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发掘《易》理作《易传》

孔子回到鲁国三年,已届“从心所欲”之年的他很少过问政治,而是潜心于学问。孔子晚年喜欢《易》学,读《易》很勤,以致把书简的皮绳都弄断了多次。他说:“如果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易学的研究就可以文辞义理都充实了。”

孔子对《周易》的研读并没有停留在占卜功能上,而是融进了自己对宇宙万物、社会人伦的理解去深入解读《周易》。孔子为此写了十篇文章,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序卦、说卦和杂卦,故称“十翼”,也即传于后世,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易传》。

孔子对周易最大的贡献,在于淡化了其占卜的功能,使周易成为“德义之学”而广泛流传。《易经》依赖孔子所作的《易传》得以显豁,孔子之“性与天道”的思想,亦藉此得以表达。

通过《易传》,孔子把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和社会政治观点,借助八卦图像符号直观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得枯燥乏味、神秘莫测的图符有了生动的表现力,揭示人对大自然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规律。

《易传》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揭示天地、阴阳、吉凶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易传是其重要的贡献。孔子一生基本上述多著少,尽管其精通诗、书、礼、乐等诸经,但是他只是转述,自己思想理论上的专门著作不多。但是,在研究易经方面,孔子则作了《易传》,将自己的思辨成果作了高度总结和尽情发挥。

易经的原始作用是用来占卜的,而且一直以来被统治者垄断,对普通大众来说,是神秘而不可知的。到了孔子,由于他奉行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把自己对易经的研究形成著作公示于天下。

春秋以前,王侯每逢大事,都要占卜吉凶。到春秋时期虽然逐渐开始根据人的德行推断结果,但是仍需借助占筮这个工具。而到了战国时期,占筮不再流行,遇事不再依靠占筮,完全从人的德行出发判断吉凶。孔子所作《易传》的传播,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韦编三绝之后,终于发掘出易经中形象思维的终极原理,亦即是阴阳之道。所谓阴阳之道,亦即是生生之德,是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亦是哲学上的高深智慧。把易经从单纯的占卜功能升华到哲学智慧,这是孔子的巨大贡献。

孔子说:“周易为何而作?周易揭示事物本质而成就事业,概括天下事物的规律。所以圣人可以通达天下人的心志,完成天下大业,决断天下的疑惑。”

孔子是一个一生在求道的人,他特别看重自己的智慧,一生学道、修道、证道。

“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了孔子对于道的坚持和渴求。

孔子称自己是天赋使命,“斯文在兹”,致力于做一位思想者、开悟者。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未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十五学道,三十有小成,但到晚年接触易经后,才真正知道什么是天命所归。所谓天命,即是道也。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即五十岁学易经后终于明白了什么是“道”。但由于倾心于政治追求,一直到七十岁才有时间潜心研究易经,从思想上求道、得道,终于著成《易传》。

《易传》中说,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的规律;知道周围万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会有过失;遍行而不停留,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因而不会忧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够爱民。

孔子发现的“道”,就是他在《易传》中所总结的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凝聚了易经的最高智慧。根据易传所述,在事物发展变化中包含了“变易、简易、不易”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凡为将相者,必通易经。而明白易有三义,则是学易的入门之径。

所谓变易,是从时间上来说的。易,字形为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一阴一阳意为日月交替变化。易经中特别强调“时”的作用,所谓“时之义大矣哉”,孔子本人亦被看做是“圣之时者”。宇宙万物,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迁,无一例外。时间,其本质即是变易。

所谓简易,是指从事物的复杂变化中抽象出简单道理。易经里面只有两个最基本的符号,阴爻、阳爻,犹如计算机系统只有0和1两个符号一样。而易的功能亦最简单不过,即是阴爻和阳爻的相互转化。阴阳互转,而宇宙万物得以生成,这就是道的妙处,亦即是“生生之德”。

所谓不易,是从本体上说的。一切皆变,唯变不变,不变的就是本体,从事物的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本体,不变的本体即是“道”。易经本是用来占卜的,但孔子赋予其哲学上的最高智慧,充分发掘出形而上的原理。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即是永远不易的真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是易经中“阴阳虽万变而不离其宗”的道。换个说法,易的本“体”即是道,道是形而上的终极原理,是不变的,这是“不易”之义。

易的功能是形而下之器,器之“用”看起来无穷无尽,究其实仅为简单的阴阳之变,这是“简易”之义。易的形即是相,相者,时刻处在变化之中,这是“变易”之义。所以,变易者,相也;简易者,用也;不易者,体也。《易传》云:“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心,此谓易道。

孔子精通易经后,明白到宇宙人生皆是时间创造,所以提倡“与时偕行”。《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即是孔子对时间变化不息的感慨。

易经与佛学有相通之处:就变易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简易来说,一切唯心造。就不易来说,自性清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易经原本只是一块璞石,经过孔子的智慧加工,已远非占卜之学,而升华成中华民族最高的哲学智慧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