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琢之

一、成长历程

文琢之,生于清末1905年,卒于1991年,享年86岁(编者按:文老曾告知编者,医院档案记录比实际年龄小5岁,因为1956年招收名医时,一般不超过50岁,所以出现了偏差)。文老系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故随父亲举家移居安县,成人后安居成都。13岁时,四川霍乱流行,四处可见病人,死者不计其数,荒郊野外随处可见病尸。其父不幸染疾,一病不起,在从成都回安县的路上,病逝于落凤坡(即三国时刘备军师庞统遇难处,今日的庞统庙)对面的小山上。因为疾病突然去世,仓促间,买床草席,埋在山上大路边。数十年后,文老亲身前往,只能辨其方向,不可确认具体坟位,实乃一大憾事!

文老事佛心诚,终生未娶,又十分孝顺,不管自身条件好坏,都要与母亲同住,以便天天请安。对母亲关怀备至,不管多么繁忙,都要亲自关心母亲的饮食、安寝之事,时时亲手制作美食奉请母亲。文老母亲享年103岁,成为广大同行及病员传诵的“子孝顺,母长寿”的佳话!

文老幼时家贫,体弱多病,多方治疗,效果不显。适遇四川方外名医释灵溪上人施药治病,其父请大师为文老治病,并许下诺言,若病愈则将文老投佛以济苍生。服药则效,疾病消除,身体日渐强壮。文老父亲果如其言,将其送至释灵溪上人处,削发出家,侍奉佛祖,自10岁起即师从释灵溪上人学医。释氏擅长内外科及杂证,亲制各种效灵之膏丹丸散。释氏之师天映大和尚为外科名家,曾应清廷之召入宫为慈禧太后治背痈,病瘥而名扬四海,释氏为其高足,尽得其传。文老入室学业8年,勤奋努力,深得释师喜爱,得释师倾囊相授。出师后悬壶成都,颇多效验。1925年,在成都开业行医后,又继续深造,考入成都中医切实学校再学习,毕业后执医于成都。后又师从蜀中名医冯尚忠研习脉学三年,出师后医术更精,精通内外科,求医者络绎不绝,病人广传其医德而蜚名于川。新中国成立前文老除悬壶济世外,还积极写稿宣传中医药知识及临床经验,参加四川省、成都市中医师公会的公益活动。特别是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卫生委员会取消中医药的议案提出后,遭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全国中医药界人士游行示威,文老奔走相告,邀约当时著名医家张觉人、李重人、张赞臣、任应秋、沈仲圭、张乐天等,在南京、成都、上海、重庆等地参加集会,抗议取消中医药的提案,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最终取得胜利,成功地使中医药取得合法的生存地位,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1942年四川省国民政府宣布:“案奉《行政院义玖字第18383号训令》开:‘查《医师法》业经公布,其内容包括中医师在内,即中医西医列为同等地位。并经明文规定,得另组织中医师公会……’”(《永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这是中医药事业的胜利!60多年前,文老为了向全国介绍四川省的名中医,编写了《医林人物剪影》一书,介绍了当时的川派名中医,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犹如一幅幅十分珍贵的图画,受到同行及社会各界的好评,使川派中医在全国初次有了传播专著,可以说川派中医的雏形在60年前已经形成,在国内外有着不同寻常的影响!

1957年文老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曾在学院教授中医诊断、中医内科等课程。因医院发展需要,1963年调入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建中医外科,亲手制作各种膏、丹、丸、散剂达数十种,并配置了传统外科换药室,制作各种外用药物及药捻,使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外科业务开展的有声有色,在广大病患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1985年的中医工作检查中,文老创建的外科有传统外用药物40余种,属全国先进行列。由于文老传出的药物疗效十分明显,而且价格不贵,曾经被广大同行尊称为“多宝和尚”。文老积极传播中医药经验,而且积极与全国同行联络,与当时全国的多位外科名家都有交流,比如肤灵膏来自河北石家庄,文老用狐臭粉与之交换,打破了保守的习俗,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骨科的秘方也是与骨科好友交换而得,如骨科名家杨天鹏等。文老曾担任成都市国医公会、中医师公会和全国中医师公会联合会理事、四川省医药学术研究会、四川省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等职,还担任过《健康报》《四川医药特刊》《四川省医药学技术研究会特刊》主编。又曾在益中医学讲习所、国医学校伤科训练班担任中医内科、外伤科的教学工作。文老生病之后,为了将毕生经验传出,身体刚刚有了起色,不顾病后手脚不便,便口述给学生记录,带病上临床传授独特经验,待一一得到验证,再带领学生完成经验总结。于1981年由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文琢之中医外科经验论集》,受到同行的好评,同时参加了国际书展,扩大了影响。文老还曾担任成都市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理事等职。同时文老还是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批研究生导师,为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外科的发展培养了接班人和大批学生,文派学生目前已经分布在全国大多省、市级中医院,成为了骨干力量。现在中医外科已经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四川省精品课程、四川省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研究生硕士授位点、博士授位点,并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派传承工作室等,以上取得的成绩都应该归功于文老的教诲,感恩文老的无私奉献。

文老一生为了中医药事业和病人的健康而奋斗,待病人如亲人,医德高尚,至今仍为广大病人称颂,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文老已谢世二十余年,其学生仍然时刻怀念老师的教诲之恩,其救治的患者仍思念文老的救命之德,歌颂文老的恩德。正如对他作出评价的一幅对联所说:“命系素问灵枢终生奋斗不息 生为病家患者一世勤勉无休。”这正是对文老一生的最好写照。

二、学术精粹

学有所宗,倡导内外合治。

文老师从四川方外名医释灵溪大师,入室八年,尽得其传。文老将释氏治疗内外科及杂证经验,以及各种效灵之膏丹丸散的制作技术继承下来,出师后悬壶成都,颇有效验,后随蜀中名医冯尚忠习脉三年,其医技更精,蜚名于川。文老事外科业,很重视内外合治,他指出习外科者,必以《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等经典著作理论指导临床,结合外科疾病的特点,审其因、究其根、治其本,则效果大彰。反之,不习内、难之经,不探索疾病之源,仅以刀圭之术治病,或只司外治,或仅操数方以治疾,皆非外科医师也。如被文老推崇的明代医家汪机在《外科理例》中说:“外科者,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有诸中,然后形诸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又如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指出:“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而不得其方,肤俞之疾亦膏肓之莫救矣”。文老要求学生必须学好内科,以此为基础;外治必习刀圭之术以应急,必亲制膏丹丸散以增效。如此则内外皆通,合而治之,其效若桴鼓之应。文老要求我们为医者必须仁厚、医精为上。他推崇明代·孙志宏《简明医彀·业医须知》中教诲:“古人延医,如求良将。良将系众之死生,国之存亡,医系人之安危死生,眷属之悲欢聚散。岂非天地间最重大事哉!故非其人不可信托,是必其德仁厚,其学淹通谙练,而后能起疴回生,夺灾行之数,而造天命,慰人心焉。”文师教诲,入于耳,记于心,犹如生根一般,湔拔不去,数十年来未敢忘怀。文老治病,严守理法方药、辨证施治的原则,内服、外治皆以八纲辨证入手,深究病源,阐明病机,内外合治,故其效增而速。

三、临床经验

文老一生未离临床,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下列举典型病例来说明。

(一)益气活血化瘀兼通络,飞潜动并用疗效大增

文老治疗脱疽,常常将其病机分析为风寒湿三气杂至,由表入里,渐渐侵犯经络血脉,初期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患肢苍白喜温畏冷,同时出现患肢间歇性跛行;逐渐加重后出现患肢色紫,静止疼痛加重,遇热患肢色渐渐减轻,疼痛缓解;再发展出现溃疡,疼痛不可忍受,十分痛苦。所以,文老常常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为了使药物的化瘀作用增加,益气药物不可少,为了通络作用增强,常常虻虫、 虫、水蛭三药同用以增疗效。现举脱疽病案二例佐证之。

【验案1】

尹某,男,36岁。

初诊:1974年10月4日。

患者双下肢胀痛麻木发冷3月。同年6月始发双下肢胀痛麻木,双小腿肌肉松弛无力,时有抽筋,走路甚为吃力,休息缓解,呈间歇性跛行,双下肢发凉如浸在冷水中,继之双脚拇趾苍白而后发紫,痛不可当。经查双下肢血流图证实为早期脉管炎。患者嗜烟酒,曾在高寒地区工作多年,并有在冰雪中受冻史。右脚趺阳脉未及,左脚趺阳脉微弱,舌苔薄白、质正常,脉弦细。

辨证:寒邪入络,气血凝滞瘀阻血脉所致。

治则: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当归四逆汤加减:

外治:另用生二乌、陈皮、木香、白芷、蚕沙、大葱煎水温洗患肢,熏洗后再涂沃雪膏保暖以温通血脉。

疗效:服后症状有缓解,再以此方加减,服药3个月后,患肢肿胀麻木及疼痛明显减轻,皮色转红,温度增高,右脚背趺阳脉微弱可及,左脚趺阳脉可明显扪及。服药半年后,患肢肿消,麻木消失,仅微痛,皮肤颜色、温度与常人无异,趺阳脉均可明显扪及。1975年5月开始工作,随访10年,一切正常。

【验案2】

熊某,男,31岁。初诊:1965年12月18日。

1965年5月左脚中趾发紫而黑剧痛,发热化脓,6月份切开排脓溢出黑色血液,疼痛略减,最后形成干性坏死。同年10月右脚小趾长小疮而发黑剧痛,于是在某医院查下肢股动脉造影,结果为:双下肢血管栓塞性脉管炎。来院医治,素有抽烟习惯,无外伤史,右脚背趺阳脉消失,左脚背趺阳脉微弱。舌苔黄,质红,脉弦数。

诊断:脱疽(湿热证)。

辨证:寒邪入络,郁久血瘀化热,肉腐为脓。

治则:清热除湿解毒,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四妙勇安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服8剂。

外治:用盐水洗净患处,用海浮散、血竭粉各半拌匀撒布疡面,外用紫草油纱敷盖。

二诊:服上方8剂后,左脚小趾疼痛有所减轻,色仍紫,右脚趾第一节干性坏死而用手术切除。舌脉同前,守上方再进8剂。伤口仍用海浮散与血竭粉各半撒布疡面,外用紫草油纱盖贴。

三诊:上方进16剂后,双脚疼痛逐步减轻,脚上的紫黑色逐渐转暗红,舌脉同前,守方黄芪加重至30g,再进8剂。

四诊:上方随症加减服至三个月,脚疼痛明显减轻,左脚伤口已愈合。颜色转红,右脚伤口红肿消,舌脉同前,仍守上方再进。外用海浮散与血竭粉各半撒布疡面,外盖紫草油纱盖贴。

疗效:上方去夏枯草、银花藤加丹参等随症化裁,服至半年,右脚伤口愈合,双脚疼痛轻微,双脚皮肤颜色近于正常,脚仍发冷,右脚背趺阳脉可扪及微细,左脚背趺阳脉已明显可及。仍用当归四逆汤加水蛭、虻虫、土鳖虫、威灵仙、地龙、红花、丹参、牛膝、玄参、黄芪。继续内服至10个月,双脚皮肤色正常,脚的温度恢复、疼痛消失,双脚背趺阳脉均可明显扪及而告痊愈,恢复工作,有时偶尔服药以巩固疗效。随访5年,没有复发。

按语:文老认为:“人体表现于外的痈疽疔疖,尤江之浊流,树之枯叶,只有澄其源而流自清,润其根而叶乃茂”。所以气血瘀滞,经络堵塞是关键,治疗时多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可以提高疗效,如果再加水蛭、虻虫、土鳖虫,三药合用其活血通络的效果倍增,文老曾经比喻为三药合而为用有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效果,十分生动!

脱疽一病发展缓慢,治疗奏效亦慢,必须坚持治疗,一旦诊断明确,坚持守法守方,必然奏效。如果发病短期迅速黑色蔓延,可能是糖尿病坏疽,或者是老年性血管硬化性坏疽,发展迅速,不可不辨!

(二)怪病多有痰滞,行气化痰消结

文老治怪病,多从痰入手。凡怪病,多有肿块。朱丹溪指出: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而痰要形成肿块,必是因为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气滞、血瘀、痰凝三者相互胶结,则发生有形之肿块。肿块可发于人身各处,外乃皮肤、肌肉、骨骼,内及五脏六腑,无处不至,多数可称其名,亦有不可名者,故以怪病论之。其治法,当见痰休治痰,以顺气为先。故治疗重点当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兼软坚消散。文老对本病的认识,将数十年治肿块之验方消核散研制成消核片,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病、瘰疬、甲状腺瘤等多种肿块性疾病,大多数肿块都能得到消减,足以证明痰是形成肿块的基础,气血失常是其关键。该方中将气、血、痰三者合而治之,使气血顺、痰涎散、肿块消。所以,怪病从痰治,其治法之妙不在专攻其痰,妙在气、血、痰同治,其效大显。

【验案1】

谢某,女,29岁。初诊:1976年2月。

左颈部长包块10年余。自诉小时候颈部即有包块,随情志变化而长大或缩小,曾有一处溃烂经治疗数月而愈,肺部X片证实肺部无结核征。检查:左颈瘰疬(淋巴结核)数处,大者6cm×4cm、小者2cm×1.5cm及黄豆大数枚,有二、三个连在一起,质硬、可活动,有轻压痛,皮肤色不红,体质一般,舌苔薄,质红,脉弦。

诊断:瘰疬(淋巴结核)。

辨证:肝郁气滞,痰凝经络而结块成瘰疬。

治则:疏肝行气,消痰散结。

处方:加味消瘰丸合逍遥散加减:

药用柴胡、赤白芍、当归、丹参、青皮、玄参、牡蛎、浙贝母、白芥子、木香、郁金、夏枯草、甘草、淡海藻、淡昆布。服8剂。

外治:用冲和散水调敷患处。

二诊:服上方8剂后,自诉颈部瘰疬缩小,大者5cm×4cm、小者2cm×1cm,余症同前。仍以前方加新鲜葎草30g,再进8剂。外敷冲和散。

三诊:服上方后颈部瘰疬明显缩小,大者4cm×3cm、小者2cm×1cm,余症同前,唯经前心烦,易生气,仍守上方用栀子花七枚以清肝经气分热,再进8剂,外敷冲和散。

四诊:因与其夫口角不快,而颈部瘰疬反增大,大者5cm×4cm、小者2cm×1.5cm,仍守上方加香附再进8剂,外敷冲和散。

疗效:本病治疗历时逾三月,随症加减,主要以加味消瘰丸合逍遥散加减而治愈。本病是肝郁气滞而致痰凝经络发生的瘰疬,因此忧郁恼怒对本病影响最大,治疗期尤应注意开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心情开朗,嘱患者家人均应注意配合,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将事倍而功半也。

【验案2】

周某,女,20岁。初诊:1964年4月18日。

患者自诉颈部长瘰疬多年伴左耳下溃烂一年多不愈。数年前颈部有多处瘰疬,大小不等常数个成串,大者如青果,小者如黄豆大小约20余粒,左耳下穿溃一处已一年余不愈,伤口不痛,面积约3cm×2cm,时流清稀水,脓少,疡面色暗,四周高,中心低已成缺口。全身疲乏,神差,形体消瘦,夜间有潮热汗出,纳差,面色无华,因求治心切,几易医治,初以治核专科之徐某处诊治,外用三品一条枪取核,内服伪中九丸,破费甚多,而痛苦难当,病势日重,多方打听而来我院求治,舌苔薄质红、脉弦细。

诊断:瘰疬。

辨证:气郁痰凝经络受阻,溃后日久不愈气血两伤。

治则:补益气血、疏肝行气,化痰散结为法。

方剂:当归补血汤合逍遥散加减:

药用生黄芪、当归、泡参、柴胡、茯苓、白术、香附、白芥子、陈皮、夏枯草、甘草、山药。服8剂。

外治:用九一丹撒布疡面,紫草油纱盖贴。

二诊:服上方8剂后精神好转,纳食增加,余症同前,舌脉同上,仍守原方加玄参、生地养阴清热除烦。再进8剂。

三诊:服上方8剂后,晚上潮热汗出明显减轻,疡面清稀脓水减少,疡面转红,无脓,缺口沿缩小,仍宗上方再进8剂。外用九一丹撒布疡面提脓生肌,紫草油纱盖贴。

四诊:服上方8剂后,精神如常人,纳食一顿三四两,晚上潮热汗出已消失,疡面红活已缩小至五分币大小,舌脉如常。宗上方去生地,加丹参再进8剂。仍外用九一丹撒布疡面,紫草油纱盖贴。

疗效:临床治疗3月余,伤口渐渐缩小,今日伤口已经愈合,保护疡面,逐渐疮痂脱落,一切如常人。唯颈部淋巴结仍有黄豆大小约20粒小结不消散,舌脉如常,治以疏肝行气,软坚散结为法,方选逍遥散合消瘰丸两方加减:柴胡、白术、茯苓、泡参、当归、玄参、牡蛎、郁金、夏枯草、丹参、白芥子、淡海藻、淡昆布、甘草。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化裁前后治3月而瘰疬痊愈,随访20年瘰疬未复发。

按语:文老认为瘰疬一证,不论已溃未溃均不宜手术切除,一则因颈部血管、神经、淋巴管丰富,而且手足之阳经也经过颈部,手术时易造成损伤,术后影响活动且治疗亦不彻底,而用药物治疗则无此后患。溃后久不收口者,可用红升丹捻条插入疮内,外敷盖红油膏纱布,一日一换,保证引流通畅,去尽脓毒腐肉而生新,配合桐油血余膏敷疮口促其早愈。若溃后久不愈合又合并梅毒者,则外治更离不开丹药(红升丹、白降丹)的使用。疮肿硬溃疡小,用红升丹撒布,外敷红油膏;若疮肿硬溃疡大需用白降丹撒布疡面提脓化腐,溃疡深则用撒少许白降丹于捻条上插入疮内与疮面中心以提脓去腐,通畅引流,将毒邪化为脓液引出,疮口亦不痛,一日一换,腐肉天天取之,以尽为度,脓尽自然生新肉,这是中医“煨脓长肉”的理论。切勿用力撕扯腐肉,恐伤及淋巴、血管等,不但渗血不止,且毒邪随淋巴管越传越远,而留后患。

若患者溃疡疮口上“三品一条枪”后则疮痛甚而难忍,应立即止痛为先,以海浮散镇痛,仍同时上红升丹捻条于疮内引流脓毒,才不会致疮口收敛,防止毒邪内闭走窜。

善后:文老治疗瘰疬溃疡的秘诀,是促其早愈,愈后不留硬结瘢痕及后遗症。关键是掌握好时机,辨证施治。在疮溃后将愈之时,要补其气血,调理肝脾,这样才能促其早愈。常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逍遥散之方加减化裁收功。

将愈之时外用千锤膏,不仅拔毒外出促其愈合,并促进疮面气血调和,卫气固,营气从,故疮口愈合快而不留硬结和后遗症,这一治法是文老独到之处,实为宝贵经验,献出以供同道采用。

文老再三告诫我们:瘰疬一证多生于颈项间,必须与颈部之颈痈、瘿瘤、失荣等证鉴别,切不可轻易刀切,针挑,不然必成坏证,是对病者不负责的作风。同时癌症日益增多,生于颈部亦有,故应仔细审形辨证,才能不贻误病情。

【验案3】

金某,女,43岁,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演员。初诊:1977年7月16日。

发现颈部右侧肿块1月。1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肿块,近日增长较快,华西医院检查,同位素扫描为凉结节,肿块大7cm×8cm,质硬,活动。诊断:甲状腺瘤合并囊肿。建议秋凉后手术切除,患者不愿坐等3月,遂决定先吃中药等待秋凉。望诊其形瘦,面色少华而忧郁,易于激动。询问发病经过,不能自控,言其因“十年动乱”期间,先下农村锻炼,又受迫害从长春电影制片厂调入成都,不能施展抱负,忧心忡忡而发病;又因其父、弟皆因患癌死去,又不知自己病情预后,遂心烦意乱,食少眠差,消瘦迅速。查:右侧颈部甲状腺中下部有一质地中等、活动、边界清楚、大约7cm×8cm大小肿块,随吞咽上下移动,附近无淋巴结肿大。舌苔薄白、质常、脉弦细。

辨证:七情失常,气机郁滞,痰瘀互结为患。

治则:疏肝行气,解郁化痰,消肿散结。

处方:海藻玉壶汤加减:

6剂,水煎服。

服上方后心烦稍减,睡眠稍改善,余症同上,舌脉如前,守方再进6剂。上方加减服3月后,肿块缩小,大约3cm×4cm,此时已秋凉,医院通知手术,患者见药物治疗奏效,选择再服药治疗。服药至4月后,肿块大约2cm×3cm,此时因事刺激肿块又长大至3cm×4cm,经开导后思想放开,坚持治疗,前后服药近1年而肿块全部消失,又去某医学院附院复查证实肿块消失。数年后调往深圳电视台任导演,现已退休在家,随访32年未复发。

按语:甲状腺瘤中医称为肉瘿,形成原因与气滞、血瘀、痰凝密切相关;故治疗时不离行气、活血、化瘀、散结的治法。治疗中,除了用消瘰丸合二陈汤化裁治疗外,还需加入相反之药物以增加疗效,常常用淡海藻、淡昆布与甘草合用。本病案方中均用反药,其中道理李时珍已经有明确论述:相反相激,激之以溃其坚。清代名医冯兆张在《冯氏錦囊秘录·卷一》中有精彩论述“畏恶之中,亦可相成,在因病制方轻重多寡之间也。至于相反,两仇不共,然大毒之病,又须大毒之药劫之,虽相反之中,亦有相成之妙,神化在是,顾良工用之耳,奈何近医舍至灵至变之玄理,而执不灵不变之成方,果若斯之奇,则上古圣贤,千言万卷,只为赘余,而今之学者,神圣工巧,一切可废矣。”名家之言,一语中的!

(三)发皇古义,融汇新知,研治红斑狼疮

文师临证,师古而不泥古,方药灵活多变。对祖国医学理论多有独到见解。文老认为“人体表现于外的痈疽疔疖,尤江之浊流,树之枯叶,只有澄其源而流自清,润其根而叶乃茂。”尤其是晚年还结合新学,发皇古义,对西医缺乏特效药物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运用祖国医学理论研究,辨证求因,探索其源,发现了肾虚邪实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病的特点。盖肾虚则五脏六腑皆虚,红斑狼疮尤以肾阴虚为主,阴虚则阳亢,迫血妄行则出现红斑、发热、鼻衄、口糜等症状,甚至发高热而邪犯心、肝、脾、肺、肾及六腑。因而肾虚是其本,邪实为标,再结合西医诊断本病的客观检查,综合分析,文师制定出治疗本病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急性发作期,治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常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治之;第二步是急性发作缓解期,治以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用首乌地黄汤加减治之;第三步是本病的慢性阶段,治疗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用桂附地黄丸加减治之。这一治疗原则运用于具体病例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据统计的37例患者分析,显效率为70.2%。近年在临床上用此法治疗红斑狼疮,其效果亦相当满意。

【验案1】

黄某,女,35岁。初诊:1969年11月28日。

患系统性红斑狼疮5个月。

1969年6月患者身疼低烧不退(38℃左右)伴四肢浮肿等症状,在当地以“风湿”治之不效,请假回蓉母家治病,途中炎暑劳累病势骤加而急诊入市某院住院治疗,血中查及“狼疮细胞”而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先用氯喹治之无效,乃加强的松一日20mg,后增至一日60mg,症状得以改善,但患者畏激素之副作用而停药病势加剧,被下病危通知,其母接回家中,闻文老善治此疾,始求医治。

现症:患者卧床月余,消瘦而面色白,神志尚清,面部蝶形红斑及肢体多处红斑,纳差浮肿,已停经三月,头发焦枯,低烧不退,舌质红,苔少,脉沉弱尤以两尺虚弱无力。小便常规:红细胞(+++),蛋白(+++)、透明管型(+)。

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

辨证:气阴两虚,病损心、肝、肾。

治则:益气养阴、滋养肝肾,佐以宁心安神,活血解毒。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减:

连服6剂。

二诊:服上方6剂后诸症均有减轻,小便尚频,药已中病机,仍守原方加鸡内金末15g冲服。再进8剂。

三诊:已进十余剂,历时近月,患者自来复诊,纳增,低烧已退,余症已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仍宗前法用六味地黄汤加制首乌、丹参、鸡内金、二至丸。进8剂。

四诊:上方自服三十余剂,神佳体轻,小便、血液化验均正常,月经已通,一切如常,欲返单位工作以二参地黄丸嘱其长服,三年内勿晒太阳,忌辛燥及生育三年,1976年随访正常,15年后随访仍如常人。

【验案2】

徐某,女,39岁,初诊:1977年5月13日。

患者双下肢红斑肿痛20余天伴发烧。20天前突发双下肢红斑、发烧、口腔溃疡,在某医院诊为“急性下肢红斑”入院,治疗症减出院,6天后复发,病情较前严重。症现双下肢红斑伴Ⅰ度水肿,腰痛,口及咽部溃疡,体温39℃,省医院门诊诊为“播散型红斑性狼疮”,嘱中药治疗而入我院。血中未查及LE细胞,血沉快,小便化验蛋白(+)。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诊断:播散型红斑性狼疮。

辨证:肝肾阴虚,气血郁滞,热毒为患。

治则:滋养肝肾,行气活血,佐以凉血解毒。

处方:首乌地黄汤加味(缺首乌未用):

服3剂。

二诊:上方服3剂后每天下午体温39℃以上,清晨降至正常,口咽痛减、身软乏力,鼻、牙龈出血、心烦、舌脉同前。此乃阴虚血热,守主方再进3剂。皮粘散吹口及咽部溃疡。

三诊:诸症减轻,体温38~38.5℃之间,舌红苔薄,脉细数。仍守上方加黄精15g、椒目6g以扶正消肿。服6剂。

四诊:服上方二剂后体温降至正常,口咽部已不痛,下肢红斑近失,舌红苔薄,脉弦细,仍以滋养肝肾佐以清热,守上方去椒目、黄精,加二至丸、夏枯草。服6剂。

五诊:上方未服完因发烧而求治于急诊,患者因晒太阳后发烧体温39.3℃,诸症稍增,第二天未晒太阳体温下降。患者暗思,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长期参加劳动,不信是太阳所致,自己下午时在病房对着太阳照晒,复晒太阳后而体温上升39℃,始信太阳对本病影响很大。特嘱患者,该病对紫外线尤其敏感,晒太阳后病情一定会加重,建议今后不要晒太阳,要注意对紫外线的防范。前方继进不变。

六诊:诸症基本消失,体温正常,纳佳,唯腰痛,走路多时脚微肿,舌苔、脉象同前。仍守上方再进6剂。

数诊后病情稳定,守法守方,稍有加减出入。8月12日出院,诸症消失,各种化验正常,已临床缓解近愈。拟滋养肝肾,健脾和胃以善其后,方用二参地黄汤加减:

处方:

出院后常服二参地黄汤,至今一年半以上仍健康未复发,可以承担一般家务劳动及参加生产队里轻微劳动。1980年调入学院工作,一切如常人。2010年因心血管疾病去世,在世35年均健康,疾病没有复发。

【验案3】

潘某,男,37岁。初诊:1977年5月30日。

患者于1972年夏天发现左眉弓外端,鼻梁处有黄豆大小色红之皮疹,瘙痒,抓破后经久不愈。经川医及省医院确诊为“慢性盘状红斑性狼疮”。服氯喹、维生素E及外擦氟轻松软膏均无显效。1974年底自愈,1975年5月右额及双耳垂发生同样皮疹,右颧部皮疹初为黄豆大小,以后迅速发展至五分币大小,瘙痒,膝关节疼痛乏力,在某医院仍诊为“慢性盘状型红斑性狼疮”。

检查:身体消瘦,面色无华,右颧部有五分币大小圆形红斑,边缘整齐,清楚,红斑表面没有鳞屑,无明显压痛,左眉弓外端,鼻梁及双耳垂有表浅萎缩性色素减退性瘢痕,舌苔黄、质红,脉沉细。

诊断:慢性盘状型红斑性狼疮。

辨证:阴虚血热,气滞血瘀。

治则:养阴清热,佐以活血消斑。

处方:首乌地黄汤加味:

服8剂(注:建议制何首乌使用按《药典》推荐剂量)。

二诊:服上方8剂后,右颧部红斑瘙痒感消失,膝疼身软乏力等症减轻,舌苔、脉象同前。上方去地肤子、白藓皮,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夏枯草15g。再进8剂。

三诊:患者自服上方20剂后复诊,关节疼痛及身软乏力消失,面部转荣,体力增进,坚持上班。舌苔、脉象同前,仍守上方再进。

疗效:患者仍以首乌地黄汤加味而内服,随症时加减化裁,前后共服药四个半月,从未中断过,面部红斑渐渐消失,仅遗留颧部表浅萎缩性瘢痕而未愈、食欲良好,二便正常,并继续以二参地黄丸巩固疗效,观察至1978年3月未复发,10年后随访一切如常人。

按语:红斑狼疮一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较为新发的疾病,对该病的认识也很肤浅,诊断的手段也不多,所以三例病案的化验指标很少,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很不合乎标准的。尽管如此,文老用中医的观点去思考从来没有接触的新出现的疾病,而且西医认识这个疾病也花了100年的时间,1950年国内西医也接触很少,70年代以后才逐渐增多。文老从肾虚入手,抓住了红斑狼疮一病的本质是肾虚为本,邪实为标,虚实互为因果,造成疾病缠绵难愈。今天红斑狼疮的治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西医检查手段先进,肾脏穿刺已经普及;治疗上除了激素治疗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给了红斑狼疮新的希望,同时,中医药治疗红斑狼疮的成果也在不断出现,比如:保护内脏不受伤害,消除蛋白尿,缓解激素的副作用,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等等方面,都有很多好的方法和手段。尽管目前还没有找到红斑狼疮发病的原因,但是我们从中医药的丰富经验中仍然找到一些希望,我们相信,通过中医、西医同道的共同努力,明天的治疗手段会更加丰富多彩,患者生存的质量会更好!

(编者:艾儒棣、艾华、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