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有范儿:科技特派员在行动
- 科技日报社
- 4894字
- 2021-03-31 12:01:16
叩头拜佛不如弯腰求土——记蔬菜产业杰出人物关慧明(张景阳)
2019年8月,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在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召开了全国蔬菜智能化精细生产技术与装备现场演示会。站内智能温控室里升降式、旋转式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床上长着一畦畦青葱碧绿的菜秧;大片格状的科技示范田里,甘蓝、洋葱、胡萝卜、西蓝花(俗称西兰花)、架豆角等蔬菜各显风采,与会者都惊叹:这里太美了,简直是一片神奇的蔬菜天堂!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方智远院士的支持下,关慧明成立了这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他热爱蔬菜事业,蔬菜也给了这位进取者丰厚的回报。凭借30多年的实践探索,关慧明和他的团队先后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3个、国家级科研成果2项、发明专利5项。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他获得了多项荣誉:自治区深入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自治区劳模、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自治区十佳科技特派员、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两次授予他“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
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地区蹲点服务
光环与荣誉的背后,是无数的艰辛与汗水。
1985年,由于体制的原因,科技人员和农村经济之间没有紧密的责任关系,他们下乡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所以科研和生产严重脱节,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写写论文、评个职称。
“大学生决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无所作为。特别是面对农民一次次的电话、蔬菜大棚里一个个解决不了的难题,我想:叩头拜佛,不如弯腰求土。”20世纪90年代初,在“科技兴农”的热潮中,关慧明主动请缨到内蒙古清水河县杨家窑乡条件最艰苦的高家山村蹲点服务,向村民推广丰产沟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手把手教农民利用新技术种马铃薯和玉米。
收获的季节,关慧明的技术取得了实效:100多亩丰产沟马铃薯亩产6000多斤,200多亩旱地覆膜玉米亩产1400多斤。从未见过一亩地能产出这么多粮食的农民感叹道:“科学种田真让咱开了眼界!”
正当关慧明欣慰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农村派上用场时,行政事业单位办实体的浪潮波及了他所在的单位(时称乌兰察布市科委)。有关负责人建议关慧明到机关办的实体当管理员,为单位创收。但对关慧明来说,离开了农民,无异于鱼离开了水。他态度坚决:宁愿不要工资,吃清水煮白菜,也要下乡为农民服务。
关慧明深知,那一户户渴盼依靠科技脱贫的村民是多么需要他。离开了单位,没了工资,更没了组织的支持,但他并未动摇初心,决定从一名个体农业科技推广者重新做起。他对自己的技术有底气,要给这些技术找到用武之地。
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罗家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57户人家,家家靠种几亩薄田度日。关慧明到村里走访后,发现村边有一条浅浅的河,河的两岸是乱石滩,填平以后可以利用河水种菜。征得同意后,他带着几户村民到村外拉来泥土铺在石滩上,不到半年时间,就在河边建起了4栋半亩大小的大棚温室,温室里种有黄瓜、西红柿、茄子、青椒等,一栋温室当年就实现收入4700元。
增收的故事最有号召力。第二年,罗家村全村大棚温室发展到了43栋,村民刘三毛一家就建了3栋,年收入1.2万元。1994—1996年,全村建大棚温室的20多户贫困户靠种菜盖起了新房,有10户人家买了摩托车和小四轮。
“大棚丰收了,我特别高兴。”关慧明说。
关慧明(右一)在设施大棚内查看出苗情况(张日高 摄)
每年组织抢救受损蔬菜作物10余万亩
2003年,乌兰察布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关慧明成了首批科特派之一。他善于开拓、勇于担当,率先在乌兰察布引进黄皮洋葱新品种,摸索出一整套适用于当地的洋葱栽培技术,使数万亩洋葱实现亩产万斤以上。
关慧明从外地引进金瓜、甘蓝、礼品西瓜等蔬果在全市推广种植。在温室建设方面,他研发推广了温室前屋面46度角的新型设计,将温室温度提高了10℃,在冬季,即使不加温,温室依靠阳光仍可种植各类蔬果。
除了在农业设施上的创新,在治疗病虫害方面,关慧明也有一双“妙手”。他研发的3个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配方具有无毒、无公害、灭虫效果好的特性。2000年,内蒙古正丰公司种植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幼苗发生了“斑潜蝇”虫害。这种虫子潜伏在作物的叶肉里,很难防治,国内多名专家、博士“会诊”,尝试采用多种农药防治,均无效果。关慧明得知后,带去研发的农药制剂,喷施后彻底消灭了“斑潜蝇”虫害。
2000年,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马莲渠乡霸王河村400多栋温室里的黄瓜秧突然打蔫泛黄,有着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菜农们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当时在该村蹲点的干部拉上关慧明奔赴现场,查找原因。在确定是“斑潜蝇”虫害后,关慧明组织科技人员连夜加工了400份药物制剂,送到菜农手上。一周后,奄奄一息的瓜秧重获新生,又昂起了头,身姿挺拔。
2008年,江西等多省的蔬菜作物发生大面积虫灾。关慧明通过科技部把自己的发明成果无偿提供给虫灾地区,使虫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09年年初,关慧明作为国家科技部专家组成员,深入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指导,帮助灾民恢复农业生产,他向灾民赠送的新型农药制剂受到农民的好评。
每年关慧明团队组织抢救的因重大自然灾害及多种病虫害而造成损失的蔬菜作物达10余万亩,每亩为种植户挽回损失千元以上。
足迹遍布上千个冷凉蔬菜生产基地
从1985年起,30多个寒暑春秋,关慧明坚守在乡村,矢志不渝地在基层搞科技服务。乌兰察布上万栋大棚温室,几乎每一栋都留有他的身影;上千个冷凉蔬菜生产基地,几乎每一亩都印有他的足迹。
成千上万的菜农在他的帮助下,走上了致富路;成百上千的蔬菜种植专业户在他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种植模式、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迈上了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国内有些省(区、市)的菜农们也慕名前来学习先进的种菜技术,或是邀请他去给蔬菜诊治各种“疑难病症”。
关慧明(左二)在大棚内讲解作物叶面祛除病虫害的相关知识(张日高 摄)
关慧明还担任了乌兰察布市科技特派员联合会会长。该联合会每年都要到各旗的县市区举办蔬菜适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门类翔实。冬春时节的培训内容包括土壤选择、品种引进、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贮藏销售等。每期培训结束后,学员们都感到“过瘾”“满意”。夏秋时节的培训则主要针对蔬菜的管理、收获等,在田间地头举办的培训仿佛是农民的“及时雨”,让他们十分“解渴”。
有些农民技术员和蔬菜产业户时常带着患“疑难病症”的菜苗或手机里的照片,登门找关慧明“诊断”,无论多忙,关慧明都会放下手上的活,耐心予以解答,让他们满意而归。现在,乌兰察布全市11个旗县市区都建立了服务示范基地,由科技特派员提供跟踪服务。
与此同时,乌兰察布市科技特派员联合会还通过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公益热线“12396”信息平台开展专家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服务。经过多年的技术服务,全市国产良种仅甘蓝一项的推广面积就达14万亩,每亩纯增收1000多元;病虫害生态制剂防治技术推广面积40多万亩,每亩减少损失500多元。全市20万户菜农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户均年增收1600多元。
关慧明的适用技术课从乌兰察布市的乡村开始,传授到鄂尔多斯、通辽、呼伦贝尔、兴安盟等自治区内的地区,再传授到自治区外的北京、天津、河北、陕西、甘肃、广西等地。受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我国召开的发展中国家科技论坛邀请,他做了题为“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之路”的发言,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他也因为科技推广贡献突出,两次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授予“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
技术来自农民,必须还给农民
黄土地也懂得“知遇之恩”。关慧明把根扎在沃土,沃土回报了他一片深情:冷凉蔬菜产业发展起来了。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十八台镇梅力盖图村年降水量300多毫米、年无霜期85天,因气候条件限制,粮食作物不能正常成熟。这里的农民世世代代一年四季只种土豆,没种过别的菜。关慧明为他们开发了冷凉资源,帮助他们种植适合此处的冷凉蔬菜。
2000年,在村支书宋和的支持下,关慧明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生长期为70天的蔬菜新品种“中甘11”甘蓝。该村夏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在这里种植的甘蓝具有包裹紧、味脆甜、绿色环保等优良特性。
一位南方客商原来每年都要到河北省的张北县种植西兰花,但是由于夏季偏热,有的西兰花未到收获期就提前冒芽,出现“满天星”似的黄点,严重影响了品质和产量。
关慧明听说了这个消息,想到夏天梅力盖图村的最高气温不超过28℃,如果将南方客商引荐到梅力盖图村,岂不是农民增收、商家获利,能做到“双赢”?他向卓资县的领导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说干就干。于是,梅力盖图村利用机电井灌溉,建起了8000亩西兰花蔬菜种植基地,并配套建了冷藏加工厂,解决了蔬菜保存的问题。
经过卓资等旗县市区多年推广蔬菜种植技术的成功实践,关慧明在全国提出了“开发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业内专家们的高度赞赏,被确定为新的重大科学研究领域,还被看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
科技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和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对冷凉生态项目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将其列入乌兰察布市“十二五”规划,专门成立了由市长牵头的冷凉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乌兰察布建立了全国首家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牵头的专家团队常年在站内进行试验示范和科研攻关。200多亩的试验示范田每年引进蔬菜、瓜果、杂粮杂豆共300多个新品种。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在政策、人才、资金、项目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使院士工作站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年底,院士工作站的专家团队取得了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特别是团队培育的“中甘”蔬菜新品种,在乌兰察布以及全国的冷凉地区推广,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采用新技术规程种植的甘蓝,创造了亩产超万斤的国内最高单产记录。团队选育的胡萝卜杂交品种,其品质和产量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针对世界性病虫害防治难题开展的科研攻关,更是达到了高效、快速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这项用生态制剂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在云南省进行了产业化推广。
“我觉得农业给了我生命,农民给了我生命。这个世界上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事儿就是农民种地的事儿,这事儿比天都大。”纵观30多年的技术推广之路,从提高大田作物产量到建设发展设施农业,从研发绿色防控制剂到新品种蔬菜培育上市,关慧明做了很多让无数农民从中受益的事情。
这是乌兰察布农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30余年,也是关慧明不断学习的30余年,他说自己并没有做什么,是农民、农业、农村让他学到了技术。“我的技术来自农民,所以我必须把技术还给农民。”
在冷凉蔬菜科研成果转化的推动下,乌兰察布市建成了标准化冷凉蔬菜基地并逐年递增,2019年发展到了50万亩,纯增经济效益达20多亿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源于乌兰察布的冷凉蔬菜现已拓展推广到我国东北、西南的一些冷凉地区,并且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采访手记
在几十年的科研和科技种田生涯中,关慧明说的很少,做的很多。数不尽的荣誉傍身,但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技术和荣誉都来自农民。他说自己最应该做的就是将技术还给土地、还给农民。
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禀赋相对较差的地区,贫困县多、产业发展难。在乌兰察布发展最为艰苦的年代,原本可以顺利进入省级科研院所的关慧明主动申请留在了这里,这种情怀令人钦佩。
如今的关慧明已临近退休,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如今已满头白发,唯一不变的,是他的那份情怀。他说,退休只是个时间节点,他不会因为退休而停止一生的事业,只要还有力气工作,农田将永远是他的战场。
作为技术服务人员,科技特派员要做好工作,首先要有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情怀。可喜的是,全国各地有无数个像关慧明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在默默服务、无私奉献,正是他们,为新时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苏海兰
苏海兰在基地查看七叶一枝花的生长情况(苏海兰 供图)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农艺师,主要从事中药材资源与栽培应用研究工作。
● 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中药七叶一枝花种植标准化项目分课题等60多个项目,在七叶一枝花、仙草和麦冬等中药材的种苗繁育和种植方面取得技术进展。
● 2017年被列入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典型案例。2019年10月,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并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作为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