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服务粮食生产的机理、模式及案例研究
- 汪来喜
- 3758字
- 2021-01-22 20:01:07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
(一)建设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体系,提升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能力
建设层次丰富、覆盖范围广、差异化的金融市场,积极支持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信托市场、产权交易市场、金融租赁市场发展,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市场交易,拓宽实体企业融资渠道。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大力支持拓展保险市场,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优势,拓宽保险服务领域,促进经济的提质增效。建立现代保险服务业,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增强防范风险意识和能力;推进保险市场改革,强调合法合规运营意识,规范保险金来的源及使用。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资源通过资本市场对不同行业进行配置。有计划地简化审批机制、进一步促进其市场化程度提升、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对于提高资本市场的资金配置能力,以及控制市场风险具有重大意义。结构合理、层次丰富的资本市场主体应该是创业板市场、交易所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作为对主板市场的补充,可以与各类主板市场产生良好的联系和互动,多层次资本市场既可以有效分散市场风险,又可以提升资本市场整体运行效率。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做起:首先是坚决推进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要对资本市场基础规章制度建设进行改革,对上市公司质量严把关,实行注册制,积极推动新型服务业、高新技术行业等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挂牌融资。推进政府监管机制调整,加大违规交易处罚力度,积极保护中小投资者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其次是丰富债券种类,推动融资结构改善。我国债券市场虽然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发债总体规模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然而债券种类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还是较少。此外,在实体企业融资结构中,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占比达到六成以上,债券融资相比于股权融资所占比例较小,成为制约实体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所以应该增加债券种类,推进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制度完善和改革,降低实体企业发债所受制约,扩大企业发债规模,建设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债券市场,吸引更多参与主体,实现债券市场交易主体多元化。鼓励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民办银行、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发展,首先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问题,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其次还可以起到优化和完善金融结构的作用,特别是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商业银行进行重新审视
1.重塑市场定位
作为间接融资主体,部分商业银行对于服务实体经济,未充分考虑结合实地情况,市场定位模糊。首先,针对金融产品同质化、吸引力下降问题,商业银行应重塑自身市场定位,明确自身所面对的客户群体,结合所处市场经济结构,推出适合当地产业结构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提供极具特色化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以满足不同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其次,部分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资本规模和短期绩效,并且金融资源配置易受政府影响,易向政府项目、传统产业、房地产业倾斜。商业银行应矫正金融资源配置扭曲问题,重点调整金融资源过度流入房地产行业和低效益国企等信贷资源配置问题。积极支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收益性高、合法合规运营的中小企业发展,降低中小企业信贷准入门槛。部分商业银行在缺少清晰定位或定位摇摆中陷入“赚快钱、赚大钱”的思维模式,机构扩张和加杠杆情结浓厚,同业负债依赖程度高,非标资产配置多,资产负债表错配现象突出,屡屡突破风控底线,因此,应积极稳妥推进银行业自身降杠杆。部分杠杆率较高的中小银行要及时扭转利益导向短期化思维,摒弃市场规模和速度情结,通过去非标、回表内、降杠杆,回归金融本源,筑牢防控风险的地基(5)。
2.商业银行优化经营模式
首先,商业银行目前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是按照内部不同职能划分权限,根据个人业务、对公业务、国际业务等不同业务性质设立不同部门,导致银行的金融服务与企业的经营模式、业务流程不能有效对接,企业往往需要经过多项流程,沟通成本高、效率低(6),无法高效满足实体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应该从内部进行调整,整合内部职能部门,打破分工不同、权限不同的束缚,深入实体企业调研,研究企业运营模式、业务流程,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减少服务沟通成本。
其次,商业银行运营存在“远离客户”的现象。在负债端,银行更多依靠金融市场融资和同业存放,逐渐远离了低成本负债的客户;在资产端,银行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不完善,无法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或服务,过于依赖信托、私募、券商等外部机构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商业银行积极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提供相对应的授信融资、投资理财、风险规避、现金管理等综合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银行还需要突破自身产品限制,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满足实体经济需求,既要立足自身产品创新来提供更好的融资理财服务,又要注重通过与银行同业、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来为客户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
最后,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行业分析和政策研究能力建设。通过持续的行业分析和企业信息数据追踪,摸清行业价值链分布状况和行业发展趋势,同时,加强宏观形势分析,准确解读经济金融政策法规,构建起符合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行业分析框架,为提供既符合客户融资需求又符合政策方向的金融综合解决方案奠定基础。例如,针对新兴行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应根据行业价值链发展特点和融资需求特色,通过投贷联动向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提供信贷加投行的金融服务。
3.革新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理念
首先,银行业在经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后,一度出现追求风险文化潮流,在强调防范金融风险形势下,商业银行应确立稳健审慎的传统原则,不盲目发展自营投资,不盲目开展高风险资产业务,强化合规合法经营意识,建立起全机构、全业务、全流程的全面风险管理格局,实现从被动型风险处置向主动型风险管理转型。其次,随着科技金融的兴起,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逐渐显示出在风控方面的价值。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方面实施以监管政策和专家经验为导向的风控模式,正面临互联网金融等以大数据和新技术为导向风控模式的挑战。商业银行可以借鉴互联网金融中的风险防控新手段,积极运用新一代金融科技,尤其是以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为驱动的风控手段,实现风险的科学识别、及早预警和有效防控。此外,商业银行还要实现发展战略和风险文化与风险管理措施有效对接,通过将风险偏好指标细分和传导,并与银行的绩效考核和业务发展规划充分挂钩,发挥风险偏好对银行发展战略、经营行为的约束作用;将风险偏好从总行扩展至分支机构,统一单家银行系统内的风险偏好,保证总行风险战略得到有效落实,提升全面风险管理防控效果。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
对于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原材料资金、产成品占用资金和结算资金是造成资金周转压力的最大因素,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还可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又可以防止商业信用的滥用,通过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降低供应链融资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竞争力。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发展思路是将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作为整体看待,根据现金流解决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供应链金融在预测市场变化和降低运营成本方面发挥着极大作用。首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中小企业对整个市场未来生产价格走势进行分析预测,提前制订生产方案,在更短的生产方案决策周期内生产出更多的高质量产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可以更高效对接,缩短资金周转周期,加快中小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其次,中小企业经过预测提前制订生产方案,高效安排生产所需人员,减少无效人员配置,降低了人力成本;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经过预测市场未来均衡时需求数量提前制订生产计划,减少多余生产安排,按照生产计划购买生产原材料,降低原材料购买成本。中小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企业物流体系,降低企业物流管理成本,在市场达到供给均衡时获得最大收益(7)。此外,供应链金融具有协同效应,存在于中小企业运营各个环节,使得企业内外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得到充分、高效利用,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达到共赢。
(四)大力发展货币市场
根据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结构决定金融体系结构,我国实体经济主体为中小企业,金融体系应该以货币市场为主,以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短期信贷需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是,从货币市场进行融资时间成本低、利率低,中小企业资金周转时间短、压力小、融资成本低、财务弹性充足。长期以来,我国加大长期资本市场建设力度,如长期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银行长期贷款等,货币市场发展缓慢,无法高效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不协调发展,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削弱了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建设了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借贷市场、票据市场和存单市场四种货币市场,然而四种市场存在相互分割,并且主要存在于银行内部,开放性和统一性低,相较于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货币市场整体发展非常缓慢。针对我国货币市场发展滞后的情况,应该将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借贷市场、票据市场和存单市场统一起来,将货币市场建设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丰富短期金融工具,建立类似于股市的电子交易平台,促进企业、居民等各类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活跃度,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