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高 热
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因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高于正常(39.1~41℃)时,为高热。超高热则是体温高于41℃以上。发热病程超过两周为长期高热。
【病因和发病机制】
高热产生的机制主要由于:①外生性和(或)内生性致热源刺激体内致热源细胞产生并释放致热源物质;②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生调温效应器反应,导致产热大于散热。
1.急性高热
(1)急性感染性疾病:
病毒、细菌感染等。
(2)急性传染病:
螺旋体感染、立克次氏体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3)非感染疾病:
暑热症、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或癫痫大发作、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4)变态反应:
过敏、药物热(抗生素、抗癫痫药物)、血清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2.长期高热
(1)常见病因:
败血症、化脓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细菌性心内膜炎、肝脓肿、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类风湿等。
(2)少见病因:
恶性肿瘤(实体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等。
【诊断要点】
需详细准确采集病史,完善全面体格检查,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
(一)病史
1.发病季节 夏季酷热时可发生暑热症。冬春季以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多见;夏秋季以急性肠炎、菌痢、乙型脑炎、伤寒等较多见。
2.流行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传染病。
3.预防接种史。
4.起病缓急,病程长短 急性感染性疾病起病急骤,常因着凉、疲劳、进食不洁食物所致病。急性传染病常起病较急。结核、伤寒、血液病、风湿热、暑热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起病稍缓,病程较长,常超过两周。
5.热型 在未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消炎药等特殊药物治疗时,对发热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新生儿、婴儿早期诊断价值较小。稽留热(一天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乙脑等;弛张热(一天内体温波动2℃以上),多见于败血症、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深部脓肿、急性白血病等;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疟疾、化脓性局灶性感染等;波状热(热型变化呈波浪起伏状),多见于布氏杆菌感染等;白血病、结缔组织病、流感、恶性肿瘤等,热型不一,无一定规律。
6.主要伴随症状
(1)寒战:见于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
(2)咳嗽、咳痰、胸痛、气喘:多见于肺炎、胸膜炎、肺结核、肺脓肿等。
(3)头痛、呕吐: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4)上腹痛、恶心、呕吐:多见于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等。
(5)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
(6)右上腹痛、食欲缺乏或黄疸: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胆囊炎。
(7)关节肿痛:多见于风湿热、败血症等。
(8)腰酸痛、尿急、尿痛:多见于尿路感染、肾结核等。
(9)皮肤局部红肿、压痛:多见于皮肤脓肿、软组织感染等。
(10)寒战、畏寒、大汗:多见于疟疾、伤寒等。
(11)皮下出血或(和)黏膜出血: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重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急性白血病等。
(二)体格检查
1.基本生命体征
精神状态良好多为轻度感染。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意识不清和(或)伴有脑膜刺激征多为颅内感染。如有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搏细速或未扪及等体征须警惕脓毒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高热伴气促、口唇发绀,考虑肺炎、流感等。
2.面容
面色苍白多见于血液病、感染性休克;急性面容多见于急性感染;潮红似醉酒样见于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蝶形红斑可见于活动性红斑狼疮。
3.口腔
扁桃体红肿伴有脓性分泌物多为化脓性扁桃体炎;颊黏膜柯氏斑多见于麻疹早期;咽、扁桃体有白色假膜提示白喉;疱疹性咽炎则在咽部可见疱疹。
4.皮肤
皮肤的环形红斑可见于风湿热;结节性红斑多见于链球菌感染、结核菌感染、药物、迟发性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结节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猩红热样的皮疹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链球菌感染;出血性皮疹或皮下出血多见于血液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皮肤黄染提示肝胆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肝炎、急性溶血等。
5.淋巴结
全身淋巴结肿大可见于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支原体感染、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结结核、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则多为邻近部位局部炎症。
6.胸部
闻及肺部干湿性啰音或实变体征,应该考虑肺部感染;心脏病患者心杂音发生明显改变时,须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
7.腹部体征
(1)肝脾大:
多见于白血病、结缔组织病、肝胆系统炎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伤寒、风湿病、肿瘤等。
(2)Murphy征阳性:
多见于急性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等。
(3)肾区叩击痛:
多见于肾盂肾炎、肾周围炎、肾周脓肿等。
(4)麦氏点阳性:
多见于化脓性阑尾炎等。
(5)下腹部压痛:
多见于盆腔炎、盆腔结核等。
8.四肢关节症状
关节肿痛多见于风湿热、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化脓性关节炎等;腓肠肌剧痛常见于钩端螺旋体病。
(三)辅助检查
结合病史和体征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尽量避免无目的“撒网”式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尿、粪常规:筛查的首选项目。
(2)标本培养:血、尿、粪、穿刺液、痰液等。
(3)涂片检查:血液、口腔分泌物、穿刺液、痰液等。
(4)其他:抗结核抗体、结核菌素试验、血气分析、肿瘤指标、炎症免疫相关指标检测等。必要时检查肥达反应、外斐反应、嗜异性凝集试验、冷凝集试验等。
2.影像检查 胸部X线、CT扫描和3D重建图像、CT仿真支气管镜、支气管血管造影术、磁共振检查、放射性核素。
3.支气管内镜检查。
4.其他 活体组织、局部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等。
【病情判断】
高热属于危重范畴,明确诊断后需要转至专科或上级医院就诊治疗。
【治疗】
1.病因治疗
确定病因,针对病因予以治疗。
2.降温措施
对高热患者及时适当降温,防止惊厥。降温措施包括:
(1)物理降温:
体表降温、冰帽、冰盐水保留灌肠、冰水浴、冰盐水洗胃等。
(2)药物降温:
口服或肌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伴有惊厥、谵妄可行冬眠疗法。
(3)针刺降温:
常用穴位为曲池、合谷、大椎、少商等。
(4)其他:
口服或静脉补液,补充水、电解质,并注意热量的供给等。
【预防保健】
1.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2.气温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呼吸道感染。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高热时注意散热,衣着不宜过多,切忌捂被子发汗。
5.多饮水,防止脱水。
6.进食清淡、富含维生素及易消化食物,注意营养均衡。
7.备退热药,观察体温变化,体温达38.5℃及时予以退热药物,以防高热惊厥。
8.定期随访原发病,防止复发。
(马绍骏 盛 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