羊毛变成了间接的薅猪鬃了。
所以在网络透明之下,网络信息不对称,市场便不产生公平而产生掠夺,这样的虚拟经济就是在瓜分实体果实。因此,我们必须建设公平对等的信息环境,避免被瓜分。到了元宇宙时代,在一个虚拟的去中心化的“宇宙”,你透明的信息可能被各种滥用,甚至让犯罪分子渔利,难道不可怕吗?
9.网络透明最终将把网络变成负能量
网络带给我们社会的正能量是巨大的。中国当今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网络发展带来的管理成本的下降,以前不能实现的事情,现在在网络上都可以实现。我们不得不说,网络是利好的,但现在我们听到的关于网络的负面东西却越来越多了。
大家都说有了大数据,以后的服务更方便了。你生病了,马上大数据为你定制的医疗服务就来了;而现在大数据则被用来杀熟,你生病了,不是服务来了,而是各种医疗广告来轰炸,你去哪里看病都要被收中介费。非法倒卖个人信息的危害,已经被社会普遍认识。你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变成了虚拟数字产权,在元宇宙中可以用虚拟货币交易,去中心化,你的隐私被交易,也没有法律手段维护你的权利,就如勒索病毒可以肆意勒索比特币一样。
“网络诈骗”这个词语,现在变得越来越热,以前是一些年老糊涂的老头老太太被骗,现在被骗的人群已经向社会各个阶层发展了,有的甚至是大学生和大学教授。这样的诈骗已经不是你所能够简单防范的了,这背后就是网络透明下,个人身份信息流失的结果。在综合了各种信息的大数据面前,骗子建立了对你的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优势。在各种诈骗案当中,骗子掌握你全部的信息,准确到让你不得不相信的地步。
这些骗子之所以能够让你相信,就是因为掌握了你认为知情人才能够掌握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之所以能够被骗子掌握,就是因为我们交给了网站实名信息,网站再将这些信息加工后变成所谓的大数据营利。如果没有网络透明制下骗子对受害人的信息不对称,骗子便难以得逞。
网络透明制下骗子总是得逞,我们必须看到这是会造成整个网络社会恐慌的,也会增加社会整体的不信任。我们现在知道的就是让你不要相信任何的陌生人。这样的不信任造成另一个结果,真的有人出了意外,打电话给家人几十次,都被当作了骗子。社会总效率在网络时代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以前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问题,现在打电话就会被当作骗子,解释成本上升。
对此,我们还可以看到,我们政府的社会管理很多时候需要利用先进的通信手段完成,比如政府给我们短信通知,在政府网络上公示信息等。但随着冒充政府或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网络精准诈骗的兴起,政府给当事人、相关人打电话,也变得非常困难。多次被当作骗子以后,政府的管理成本大幅度增加,既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又损害了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能力。
网络诈骗让社会不相信网络信息,让社会不相信网络信息衍生的相关电话等,整个社会的效率因此下降,网络所带来的就不是正能量而是负能量了。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打击网络诈骗,这个公信力的丧失一定比你预计得要快得多。
韩国花费了数十亿美元改造国民的身份系统,代价是巨大的,中国如果走到这一步,代价会更大,因为成本是按照人数非线性快速增加的。而韩国愿意花费巨资改变网络透明的现状,背后就是韩国已经认识到如果走到网络公信力沦丧的那一天,国家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要付出的代价更大。前面讲过,世界上也不乏成功的范例,爱沙尼亚的数字社会,采取网络虚拟身份证的各种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不能继续让网络不受限制地透明下去,让我们的信息在网络上透明,与世界上网络匿名制的国家信息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