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结善缘的广善堂

广善堂原址位于今天肇庆市端州区商贾密集、客似云来的繁华地段——正东路,由街坊、殷商、士绅创办。它是当时唯一由社会团体集资兴办的慈善事业,创办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

广善堂经费的主要来源:一是广发缘簿,随缘乐助。商店遍设随缘簿,每艘轮渡设置捐款箱。二是用历年善众的捐款购置不动产,所得租金、利润等,用于弥补庞大的开支。三是靠街坊、殷商、士绅等捐款或捐赠资产。如民国三十六年(1947),乡绅苏耀宸捐赠资产——肇明电力厂。

广善堂实行董事会制,公举推选有名望且热心公益事业者二十人为董事。董事任期为两年,可以连选连任。设董事长一人、副董事长两人,常驻办公,处理日常事务。下设秘书一人,干事两人,勤杂若干人。董事会原则上是每月召开两次例会,遇到特殊情况,可以临时召开。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设“仁爱善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设“方便医院”。它们先后并入广善堂,统一由董事会管理。

民国十三年(1924),两广地区军阀交战,正东路被焚,广善堂亦受累遭殃。战事平息后,重建为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宇,深为两进,中为天井,后为敞厅,是办公和召开会议的地方。

广善堂的服务主要是赠医施药和施种牛痘,冬天施粥和赠送寒衣(印有“广善堂赠”字样),暑天在各个茶亭施茶。同时,它还对无依无靠的贫民发放救济金,开展收殓露尸、施赠棺木、辟建义冢等公益活动。

史载,义冢设有五处:一是设在城区西梅庵附近的红门坛(民国前设立),二是设在七星岩风景名胜区的犀牛岗,三是设在西江南岸的新兴江口(民国初设立),四是设在西江的羚羊峡口,五是设在西江大鼎峡的大湾堤围口。

民国三年(1914)元旦期间,城区发生瘟疫。此疫蔓延迅猛,致人死亡甚快。据说,在高峰期的一个小时内,葬于附近山岗的死者尸体就有数十具之多。死者尸体在当天埋葬不完,只能到第二天再继续埋葬。

当时,方便医院的设备简陋,容纳患者有限,而患者却不断地被送来。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地处理善后工作。

民国十八年(1929)9月,城区遭受台风的袭击,南溪路发生火灾,西江暴发特大的洪水……灾祸频仍,人心动荡。广善堂派出医护人员,及时赶到受灾的现场,安抚受灾的群众,为受灾的群众送医送药。

石桥亭为广善堂捐资建造,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位于城区正西路的北侧。当时,该亭是往来行人歇脚喝茶、消暑纳凉、躲风避雨、聊天交流的好地方,也是居民休闲活动的场所,下象棋、打扑克、讲古说书、吹拉弹唱等文化娱乐活动十分丰富。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广善堂在石桥亭附近开设城西分诊所,设有医生两人、工作人员一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广善堂又在临近西江的二马路开设城东分诊所,设有医生两人、工作人员一人。

两间分诊所的开设,有利于群众看病、取药,改变了医院高度集中在城区中心的状况,群众称便叫好。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城区实施狂轰滥炸。广善堂的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及时赶到现场,竭尽白衣天使之责,争分夺秒,救死扶伤。

民国三十六年(1947)10月1日,航行于肇庆至三水县西南乡的“大东号”客轮,在高要县罗隐涌外的西江河段倾覆。广善堂闻报后,副董事长带领董事、医护人员等前往抢救,在高要县广利乡设立临时办事处,处理善后工作。捞起遇难者的尸体八十余具,除亲属认领外,广善堂皆具棺安葬在高要县罗隐、广利、沙浦、贝水、金利渡口等处。同时,广善堂还对生还者给资送返原籍。

10月13日,航行于广州至郁南县都城乡的“爱群号”客轮,在云浮县六都乡鸡冠石附近的西江河段因失火而沉没。广善堂闻报后,副董事长立即带领医护人员雇船前往抢救,在德庆县悦城乡设立临时办事处,处理善后工作。捞起遇难者的尸体六十余具,除亲属认领外,广善堂皆具棺安葬在悦城乡的沙梨园虎头山。

广善堂的仁爱善举惠及邻县,故深受各界人士的赞扬。事后,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陈文向该堂赠送褒奖礼物——“广结善缘”匾额,以感谢该堂在救灾中所做出的仁爱善举。

1950年5月1日下午16时,航行于肇庆至三水县西南乡的“福利兴记”花尾渡,在西江的羚羊峡口遭到飓风和冰雹的袭击,触礁而沉没。广善堂获悉后,董事长立即带领医护人员奔赴现场,与当地的农民共同参与抢救工作,脱险八十三人,死亡六十人。

广善堂举办各种各样的公益事业和仁爱善举,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许,故存在时间长达六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