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音高变化以及音高变化在多义结构中的韵律分化功能

一 音高变化

声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声带振动的快慢,而声带振动的快慢又取决于声带的质量以及声门下气压的大小。音高变化,作为语音的物理四要素之一,本身是一种知觉印象,跟声带振动的基础频率相关联。音高是构成声调和语调的主要客观基础,也是构成重音和节奏的重要客观变量。学界有关音高和基频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韵律单位边界、声调语调以及韵律功能三个方面。

二 音高变化在多义结构中的韵律分化功能

关于音高变化在多义结构中的作用,国外学者马斯林-威尔森(Marslen-Wilson)(1975)等通过实验研究了在口语理解中韵律线索在解决暂时性形态句法歧义时的作用。在汉语学界,杨晓安(2005)选择汉语的“给”字句,在区别多义时施动者在语音呈示上显出明显的高频趋势,单纯的汉语的基频高低变化几乎不会改变对句义的理解,并通过汉日歧义句的对比,发现汉语歧义句中通过改变某部分的基频曲线几乎不会带来相应的语义理解变化;相反,日语基频曲线的变化与歧义句理解关系紧密。汉语通过时长和振幅变化综合作用于歧义句的理解,日语选择时长与基频变化综合作用于歧义句的听辨。虽然汉日均选择两种语音手段来区别语义,但主次不同。王莹(2005)通过对“也”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的考察,认为“也”追加部分的音高上限普遍抬升,该句法成分获得句子基频曲线的突显地位;在追加主语、谓语动词和宾语三种情况中,相对陈述句的对应部分来说,追加谓语动词时,该句法成分在音高和时长上的相对变化最明显;当追加成分为“也”前部分时,除了受到后字为上声字时连读变调的制约外,“也”的基频曲线走向一般为下降;而在追加“也”后面的部分时,“也”的基频曲线走向则普遍上升。

在一般情况下,音高作为有声语言区别句子意义的重要特征,常常表现为句中强调部分最高基频的升高。我们在分论中对“汤都凉了”多义结构进行了声学实验和听感实验,结果证明,确定句义下“都”字句中部分成分在语音上有比较明确的区别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所强调成分“都”“凉”和“汤”的基频、时长和音强三方面要素的变化具有比较一致的倾向性和规律。“都”“凉”和“汤”作为各自句中所强调成分在各自确定句义下都表现出了基频曲线升高、调域扩大的相同特征。下面的分论中关于该类“都”字多义和语音的关系问题我们会有详细的研究。

鉴于音高变化在表达的语义重点、传达话语的信息焦点、揭示话语层次中的作用,我们在以下的多义结构的实验语音学的研究当中,会着重参考音高变化这个声学参数。而在具体的音高数据提取和计算过程中,除了常规的基频数值的提取和测算以外,我们还会使用调域百分比和起伏度的算法。起伏度就是在音高方面语句调型曲线的起伏格式,所表现的是词调域的宽窄和高低的位置关系。句子语调的起伏度计算是以词调域的百分比数据为依据进行的,起伏度数据可以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发音人、不同语气和口气类型的语句放置在同一空间中对照比较,在可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具有可统计性,使语调研究进入量化分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