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有疑问副词的是非询问句

一 “还”字句

“还”发展到可作疑问副词,比较可靠的用例当见于中晚唐人的诗歌。[3]江蓝生(1992:251)认为“还”最常用于“还VP?”的句式,“还”充当疑问副词最迟不晚于晚唐五代,其语法意义跟今语“可”相当。“用作疑问副词的‘还’其黄金时代是在五代和宋,元代之后就很少用了。”[4]

《五灯》中“还”字句,句尾皆与疑问语气词“麽”搭配使用。基本格式为“还VP麽?”。李斐雯(2001:114)曾指出“还VP麽?”是整个《景德传灯录》是非询问句的主要形式,她从句法和数据两方面来证明了《景德传灯录》是从“无”到“麽”的中介点,句法方面,她认为“还有+N+也无?”与“还有+N+麽”不仅句型相同,句义也一致,说明用“无”或用“麽”似乎差异不大。例如:

还有那个也无?(7:124)

江西湖南还有这个麽?(12:225)(此两例转引自李斐雯2001:119)

数据方面,《祖堂集》中“磨、摩”出现202次,“无”280次,而《景德传灯录》中,“无”196次,“麽”则是448次。因此李斐斐认为从《祖堂集》到《景德传灯录》短短五十年间,“无”渐弱,而“麽”渐强。二者相同处太多,所以才导致“无”逐渐被“麽”所取代。二者看似不同,但是用法却是相承的……这都是可证明“从无到麽”说法的正确性。

《五灯》中“还VP麽?”共出现490次,占是非询问句的47.9%,近1/2。

其中“(S)还会麽?”出现73次。例如:

(1)圣师曰:“陛下还会麽?”帝曰:“不会。”(卷二《双林善慧大士》,118)

(2)师见僧,举拂子曰:“还会麽?”曰:“谢和尚慈悲示学人。”(卷八《罗汉桂琛禅师》,449)

(3)上堂:“闲来只麽坐,拍手谁赓和?回头忽见簸箕星,水墨观音解推磨。”拍手一下曰:“还会麽?八十翁翁虽皓首,看看不见老人容。”(卷一六《法昌倚遇禅师》,1024)

“(S)还见麽?”出现36次。例如:

(4)沙曰:“汝道前两度还见麽?”玄觉云:“前两度见,后来为甚麽不见?且道利害在甚麽处?”(卷二《南阳慧忠国师》,99)

(5)师拈起如意曰:“还见麽?”曰:“见。”(卷二《跋陀禅师》,116)

(6)师曰:“子还见麽?”仰拈禾穗曰:“和尚何曾问这个?”(卷九《沩山灵祐禅师》,523)

(7)上堂:“春寒凝冱,夜来好雪,还见麽?大地雪漫漫,春风依旧寒。说禅说道易,成佛成祖难。珍重!”(卷一五《洞山晓聪禅师》,986)

“(S)还知麽?”出现19次。例如:

(8)师曰:“步步是汝证明处。汝还知麽?”曰:“某甲不知。”(卷五《长髭旷禅师》,267)

(9)上堂,良久召众曰:“还知麽?”复曰:“败缺不少。”(卷二十《天童净全禅师》,1338)

“(S)还闻麽?”出现15次。例如:

(10)开堂日,公朝服趋隅曰:“请师说法。”师曰:“还闻麽?”公设拜,师曰:“虽然如此,恐有人不肯。”(卷七《长庆慧棱禅师》,402)

(11)师将火箸敲柴曰:“汝还闻麽?”曰:“闻。”(卷一一《襄州历村和尚》,658)

“(S)还有麽?”出现10次。例如:

(12)上堂众集,师于座前谓众曰:“不负平生行脚眼目,致个问来,还有麽?”众无对。(卷五《枣山光仁禅师》,302)

(13)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汝道此土还有麽?”(卷八《清凉休复禅师》,501)

“(S)还得麽?”出现5次。例如:

(14)师曰:“大于还得麽?”者曰:“犹要别人点检在。”(卷四《东山慧禅师》,197)

(15)上堂:“不用上来,堂中陈如上座为诸上座转第一义法轮,还得麽?若信得及,各自归堂参取。”(卷一十《云居义能禅师》,628)

其他“(S)还VP麽?”(332次)的例子如:

(16)师曰:“陛下还见空中一片云麽?”帝曰:“见。”(卷二《南阳慧忠国师》,101)

(17)上堂:“王老师卖身去也,还有人买麽?”一僧出曰:“某甲买。”(卷三《南泉普愿禅师》,139)

(18)丈曰:“还见大虫麽?”师便作虎声。(卷四《黄檗希运禅师》,188)

(19)官人问:“此中还有佛麽?”僧无对。(卷六《亡名官宰》,365)

(20)长庆问:“见色便见心。还见船子麽?”师曰:“见。”(卷七《保福从展禅师》,405)

(21)阳曰:“你与麽来,还曾踏著麽?”曰:“不曾踏著。”(卷一四《罗浮显如禅师》,878)

二 “可”字句

(一)句尾有语气词的“可”字句

仅出现1次。句尾语气词是“麽”。如下:

(22)通曰:“可更吃茶麽?”公曰:“不必。”(卷一八《左司都贶居士》,1220)

(二)句尾无语气词的“可”字句

出现2次。如下:

(23)上堂:“……阿你浑家,各有一坐具地,更疑甚么?禅可是你解底物?岂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卷五《丹霞天然禅师》,263)

(24)曰:“和尚不吝,可为说破?”庵曰:“却只从这里猛著精彩觑捕看。若觑捕得他破,则亦知本命元辰落著处。”(卷六《天竺证悟法师》,360)

三 “宁”字句

疑问副词“宁”源自中古时期的汉译佛经,刘开骅在《中本起经》和《贤愚经》里各发现两例。[5]例如:

长者见佛尊仪相好,喜惧交至,忘失修敬,而问佛言:“我子宝称,足迹趣此,瞿昙宁见?”佛告长者:“若子在斯,何忧不见?”(《中本起经》,4/149b)

即自念言:我昔常闻,释氏之子弃家学道,道成号佛,达知去来。宁可往诣身心自归?即便径往,驰趣祇洹。(《贤愚经》,4/368a)(此2例转引自刘开骅2008:29)

《五灯》中“宁”字句仅出现1次,句尾有语气词“麽”。如下:

(25)室中问僧:“月晦之阴,以五色彩著于暝中,令百千万人夜视其色,宁有辨其青黄赤白者麽?”僧无语。师代曰:“个个是盲人。”(卷一七《黄龙悟新禅师》,1132~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