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汉语多义结构的韵律特征
- 黄彩玉
- 4226字
- 2021-03-15 17:52:43
第二节 重音以及重音在多义结构中的韵律分化功能
一 重音
重音包括词重音和语句重音。词内几个音节之间有响亮程度的不同,相对重读的音节所在就是词重音。句内几个成分之间也有响亮程度的不同,相对重读的部分所在就是句重音。句重音一般分为自然重音(语法重音)、强调重音(逻辑重音)和对比重音(语义重音)。自然重音(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读出的重音。自然重音是有规律的,位置一般比较固定;强调重音(逻辑重音),即说话人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常常强调某些词语。强调重音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对需要凸显或特别强调的语义所施加的重音;对比重音(语义重音)出现在句中对比焦点上,该焦点以本小句的其余部分为背景,又以上下文或共享知识中(尤其是听话人预设中)存在的对象为背景,句法上常常以“对举”这样的平行结构作为标记,语音上的标记就是句内对比焦点上的对比重音。有些学者认为并不存在强调重音和对比重音的差别。
在语音上重音是用于凸显语义焦点的韵律手段,其功能是指示语义上的着重、强调或对比。在声学上为了提高清晰度,主要表现为相关词或音节整体的韵律加强:音色(音段)典型;音高突出,音域向高音和低音两个方向加宽;音长显著拉长;音强的总体加强。
关于“重音”在句法结构中的作用,吕叔湘先生(1979)早有论述。他总结出部分副词的轻重和它的语义及语法作用息息相关。
表2.1 副词轻重和它的语义及语法作用
面对书面同形的多义结构时,重音位置的不同能区分不同的强调重点,明确语法成分的不同语义指向,区别不同的语法关系,进而分化多义。由于有些副词的轻重标示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副词的轻重有时就能分化同形结构的意义。例如,在“你怎么还不知道?”中“还”重读,强调时间,表示早就应该知道;“还”如果轻读,只表示一般的惊讶,并且有轻微强调“你”,仿佛“你应该比一般人先知道”的意思。
有些副词表达不同语义及语法作用时,自身轻重没有形成明显的分化,句中其他成分的轻重表现可能更为突出,比如在“他明年才三岁”中,“才”如果强调数量少,句重音就在“三”上,意思是他明年也只三岁;“才”如果表示有所待而然,重音就在“明年”上,意思是他今年还不到三岁。
副词“已经”修饰数量结构时,既可以言够,也可以言多,这都表示的是一种主观量。表示“言够”“言多”语法意义的不同,也体现在句中成分轻重音的选择上,试分析:“已经三个了”,如果重音落在“已经”上,表示言够;如果重音落在“三”上,表示言多。
“都”在句中至少可以表示三种不同的语法意义:第一种意义是强调全部范围里的每一个或每一部分,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表示总括”,这个“都”为范围副词;第二种是强调句子所说的事情或情况在说话之前,或在某个行为动作之前,或在某个特定时间之前就成为事实了,即“表示已然”,一般将这个“都”看作时间副词;第三种是在语境中承担“强调和比较”的语法意义,强调极性的主观表述,是一个语气副词,表示“甚至”,有时和“连”“和”搭配使用。“都”表示这三种不同的语法意义时,句中重音位置不一样,“都”的语音表现也不一样。试比较:
我们’都看完了。
’我们都看完了。
我们都看’完了。
第一句重音在“都”上,表示“我们全看完了”,因为这里的“都”从表“总括”的动词直接演变而来,语义上虚化的程度并不高,其“总括全部”的意义本身就带有强调的色彩,这种全量的意义完全由“都”来承担,独立承担焦点,从语音上看一般要重读。
第二句中,由于“都”的语义指向对象总是句中的极性成分,而极性成分通常是非同寻常的或者最不应该发生的,是说话者所强调的部分,自然就是句子的韵律突显的部分,“都”就只作为焦点的辅助成分而轻读,在语义上和语音上都已经相当弱化。
第三句重音在“都”之后的“完”上,句子意思是“我们已经看完了”。所在的语境句强调焦点是“看完”,“完”是句中最重读部分,“都”在本句中只表强调语气,不是焦点,但又有“已经”这样比较实在的意义,“都”在语音表现上是时轻时重,或轻或重。下面的专论中关于“都”字的多义问题我们会有详细的研究。
副词的重音和它的语义及语法作用息息相关,所以副词以及句中其他成分的轻重可以分化同形结构的意义。事实上语言运用中重音位置的调换可以引起句法结构或语义关系的改变,从而改变句义这样的语言运用实例大量存在。下面我们具体谈谈重音在多义结构中的韵律分化功能。
二 重音在多义结构中的韵律分化功能
(一)重音可分化组合层次相同、结构关系不同的多义结构
在句法多义格式中有一种是因为结构关系不同引起的多义,内部结构层次只有一种,但结构成分的关系有两种。如“想起来、说下去”内部结构层次只有一种,但结构成分的关系有两种:动宾和述补。“想起来”表达两种意义,表动宾关系时,意为想站起来或坐起来等,重读“起来”;表动补关系时,意为刚才忘记了,现在记起来了,重读“想”,“起来”读轻。
“复印材料、出租汽车、预约日期、出土文物、研究方法”也是类似的情况,这几个短语内部结构层次只有一种,但两个结构成分的关系却有两种:偏正和动宾,从而该结构有了多义。偏正结构中修饰成分常常重读于被修饰成分,原因是相对于被修饰成分来说修饰成分可被替换性强,相对来说新信息度大于被修饰成分。动宾结构中,宾语末字常常为语法重音,语音上宾语成分就常常重于动词成分。以“复印材料”为例,表示复印的材料,为偏正结构时,“复印”常常相对重读;表示复印材料这种行为动作,为动宾结构时,“材料”常常相对重读。实际口语中重音的区别并不明显,但不等于说两种重音的对立不存在。事实上,重音在这种情况下是潜在的,一旦交际需要表达明确而具体的意义时,说话人就会自觉地运用不同的重音,重音对多义的制约作用也就自然体现出来。下面的专论中关于“V双+N双”多义和语音的关系问题我们会有详细的研究。
(二)重音可以分化组合层次相同、结构关系相同的多义结构
例如:
他唱得’好。
他’唱得好。
“唱得好”结构内部是补充关系。但“好”作为补语,性质并不一样,可以是“唱”的情态补语,也可以是“唱”的可能补语。重读“好”时,意为他唱得非常棒,强调焦点是补语“好”,是对唱得怎么样的一种评价或描写;当重读“唱”时,意为唱好这个行为动作有可能实现。
(三)强调重音位置不同体现出不同的语义重心,从而分化多义结构
句重音一般分为自然重音(语法重音)、强调重音(逻辑重音)和对比重音(语义重音)。自然重音(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读出的重音。因为其句中位置比较固定,所以常常与分化多义无关。强调重音(逻辑重音),即说话人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常常强调某些词语。句中强调重音位置的变换不会改变句子的真实意义,它句中位置的不同往往体现了说话人的语义重心或强调的侧重点。同一句话,强调重音的变换会表现出不同的语用交际意图来,强调重音可以认为是一种广义的语用多义韵律分化手段。
如:我知道你会唱歌。
当表达我知道你会唱歌,别人不知道你会唱歌时,重音在“我”上;当表达我知道你会唱歌,你不要瞒着我了时,重音在“知道”上;当表达你会唱歌,别人会不会唱我不知道时,重音在“你”上;当表达我知道你会唱歌,你怎么说不会呢时,重音在“会”上;当表达我知道你会唱歌,会不会唱戏我不知道时,重音在“唱歌”上。
一旦交际需要表达明确而具体的强调意义时,说话人就会自觉地运用不同的重音,重音对语用多义的制约作用也就自然体现出来。
(四)对比重音位置不同体现出不同的语用焦点,从而分化多义结构
对比重音(语义重音)涉及词义的对比,出现在句中对比焦点上。该焦点以本小句的其余部分为背景,又以上下文或共享知识中(尤其是听话人预设中)存在的对象为背景,句法上常常以“对举”这样的平行结构作为标记,语音上的标记就是句内对比焦点上的对比重音。有些学者认为对比重音就是强调重音的一种。
无对比重音句子的意义一般由自然重音主导,但句子中出现对比重音,或者不同句内位置出现不同的对比重音,句子的语用焦点就会发生变化,试比较:
衣服我们都买了,裤子我们一条不要。(强调所有衣服都买了)
衣服我们都买了,他们就谁都没买。(强调我们所有人都买了)
副词“都”表总括时,在它前面出现两项可被总括的复数性成分,如果没有特定的上下文或共享知识中(尤其是听话人预设中)存在的对象为背景,就会出现“都”的总括对象不明或同时总括两个对象的情况。对于例句中两个可被总括的“衣服”和“我们”,“衣服我们都买了,裤子我们一条不要”这样形式上的对举句,在特定词语对比的语用背景下,重音落在“衣服”上,“都”就主要偏指总括“衣服”;“衣服我们都买了,他们就谁都没买”这样形式上的对举句,在特定词语对比的语用背景下,重音落在“我们”上,“都”就主要偏指总括“我们”。下面的专论中关于“都”字总括多义和语音的关系问题我们会有详细的研究。
轻重音之所以能起到分化多义的作用,是在于重音能显示语义的焦点和倾向。无论是语法重音、逻辑重音还是对比重音,重音的位置体现了说话人的语义重心或强调的侧重点。
重音的声学表征整体来说是能量上的大小对比,最为突出的是通过音域的调节来表现。重音特征往往会使高调更高,低调更低,声调特征得到放大,调型更清晰。音域得到扩展,必定伴随时长和能量的增加,形成具备一定响度的重音听感。重音特征可以独立分化多义,因其复杂的声学表征,可能会有伴随性的其他声学特征在分化多义结构时共同发挥作用。
韵律特征之间的相互制约对多义分化产生较大影响。比如重音和停延、重音和语气、语调在分化多义的过程中如何配置起作用?韵律分化不同类型的多义结构时,哪一种声学表征占主导作用,哪些是伴随性特征?这些多义结构的韵律特征分化机制将是我们的研究方向。鉴于重音在表达语义重点、传达话语的信息焦点、揭示话语层次中的作用,我们在以下的多义的实验语音学的研究当中,也着重参考重音这个声学参数。
在具体的重音和音强的数据提取和计算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幅度积(undulatings cale)的概念,幅度积是由石锋教授专门针对汉语轻声提出来的语音参数。幅度积是所选音段内各采样点幅度的总和,其综合了音强和音长两个物理参量,可以理解为一段时间内语音的总能量。音量比是幅度积的量化指标,即语句中各字音的相对音量的动态变化形成的分布模式。音量比数据可以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发音人、不同语气和口气类型的语句放置在同一空间中对照比较,在可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具有可统计性,使语调研究进入量化分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