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为将农民从贫困中解放出来——追记“太行山的儿子”李保国(马爱平)

太行山的4月,草正绿,花刚开,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天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仿佛悲泣的母亲在哀悼着自己的儿子。

岗底村漫山遍野的苹果花开了。每年到了疏花疏果的关键时期,这里都会出现李保国的身影。如今,苹果花依旧绽放,唯独不见故人来。

葫芦峪矮化密植核桃林绿了,如今的叶子格外俊俏,如同打了胜仗的士兵等待将军的夸奖,却再也等不来培养它们成材的那个人了。

李保国,走了。

“太行山的儿子”走了

2016年4月10日,河北农业科技人员的朋友圈被一则悲痛的消息刷屏—当天凌晨4时,58岁的“老山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突发心脏病,离去了。

“我脑海浮现的都是您的身影,我最最尊敬的导师安息吧,虽然我内心有满满的不舍,但您终于可以休息了,以这种我们难以接受的方式!”这是李保国的博士生孙萌在朋友圈发的文,她一次次从梦中惊醒,以为老师的离去只是一场噩梦。

噩耗来临之前,一切都一如往常。

2016年4月8日晚9时,在李保国所带的研究生的微信群“桃李之家”里,“老山人”(李保国的微信名)回复道:“娇娇的树是一年生枝条上的大绿浮尘子产卵造成的冻害。”娇娇是他带的研究生,没想到,这是他给学生们发来的最后一条信息。

2016年4月9日晚9时,李保国跟南和县“中国树莓谷”产业园负责人周岱燕电话沟通建树莓采摘园的事情。没想到,这是他打的最后一通电话。

2016年4月9日,周六,李保国上午验收科技项目,下午参加果树节水灌溉项目会议。“下周一、周二给本科生上课,周三去青龙,周四去滦县……”他向同是河北农业大学老师的妻子、他的好帮手郭素萍交代道。没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细数自己的行程安排。

“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是我顾不上你们,对不起。”李保国曾这样对家人表达愧疚之情。

像父亲一样的“老头”(李保国的学生们对他的昵称)走了。孙萌每天要在“网祭李保国教授”(河北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制作的H5专题页面)上哀悼导师。李保国走后一周,有286 419人在网页上点亮烛光,为他送行。

浆水村的村民不知如何在网上点亮烛光。2016年4月12日,他们早早从家里出发,赶了300多千米的路,来参加在保定殡仪馆举行的李保国遗体告别仪式。“山里交通不便,能上高速、出远门的车都来了,大家拼了命也要挤上车。”这一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农民有2000多人。

更多的农民,在临城县、内丘县、平山县、阜平县、唐县等地,自发设置灵堂为李保国守灵。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从全国各地赶来的60多名李保国的硕士生、博士生,齐齐跪倒在“老头”的遗体前痛哭,送他最后一程。

2016年4月12日,河北省委追授李保国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农民不会忘记

2016年4月11日,内丘县岗底村村民活动中心哀乐低回。600多名村民红着眼睛,低声抽泣,缅怀李保国。

1996年,岗底村被暴雨“洗劫”,科技救灾团成员李保国从那时起就与岗底村结缘。李保国创立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把它印成“明白纸”,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种植苹果。岗底村如今已成了太行山上的富裕村,“富岗”苹果年产量超过1亿公斤,7万多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粮屯里、腰包里,都渗透着您的心血和汗水;您给了村民‘金刚钻’,为岗底人技术服务八百里太行,吃上了科技饭;您一生惦记的是岗底人,唯独没有您自己。”李保国的好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扎根岗底村20年种果树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吴刚移了太行一棵树,种在月宫桂树旁。天上的三天,人间的三年。为了天上那棵树,请走了保国,可苦了太行,愁了富岗……”杨双牛只能以这样的诗安慰自己悲痛的内心。

“兄弟,我要给你树一座丰碑,建一个纪念馆。”刘海涛也难掩悲伤。2007年,事业有成的刘海涛拿出了2亿元的身家,希望改造葫芦峪荒山、造福家乡,却因缺乏技术看不到希望。李保国帮他重新规划,建议拔掉实生苗,购买优良品种,进行科学管理,最终把“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如今,昔日的荒山建起了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成了太行山的“金腰带”。

想念他的农民还有很多。

李保国把农民当兄弟,农民也敬他爱他。王风琴在岗底村负责为他做饭:“李老师最爱喝我熬的小米粥,真想再看着他开心地喝粥。”“李老师啥时候来俺们村啊?”李保国离去后,一些尚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一遍遍拨打着电话。

做“太行新愚公”

“李老师的工作足迹遍布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的山区及衡水、沧州、廊坊的部分平原地区。”跟随李保国工作了20多年的助手、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齐国辉说。

30年前的“太行山道路”[2]激励了他,也哺育了他,他传承了这样的精神,做“太行新愚公”,把论文和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人民的心中。几十年来,他完成山区开发研究28项,推广实用技术36项;举办培训班800余次,培训9万余人;建立了板栗集约栽培、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知名品牌……

李保国的一生仅有58个年头。他一辈子就想“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他做到了。

李保国(中)在相关企业指导核桃加工(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供图)

曾经有人走访乡村,问果农:“技术专家你们认识谁?”从涉县到赞皇县,20多个村子,回答几乎都一样:“李保国。”

李保国就是有这么大的名气,而这背后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付出。

在他手机里,有900多个电话号码,农民占到了三分之一。“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是农民打电话,就马上解答;如果电话里不能解决,就到现场去,从不图回报。”齐国辉说。

稀疏的头发打着卷儿,皱巴巴的裤腿沾满泥,他总是一身农民下地的打扮。

“不管有多大能耐,农民不认可,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走在田埂上,无论是谁家的果园种植不规范,“兄弟,这样种不对啊”,他就开始讲解。岗底村200多户农民,谁家有多少果树,他比村民还清楚。

“2003年春节后,我跟随老师在岗底村实习,村里下过大雨,生活用水都得从山下养猪场提上来,天很冷,晚上不敢脱衣服睡,但老师毫不退缩,我们就跟着坚持下来了。”李保国的博士生、科研助手张雪梅回忆道。

爱学生如子女

在李保国的心里,与农民同等重要的,还有学生。

“从工作到生活,从交学费到帮买房,我们这些学生的大小事情都得到老师的关心。他不仅是导师、是朋友,更像是我们的父亲。”张雪梅说。

李保国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9门课程,超额完成了教学工作。“不管在哪儿,只要学生有课,老师都会赶回来。白天要上山下地,老师晚上才有时间修改论文,每天都工作到凌晨。2016年1月14日,老师是凌晨4点36分给我发的邮件。没日没夜地工作,老师的身体严重透支了。”孙萌说。

2016年4月10日6点48分,李保国的弟子群里出现一条消息:“各位师弟师妹,李老师凌晨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了。”

“我立刻给大师姐打电话,听到她的哭声,知道是真的了,可还是不禁要问:怎么可能呢?我感到四肢无力,两手发抖,一边哭一边给师兄弟打电话,好多人都开始拼命往保定赶,可是再也赶不上了。那天,大部分弟子都赶到了老师家,大家抱头痛哭,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孙萌说,除了在国外的弟子,李保国的60多个硕士、博士研究生全都回来了,为他们心中像父亲一样的导师奔丧。

李保国的儿子李东齐说,一年到头都见不到父亲几面—他太忙了。“来不及孝顺父亲,父亲就匆忙地走了,感觉像做梦一样,已是阴阳两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保国把光和热全数给了乡亲和学生。

“你的爱完美无瑕”

李保国的“档期”总是满的。

“老师开展的核桃春季枝接试验,从成活率0到现在的85%以上,从核桃平均亩产50斤到现在的400斤以上,从稀植大冠到现在的矮化密植,掀起了核桃产业的一场革命。”张雪梅说。

李保国(右三)在农村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民修剪核桃树(谷占元 摄)

这些年,李保国“泡”过的地方都发生了巨变。

邢台市前南峪村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内丘县岗底村从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变成了3.1万元;临城县凤凰岭的“乱石岗”变成了山清水秀的“花果山”……

然而,在长期的高负荷工作下,李保国还要自己开车四处奔波,身体健康告急。2007年,他被查出患有心脏病。“我这个岁数,心脏病不好治,没什么可害怕的,我觉得跑一跑更舒服。”他说。

“保国有心脏病,一爬高就容易憋气,嘴唇发紫,你别看他上山下岭的,一回家,连上楼的劲儿都没有,包都拎不动。”妻子郭素萍心疼他,却拗不过他。

2016年3月3日,平山,指导红树莓种植;3月4日,石家庄,参加学术讨论;3月5日,唐县,帮村民修剪核桃;3月6日,保定—沧州—徐州—保定,一天之内在3个地方奔波;4月2日,邢台—前南峪;4月3日,邢台—南和;4月4日,邢台—保定……

在生命最后的两个月里,李保国干得多,却反常地吃得少。那段时间瘦了10多斤的他,每日仅能咽下咸菜和馒头,沾不得荤腥—不堪重负的身体,其实已经一遍遍敲响了警钟。

有人问,“你跟农民不沾亲带故,不图麸子白面,为什么这么拼命?”

“我见不得穷。”他说,“我是科技工作者,要考虑怎么把农民从贫困中解放出来。”他为了这样一个质朴的愿望,奉献了一生。

“天之大,你的爱完美无瑕。”这是李保国的农民兄弟、学生、家人对他发出的心声。

>采访手记

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年仅58岁。

听到这个沉痛的消息,我第一时间奔赴李保国工作和奋斗过的热土,采访他的事迹。因为他的亲友太过悲痛,采访几乎难以进行。这次采访、写作的过程,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李保国的一生仅有58个年头,完成的工作量却超乎常人。

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或许,就是那份对太行山热土深沉的爱吧。

他爱农民如兄弟,他爱学生如子女,他爱事业如生命。

未开发治理的大山,未完成的红树莓事业,未脱贫的农民,未毕业的研究生,未长大的小孙子……这些是他这辈子最牵挂的,纵然有千般不舍,他还是撒手而去了。

弟子要学着独立,农民兄弟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同事们要矢志不渝完成他的遗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保国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质重于泰山。

在李保国身上,有着把责任扛在肩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全部心血的忠诚品格;饱含让山岭都绿起来、让乡亲们都富起来的为民情怀;富有大胆探索、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的创新意识;拥有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巍巍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心中的务实作风;持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命干劲;蕴含淡泊名利、坦荡无私的人格风范。

李保国,是党的儿子,是人民的儿子,是太行山的儿子。

关慧明

关慧明在示范基地为农民讲解补光技术(张日高 摄)

● 达斡尔族,推广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科技特派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蔬菜专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万亩。研发的GC16系列生态制剂为我国绿色病虫防治做出了贡献。提出的冷凉蔬菜发展战略被科技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项目。他提出的结合理论与实践、带领农民致富的新模式被称为“关慧明模式”,由科技部在全国组织宣讲。

● 2019年10月,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