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于促发愤怒、敌意和暴力的基础心理问题,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展开。简而言之,解决人际冲突中的敌意和仇恨问题有两个阶段。一开始主要是在敌意模式触发时使其失活。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在冲突升温时建立冷却期。分散注意力也有助于让原始思维模式失效。然后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当双方能够开始正确审视自己的敌意反应时,就能对对方行为的错误解读加以修正了。

而要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着眼于人们的认知脆弱性,即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自己、他们所在团体或他们的个人基本价值是易受伤害的基础认知方式。总的来说,人们以及人群的领导者需要警惕自己僵化的思维,一旦受到威胁,他们就会被僵化的思维控制。他们需要认识到,当他们以绝对化的善恶或神圣/邪恶概念标准来衡量他人行为时,他们其实并非在做理性判断。他们要根据更客观的标准来评价其他人群,如外国人或敌人的行为,避免绝对化的归类倾向。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警惕对他人及其意图的评价概括可能大错特错,如果他们据此采取行动,往往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新进展让我们对偏见的无意识加工有了充分的理解,尤其是涉及尚待确定的偏见现象和敌对态度的激发机制方面。

进化心理学的新发现则使学者们可以在更深远的时间尺度上对人类行为进行研究和做出推断。自查尔斯·达尔文开始,许多学者认为很多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都有生物学基础。某些特定类型的“反社会”行为,如欺骗、作弊、抢劫甚至谋杀,可能是从史前时代利于生存和成功繁殖的原始模式演化而来的。他们也提出了合作、利他主义和养育后代等亲社会行为进化论解释。但对本书将要讨论的主题——认知模式尤其是原始思维的进化——并未有人给出公式化的解释。

如保罗·吉尔伯特等其他学者则强调社会联结在旧石器社会中的重要性。在那个时代,被拒绝或社会地位的丧失带来的社会危险很可能会影响生存和繁育后代。竞争压力会催化社会焦虑,从而抑制那些可能对参与族群认同和配偶有妨碍影响的行为。如果个体因不良行为而被排除在群体之外,那么他将会失去族群保护而独自面对掠食野兽,也会被剥夺可以轻松获取群体储存的食物的机会。他将很容易遭遇人类或非人类敌人的致命攻击或饥饿,就不太可能获得交配权和留有后代。

个体有内在机制能引发对被遗弃或贬值的恐惧,这可能是促进群体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化而来的羞愧、焦虑和内疚等情绪反应是群体内道德行为的牢固基础。不过,这种机制虽然在史前时代有可能有功能适应性,但在现代环境下很大程度上是不适当的过度活跃。

还有些学者认为,进化压力有助于发展出符合社会预期的特征。似乎存在先天的机制能强化社会行为。人们在合作和利他时会感到愉悦,教育者、宗教领袖和社会改革者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抑制敌对行为并促进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