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传:十五、十六世纪中国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点
- 李庆
- 6589字
- 2022-01-23 15:50:40
七、居庸关之行
在十五岁时,王守仁抱着青春时期的冲动与志向,前往居庸关一行。
这时王守仁的骑马、射箭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准。一般的北方善骑的人都不敢侵犯他。也就是说他的武术,已经能够防身。[43]听说北方边境战事,王守仁于是抱着学武之志,前往北边,想要一显身手。
古代的英雄,是他尊崇的楷模。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时在他脑海中萦绕。据说,他曾在这时前后,写过一首关于马援的诗: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44]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骑马到北边的关塞,跑了一个多月。虽说居庸关离北京城不算太远,但这一举动,或可看出这时王守仁身上带有的桀骜不羁的侠气,可见此时他的志向不在科场。
那么,为何王守仁会有这样和一般读书人家不同的性情呢?这和当时京都的社会环境与风气有关。
晚年的成化皇帝,和古往今来的帝王一样,追求现实生命的延续,越发信奉神仙之说。因此,封赏道教的法师。该年,封真阙、玉阙两真君为上帝,还要首相万安祭之。因为皇帝颇信神仙、道教,封了不少僧侣、道士为官,所以社会上漂浮着尊崇、迷信神仙道教的烟雾。[45]王守仁在北京,自然受时风影响,也接触到了道教的一些神仙术、养生术等。而道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便是任侠。
当时,首相为万安,内阁中还有刘吉、刘珝。万安和南方人接近,刘珝则和王越等北方人交往,[46]在政坛上形成不同的派系。这在青少年时代的王守仁的脑海中,或多或少会留下记忆痕迹。
同时,边疆多事,社会弥漫着不安的氛围。儒、佛、道三教合流之风盛行。王守仁由一个乡间教书先生的孩子,平步为状元郎之子,变化巨大。这一切,造就了他既有着儒学的追求,又有着比较开放的思想和宽广的视野。
如前所述,成化晚年,王华被提升为廷试的“弥封官”。(见陆深《海日先生行状》)对于自己的儿子,王华坚持着儒学观念,期待着儿子在科场上求得发展。据说,他为了锻炼王守仁,就把他也带到了考场,和自己一起看卷子,让他发表评论,也就是让他熟悉科举考试的现实状况。王华“望子成龙”,为了让王守仁能在科举的道路上走得顺畅,可谓煞费苦心。
但是,王守仁心怀大志,别有追求。这时的王守仁,面对日见发达的父亲,有一种青春期的叛逆。他抱着济世的热情,甚至想学习古代的学子,上书言事、一举成名。结果被父亲阻止。[47]
面对这一切的王守仁,虽心有大志,但家中缺乏父母关爱的温暖,自然会有一种内心的孤独。就在这样的时期,一个人物走进了王守仁的生活。那就是以后成为他岳父的诸让。[48]他比王华早进官场,官至山东布政使司左参议。[49]
家庭和社会环境跌宕变化,大开大阖,熏染了青少年时代的王守仁,造就了他聪明、敏感、狷狂、有侠气、坚毅而又多识人情世故的性格,塑造了他除了儒家学问以外,又兼有骑射之能以及佛、道、神仙、养身等三教九流多方面因素的知识结构基础。
在京师当了状元的儿子那里过了三年之后,竹轩公似乎对于在北京的生活并不十分满意,想回故乡。[50]
于是,在这一年,祖父就带着王守仁回了故乡。
王守仁从京师南下,经过金陵,得《三悟集》(《三悟集》,明初兼通三教的僧人、“黑衣宰相”姚广孝所撰)。[51]
八月,成化皇帝去世。王守仁青少年时代的生活,随着成化时代的终结,落下了帷幕。
注释
[1]魏瀚,《明史》中,略载其事。(见14册,4367、4417页)他为王守仁祖父撰写的《竹轩先生传》,称王伦“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王阳明全集》(此后概略称“上古版《全集》”),1384页。
[2]王伦,一名天叙。见魏瀚的《竹轩先生传》。《竹轩先生传》载:王伦之父王杰“蚤世,环堵肃然,所遗惟书史数箧”。“居贫,躬授徒以养母。”可以看到,王守仁出生时,家中并不富裕。
[3]王华为王伦的第二个儿子。关于郑氏和王华的婚姻家庭情况,见本章附录《王华婚姻状况考》。
[4]明黄绾《阳明先生行状》:“郑氏孕十四月而生公。”钱德洪《年谱》也说王守仁之母怀胎十四月才生他。怀孕十四个月,笔者认为此为一种传说。在明代,当时王守仁家中的处境,似无法完全确认其母受孕的时期。故说十四个月未产,有后人夸张神话王守仁之嫌。至于怀孕过期不产的原因,据《诸病源候论》:“过年不产,由挟寒冷宿血在胞而有胎,则冷血相搏,令胎不长,产不以时。”其病名见《张氏医通·妇人门》。一种是“肝肾不足”,表现为“形体消瘦,耳鸣头晕,面色无华,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白稍腻,脉濡滑或弦滑”,一种是“气虚血瘀”,表现为“神疲乏力,纳食不香,腰膝酸软,腹胀痛”。要之,是身体虚弱、血脉凝滞所致。
《年谱》:王守仁祖母岑氏,“梦神人衣绯衣云中鼓吹”,故最初起名“云”,指其所生楼曰“瑞云楼”。中国古人,多以祥瑞依托。浙江一带尤其如此。如王守仁父亲王华的传记《海日先生行状》《墓志铭》中,也有类似的传说。有梦云云,殆因郑氏过期未产,岑氏心中忧念所致。浙东一带,佛教、道教兴盛,多少有佛道影响。
[5]王守仁的出生地,当在寄居的莫家,见邹守益《瑞云楼铭》,载《邹守益集》卷十九。现在所谓“王阳明故居”的“瑞云楼”,或云为守仁出生处。笔者认为,此王家之屋,为后来所建。
[6]关于王华生平,见杨一清《海日先生墓志铭》,又,陆深《海日先生行状》。俱见上古版《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八《世德录》,不赘引。
[7]见《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八《世德录》中所载胡俨《遁石先生传》:“从四明赵先生学《易》。”戚澜《槐里先生传》:王华的祖父王杰著有《易春秋说》《周礼考正》,为同辈所称许。
[8]见《王阳明全集》中所载陆深《海日先生行状》,所谓“里师”,应是乡里的塾师,而非县学的教谕。
[9]同上《海日先生行状》:“天顺壬午,先生年十七,以三礼投试邑中。邑令奇其文,后数日,复特试之。题下,一挥而就。令疑其偶遇宿构,连三命题,其应益捷。因大奇赏。谓曰:‘吾子异日必大魁天下。’远迩争礼聘为子弟师。”
[10]参见本章附录《王华婚姻状况考》。
[11]见《海日先生行状》:“先生元佩赠夫人郑氏,渊靖孝慈,与先生共甘贫苦。起寒微,躬操井臼,勤纺织以奉姑舅。”束景南《阳明佚文辑考编年》认为:或其母郑氏即为海盐人(郑氏为海盐大族),见该书第8页。这一说法似可再考。
[12]张悦,《明史》卷一八五有《传》:“张悦,字时敏,松江华亭人。举天顺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成化中出为江西佥事,改督浙江学校。力拒请托,校士不糊名,曰:‘我取自信而已。’迁四川副使,进按察使。遭丧,服阕补湖广。王府承奉张通纵恣,悦绳以法。及入觐,中官尚铭督东厂,众竞趋其门,悦独不往。铭衔甚,伺察无所得。铭败,召拜左佥都御史。孝宗立,迁工部右侍郎,转吏部左侍郎。王恕为尚书,悦左右之,尝两摄选事。弘治六年夏,大旱,求言。陈遵旧章、恤小民、崇俭素、裁冗食、禁滥罚数事。又上《修德》《图治》二疏。并嘉纳。俄迁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吏部尚书。九年复改兵部,参赞机务。以年至,累疏乞休。诏加太子少保,驰传归。卒赠太子太保,谥庄简。”
[13]见陆深《海日先生行状》:“提学松江张公时敏考校姚士,以先生与木斋谢公为首,并称之曰:‘二子皆当状元及第,福德不可量也。’”谢迁,《明史》卷一八一有传:字丁乔,号木斋,余姚泗门人。成化十一年(1475)中进士一甲第一名,历修撰、左庶子。弘治八年入内阁参与机务,累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政绩卓著,时人云“李公谋(李东阳的谋略),刘公断(刘健的当机立断),谢公尤侃侃(谢迁的能言善辩)”。
张悦在王华以及王守仁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是有影响的人物。具体见后。
[14]见陆深《海日先生行状》。关于提拔谢迁、王华二人的伯乐,一说是明成化年间的浙江布政使宁良。宁良,字元善,生于明代永乐年间,祁阳县金兰桥(今衡阳市祁东县)人。明正统十年(1445)进士及第,提升为行人首,后迁升刑曹、浙江省参政。成化十一年宁良为浙江布政使,曾开水门导西湖水。成化十二年,又在西湖孤山重建西湖书院。可见他在浙江为官。(见《西湖游览志》卷二,“孤山”条下,21页)他到浙江诸生中考察,提拔了谢迁和王华。这和前面所说张悦提拔的说法类似,殆二人看法类似,曾谈及谢迁、王华。后谢迁先中状元,王华则被聘至祁阳,为宁良之子宁竑讲学。后亦中状元。宁良之子由于王华的教诲,也中进士。
宁良在成化元年到十二年间,在浙江为官。或在其间与张悦相遇。因张悦的推荐,延聘王华当家庭教师。
[15]宁良的孩子名竑,见王华《瑞梦堂记》,载《双槐岁抄》。
[16]王守仁为其叔父所写《易直先生墓志》,载上古版《全集》,927页。
[17]《明史·王守仁传》:“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方能言。”又见《年谱》:“先生五岁不言,一日与群儿嬉,有神僧过之曰:‘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竹轩公悟,更今名,即能言。一日诵竹轩公所尝读过书。讶问之。曰:‘闻祖读时已默记矣。’”
[18]查继佐《王守仁传》:“八岁,妄意神仙,嬉戏皆绝人。”(上古版《全集》1545页,又见束景南《阳明佚文辑考编年》5页)
[19]见《全集》卷二十一《答人问神仙》:“仆诚生八岁而即好其说。”佛、道以及一些民间神仙等传说,在明代浙东地区的社会底层,颇为盛行。这和当时皇帝的信奉与容纳有关,也和自古以来中国江南地区的民风有关。这种情况,甚至流传到近代。
[20]此条资料被置于成化十九年前后。考,王华成化十七年前往北京考试,此后不在家乡。又考当时督促其发声诵读,似是对年幼童蒙的教育方法,故疑此乃守仁少年时之事,不应列于成化十九年。王守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和他所处环境、和祖父日常的熏陶有关。
[21]见附录《王华婚姻状况考》。或如《宗谱》所言,杨氏生了三个,女儿也是她生的。那就说明,她和王华的关系应该是比较好的。王华续弦以后,再和杨氏生养了一个孩子。考王守仁之弟守章年纪最小,当是在王华娶了赵氏以后,杨氏所生。产生这种情况,其一,在郑氏未亡时,是因郑氏身体状况不好,年龄大、色衰,缺乏感情生活。其二,王华更钟情于杨氏。或杨氏和王华接触的时间更多,一直在王华身边服侍。
[22]有两种可能:第一,杨氏的身份有着无法扶正的原因。或明代规定,一般的民众,要在四十岁以后,无子,方可纳妾。王华纳杨氏时,不到四十岁。(《大明会典》:庶人“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当然,关于明代纳妾的法律规定,说法不一,此仅供参考)第二,王华的父母不允许她转为正室。
[23]参见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61页。
[24]见邹守益《叙云山遐祝图》:“方先生之幼失恃也,倜傥出常规,龙山公欲夙其成,痛钤勒之……赵氏则委曲开谕,使充其量也,其慈惠有如此者。”那当是王守仁到了北京以后的事。(《邹守益集》)
[25]在现存的《弘治十二年登科录》中,王守仁条下,列有王守仁的亲属情况。有弟弟的名字:守义、守礼、守智、守信、守恭、守谦,而没有守俭、守文、守章。这当是正式的官方记载,提供者当然是王守仁本人。这么多“弟”是把堂兄弟的名字都记入了(堂兄弟中人名有出入,姑且不论),但是没有当时已经出生的守俭,这是很令人回味的。这或许是王家即竹轩公王伦还没有答应杨氏“入籍”的一个旁证?在《竹轩先生传》中,称他“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这样的性格,做出严格的家规,当不为怪。
[26]《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六:“德清县锦香亭,在大麻,明王守仁读书处。”又:“父王华未遇时,携公馆于此。”
[27]见束景南《阳明佚文辑考编年》所收《资圣寺杏花楼》诗下所引。这些记载的本身是否完全属实,或可再探讨,但这些传说可以证明,王守仁早年的生活比较贫苦。束景南认为这时期“约在成化十四年至十六年间”。《阳明佚文辑考编年》,5页。
[28]此诗乃褚人获《坚瓠集》甲集卷一所收。见束景南《阳明佚文辑考编年》9页。但是,此是否王守仁所作,可再考。因为《坚瓠集》乃小说家言。然这首诗被传为王守仁之作,反映出王守仁少年时所具有的一种反抗情绪,也略带有一种孤独无奈之感。束景南将此诗系于成化十六年,大致不误;当在守仁懂事可教,而其父尚未进京赶考、为状元之前。
[29]《明史》卷十四《宪宗本纪》十七年:“三月辛卯,赐王华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又见杨一清《海日先生墓志铭》:“成化庚子,发解浙江第二人。明年辛丑,廷试第一甲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
[30]参见《弘治十二年登科录》。
[31]王华进京后,妻子郑氏和侧室杨氏的居所不详。或许杨氏随王华前往京师、照料,郑氏依然还留在余姚的故乡,王守仁也和爷爷奶奶以及妈妈留在故乡。叔父王衮当时三十多岁,也时加照顾王守仁。王衮,字德章。王守仁叔父。王华之弟。生于正统己巳,卒于弘治戊午(弘治十一年),年四十九。王衮有三子:守礼、守信(以上为叶氏所生)、守恭(为继室方氏所生)。(见《易直先生墓志》,上古版《全集》927页)
[32]见上古版《全集》所载《槐里先生传》,1383页。
[33]王守仁《辞新任乞以旧职致仕疏》:“自幼失慈,鞠于祖母岑,今年九十有七。”上古版《全集》,297页。
[34]住在长安西街。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九《送绍兴佟太守》:“成化辛丑(十七年),予来京师,居长安西街。”可见王华中状元不久,就接自己的父亲到北京奉养。
[35]《年谱》:成化“十有七年辛丑,先生十岁,皆在越。”王华殿试为状元,当为二三月间事。《年谱》之说与王守仁自己所说有异,当以守仁自己所说为准。殆该年内,随祖父入京。
[36]关于这两首诗歌,见钱德洪《年谱》。《金山寺》中所说“妙高台”,乃金山江天寺中高台,在妙高峰。
[37]《明史·万安传》:“万安,字循吉,眉州人。长身魁颜,眉目如刻画,外宽而深中。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成化初,屡迁礼部左侍郎。五年命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机务。”“安在政府二十年,每遇试,必令其门生为考官,子孙甥婿多登第者。子翼,南京礼部侍郎。孙弘璧,翰林编修。”
[38]虽说万安当权,且注意网罗文人,但王华似乎和他没有牵连瓜葛。
[39]《明通鉴》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五,成化十九年、二十年纪事。
[40]后来他在江西,和北军对阵时,得以显身手。如果没有基本功,那是做不到的。湛若水《阳明先生墓志铭》:“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41]见《年谱》:“母太夫人郑氏卒。居丧哭泣甚哀。”明代礼制,如按照《仪礼·丧服》,生母去世,亲生儿子的丧期为三年。
[42]邹守益《叙云山遐祝图》:“方先生之幼失恃也,倜傥出常规,龙山公欲夙其成,痛钤勒之。……赵氏则委曲开谕,使充其量也,其慈惠有如此者。伯仲遗孤茕然,岑太夫人所闵也,携入京都。分俸,俾自树,以顺适姑志,其孝爱有如此者。”
[43]何乔远《名山藏》卷二《儒林记》王守仁:“十五从宦京师,出游居庸,慨焉壮图。”《年谱》:“先生出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经月始返。”
[44]见《年谱》成化“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岁”条下:“一日,梦谒伏波将军庙,赋诗曰:‘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但是,此诗究竟何时所赋,可再考。
[45]见《明通鉴》卷三十五。又《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释道》:“成化间宠方士李孜省、邓长恩等,颇于灵济、显灵诸宫加奖饰,又妖僧继晓用事,而佛教亦盛。”
[46]《明通鉴》卷三十五:“时阁部大臣万安与南人相党附,珝及尹旻、王越又党于北人。”《明通鉴》1346页。
[47]《年谱》:“时畿内石英、王勇盗起,又闻秦中石和尚、刘千斤作乱,屡欲为书献于朝。龙山公斥之为狂,乃止。”此条也列于“十五岁”。又冈田武彦《大传》认为根据《皇明大儒王阳明靖难录》所载,王守仁上书,是模仿汉代终军故事。
清朝毛奇龄《王文成传本》卷上,指出:“石和尚、刘千斤在成化二年作乱,越一年遂平。又越五年,至(成化)八年而公始生,是作《疏》讨贼,皆公前世事也。”由此指出《年谱》之说,颇为牵强,非实时实事。其说是。
要之,《年谱》编修者为表现王守仁年少便有大志,与众不同,而对世事时间的考证稍嫌疏漏。但在当时,王守仁或曾有过想要上书的冲动,被父亲制止。
[48]这种情感,在为岳父写的文字《祭外舅介庵先生文》中表现出来。诸让,字养和,号介庵。成化十一年进士。见《成化十一年进士登科录》。
[49]见叶树望《新发现的王阳明佚文六件》。据该文,弘治八年,诸让已去世。王守仁和诸让的关系,见下一章。
[50]二儿子位高官,故乡的小儿子又没有多少功名,但老人却带着二房的长孙回到故乡去。推测如下:老人可能和新的儿媳以及杨氏共同生活,感到不适;也可能是有叶落归根的想法。
[51]姚广孝,见《明史》卷一四五《姚广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