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百姓的广爱茶亭

旧时,卖花墟位于今肇庆市端州区东郊黄岗街道办事处的旧墟旧河堤之北侧,是乡村定期定点的集市贸易。它为商品交换过程中最为原始的市场,源于古代的“日中为市”(《易经系辞下》)。

史料记载,卖花墟的墟市是逢二、逢五、逢八日定期定点开设,商业繁华,物资丰富。最初,墟市是周围村落农民买卖、交换的场所,以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交换农具、日常生活用品等。

前往墟市进行交易活动,叫作“趁墟”,亦称作“趁虚”、“趂虚”,即“赶集”。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柳州峒氓》诗云:“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北宋咸平二年(999)钱易撰《南部新书·辛卷》云:“端州已南,三日一市,谓之‘趂虚’。”

南宋诗人范成大《豫章南浦亭泊舟》诗云:“趁墟犹市井,收潦再耕桑。”

当年,卖花墟每逢墟日,商贩云集,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比过年还要热闹!

时至今天,对于改革开放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端州来说,“趁墟”早已绝迹。现在,物资日益丰富,市场更加繁荣,商品选择的空间更多更大,已是日日为“墟”,人们也无须再去“趁墟”了。而且,有了网络购物后,人们还可以不用动身出门,安坐在家中“趁墟”。

元至正年间,创设渡口(今肇庆二塔战备渡口)于东郊的金津坊(今黄岗街道办事处渡头村)。人们乘坐船艇,可以抵达金渡(今高要市金渡镇)、横查(今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广利(今肇庆市鼎湖区广利镇)、石洲(今佛山市高明区富湾镇)等地。

在广东的口语中,“渡头”一词等同于“渡口”。金津坊渡口是通往各地的交通渡口,后人干脆称为“渡头”,后来人们又将金津坊称为“渡头村”。

邱云鹤,号邴君。清光绪十一年(1885),选为拔贡。光绪二十年(1894),考中举人。民国元年(1912),任广肇罗中等实业学校(今肇庆市第二中学)校长。平生以清正自持,刚直不阿。工诗赋,擅书法。

邱云鹤写了一组《端城竹枝词七首》,其中第三首词记载了昔日的渡头村、后冈村(今黄岗街道办事处厚岗村)、卖花墟等地的繁华景象。词云:

渡头村接卖花墟,趁晓春风压担余。

过得后冈沽菜市,前篮花朵后篮蔬。

过去,凡是热心公益事业者,常常行修桥、铺路、建亭等义举。在昔日的端州,最能惠及百姓的,莫过于“广爱茶亭”。

广爱茶亭是乐善好施的乡绅捐资筹款而建造的,位于元魁塔旁侧。建于民国七年(1918),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坐北向南,平面呈方形,建筑面积为68平方米,四根花岗石石柱支撑整个亭顶。

广爱茶亭西面的墙壁镶嵌《广爱茶亭碑》,镌刻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该碑高0.94米、宽0.64米,楷书,端砚石。

原文如下:

广爱茶亭碑

尝闻之创业难,守成亦不易。盖天下大事有然,即乡邑善举,亦莫不然。吾于广爱茶亭有以征之矣。亭位于县一区渡头村之东,景福围之旁,兴元塔之下。北背崇岭,南面端江,东连卖花墟,西达肇庆市。交通大道,行旅至多,中途拟息于此者亦至众。初不得咫尺休憩之场所,不得杯勺解渴之水浆,已不知其几何年。而□引文中的“□”指原字迹在碑文上已磨灭或难以辨认。以下全书同。君子,屡屡发议,绸缪亭宇,又不知经几何□,乃久久弗克实现。民国七年,苏君秀川、林君焕饶、梁君逢宪、苏君耀宸、梁君焕廷,咸谓斯亭之终不可以已也。爰合力倡建之,并施茶焉。由是劳者得息,渴者甘饮,逾廿稔。于兹,人亦浑忘昔日创始之难矣。一□亭之值理仇君云甫为□曰:方苏君等之倡议建亭施茶也,或云水灾之后,筹款维艰;或云□□□赀,持续匪易,咸有难□。幸倡建者乐善为怀,决心劈画。先助款以资提倡,再设簿以广劝募。鸠工庀材,遴员监理,经之,营之,不日成之。□足佩□监理者杨君荣楷也。若工程,若款项,若一切数□,均□□□□□发缘簿,多未收还,无从核算,致未公布,荣楷亦难辞其责也。同人乃推苏君秀川理之。民十□□年,□地方多故,迭遭□□簿据颇有□□损失,益难追述。虽屡欲将捐资者泐名志谢,亦有所弗能,同人□□□憾。其时,常费尚无□□,苏君□□□□筹策得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乐捐毫银三百元,广善堂认□□毫银二十二元,□常年□度□以□□□有□敷,苏君足之,如是者十年。民十八年冬,苏君又竟以劳于乡事病逝,同人惜之。彼□□时恳□□□爱施茶事,嘱托云甫,毋使中辍。余何□苏君热诚宁忍却耶?诺之。至今,又十易寒暑。自□□□□□□胜而施茶,基金仅毫券千元,年息不过百金,以今物价之昂,收支不抵殊巨。个人财力□所不□,惟有将历年经营数目核算清楚,移交某某耳。第□亭施茶事,虽小善举也。初办,固煞费经营,维持则有□来者。而今日倡建五人,协理七人,今皆云亡有半。去年,荣楷亦以讣闻。而当年慷慨捐输善翁,又□克一一彰表。得善心一点,广爱在人,安可任其泯泯也。敢请为记,泐之贞珉,以为纪念。吾闻而起曰:岂真守成所不易耶?诸君子创之、守之二十余岁,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人之好善,谁不如我?吾知其必有继起维持而扩充之者。北山苍苍,西江泱泱,惟此广爱,山高水长,爰叙其经过如此。邦人君子,当深表同情而兴起也夫。

庚辰冬至日,乡人梁钓显记。

(按:以下人名不录。)

广爱茶亭的花岗石石柱阴刻一副隶书楹联,落款为“民国十七年岁次戊亥吉旦”十一个楷书小字。联曰:

煮茗阴时,行客藉兹姑疗渴;

急鞭得地,何人到此不停踪。

此外,广爱茶亭原来还有两副楹联。

其一曰:

地不过三弓,风雨飘摇能立足;

水不嫌一勺,人情饥渴要思源。

其二曰:

茶热泉清,味同甘露;

亭幽林茂,座此薰风。

来来往往的行人来到广爱茶亭,共坐一处,各得其所,各寻其愉,各享其快,各方其便,各不见怪。

到卖花墟趁墟的村民,或是等待搭渡的行人,或是东往西来的商贾,或是我行我素的游人……他们均可在广爱茶亭作短暂歇脚,小憩一下,谈天说地,从容观瞻。若是遇到风雨来临,他们就会急急地跑进此亭躲避。在骄阳似火、酷暑炎热的夏天,他们感到口干舌燥,可在此亭喝到免费的茶水,热散暑消,身心凉爽。

广爱茶亭烹茗煮茶,广施博惠,积德行善,播撒着和谐与温馨,赢得了来往行人一声声的赞誉。

风雨沧桑,岁月更迭。昔日热闹非凡的广爱茶亭现已废置多时,静静地伫立于一隅。它好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冷峻悲凉,默默无语,似乎流露着无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