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传:十五、十六世纪中国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点
- 李庆
- 759字
- 2022-01-23 15:50:43
三、国子监生活
王守仁回北京,还因为,此时他可以进国子监就读。当时,举人会考落榜,有进国子监读书之先例。如,在此之前的陈白沙就是如此。[18]王守仁已经是举人,有先例可援。父亲又升了官,所以,进国子监读书,是当然的。[19]
明朝的国子监生活和待遇是不错的。有宿舍住,有银子收入,还有各种福利。[20]
王守仁生活得以安定,可以专心探究儒学。二十二三岁的王守仁,面对新的环境,开始了新的人生。
王守仁就读于国子监,这时,其父王华为弘治的经筵讲师,研读宋儒之书[21]。父亲的学问,对他有一定影响。王守仁为准备科举考试,自然也必须要详细研读当时作为官方正统、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大全》。而这些都是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解说为依据的,[22]所以,他就“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从事宋儒所说的“格物”之学,追根寻源,探求“道学”的原理。[23]
朱熹的《大学集注》中,有关“格物致知”之说,认为“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的论断,引起了他的思考。[24] 在父亲的官署中,多有竹子。他即以竹子为对象而“格”之,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去分析、体验。但是,经过相当时间的沉思,不能得其理,甚至为此而生病。
在这样的研读过程中,产生了两个效应:一方面他为自己不能理解先贤所说“至理”感到失望;另一方面,这样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埋下了日后对于朱熹学说怀疑的种子。
在国子监内,除了对于儒家经典的学习之外,王守仁还进一步学习了骑马射箭。按照规定,每月的朔望(初一、十五)是习射之日,他必定认真为之。在北雍学习的日子里,他的射箭水平有提高,为后来的军旅生活打下了基础。[25]
在此期间,或许是觉得,世上圣贤或许都是由命运注定,与自己无缘,王守仁有时便也会朝其他方向探索,以求发展。
这时,李东阳为首的一些官员,正热衷诗文创作,王守仁也随着世俗的潮流,去探究辞章之学。但不久,兴味就减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