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代教育技术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

网络的普及把人们带入信息化社会。社会各个领域正全面而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促进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7]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与高校教学改革事业的发展,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灌输教学模式越来越凸现出手段的有限性和滞后性。

1999年以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教学资源的紧缺,为了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成立了专门机构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中应用。2004年6月,在湖北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全国高校精品课程电子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人们逐渐认识到文科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大学历史课程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契机与挑战。尽管世界历史教学和其他文科一样起步较晚,但迄今已经有长足的进展。根据南开大学马世力教授的观点,历史学科电子网络资源应用的目的是: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信息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多媒体化特点,创建复原历史过程的信息链。2.通过电子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习资源,提供尽可能多的流派与观点,提供主要的理论与方法,提供高校的搜索引擎,提供更大的历史思考空间,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3.历史专业教学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历史认识需要互补和交流。通过网络电子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讨论的合适论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利用留言板、电子邮箱、网络数学平台进行实时讨论。这就为学生构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4.促成历史认识的形成,介绍国内外学术前沿的最新成果,使对历史的个性化揭示与历史规律的理性认识相一致。5.重视对网络资源的考证,注重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和权威性。6.重建学术评价体系,意在强调测评的教育功能,要重视题库的个性化与开放性。[8]这些原则的确定与教育信息化的观点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有助于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以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全国各地高校纷纷进行以“精品课程”为目标的课程建设,新的教育理念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得到充分的体现与运用。山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高校建成了“世界近代史”精品课程。这些世界近代史精品课程内容丰富全面,一般设有课程网站,教学与考试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地图图片、参考文献、电子图书等一应俱全。

山东师范大学在世界近代史课程建设方面无疑走在全国前列。该课程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刘祚昌等著名学者多年耕耘,使之具有坚实的学术基础。该课程通过省部级的教改项目立项和研究,推动了世界近代史课程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目前,山东师范大学的世界近代史课程已形成了由纸质教材、辅助教材、配套教材、网络教学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组成的、完备的、立体化的系列教材,真正实现了史学观念和理论的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构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上述这些成就在整体上推进了我国世界近代史课程建设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但仍然有几个问题要考虑:1.资源的共享性与利用率问题。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的投入,精品课程的建设更是如此。但如果每个学校都进行这种性质的课程建设自然会造成重复劳动与资源浪费,且不宜总体水平的提高。由于高校职称评审体制的问题,“科研是收入,教学是支出”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在世界史课程建设上的足够投入。所以,分享已有的课程建设成果,是必要、可取的途径。先进学校的成果如何与众多兄弟学校共享,则涉及组织管理、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问题。这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理顺相应的关系。2.教师的技能提高与观念更新。社会的信息化加强了全球化的趋势,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要求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掌握基本信息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9]现代化教育技术在世界近代史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和作用越来越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教师除了学术研究转化能力和传统的教学技能,还应该充分认识、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3.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适应问题。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的适应、配合与学习方式的调整。世界近代史课程建设从属于历史学课程设置,历史学课程设置是为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无论如何表述,现在高校基本都是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强调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各种课程的学习和其他学习活动占据了学生的大量精力,没有太多的课余时间来适应世界近代史课程设计。

综上所述,尽管世界近代史课程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理论层面,仍然需要继续探索、构建真正的科学的世界史体系。在教材建设上,需要理论与技术层面的同步发展。在教育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世界近代史的课程建设在技术层面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马克垚:《大学历史教学浅谈》,《历史教学》2001年第1期。

[2]王敦书:《略论世界史学科建设、世界史观与世界史体系》,《历史教学》2005年第4期。

[3]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世界历史》2003年第3期。

[4]何芳川:《世界史和世界史体系》,《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俞金尧:《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世界历史》2000年第6期;杨和平:《世界近代史教学研究内容二题》,《历史教学》2002年第4期;刘行仕:《对世界近代史有关教学问题的反思》,《历史教学》2002年第10期;许永璋,于兆兴:《质疑世界近代史两种断限观点》,《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3期;许永璋、于兆兴:《世界近代史断限问题新探》,《史学月刊》2003年第1期;王宇博:《我国世界近代史学科中的“现代化”体系》,《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

[5]王泰:《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的三大学术理路及其探索》,《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6]马克垚:《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7]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2期。

[8]马世力:《历史学科网络电子资源的应用》,《全国高校精品课程电子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2004年。

[9]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2期。


(本文发表于《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增刊,第97—100页,有删改)

本文作者:于卫青,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