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选编
- 梁繁荣
- 12280字
- 2024-11-28 17:06:31
王渭川
一、成长历程
王渭川(1898—1988),男,号鲁同,原名鲁殿元,江苏丹徒县人,当代著名中医妇科八大家之一。未满三岁,即遭父丧,由母周氏与祖父鲁直公抚育成人。1916年,王谓川拜祖父门生袁桂生和何叶香为师,寒暑五易,始悬壶乡里。1919年,王渭川离袁、何师门,借何师“人文书屋”,独自开业。1924年,参加恽铁樵等主办的“中医函授”和“诗词函授”,修习深造,学识日臻,先后在湖北麻城、汉口等地行医。1937年,卢沟桥事变,西迁至汉口设诊。次年10月为避日寇战乱再度西迁入蜀,客居万县,自办诊所,临证治病,多有良效,声誉日隆,医名渐著,一时门庭若市。1953年在万县卫生学校担任医学史教学工作,编写《中国医学发展史概况》教材。1956年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名成都中医药大学),初任学院妇科和《金匮要略》两门课程的教学,编写妇科和《金匮要略》的教材,后担任附属医院妇科主任,一直坚持临床。
王老近宗张锡纯、张山雷、恽铁樵、丁甘仁等“中西汇通”派学者,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尤精于内妇科,擅长治疗多种妇科疑难杂症,尤善用补虚化瘀、舒筋通络、清湿消炎等方法著称于世。业医七十年,留下《王渭川临床经验选》《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金匮心释》《王渭川疑难病症治验选》《红斑狼疮的中医治疗》五本医著。
王老先后任四川省万县医务工作协会执行委员兼学术部长,成都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副主任,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中医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等职。曾荣获万县卫生局“一等卫生模范”奖状。
王渭川老先生主要科研成果有“银甲合剂”“银甲丸”,用以治疗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尿道炎、宫颈炎等妇科下焦湿热引起的慢性炎症。1962年,王老因研发银甲丸获国家卫生部通报嘉奖,并被卫生部推广使用。王老还自拟益黄八珍散、益鹤四君子汤、桑8 2 3四物汤以治疗月经紊乱。
《中国现代著名医学家丛书》将王老列为几十名中国现代成就最突出、最有影响的中医学家之一。他的医著已流传日本及东南亚各国,获得很高评价。
二、学术精粹
王渭川老先生对内科、妇科疾病理论研究至深,他博采众家之长,师古不泥,衷中参西、汇通诊治,用法灵活,擅长内妇科疑难疾病的诊治,这不仅体现了王老勇于创新、大胆突破的精神,更体现了他对中医理论有独到的见解和较深的造诣,处方用药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以下主要从几个方面详述王老对于中医妇科、内科学的贡献。
(一)提出四大纲、六大法、四大方剂系列作为辨治纲要
妇科疾病所含疾病病种繁多,表现各异。鉴于人体脏腑互相制约、互相配合,其病理形成常互相关联,掌握疾病发生及转归规律,往往可以推本究源。王渭川老先生因此创造性地提出“四纲”“六法”“四大方剂系列”作为辨治纲要,通治妇科各种疾病。
王渭川老先生认为辨证要点有四纲,即寒、热、虚、实。寒证特征为喜热饮、热熨,喜按,手足厥冷,经行后期,色暗,唾液多;热证特征为喜冷恶热,手足温,腹痛拒按,经色多紫,经行先期;虚证特征为形寒厥冷,腹痛喜按,经色淡,经行后期;实证特征为腹痛拒按,经色紫,有血块及腐臭气。
王渭川老先生将妇科治疗大法归为温、清、攻、补、消、和六法。温法用于寒性病,有兴奋作用,总则为通阳散寒,多用于温脾、温肾、温宫。清法用于温热病,包括镇痉和解毒,如湿热蕴结下焦而致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炎等病症,总则是清血热、息风润燥。攻法在妇科用于攻坚、消积、化瘀,如子宫肌瘤、宫外孕、卵巢囊肿、瘀血包块、堕胎等,总则是通瘀、破结。补法是滋补机体,从而消除一切衰弱证候的方法,分为温补即补火,用于补气血、补肝脾肾;清补又称补水,为滋养肝肾;平补,用于一般虚弱证。补法又可配固涩法,如妇女血崩、白带过多,总则是补气血、益肾水、安神、生津液。消法在妇科主要为软坚,因瘀血凝结成形,如癥瘕积聚、乳核等,比攻法缓,缓而图攻,又有消痰、涤痰、豁痰作用,如痰湿气阻的经闭可用,消法不宜用于体质极虚者和急性病。和法寓和解之意,在妇科多用于调和肝脾,治月经不调、恶阻,总则为调气血、柔肝养肾、健脾。
在妇科疾病的脏腑辨证方面,王老注重“肝脾肾”三脏,据此总结出了治疗妇科疾病的四大方剂系列。四物汤系:具有调经补血镇痛功效,为妇科调经总方;四君子系:益气健脾,适用于脾气虚弱证,为健脾益气的基础方,常去甘草,改用藿香,王老认为甘草虽有缓急和诸药的功效,但有类似泼尼松的作用,用后满中,不利祛湿,而藿香能活百药,芳香化湿健脾;逍遥散系:疏肝解郁、理气健脾、养血调经,妇科调经的常用方,用于肝郁脾虚、疏泄失常所致的月经失调、闭经、痛经等病证,但需注意柴胡、薄荷性能疏泄,必须依据患者禀赋适当选用;一贯煎系:滋阴疏肝,乃是滋补肝肾、滋肾柔肝的良方,凡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出现的月经失调、崩漏、经行诸证、绝经前后诸证均可用。
(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活用
王渭川老先生将其对妇科、内科疾病病因病机的多方探讨实践于临床,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想。比如肝经湿热之带下病与湿热瘀结之癥瘕,王老常用自制方“王氏银甲丸”治之,此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癥散结之功效,主治湿热蕴结下焦诸证,有较好的疗效。现代应用于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疗效较好。至今仍让中西医界广大同行感到棘手的红斑狼疮,西医分盘状型和系统型两大类。王老则运用审证求因方法,将系统型红斑狼疮划分为热盛型和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三型论治,疗效突出。
(三)衷中参西、汇通诊治
王渭川老先生近师张锡纯、张山雷、丁甘仁、恽铁樵等“中西汇通派”学者,深刻了解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学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王老认为:“中国医学者必须以祖国医学体系辨证详明,发扬遗产,结合新知为主旨。”在疾病的诊治中也充分运用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子宫肌瘤、盆腔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慢性肝炎、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等妇科、内科疾病的诊治中,王老基本参照西医诊断,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和随证施治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王老认为西方现代的解剖学、药物分析学和检测水平优于我国传统医学,但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辨证施治、随证论治等精髓,至今仍为西医所不能企及。因此,王老在疑难病人、急症病人的临床诊治中,尤其注重发挥祖国医学四诊八纲的长处,同时参考西医学的检测结果,为病人取得更精细科学的确诊依据,然后对症治疗以求速效。
(四)用药独到,自成一家
王渭川老先生对虫类药的应用有独到的经验,喜用并善用虫类药是其治病的一大特色。早在跟随袁桂生、何叶香两师学习时,对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比较欣赏,大胆将虫类药用于临床,收到了意外之效。因麝香价高,王老便逐步用虫类药代替麝香,仍取得了显著疗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摸索,王老对虫类药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特色。虫类药物有攻坚破积,活血化瘀,息风镇痉,消痛散肿,疏风搜经通络的作用。多年来王老在临床上无论内科疾病还是妇科领域均广泛使用,以活血化瘀加虫类药用于临床治疗,往往能出奇制胜。如王老认为蛇类药是祛风湿的要药,治疗一切风湿痛证,常与蜈蚣配用。 虫又名地鳖虫,王老认为此药是化瘀活络,破癥下血积要药,常用于经闭、乳脉不通、产后血瘀、输卵管不通、肝炎、肝脾肿大等疾患。地龙清热止痉通络降压,用于惊风抽搐,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风湿痹痛;地龙与全蝎搜经通络,输卵管不通之不孕亦常用。
王渭川老先生在加减用药中常用对药,如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补督脉,白芍制桂枝之热燥;川楝子配炙穿山甲调达输卵管气机使之畅通,治不孕症必用;侧柏叶配白芍,养血柔肝止血治月经过多;仙鹤草配贯众炭止血,治疗崩漏必用,出血量多势猛仙鹤草可用至60g,常获佳效。
在多种疾病的后期,王老喜用丸剂、膏剂以善后。有些疾病已经痊愈,为防止复发,或者患者因各种原因服用汤药不便或困难者,王老经常改汤药为膏方、丸方,嘱患者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此外,在一些疑难重症治疗中,除服用汤药外,王老常配合使用膏方、丸药,以提高疗效,比如治疗肝硬化、慢性肝炎等,王老常以自制“肝积丸”“肝硬化膏方”配合汤药使用,以加强疗效。
王老对疑难重症,药多量重,势大力沉,直达病所,药味可达20多味,党参、黄芪、紫草、仙鹤草、金樱子等药物剂量可用至60g,同时视患者病情程度和胃纳之强弱,确定服药时间、剂量和次数。而对于妊娠恶阻则药少量轻,每方八九味药,每味3~9g,以不伤胃气为原则。
(五)勇于创新、大胆突破,推动和发展中医理论和临床
《金匮要略》为我国古典医籍四大名著之一,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王渭川老先生结合行医经验,运用现代医学成果,肯定仲景学说的优点,取其精华,补其不足。例如血痹,仲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除痹,其理可通,其效不显。王老认为血痹成因不在卫气营血,而在卫气营血之间的“脉”,脉非空洞无形,而是在人体内无所不到,运用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佐以虫类药物活血舒筋通络,治疗多获良效。用以治疗冠心病、静脉曲张、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也屡屡获效。再如大黄 虫丸,原方治疗虚劳兼血瘀的证候,王老用其治疗输卵管囊肿、子宫肌瘤、肝硬化、脑出血、丝虫病引起的象皮腿均获满意疗效。
王渭川老先生尤其强调望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论述,王老在望诊时,特别重视观察病人色、神、形等几个方面的变化,并且逐步摸索出了一些规律,创造出一套独特的望诊经验。王老的这一望诊经验源自于对中医内科疾病(如女劳瘅)的治疗经验积累,但也应用于诊治妇科疾病,主要集中在月经紊乱伴色素沉着的诊治方面。王老断定本病属肾虚血瘀,其病机或因脾肾阳虚,命门火衰,或因肝肾阴虚夹血瘀两大类。治疗此类疾病,《金匮要略》用硝石矾石散清湿散结化瘀,王老用补肾化瘀为主,佐以健脾疏肝。
如著名的“银甲丸(银甲合剂)”,就是王渭川老先生遵《温病条辨》之银翘散合《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大意,增化湿解毒活血诸药而成。此方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化瘀散结,广泛用治下焦湿热证,如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子宫颈炎、黄白带下、赤白带下、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下焦湿热证,临床应用50余年,疗效显著,并被多版《中医妇科学》教材收载。1995年经杨家林教授研制开发为中药新药“银甲口服液”,2003年更名为“妇康口服液”上市。另外,王老还自拟1号调经合剂(益黄八珍散)、2号调经合剂(益鹤四君子汤)、3号调经合剂(桑四物汤)、1号调经丸、2号调经丸以治疗月经紊乱,王氏保胎方用于胎动不安、恶阻,加味四君子合剂治疗气虚脾弱之带下病等。
比如对于“阴证不用阳药”的观点,王老认为此说不可拘泥,因为阳极似阴,阴极似阳,阴阳互根,因而在阴极时用阳药,就可以达到“阴平阳秘”,其疾乃治的效果。对于“十九畏”中人参与五灵脂不能同用的观点,王老认为如果患者气虚,又兼胸痛、肝脾痛,党参与五灵脂可同用,而且可收相辅相成之效,临证运用较多,并无不适。参照古人“热入血室”之说,结合临床经验,对于月经正来,突下冷水,造成临时停经之证,王老称其为“寒入血室”。同时,对“血室”的认识,王老认为血室包括了胞宫(子宫)、冲任二脉及肝脏,以胞宫为主体。
(六)因人施治,药食同疗,内外合治
王渭川老先生治病的一大特色是十分注意病人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的发展变化。王老认为患同样疾病的患者,因年龄长幼不一、身体强弱不一,因而药物用量也应不同。如对肝炎、肾炎一类病人,在急性发作期,常用清热除湿法迅速祛除病邪,但倘若病人体虚,则在清热除湿的同时必兼以补虚。如有一咳喘病人,经西医、中医久治均无效,来王老处求治。王老详审患者病体病史后认为,并非前医用药全错,关键在于病人体质太弱,前医注意治标,而未能注意固本,因此咳喘总是去而复来,于是一反止咳平喘的常规思路,从培补病人肾气入手,让病人服用少量鹿茸,结果一举奏效。
中医学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食物疗法,王老在临床上很善于运用这一方法,药食同治,疗效显著。如在红斑狼疮肝肾虚证的治疗过程中,常配合食物疗法,即银耳12g,莲米10g,炖服。王老认为银耳内含植物蛋白质,又多黏质胶液能促使脾胃醒洁,配合莲米可养胃阴,增进食欲。胃气一开,水谷之精源而入,体内平添一支抵抗病邪的生力军。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中,购活鳖数只,取鳖血100ml,趁热喝下,每周2~3次,疗程不限;或以黑木耳30g,红枣30粒,红糖适量,将黑木耳加水浸30分钟左右取出,加红枣一起炖熟,加红糖调味,食用,每日1次,疗程不限。王老认为黑木耳味甘性平,具有滋养、益胃、活血、润燥之功;大枣味甘性平,能养胃健脾,益血壮神,入心、脾二经,为安中益气补血之良药;红糖含钙质、铁质,铁质为造血的重要原料,其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缓中、化食、行血、养血、缓解疼痛的功用。三味共用,辅助药物治疗,收效较快。
王老临床上对很多疾病的治疗都常用内治和外治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在象皮病(丝虫病)的治疗中,外用凤仙花根250g,煎汤泡患腿2小时,疗效确切,对于病情不太严重的,也常用野菊花捣烂外敷。再如乳痈患者,王老喜用如意金黄散,加蜂蜜外敷患处;或用蒲公英、芙蓉花、野菊花、捣烂外敷患处,内外夹攻,消肿消炎,疗效显著。子宫脱垂患者,常用“蛇床子洗方”煎水外洗患处,同时配合“王孟英坐药”坐入阴道内;或者用大青叶、黄柏、冰片、琥珀等研末加菜油涂搽患处,疗效显著。
如一转胞患者,预产期前10天突然小便不行2天,少腹胀急,强迫排尿却无点滴可排,西医主张手术剖腹取胎,患者不愿手术,急请王老诊治,在服药前,王老采用朱丹溪的“灯心刺鼻法”,即“用灯心刺鼻孔,令孕妇打喷嚏,嚏使肺气开,则上窍通而胞压可减,小便淋漓自流”。再如产后血虚发痉时,王老急以红参30g,浓煎,和童便,撬开牙关,灌服,患者服此方后2小时,面色好转,神志清醒,可进食稀饭。中医治疗急证,观王老之治可见一斑。
三、临床经验
(一)月经先期
月经以28天为正常,至于少至21天,多至35天,每月成习惯,无它病者,亦为正常,其有按月超前而至,身体感到不适者,称为月经先期。现对该病认识更加具体,指的是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历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有较多的论述,宋代王子亨在《全生指迷方》中述“阳太过则先期而至,阴不及则后时而来”。《薛氏医案》谓:“先期而至,有脾经血燥,血郁,肝经怒火,或血分有热也。”《赵氏医贯》曰:“经水先期而来者火也,半月或十日而来,且绵延不止者,属气虚。”《医宗金鉴》说:“经来前赶不满三旬属血热。若下血多,色深红而浊,则为有余之热;若下血少,血浅淡而清,为不足之热。”可见古人认为月经先期多属血热阳盛,火伏冲任所致。王老认为由于人体禀赋不同,受病各异,不能拘泥于此,先期量多者,多为冲任紊乱,但在临床中不难见到心脾肾病变或妇科肿瘤中也可见到月经先期量多。所以在临床上不可一概认为先期为阳盛,后期为阴不足,应依据病证变化灵活辨证。总的来说,月经先期量多者,为水火俱旺;先期量少者,为火旺阴水枯竭。先期尺脉洪滑者,为水火有余。脉细数为血虚肝旺。经量多者清火,经量少者补水。血热证当清热凉血调经,用先期汤加减;阴虚火旺证当滋阴降火调经,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血燥证当疏肝解郁、养血润燥,用丹栀逍遥散;肝郁证则疏肝解郁,用越鞠丸;气虚证则补气调血,用补中益气汤。
【验案】
刘某,女,30岁,1974年4月23日初诊。
症状:教学家务烦劳,饮食渐差,腹胀胸闷,月经先期,每次行经往往超前在十日以上,量多期长,色淡,带下腥臭如脓,少腹长期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白,舌质淡红,脉迟缓,心累,动辄悸动。
诊断:月经先期,带下量多。
辨证:心脾气虚,湿热蕴结下焦,冲任失固。
治法:益气清湿,佐以调冲。
处方:
一周六剂,连服两周。
二诊:服上方六剂后,月经血已渐止,但仍淋漓,白带减少,少腹痛缓,略显隐痛,精力好转,食欲渐增,胸闷消失,心累减轻,上课时不感气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处方:
一周六剂,连服两周,加服银甲丸。
三诊:服上方十二剂后(同时服银甲丸),精力恢复正常,阴血全止,但尚有微白带,已无腥味。
至八月十日,问其月经情况,述自停药后,已按期行经两次,经量已正常。
按语:本证属气虚脾弱,统摄无权,又兼湿热蕴结下焦,系月经先期量多,前后历时三月,治愈。所用处方从补中益气汤化裁而出,方中参芪重用,益气生血,鸡内金、山楂健脾,仙鹤草合夏枯草起止血作用。特别是夏枯草有降压作用和抗菌作用,患妇科病兼带下具有炎性者,或肾虚肝旺者,都可配用。由于本证又兼夹炎性带下,而形成气虚夹湿,月经先期量多证,但治湿不妥,最易拖延成持久的带下证。先期有热,后期有寒,固然有之,如虚不能摄,冲任失固,虽无热亦见先期,如上述病例。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都可以酌情选用。
(二)月经后期
月经每隔35日以上,才行经一次者,谓之月经后期。现在定义为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者。究本病病因有血虚血少者,有血寒者,有气虚血滞者。《景岳全书》曰“凡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并且指出临床辨证特点:“凡阳气不足血寒经迟者,色多不鲜,或色见沉黑,或滞涩而少,脉微或沉弦细涩,必恶寒喜暖,凡此者,皆无火之证也。”《医宗金鉴》云:“经来后退,过三旬后者属血滞。若色浅淡血少不胀痛者,则属气虚血少,涩滞不足之病;若色紫血多腹胀痛者,则属气实血多,瘀滞有余之病也。”
古今医家对月经后期病机的认识,大体分为虚寒、血虚、血瘀、气滞、肝郁、痰阻等几类。王老认为本病多为虚实夹杂,常见在虚寒证中,有气血两虚和阳虚之别;在血虚证中,有兼血热,或兼气血凝滞者;在血瘀证中,又有兼寒凝血虚者;在肝郁证中,有兼血虚者;在痰阻证中,有兼湿兼血虚气虚和气血并虚者。在临床实践中,皆必有之证。总之,经病复杂,别类纷繁,先期后期,量多量少,颜色不一,均可错综互见,而治疗法则亦各有不同,后期脉微细或沉或虚数,大半属虚寒,或因血热血少,色泽不鲜或黑色,或量多,宜补肝肾,治宜温经摄血。经量少,治宜益气行瘀,主四物汤系方剂随证加减,临证须从整体出发,察其寒热虚实,随证施治,才能收效。
【验案】
张某,女,32岁,1975年5月27日初诊。
症状:月经后期,以往月经量多,因每次经期失血过多,体力渐衰,动则气紧乏力,自汗,胸闷乳胀,月经量逐渐减少,色淡,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少苔,脉迟而细。
诊断:月经后期、月经过少。
辨证:气血两虚,冲任虚损。
治法:补养气血,调益冲任。
处方:
一周六剂,连服两周。
二诊:服上方后,精神大见好转。过去动则气紧,自汗已经消失,头晕心悸减轻,上月月经淋漓未净已尽。但食欲较差,有少量白带,腹微胀,脉濡缓,舌淡白,有薄苔。
处方:
三诊:服上方后,月经已来,量正常色红,夹血块,精神可,纳眠可。腹微胀而隐痛,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缓弦,似有血复气虚夹滞征象。
治法:益气固冲,略予化滞疏络。
处方:
一周六剂,可连服四周。
疗效:痊愈,已怀孕。
按语:本案属营血不足,冲任虚损,使气血运行受阻,而形成后期量少。其营血不足之故,大致受以往月经过多,伤失营血而起。月经后期,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案所表现者,为气血两虚,冲任亦随伤损所导致。本方由人参养营补中益气化裁而成,方中人参、黄芪益气;阿胶补血;五味子、鸡血藤、桂圆肉营养心肌,而不滞腻,故胸痞心悸旋愈;桑寄生、菟丝子虽为固肾,佐紫河车粉实属滋养冲任,槟榔行气而不耗气;益母草、覆盆子协助调经。第二方因食欲欠佳,微显腹胀,故去阿胶之腻而佐入鸡内金、制香附以健脾消胀。第三方因病逐渐好转,专以益气固冲化滞而易其前方。
本案由于营血不足,气机与冲任俱虚,血海不充,故月经不能按时而至,而成月经后期。由于量少色淡,表现在血虚,血虚影响奇恒之府,则脑失所养,故出现头眩晕。血不养心,出现心悸,动则气紧胸痞等症状。其他如舌淡少苔,脉象迟细,俱为气血两虚,冲任不足之象。通过临床实践,这些病症属于月经失调的范围,其治疗要考虑肝脾肾三脏,并结合奇经八脉,特别是冲任二脉的功能更为重要。
(三)痛经
月经每来时腹痛,谓之痛经。经期腹痛的原因,《诸病源候论》认为,妇女行经腹痛,是由于冲任之脉,受风寒刺激而起,以痛经列于外因者,此为一例。在辨证论治方面,前哲后贤理论经验是丰富多彩的。根据前人经验,王老提出独到见解,认为经后腹痛,固然是气血俱虚,但血虚正由于肝肾阴液不足,岂四物一方能治。且阴虚于下,不宜升提,川芎必须惧用。若谓腹痛,即是气虚,何轻率辨证如此。总之,痛经的辨证,首要在辨别虚实,次分经前经后。痛时,喜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虚痛者,多痛于经行之后,血出而痛未止;实痛者,多痛于经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尚有气滞、血滞、寒滞、热滞的不同。经前腹痛者,多属气滞血涩;经后腹痛者,多属血寒血虚。
【验案】
米某,女,26岁,1978年8月25日初诊。
症状:痛经数月。经前小腹胀痛,喜按,胸痛,月经量少,颜色先淡后红,黄白带下,味腥,口干,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耳鸣心悸,脉细微数,苔黄,舌质红。
辨证:阴虚气滞,湿热下注。
治则:养阴行气,清利湿邪。
处方:
一周六剂,连服两周。
二诊:上方服八剂后,黄白带已转为白带,痛经稍减。腰痛,胸腹痛胀,经量仍少,脉细数,舌质淡红。
治则:益气养血,疏肝利湿调经。
处方:
三诊:上方服四剂后,即经痛已愈,腰痛好转,白带减少。嘱续服,后月经一直正常,未见腹痛,纳食好,体重增加。
按语:痛经是比较常见的妇科病,不仅腹痛腰酸,还往往并发头痛眩晕等神经方面症状及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病情虽错综复杂,但只要分清经前痛与经期痛,就比较容易抓住辨证要点。经前痛为气滞血寒,治则温经行气。经期痛气滞血瘀者,治则行气疏瘀;湿热蕴结者,治则清热化湿。
(四)带下病
妇女带下,是指阴道和子宫内膜的分泌物。其分为生理性带下与病理性带下。健康妇女,阴道内有少量分泌物,即所谓津津常润;而如果发生了感染,则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并可伴全身、局部症状,此则称为“带下病”。王老认为带下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即《金匮要略》中的三十六病,而狭义即《六科证治准绳》所说的妇女带下病,其定义如《女科证治约旨》所记载:“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王渭川老先生认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为“湿邪”,脾、肾功能失常是带下病发病的内在因素;该病的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核心机理。根据湿邪来源于内生与外感的不同,将带下病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证之带下病,多为脾虚、肾虚所致,同时王老还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阳气对机体能起到卫外之功能,阳气受损,则机体卫外功能减弱,外邪则易入侵人体而致病。当然,王老也认为实证之带下病同样不能被忽略,他结合了四川盆地湿热较重的气候特点,提出“湿热之邪”入侵机体是实证之带下病的主要病因,当患者摄生不洁,则易感受湿热之邪或湿毒之邪,又因肝经循少腹,络阴器,因此湿热或湿毒邪气内侵胞宫最易侵犯肝经,最终导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带下异常。王老又从气血辨证,他认为气虚,运化无力,统摄失权,则出现水湿内停,带下量多,同时气不摄血,血无所制,血溢脉外,与带下相合而成赤白带下。
在遣方用药方面,对于实证的带下病,王老重视驱邪与扶正并重,在驱邪药物中加用固护正气之品,最终达到驱邪而不伤正之效果。王老在使用清热解毒类药物的时候常加用砂仁、艾叶等温性药物,以达到固护脾胃之阳气的目的,从其自创的王氏银甲合剂中即可看出其用药思路。而在针对“虚证”所致带下时,王老特别注重对“阳虚证”的治疗,王老特别强调了对脾阳与肾阳的补充,例如对于脾虚所致带下病时,王老不仅仅使用了健脾除湿的药物,更强调了振奋脾阳的重要性,喜好加用生姜与大枣等药物,从而达到温中和胃,振奋脾阳的目的。另外,王老在清利湿热的同时,又喜将多种清热解毒之药与仙鹤草等收涩之品共用,提高止带的功效。
【验案】
徐某,女,32岁,1973年9月5日初诊。
症状:体素虚弱,妊娠九月,行将分娩,忽发腰酸痛,带下如注,量多如崩,气虚欲脱,腹胀痛,食欲不振,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迟。
辨证:脾肾两虚,冲任不固。
治法:补气固冲,健脾益肾。
处方:王渭川验方:
15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15剂后,精神恢复,饮食增进,带下极微。嘱停药。后平安分娩。
按语:带下临床常见主要有三种:一为阴道中少量白色无味之分泌物,属于生理性白带;一为阴道中色黄腥臭之分泌物,属于炎症性白带;一为崩注(大量)之白带,本证即属此类。肾气虚损,脾失健运,冲任失固,带脉失其维系,遂至出现如崩似注之险状。来势迅猛之际,必须沉着辨证,审查病因,力求确诊,大胆用药。本证参、芪用至60g,连服十五剂,病员与医者密切合作,收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五)胎动不安、小产堕胎
胎动的特征是流血腹痛而又感觉下坠,其痛点连及腰部。流产之前,一般都有先期征兆,如腰酸痛,连及腹痛,阴道流血,为其特征。古代文献,对胎动和流产的记载颇详,兹择要引述:《诸病源候论》曰:“胎动不安者,多因劳役气乏,或触冒冷热,或饮食不适,或居处失宜。轻则转动不安,重则便致伤堕。若其母有疾以动胎,治母则胎安。若其胎有不牢致动以病母者,治胎则母瘥。”《丹溪心法》云:“阳施阴化,胎孕乃成,血气虚损,营养不足,其胎自堕。或劳怒伤肝,内火便动,亦能动胎。”
王老基于以上论述提出胎动流产的主要原因,有母体与胎元的关系,有冲任虚损和肝气郁火之说,而以辨寒热虚实为安胎方法的纲要。治疗以补肾安胎为大法。因母病而胎动者,治母病而胎自安。王老自拟“王氏保胎方”健脾和胃,补肾安胎,随证灵活加减,用于胎动不安、恶阻者,疗效显著。
【验案】
梁某,女,32岁,1970年1月15日初诊。
症状:孕近七月,因下火车提箱过桥,回家后忽觉腹痛坠,胎动不安,腹胀痛下血。体形肥胖,眩晕气紧。平时多痰,纳差,味苦。脉濡滑,苔薄腻。
诊断:胎动不安(中期妊娠)。
辨证:气虚痰滞,胞宫失调。
治则:益气化痰,止血安胎。
处方:
嘱平卧,一日一剂,连服一周。
疗效:无下坠感,痛、血俱止,胎气稳定。
二诊:1月22日。症状:服上方后,腹部无冲动感,无下坠感,流血止,腹已不痛。饮食仍差,精力不足,动则心累,咳嗽痰稠,胸痞,睡眠尚好。
治则:益气安胎,佐以化痰为主。
处方:
一周六剂,连服两周。停药后,有不适继诊。
后至3月28日,平安产一女。
(六)红斑狼疮
中医对红斑狼疮的认识并未见诸于文献典籍。王老根据临床症状和外感内伤、阴阳表里和脏腑阴阳转换的理论,审证求因,进行辨证施治,认为可将本病分为两类三型。第一类是盘状红斑狼疮,以局部皮肤病变为主,症状近似古代医典所载之“猫眼疮”。《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在五行归类属火,故此证属痒疮热证,毒热内盛,与系统性热盛型外部症状相似。第二类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错综复杂,往往累及内脏,常伴有心、肝、脾、肺、肾五脏病症,而以肾的病变为主:如耳鸣、腰痛、头发稀疏或脱落。肾主生殖机能,故患本病的男子多阳痿遗精,女子多有月经紊乱。肾阴虚而毒热内盛,必致心阳偏亢而化火,形成热盛型。如肾阳虚不能制水,必致脾阳亦虚,不能运化水湿,形成脾肾阳虚型。如肾阴虚引起肝阳上亢,则形成肝肾阴虚型。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疗本病,王老强调必须遵循治外必本其内,知其内以求其外的原则,无论何类何型,都要内外兼顾,攻补兼施。治疗本病,王老常用下列三种治法进行治疗。①清法:是治疗红斑狼疮的一种重要方法。用以清营解毒,驱赶、消灭红斑狼疮细胞。主要用于红斑狼疮热盛型,其余各型均可酌情采用。②温补法:以补益脾肾为主,常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脾肾阳虚型。但本型常兼有多部位疼痛、关节肿大及腹部癥瘕痞块等瘀血症状,所以必须同时活血化瘀,才符合补虚不忘化瘀的道理。③柔肝养阴法:用以滋养肝阴和肾阴,常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肾阴虚型。用药方面,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王老善用虫类药加强活血化瘀通络之功,疗效确切。另无论何种证型,治疗本病,王老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加用蛇头一棵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大年、无花果、苦荞头、隔山撬、瞿麦根这八味中药能够更好的驱除红斑狼疮病毒,临床运用颇有成效。
【验案】
吕某,女,52岁,1974年1月8日初诊。
症状:两颧部明显对称性红斑,惧阳光,阳光照射一会儿即发病,经北京某医院确诊为“盘状型红斑狼疮”。腰痛耳鸣,脚跟痛,心悸气紧,浮肿,精神疲乏,无力登楼,同时脱发、自汗、食欲差、腹胀、形寒喜热饮、失眠。舌质红,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温补脾肾,清解病毒,活血化瘀。
处方:
八种草药同煎:蛇头一棵草60g、白花蛇舌草60g、半枝莲30g、无花果30、石大年30g、隔山撬18g、苦荞头15g、瞿麦根15g。
一周六剂,连服两周。
二诊:服上药十二付后,病情好转,浮肿减轻,歩行较前有力,耳鸣渐减。但腹微胀,关节痛,舌脉同前。
治法:守前法继进。
处方:前方去桃仁、土红花,加鹿角胶15g,阿胶珠9g,厚朴9g,砂仁10g,蔻仁6g,鸡内金3g,草药八种同上。
一周六剂,连服两周。
三诊:服上药十二付后,病情显著好转。在阳光下走路未引起皮肤痛感,其余各症亦有减轻。但仍浮肿、血沉高。
处方:前方加炒五灵脂12g,草药八种同上。
一周六剂,连服两周。
疗效:患者回北京后,通信易方,但治则基本不变。服药至1974年8月底,患者自动停药观察。1975年3月15日来信说:经首都某医院复査,证明病已基本痊愈。
为防止复发,处以膏方巩固疗效:
上药熬四次取浓汁,加鸡内金、地鳖虫、炒蒲黄、琥珀末各24g,共研极细末,合蜂糖二斤,缓缓搅匀收膏。每日早、午、晚各服一大汤匙,风寒感冒时停服。
按语:本病例属盘状类红斑狼疮。皮疹发于两颧部,呈明显的蝴蝶斑。本病例病情较长,因而有心悸气紧,浮肿,精神疲乏,腹胀等气虚瘀滞症状。故在治疗时,除以除湿解毒,活血化瘀的清营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外,在病情好转,脸部红斑逐渐消退时,则用河间地黄饮子合通窍活血汤加减作为膏方,以补气益血,水火并济,来巩固疗效。
(编撰者:杨家林、魏绍斌、邓琳雯、王妍、季晓黎、王宇慧、朱晓娇、胡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