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祚久

一、成长历程

王祚久(1914—1998),祖籍四川丰都(现重庆市丰都县)。于1942年毕业于四川国医学院,到丰都中学任校医。后自设诊所,主治内、妇、儿等科疾病。参与发起成立丰都中医师公会,任主任学术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丰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丰都城关镇联合诊所主任、丰都县卫生科副科长等职。1956年调至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7年调入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从事临床、教学工作。1975—1982年,曾任成都市政协常委。1987年晋升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50多年,擅长中医内、妇科疾病的诊治。著有《中医妇科临床精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二、学术精粹

王祚久老先生擅长中医内、妇科疾病的诊治。特别是对妇科经、带、胎、产诸病的诊治,善于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

(一)肾肝脾同治,气血并调

王祚久老先生认为肾肝脾功能失调在妇产科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上具有重要地位。脏腑功能失调时,常常又是肝肾同病或脾肾同病或肝脾同病。因而又有肝肾同治、脾肾同治、肝脾同治。王老先生认为肾的主要功能表现是真阴真阳,而真阴真阳之间保持着平衡,所谓“水火既济”,也就是阴阳互根,才能使机体保持正常的功能。因此肾水命火,对人体的内脏功能和生长、发育、衰老及生殖关系极为重要。气血作为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妇女经、带、胎、产、乳无不以血为本,因而妇女以血为主,肝为血脏,与冲任的血海相关,若肝经气血不能舒畅,最终影响冲任,引起经、带、胎、产诸病。正如叶天士所云:“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因此气病及血,血病及气,气血又相依相存,所以又常气血同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藏意并主统摄,脾与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及发生的病变,以及与生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均有密切的关系。

(二)临证尤重湿、热、瘀

由于川蜀地区特有的气候特点及饮食因素,王祚久老先生妇科临证尤重湿、热、瘀三个病因,认为三者之间常交错缠绵,形成兼夹证。王老先生对于妇科疾病瘀血、湿热形成的病因病机有较深刻的认识,且提出了相应的治则治法,临床行之有效。

1.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及治则

王祚久老先生认为在妇产科领域中瘀血为常见病因之一。究其成因,一为外界因素,如寒邪内侵,血得寒则凝。正如《医宗金鉴》曰:“妇人产后经行之时,伤于风冷,则血室之内,必有瘀血停留。”又如湿热下注,影响气血的运行,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以,寒与热太过,均可致气血运行障碍,出现气滞血瘀证。另一则为内在因素,与心、肝、脾关系密切。血生化于脾胃,藏于肝,主于心。所以,心阳不足,血运即滞;脾虚气弱,统摄无权,特别是情志因素所致肝失条达,疏泄失职,则可直接滞气伤血,而致瘀血发生。

王祚久老先生认为气滞血瘀为不少妇产科疾病所共有的证候,但亦因体质、病程、病位等个体差异而治疗各殊。治疗瘀血,在审证求因的基础上,应分清寒、热、虚、实。病程较长者,多寒多虚,或虚中夹实及寒中夹热;病程较短者,多热多实,或实中夹虚及热中夹寒。非炎性(寒性)肿块,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乳房囊性增生症等,多寒多郁;炎性(热性)肿块,如炎性包块、子宫颈癌及子宫肌瘤合并感染等,多热多实。急性炎症期为热为实;慢性炎症期为寒为虚。气滞是因,血瘀是果。故《医宗金鉴》曰:“血之凝结,先必由于气聚。”所以治疗瘀血,还要注意到行气理气治法的配合应用。另外,还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在辨证的基础上,既要掌握整体与局部,主证与兼证的情况,又要掌握邪正力量的对比和消长的变化,疾病的属性及发病的久暂,根据其病证适当配合理气、散寒、清热、解毒、养阴等法。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活血化瘀法的作用。

2.形成湿热的病因病机及治则

王祚久老先生认为湿热的产生,可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感染外界湿热湿毒之邪。由于阴道胞宫与外界相通,温暖湿润,是感染病邪和助邪生长的适宜环境,易于细菌繁殖生长;胞宫阴道的邻近器官有尿道、肛门,易受排泄物的污染,若不注意经期、产后卫生或妇科检査消毒不严,均易致胞宫损伤,湿热毒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脏腑的功能失调,湿自内生。如脾气虚弱,运化失常,聚而为湿,流注下焦;或房室过度,多产忧思,以致肝肾暗伤,亦可导致湿热毒邪乘虚而入。

对妇产科湿热证的治疗,王老先生认为当首分虚实,大抵初病多实,久病多虚中夹实;病来之骤多实,病来之缓多虚或虚中夹实;再应分辨是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初病宜清宜泄,久病宜补宜涩。用药要有主次,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清利湿热法是治疗妇产科炎症的重要大法,但临床上还必须注意,湿热是这类疾病的共性,由于个体差异及病程长短轻重,又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如体质因素、病程、房事不节等常耗损肾阴,以致虚火妄动,“至虚之处,便是容病之所”,所以必须注意除湿与养阴并举。又如脾气本虚,湿已郁滞,再感邪毒,也非单一清利湿热法所能收功,必须健脾除湿,清热解毒,才能有相辅相成之效。

(三)闭经有虚实,辨证分五型

王祚久老先生认为闭经分虚实两类,虚者当责之于肝肾气血;实者当责之于气滞血瘀及痰阻。虚者在于不足宜滋补,实者在于有余宜疏泄。王老先生将闭经分为五种证型,包括:气血不足型、肝肾虚亏型、痰湿阻滞型、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不足型治以益气扶脾,养血调经,方用新拟阿胶四物汤加减或加味八珍汤。肝肾虚亏型治以补益肝肾,填补奇经,方用加味内补丸或加味归肾丸。痰湿阻滞型治以除湿化痰,健脾益肾,方用加味苍附导痰丸。肝郁气滞型治以疏肝健脾,活血行气,方用加味逍遥散或疏肝散。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活血,通经逐瘀,方用血府逐瘀汤或温经汤加减。

(四)分清缓急,两步治崩

崩漏的常见原因有七情太过,肝不藏血;冲任虚损,固摄失权;脾不统血,致血妄行;瘀血内阻,血不归经。王祚久老先生认为治疗崩漏出血,一般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控制出血以治标,血止后调整月经周期及阴阳平衡、恢复卵巢功能以治本。补肾是调整肾阴肾阳平衡的关键,补肾以补肾阳为主,使阳气温煦,真阴充实,冲任通盛,以达到调经排卵的目的。至于控制出血的方法则有清热固经、补气摄血、活血化瘀、滋肾调肝等。治疗则当本疏肝、补脾、固肾之法,以调理恢复肝、脾、肾的正常功能,则崩漏之症即可痊愈。

(五)论治先兆流产,多从脾肾着手

王祚久老先生论治先兆流产,多以补脾肾为主要治疗方法,因脾能载胎,肾主蛰藏能举胎,脾肾不足,故病先兆流产。经长期实践,自制方:黄芪、党参、阿胶、白术、续断、杜仲、菟丝子、熟地黄、桑寄生。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一月,效果甚佳。血热者,加地榆、黄芩;胞寒者,加吴茱萸、焦艾。如果保胎无效,胎死腹中,则当行气活血引胎自坠,以保母体安全。用《景岳全书》脱花煎:肉桂、川芎、牛膝、车前子、红花等,下胎益母。

(六)不孕四法,审证求因

王祚久老先生认为不孕证应先查清病因,再辨证施治。其病因可分为全身(五劳七伤、虚羸百病、闭经、气血不足等)及局部(癥瘕、带下、宫寒等)两大类。不少医家多因肾为生殖之本,故治疗多从补肾入手,但不孕亦有属实者,如患附件炎导致输卵管不通,属于肝郁气滞血瘀者,则应予疏肝化瘀之法治之。不孕证临床常分四种证型:肝肾不足型、痰湿阻滞型、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治以温肾养肝,调补冲任,方用加减左归丸或加减温肾丸;痰湿阻滞型治以燥湿化痰,理气益肾,方用加味苍附导痰丸或加味启宫丸;肝郁气滞型治以调肝理气,活血调经,方用加味逍遥散或加减柴胡疏肝散;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用加减少腹逐瘀汤。

(七)内外合治妇科炎症

妇科生殖器官炎症包括阴道炎、前庭大腺炎、子宫颈炎、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等。王祚久老先生认为阴道炎以外治为主,重在杀虫灭菌,如感染严重,侵及泌尿系统者,酌情配合内服药。外治方法则根据阴道分泌物病原菌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治疗方药,如滴虫性阴道炎常选用苦参蛇床合剂;真菌性阴道炎常选用马鞭草煎煮后去渣,温液坐浴;老年性阴道炎常用野菊花、紫花地丁、半枝莲、蛇床子、苦参煎液,先熏后洗。王老先生认为前庭大腺炎多由房事不节,不注意卫生或育产损伤,而为冷风所乘或湿热下注所致,本病宜内外兼治,急性期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促其消散;慢性期宜活血化瘀,解毒透络。子宫颈炎内因乃湿热下注,黏膜抵抗力减弱;外因如房事不节,不注意卫生及分娩、流产、手术等因素,而致胞门损伤,外邪入侵而发病。王老先生认为本病内治以清下焦湿热为主,外治以解毒、去腐、燥湿、敛疮、生肌为主。对于急、慢性盆腔炎,在辨证内服的基础上常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法、外敷中药疗法、药物注射疗法、水针疗法及针刺疗法等外治法。

三、临床经验

(一)闭经

女子年满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建立起月经周期规律后又停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闭经一般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如妊娠期、哺乳期及经绝后闭经为生理现象。至于生殖系统的先天性缺损,如无子宫、无卵巢、阴道闭锁等闭经,非药物所能治疗。对于功能失调性闭经者使用药物方能奏效。

1.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女子月经正常与否,与冲任二脉的关系密切,而冲任隶属肝肾,肝肾不足及失调,可直接影响冲任二脉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致闭经。闭经常是多种疾病出现的一种症状,而非独立性疾病,病因病机复杂,归纳起来分虚实二类,虚者当责之于肝肾气血不足;实者当责之于气滞血瘀及痰阻。

2.辨证施治

肖慎斋认为“如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因而治疗时首先应尽力找出导致闭经的原因。虚者在于不足宜滋补,实者在于有余宜疏泄。王祚久老先生将闭经分为五种证型,包括:气血不足型、肝肾虚亏型、痰湿阻滞型、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

(1)气血不足型

初由经量少色淡而至闭经,面色苍白而黄,形体枯瘦,皮肤干燥,头晕目眩,时而头痛,神少无力,心悸怔忡,食少不化,大便秘结,舌质淡,苔光剥或花剥,脉象虚细。王老先生认为此型多见于严重的营养不良,或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大量失血,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钩虫病及血吸虫病),常致贫血,引起机体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而致闭经。

治法:益气扶脾,养血调经。

方药:新拟阿胶四物汤:

加味八珍汤:

(2) 肝肾虚亏型

闭经而有面色苍白暗滞,或面额有黯斑,腰酸膝软,目眩耳鸣,心悸,阴道分泌物减少,性欲淡漠,身材矮小,瘦弱,唇舌淡黯,脉细弱或沉涩。王老先生认为此型多见于内分泌性闭经。如垂体、卵巢功能不足,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及不能使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改变;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肾上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此外还常见于席汉氏综合征、幼稚子宫或炎症、创伤使卵巢组织遭致破坏,皆可发生闭经。

治法:补益肝肾,填补奇经。

方药:加味内补丸:

研细末加蜜成丸,每丸重10克,日服2~3次,每次1丸。

加味归肾丸:

研细末加蜜成丸,每丸重9g,日服3次,每次1丸。

(3) 痰湿阻滞型

闭经而体态肥胖,面色浮黄,胸闷腰胀,纳少痰多,时易呕恶,好逸恶劳,白带常多,口中淡腻,经期屡愆,经水淡而反多,渐至闭止,年龄常在35岁以上,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脉弦滑而无力。王老先生认为此型可能系垂体机能减退,而致甲状腺机能不足,引起内分泌失调,造成体液代谢障碍所致。

治法:除湿化痰,健脾益肾。

方药:加味苍附导痰丸:

如党参改用人参则效果更好。

(4) 肝郁气滞型

闭经而有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腹胀时痛,腰酸带下,胸闷纳少,月经每由乱期而至闭止,舌苔薄白,脉弦涩。王祚久老先生认为此型往往因精神因素或丘脑下病变所致。

治法:舒肝解郁,活血行气。

方药:加味逍遥散:

舒肝散:

(5)气滞血瘀型

闭经,少腹疼痛,或有带下,面色青白,腰胀酸痛,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舌质紫黯,或舌边有瘀点,脉沉涩或沉弦。王老先生认为此型乃气滞血瘀胞宫,络脉瘀阻,如刮宫过度及长期子宫内膜慢性炎症,致子宫内膜破坏而致闭经,又称子宫性闭经。

治法:行气活血,通经逐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温经汤:

子宫寒冷甚者,桂枝改为肉桂;气滞甚者,加香附、乌药;少腹寒冷,腹痛显著,加艾叶、紫石英、小茴香以增强暖宫之力,减麦门冬。

3.单方验方

王祚久老先生还根据不同证型的闭经拟定了系列单方验方:

(1)鸡血藤30g,棉花根30g,水煎服。用于气血虚弱型闭经。

(2)红花3g,枸杞15g,水煎服。用于血虚闭经。

(3)参茸卫生丸(成品)功能培补肝肾,益气养血,健脾益胃,适用于肝肾亏虚闭经。每次1丸,日服2次。

(4)益母草30g,马鞭草30g,红糖适量,水煎服。用于血瘀闭经。

(二)崩漏

崩是指经水忽然大下,好像山岳之崩颓;漏是月经淋漓不断,像屋顶漏水。前者是急性出血,后者是慢性出血症状。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不能划出明显界线。正如严用和说:“崩漏之疾,本乎一症,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万密斋亦说:“崩久不止,遂成漏下”。

1.病因病机

王老先生认为肾虚是崩漏的主要因素。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肝阳偏旺,而致肝不藏血;或因水不柔肝,刚强之气不得疏泄,肝郁血溢;肾阴不足,又因水不济火,引起心火上炎而致血热妄行。由于阴阳互根,故当肾阴不足时,亦使肾阳不足。肾阳不足,火不生土,而致脾阳不振,脾不统血而发为崩漏。由此可见崩漏的主要病机在于肾的阴阳失调,但在出血阶段,因病因、体质、年龄、病程等不同因素,往往出现瘀滞、血热、脾虚等不同见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要能针对上述见证灵活运用,以及时达到治标止血的目的。

2.治疗原则

王祚久老先生认为治疗崩漏,一般分两个步骤。首先控制出血以治标,血止后调整月经周期及阴阳平衡、恢复卵巢功能以治本。补肾是调整肾阴肾阳平衡的关键,补肾以补肾阳为主,使阳气温煦,真阴充实,冲任通盛,以达到调经排卵的目的。至于控制出血的方法则有清热固经、补气摄血、活血化瘀、滋肾调肝等。治疗则当本疏肝、补脾、固肾之法,以调理恢复肝、脾、肾的正常功能,则崩漏之症即可痊愈。

3.针刺疗法
(1) 取穴

隐白、合谷、三阴交。针法:用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留针中每隔10分钟捻转刺激,每穴1分钟。

(2) 取穴

气海、关元、血海、三阴交。针法:气海透关元,使针感扩散至外阴或下腹,再针血海、三阴交,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

4.单方验方
(1) 止血丸

棕榈子若干,研成粉末过筛(40目),用95%酒精渗滤,渗滤液浓缩干燥成粉,装入胶囊中,即成止血丸。每次服1~3g,每日3次,5~7日为一疗程。

(2) 断血流

日量30g,水煎分3次服,一般连服3~5天。可在月经刚来或将来之前开始服药。

(3)血见愁片(成品)

适用于月经过多及血崩。每日2~3次,每次10~15片。

(4) 九炭方

当归炭9g,丹皮炭9g,地榆炭9g,艾叶炭15g,藕节炭9g,制香附9g,阿胶珠9g,陈皮炭9g,续断15g,陈棕炭2.5g,蒲黄炭9g,生地炭9g,贯众炭2.5g,煎服,日服1剂,一般3~6剂服后,即有明显止血效果。

5.辨证论治
(1) 血热型

月经过多如崩,血色深红黏稠,面赤口干,心烦多梦,鼻干气热或齿鼻常有出血,四肢发热,便秘尿赤,口渴引冷,舌质红,苔黄或少苔,脉洪大或弦数有力。王老先生认为此型乃素体阳盛,似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而致内分泌失调而发生的崩漏。亦可见于少数血小板减少而致崩漏,表现为血热者。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两地汤:

清热固经汤:

(2) 血瘀型

崩漏日久不止,淋漓不断,血色紫黑有块,少腹疼痛拒按,服益气、止血、养阴药效差,舌紫黯或舌尖、舌边有暗紫色斑点,脉沉涩或弦紧。王祚久老先生认为此型类似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或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子宫内膜发生不规则剥脱,致有血瘀而不生新的情况,因而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久不净而腹痛。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加减血府逐瘀汤:

加味桃红四物汤:

(3) 脾虚型

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淡,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肢体倦怠,四肢不温,食少脘闷,心悸失眠,头眩目花,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王老先生认为往往在反复多次或大出血之后,身体衰弱,贫血显著,大脑皮质功能处于紊乱状态时出现此型。

治法:补脾摄血,引血归经。

方药:归脾汤:

(4) 肾虚型

1)偏肾阴虚型

崩漏兼见眩晕耳鸣,咽干舌燥,入夜为甚,五心烦热,潮热颧红,形体瘦削,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肾调肝止血。

方药:

2)偏肾阳虚型

崩漏兼见面色白,形寒肢冷,体倦乏力,腰膝酸冷,或阴冷不育,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而两尺部尤甚。

治法:温肾扶阳止血。

方药:

(5) 肾阴不足型

腰膝酸软,足跟疼痛,头眩耳鸣,潮热盗汗,心悸善惊,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夜寐不安,颧赤体瘦,皮肤干枯,便燥尿黄,舌质红有裂纹,舌苔花剥,脉象弦细或弦细数,寸脉较大,两尺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固益冲任。

方药:加减六味地黄:

加减清海丸:

加减左归丸:

(6) 肾阳不足型

面色晦黯或苍白,头眩目花,腰酸腿软,畏寒怕冷,四肢欠温,精力疲乏,小便频数而夜尤甚,面浮肢肿,食少便溏,性欲减退。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尺脉尤甚。

治法:温补肾阳,固益冲任。

方药:加味右归丸:

加味八味地黄丸:

活血排卵滋肾汤:

6.针刺及埋线疗法

王祚久老先生还善用针刺及埋线疗法促进排卵,可以单独应用,或与药物治疗配合应用。

(1) 针刺疗法

取穴三阴交(双)、子宫、关元、中极,于每次月经干净后3~7天,针刺上列穴位,针时关元透中极,中等刺激,留针15分钟。

(2) 埋线疗法

取穴三阴交(双),若埋线后6个月,基础体温仍为单相,可进行第二次埋线。

(三)不孕症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女子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因此,女性生殖功能与肾及冲任二脉的关系密切,而冲任隶于肝肾,故肝肾不足或功能失调,均可影响到生殖功能,导致不孕。归纳起来,不孕的原因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当责之于肾气不足,肾精亏损,肾阳虚衰;实者当责之于气滞血瘀及痰湿阻滞。

2.辨证施治

不孕症的治疗,应首先查清病因,再辨证施治。王老先生将不孕分为四种证型,包括:肝肾不足型、痰湿阻滞型、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

(1)肝肾不足型

不孕伴有性欲淡漠,小腹冷感,腰酸腿软,精神疲倦,月经延期,量少质薄色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王老先生认为此型常见于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功能不足,以及卵巢发育不全所致的幼稚型子宫。

治法:温肾养肝,调补冲任。

方药:加减左归丸:

共为细末蜜丸,日服2~3次,每次9g。

加减温肾丸:

为丸或煎剂。

(2)痰湿阻滞型

不孕并见月经不调,色淡量少质薄,形体肥胖,头眩心悸,性欲减退,带下较多,胸满腹胀,舌淡苔白腻。王老先生认为此型可能为垂体机能减退,而致甲状腺功能不足,引起内分泌——体液代谢障碍,新陈代谢降低所致。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益肾。

方药:加味苍附导痰丸(方见闭经)。

加味启宫丸:

(3) 肝郁气滞型

不孕并见月经错乱,精神抑郁,易怒心烦,心悸神疲,经前乳房胀痛或痛经,舌质正常或黯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王老先生认为精神因素,如情绪过度紧张,可能影响精子的产生和排卵的功能,以致引起不孕。还有雌激素过高而致的经前期紧张症及乳腺囊性增生病,常由精神因素作用下,而致大脑皮质—内分泌失调,可致不孕症。

治法:调肝理气,活血调经。

方药:加味逍遥散:

加减柴胡舒肝散:

乳痛甚者,加王不留行、橘核、丝瓜络、金铃;兼热者,加丹皮、黄芩;兼寒者,加桂枝、炮姜;兼血瘀者,加桃仁、红花、五灵脂、蒲黄。

(4) 气滞血瘀型

不孕并见少腹一侧或双侧疼痛,经行瘀块,痛经,带下,附件可扪到增粗的条索状物或肿块,或无明显自觉症状,但输卵管通液检查不通,舌苔白质红或有瘀点,脉弦涩。王老先生认为此型主要指附件炎及附件炎已愈而致输卵管粘连梗阻所致的不孕。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加减少腹逐瘀汤:

炎症活跃而又带多腥秽,附件肿块,压痛明显者,加败酱草、丹皮、桃仁、蒲公英;腰痛者,加续断、桑寄生、牛膝;少腹寒冷者,加吴茱萸、肉桂、炮姜;若在月经期,去没药、丹皮。

3.针刺疗法

王老先生善用针刺疗法,选用中极、归来、三阴交及中极、大赫、血海进行针刺治疗,两组穴位交替使用,1日一组,连续4天,相当于排卵期前2~3天开始,针刺后有小便感则停针,5分钟捻转1次,中等刺激,留针15分钟。

(四)盆腔炎性疾病

是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脓肿或囊肿、盆腔腹膜炎等,其中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

1.病因病机

本病为炎性化脓性疾病,属于“痈疽”之属,古人有“痈疽皆火毒”之说,可见本病乃六淫中之火毒热邪为患。故出现发热,恶寒,口苦,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象弦滑数等温邪及表邪症候。病位居下焦,湿浊之所,火毒又与湿邪合并,形成火毒湿热并重蕴蓄少腹的实证,故可出现带下色黄而腥秽异常,甚至尿频、尿急、尿痛等下焦火毒湿热炽盛的症候。湿热火毒阻滞气机,气滞而血瘀,故出现少腹疼痛拒按,腹部膨胀及肌紧张等症候。火毒流注,不但在附近组织出现炎症及转移性脓肿,甚至毒邪入营入血,出现高热、神昏、谵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王祚久老先生认为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湿热内蕴,火毒炽盛;或原有冲任瘀阻,湿热久稽而复燃化毒成脓。

2.辨证施治

王老先生认为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理气,利湿排脓为主要法则。另外,还须分清湿、热孰重,所谓“中气实则热重于湿,中气虚则湿重于热”,在用药上必须因势利导,有所偏重。王老先生诊治急性盆腔炎时将其分为三期,包括发热期、蕴毒期及癥瘕期,根据不同时期的特征用药各有侧重,现总结如下:

(1) 发热期

发热或恶寒,一般发热不甚,低热或中等度热,腰酸胀痛,小腹疼痛,有压痛,并有下坠感,带下多色黄如脓,有臭味,妇科检查,子宫体触痛或子宫旁触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此火毒内发,湿热下注,多属子宫内膜炎、子宫炎,炎症一般仅限于子宫部分。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银翘红酱解毒汤:

加减:恶寒甚,加荆芥、防风、柴胡;产后,加益母草;热毒甚,加蒲公英、紫花地丁。

(2) 蕴毒期

不恶寒,热度更增高(一般38~40℃),倦怠无力,下腹胀满疼痛拒按,腹肌紧张,腰酸痛更甚,排便时疼痛加剧,食少恶心或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尿频或尿痛,尿黄而少,口干,带下多如脓而腥臭,或带下甚少,妇科检查除子宫体触痛外,并可在子宫旁摸到索状物或肿块,舌质红,苔干黄,脉洪数或滑数无力。本型乃毒火炽盛,瘀热在里,甚至内溃成脓。此时不但子宫内膜及子宫发炎,且已发展到子宫周围结缔组织炎及骨盆局限性腹膜炎等症。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方药:加味五味消毒饮:

加减消痈汤:

以上二方,根据病情,每日可服1~2剂,4~6小时服药一次,一般效果尚佳。加减:便秘加大黄、元明粉;腹胀气滞及呕吐加广木香、乌药、枳实;如出现脓毒血症及败血症,邪毒传入营分血分,出现神昏、谵语、抽搐等症,同时可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古方成药)送服。

(3) 癥瘕期

高热下降或低热起伏,全身无力,下腹胀痛及压痛已大减,脓性带下已极少或无,秽臭减轻或消失,脘闷纳差,呕恶已止,腰酸尿黄,大便自调,妇科检查可扪及肿块,舌质红淡,苔微黄,脉弱。此型乃火毒势退,气滞血瘀,败腐未除。此时炎症已大多消退,炎症已局限化,但遗下附件炎性肿块或有局部性脓肿未完全消散吸收。

治法:破瘀散结,解毒排脓。

方药:加味棱莪消积汤:

加减托里消毒散:

加味透脓散:

(4) 外治法

王祚久老先生还善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外敷中药疗法及针刺疗法等外治法治疗急性盆腔炎。保留灌肠时常选用赤芍9g,红藤30g,蒲公英30g,桃仁9g,败酱草30g。中药外敷疗法常选用芙蓉叶、生大黄各300g,冰片9g,黄芩、黄连、黄柏、虎杖各240g共研细末用黄酒或葱泡酒调敷。

(五)慢性盆腔炎

本病现已更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而渐成,但亦可能无急性盆腔炎史而发生本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炎症,病程顽固,不易根治,且因某种诱因易急性发作。临床表现以下腹痛、腰痛最为突出,病程日久,体质衰弱,精神负担较大,又常出现食欲不振、心悸、失眠、周身不适、日渐消瘦等神经衰弱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殖健康。

1.病因病机

王老先生认为本病多因房事不节,不注意经、产期调摄,以及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而致外邪内侵致病。由于湿热、瘀血、正虚等因素,而致肝气失调,气郁而血滞,气血郁滞日久,则癥结生。又由于下腹疼痛、白带淋漓、月经量多及痛经等因素,给患者机体带来反复不良刺激,形成恶性循环,终成慢性迁延性疾病。

2.辨证施治

本病治以活血化瘀为主,其作用在促进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及增生组织的吸收和软化消散。为消除余邪,当佐以清热利湿药物为辅。王老先生临证常分为湿热瘀阻型、寒湿瘀结型及癥瘕瘀结型。

(1)湿热瘀阻型

低热起伏或无热,腰酸腹痛,经行加重,经量多超前,常淋漓不净,带下赤白或色黄而臭秽,口干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此型炎症并未完全静止,有复燃的趋势。

治法: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方药:加味四逆散:

加减血府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

少腹胀痛发凉,腰酸背痛怕冷,经行或劳累后更甚,经量少而期延后,色紫有块,少腹得温则舒,带下色白如涕清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涩。此型属慢性盆腔炎迁延日久,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血液循环力弱,新陈代谢降低,机能衰减。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药:加味桂枝茯苓丸:

(3)癥瘕瘀结型

妇科检查子宫活动受限,少腹一侧甚或两侧有粘连或包块形成,疼痛并压痛,小腹下坠,腰骶痛,带下痛经,舌质红或有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涩。此型乃附件炎性粘连或炎性包块。

治法:理气活血,软坚散结。

方药:香棱通经散:

膈下逐瘀汤:

3.单方验方

盆腔炎方:蒲公英20g,蚤休15g,当归10g,延胡索10g,川芎6g,赤芍10g。加减:热毒重加银花、连翘、败酱草;偏血热加丹皮;偏湿重加白术、苍术;偏湿热加萆薢、黄柏、车前子;触及包块加三棱、莪术;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腰痛加续断、桑寄生;气血不足加黄芪、鸡血藤;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

4.外治法
(1) 保留灌肠

红藤汤:红藤30g,败酱草20g,赤芍15g,蒲公英25g。加减:有炎性包块或附件明显增厚者,加三棱、莪术、桃仁各9g;腹痛较甚者,加延胡索、香附各12g;腹中冷痛甚者,加附子9g。

用法:将上药煎至100ml,用5号导尿管或小儿肛管,插入肛门内14cm以上,在30分钟内灌完,灌完后卧床休息30分钟,一日一次。

(2) 中药热敷

千年健、追地风、川椒、白芷、羌活、独活、红花、没药、乳香各30g,血竭9g,续断、桑寄生、当归、防风各120g,艾叶、透骨草各250g,五加皮120g共为粗末。

用法:将药末放入布袋中,每袋重300g~500g,用时将药袋蒸透为度,然后热敷于下腹部,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每包药用15~20次。

(3) 针刺疗法

取穴:关元、水道、足三里、三阴交。

针法: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待显著好转后,可间日一次。

【验案】

彭某,女,30岁,教师。

1971年产后曾患附件炎,经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于1973年9月症状加重,遂来本院治疗。刻诊:两侧少腹疼痛,腰骶痛,月经提前,黄带多,口微苦,大便干,舌质红,脉弦。妇科检查:子宫稍大,活动,无压痛,左侧附件能扪到包块,囊样感,约5cm×4cm×4cm大小,有轻度压痛,右侧附件增厚。

辨证:气滞血瘀兼夹湿热型。

治法:理气、清热、利湿。

处方:

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中随症加减,共服药155剂,于服药120剂时,症状显著好转。妇科检查:包块已缩小为3cm×2cm×2cm大小,继续服药于治疗5个月时,再进行妇科检查,包块已完全消失,症状亦消失,嘱再服药1个月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盆腔炎症局限于附件时称为附件炎(包括输卵管炎及卵巢炎),慢性附件炎往往由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而渐成,缠绵日久,以下腹痛或腰骶痛为主要表现,根据该患者的症状、妇科检查诊断为慢性附件炎性包块(现已更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由于患者产后体虚,湿热之邪内侵,蕴结于下焦,与气血相搏结于冲任、胞宫,阻滞气机,不通则痛,故见少腹疼痛;气滞血瘀,瘀滞胞脉,胞脉系于肾,故痛连腰骶,日久成癥;湿热扰及冲任,血海不宁,故见月经提前;湿热下注,伤及任带,则见带下量多;湿热瘀结,则见口苦、大便干,结合舌脉,王祚久老先生辨证为气滞血瘀兼夹湿热型。治以理气、清热、利湿。选用四逆散为主方化裁,四逆散源于《伤寒论》,方中柴胡疏肝理气,解郁散结;白芍养肝和营,缓中止痛;枳实破气宽中,除胀消痞;甘草缓急解毒,调和诸药。四药共奏疏肝解郁,散结解痛之功。王老先生常以此方为基本方,活血祛瘀,理气止痛,可加川楝炭;清热凉血可选加红藤15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蒲公英30g;利湿可选加木通6g,泽泻9g,茯苓12g;有肿块者可选加三棱6g,莪术6g;痛甚者可选加制乳香6g,制没药6g,橘核9g;白带多者可加白芷9g,乌贼骨21g;排脓可加桔梗6g,川贝母6g;寒甚者可加小茴香9g,吴茱萸3g;有热者可加黄芩12g;腰痛者可加桑寄生18g,续断24g;病久体虚者可加黄芪15g,党参15g。该患者历时5个月坚持治疗,最终症状、包块完全消失,疾病痊愈。

(编撰者:魏绍斌、王妍、季晓黎、石玲、杨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