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童年的秘密(2)
- 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
- (意)蒙台梭利
- 8767字
- 2020-11-03 10:13:25
蒙台梭利教育箴言
儿童会被外界事物所表现的形状、色彩和声音强烈地吸引住,通过感官汲取印象的需求显得如饥似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性是自发的,这种自发最需要得到成人的尊重和帮助。
儿童与成人的冲突
孩子的心态和成人的心态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孩子和成人都不进行心态调整,那么他们基本上不可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一个缺乏知识素养的家庭妇女可能会对影响她的孩子大吼大叫、连打带骂,但事后又会亲昵地抚摸和热情地亲吻孩子,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愧疚和对孩子深深的爱。而有一定文化教养的母亲在这方面的表现则要好一些,她们会对儿童表现出爱、付出、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然而,这些有文化素养的女性比那些没有文化的妇女更急于摆脱孩子的纠缠。她们往往喜欢将孩子丢给保姆,让保姆包办孩子的衣食住行。而且,她们对保姆的态度非常和善甚至带有些恭敬。这其实是一种不明确地暗示,即使不告诉保姆应该怎样,保姆也应该明白,要让缠人的孩子远离主人的视线。
保护自己的财产免受侵犯几乎成了自然的法则。在某些民族,这种倾向可能很极端、很强烈。人的潜意识里隐藏着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而且,这种本能还表现在成人对安宁环境和财产的保护。儿童是单纯无知的,尽管大人们付出了努力,儿童对大人们的侵犯并没有完全被制止。父母的爱和儿童的纯正无邪之间的这种争斗是无意识的。
成人会理所当然地说:“孩子不能乱跑,应该多在房子里安静地休息和学习。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空气。”或者由家长带着。那些懒惰的家长对付孩子的方法更简单,他们直接命令孩子上床休息。
在让孩子睡觉这一点上,父母们似乎达成了共识,没有人会举棋不定。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高兴地说他们的孩子天一黑就睡觉。这不为别的,因为孩子睡觉了,这样他们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了。
为适应成长中的儿童的需要,成人必须放弃其行为方式的优势,学会等候孩子,尝试去适应孩子。适应幼崽的需要是较高等动物的一种本能。如成年象群往往能主动放慢步伐适应小象的脚步,当小象因疲劳停止行走时,成年象群也会停止行走,等待小象恢复体力后再次行走。
在世界各种不同地域的文化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类似于动物的这种对儿童的本能的照顾行为。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父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在散步的时候,都会任由孩子率性而为。只要孩子愿意,就可以围着他的腿转,可以与他做游戏。孩子的任何行为,在排除了危险性的情况下,做父母的都应该主动适应。
有一天,我在公园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父亲正带着不足两岁的儿子散步,孩子用自己的手臂抱着父亲的腿,而父亲则一动不动地让孩子围着腿转。当孩子累了的时候,他们就坐在路边休息,然后继续散步。孩子的父亲没有丝毫不耐烦,他仅仅是作为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儿子在散步。靠两条腿前进必须学会维持平衡。而这种散步的方式对于正处在学习协调动作的儿童是最自然的过渡、最理想的方法。
儿童和成人的冲突产生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其中有一些问题显而易见与他们的相互关系有关。成人有一个复杂的和强烈的使命要完成,而且他发现他自己必须这样去做。但要成人终止他自己的工作而去适应儿童的节奏和精神视野,这对他来讲已变得更为困难。另一些问题是,日益复杂和紧张的成人环境越来越与儿童不相协调。我们可以设想一种简朴和平静的自然生活,儿童在那里可以找到一个自然的庇护所。儿童看到成人以缓慢的节奏从事简单的工作,他的周围就是家畜和他可以随意触摸的其他东西。他可以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必害怕遭到反对。当他感到疲倦时,他就躺在树荫下睡着了。
但是,文明慢慢地把自然环境从儿童那里收了回去。所有一切都控制太严,范围太窄,障碍太多,节奏太快。不仅节奏加快的成人生活是儿童的障碍,而且机器的出现像旋风一样刮走了儿童的庇护所。于是,儿童不能主动地生活。对儿童的照料主要是防止他在外部世界中遭到危险,这种危险正在他周围增加。现在,儿童就像一个避难者,孤立无助并受到奴役。没有一个人想为他的生活创设一个舒适适宜的环境,也没有一个人考虑他的工作和活动的需要。
其实,我们应该为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环境做出以下要求:
(1)自由的环境。儿童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将自己的需要完全地展现出来,成人的责任是辨认儿童自由展现出的状态,发现需求,给予帮助。儿童在组织的情况下无法显示自己的自然状态,成人也就无法发现儿童需要什么,所以也就无法帮助儿童。儿童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无法完成自己的内在建构工作。
(2)一个有结构和秩序的环境。儿童需要丰富的物质环境,而这些物质环境是有类别和数量的,我们必须将这些物品按照类别呈现在儿童的面前,才能为儿童提供选择的条件。如果我们将这些物品一股脑儿堆在一起,或者装在一个容器里,孩子就无法按照自己当下的意志来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也无法形成物体类别的概念。所以在儿童的环境里,所有的物品都要有秩序地分类摆放,按照人类精神所需要的内容进行组合和构造。
(3)真实与自然。儿童要通过对世界中真实物体的探索获得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这就需要我们提供完全自然和真实的物体供孩子探索。如果提供的物品是假的,孩子获得的概念也是不自然的,就无法用到将来的个人实践中去。
(4)美与氛围。儿童需要美的熏陶,在美的环境下生活的儿童会发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当他生活环境中的审美不符合他要求的时候,他就会创造美。人类只有具备了审美需求,才能保护美好的环境,使人类的生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而美和文化不只是艺术品和文化产品,更是一种能够被儿童吸收的美和文化的氛围,这一切都是成人能够为儿童提供的。
蒙台梭利教育箴言
儿童一旦能够独立行动,他们和成人之间的冲突也就开始了。当然,没有谁能够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完全征服儿童更是毫无可能。所以大人应与儿童尽量和平共处,这就需要成人站在儿童的角度上看待和思考问题。
童年的心灵创伤影响一生
如果把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便可引起涟漪。这使我想到了心理疾病的起因。事实上,世界上很多事情的发生和变化都可以追根溯源,人的心理特征形成也是如此。一个人即使活到了耄耋之年,他的很多行为和经历也会和童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包括病态心理的形成。
童年所遭遇到挫折
很多人成年后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很大程度上都可追溯到童年时期所经历的生活,尤其是他所遭遇的挫折在其幼小心灵上留下的阴影。
很多父母会觉得这不过是危言耸听,他们认为在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他是不会将所有事情都记住的。这种想法不无道理,然而在孩子有所选择的记忆内容中,他往往更容易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意外刺激记得更牢,甚至导致病态心理的形成。
有这样一个中年人,他常常受到噩梦困扰,在梦中,总是会有一条毒蛇,或者缠绕他的双脚,或者朝他吐着红芯,穷追不舍地追赶他。他找到心理咨询师,通过详细的咨询了解到,原因居然是他7岁时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他和几个孩子一起外出割草,正当他用手左右拨开一丛茅草时,突然蹿出一条青灰色的蛇,他顿时吓得大哭,回去的那天夜里就开始发热,并患了一场病。从此,他不仅变得胆怯,而且蛇也成了他心里的一块疙瘩,总在梦中惊吓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是由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尚未成熟,人格也未得到完全独立,因此在面对外来挫折的时候,往往缺乏足够的抗拒能力,由于当时的情感体验没有得到合适的抒发,就此构成心理压力并沉淀下来,成为挥之不去的心理创伤。
心理分析家在探究心理疾病的根源时肯定要经历漫长的路程,就像寻找尼罗河源头的那些探险家一样,必须长途跋涉,越过一些大瀑布,才能到达向这条河供水的大湖的平静源头。试图探索人的心灵弱点和失败原因的那些研究人员也必须越过直接的原因,跨过已经意识到的和可以理解的原因,才能到达作为源头的平静湖泊,那就是儿童的心灵。
但是,如果我们希望沿着相反的方向旅行,如果我们对从原始社会写起的人类史感兴趣,我们也可以从童年早期的平静湖泊开始,沿着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河进行探索,河水从泉眼涌出和从高山流下,在它的困难行程中弯弯曲曲地穿过障碍和飞下深渊,除了它停顿下来使水流不再更汹涌之外,它是完全不受约束的。
心灵创伤来自于父母
童年的心灵创伤可影响一生。这个发现既让人感到痛心,同时又让人感到鼓舞,因为它与人们最普遍的认知完全不同。其实,除了儿时所受到的意外惊吓外,更多的心灵创伤则是来源于父母,有些是因为父母的忽视和冷漠,也有些是由于家庭生活的动荡不安,这些更容易让孩子成年后罹患种种疾病。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不仅源自于他的童年记忆,更受影响于他的父母。
既然如此,作为父母,如果不想让孩子成年后受到童年心理创伤的影响,那么就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重视关键期的教育,正确引导孩子的心理发展。
父母只有从小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帮助他理解一切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给予他充足的爱,为他创造一个安定、温馨、内心丰富的家庭氛围,同时小心地保护孩子,不让他在精神和感情上受到伤害,他才能最终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蒙台梭利教育箴言
目前,人们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即无论治疗身体还是心理上的疾病,都必须把患者童年的经历考虑进去。因为那些在童年时期遗留下来的疾病是最严重和最难以根除的,换种说法,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其实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确定了。因此,作为爱孩子至深的父母,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儿童具有强烈的创造性
儿童是一个真正的工作者和创造者,因为仅仅靠吃饭、睡觉无论如何是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人的。大人的工作,儿童虽然不能分担,但他们自己有自己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那就是完成对自我的塑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同样是工作者和生产者。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但成人却没有能力再去做孩子做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虽然儿童在成人创造的自然环境中工作时显得格格不入,但大人也同样不能再次进入儿童的世界。儿童的工作与成人的工作有着天壤之别,或者可以说是完全对立的。
儿童所做的工作是在儿童自身成长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无意识的创造性工作。我们可以说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好像天生就有一些必须完成的秘密使命,成人的所有力量也都来自于此。
儿童总是积极地从事工作以完成创造过程。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那就是儿童工作的环境也是那些大人正在生存并不断被改造着的环境,儿童需要在外界环境中进行真正的创造性活动,也只有通过进行一系列练习才能够真正地成长起来。
通过不断协调身体的运动并积累来自外界环境的情感体验,儿童使自己的智力得到不断发展。他们非常认真地观察成人说话的方式,并为自己能够如此说话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与此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何站立、走路甚至奔跑。儿童自然而然地遵守着成长过程中的发展计划,就像恒星—样遵循自己的运行轨道。我们凭借经验可以大致判断孩子在每—个发展阶段的身高,而孩子的真实身高也和我们预想的相差不多。儿童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生长的,因而我们了解5岁孩子和8岁孩子不同的智力发育水平,甚至可以大概地知道10岁的孩子应该长多高,智力应该发展在什么样的水平线上。
儿童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积累着生存经验,也经历着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痛苦磨难,并慢慢战胜这些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活动得到一步步的完善。不可否认,成人确实能为儿童提供或者创造—个外部环境,但儿童的完善却是通过他们自身完成的。
在儿童的世界里,儿童才是真正的主宰,成人只是“跟班”和“随从”。同样在成人的世界里,儿童自然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就是成人的子孙和依赖者。这样看来,成人和儿童其实都是王国的主宰者,只是他们主宰和统治着不同的国度。
假如我们对儿童工作的动机和方式予以研究,似乎就可以将其工作与成人的工作进行比较。但这两种工作并没有太多相同之处,因为他们的工作目的并不一致,可以说儿童和大部分成人对工作的目的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清楚明白,这个目的也不会随着他们主观愿望的改变而改变。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外部环境,生命本身是一种能量,它不断地从外部获得力量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外部世界不断地进行改造,以保持某种平衡。比如珊瑚虫靠吃海水中的微生物为生,然后分泌出石灰石,由于大量群居以及世代繁衍,就形成了珊瑚礁,再然后,它们又形成了陆地。事实上,珊瑚虫并不是为了形成陆地而开展自己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抛开陆地,对珊瑚虫和珊瑚礁直接展开研究。对于所有的生物,包括儿童来说,道理都一样。
儿童有一个明确和清晰的目标,那就是长大成人,儿童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最终就是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但是,即使我们对孩子身上的每个细胞,对他的每个工作细节都进行细致的研究,也丝毫没有发现他们有想长成大人这个最终目标。
由此不难发现,一个人行为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之间的距离是遥远的,这就意味着儿童的工作不可能直接达到最终目的,还必须要依赖外部环境的帮助。
对我们来说了解儿童工作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在工作时候并没有特定的目的,他们单纯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当孩子在不断重复地进行同一种练习时,并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的外在目标。孩子停下手中的活动也并不是因为劳累,这些完全都是因为儿童充满活力的天性所致。
这也说明儿童的工作和成人的工作有着根本区别。儿童进行活动并不追求明确的效益。他们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但却用尽全力在自己的工作上,并努力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着自己的潜能。所有外在目的和行为虽然并不一直都有重要作用,但环境和儿童内心完善之间的关系却值得注意。一个心灵纯洁的人并不沉迷于外部的繁华世界的诱惑,只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内心他只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外部世界进行合理利用。与之相对的,是另一些人,他们总是被一些外在的物质深深吸引,并且为了追求或者得到这些东西而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甚至丧失道德做出违法之事。
儿童的工作和成人的工作之间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儿童的工作没有丝毫功利性,他们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或者取得某些帮助。儿童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儿童成长的重担只能由他自己承担,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同样,儿童想要超速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任何生物都有一个预先制定好的发展计划,既不能加快也不能减慢,这是生物的特性。大自然规律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无论是加速发展还是延缓发展都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此外,儿童工作的动力也和成人有所不同。成人工作总是为了某种外在目的而发愤图强、艰苦努力甚至做出某些牺牲,比如物质、金钱方面的效益,而儿童工作动力则完全是出于自身的本能需要。
孩子的成长发展有其内在的需要,也需要有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环境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用来让孩子去征服或者去享受,而是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完善的一个媒介和一种手段。很显然,只有对孩子的内在需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提供适合发展的环境。成人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是为孩子包办一切,自然也不是让孩子在环境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如果成人不知道儿童工作的秘密,那么他们对儿童的理解也就不可能深入。成人在儿童工作过程中设置种种障碍,企图令孩子停止工作去休息,他们认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对孩子的成长应该是有帮助的。他们甚至帮孩子安排好—切,而不让孩子亲自动手。在做—件事情的时候,成人总是希望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们凭经验去帮助孩子洗手、穿衣服,抱着孩子或者干脆把孩子放到推车里走来走去,房间的整理自然更轮不到孩子亲自动手。以上的做法显然都是错误的,成人要让孩子从事他应该做的工作,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蒙台梭利教育箴言
儿童在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什么能力的,甚至连到处走动的能力都没有,但是这个弱小的生命终将成长为一个强有力的大人。如果说大人因为是经过反复磨炼而变得智慧,那也是由于他曾经是个孩子。
敏锐而热忱的观察者
儿童天生是敏锐而热忱的观察者,这是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我们所以为的孩子所观察不到的事物,实际上孩子几乎都看到了。
不少父母都会发现,在婴儿期,孩子除了睡觉和吃奶,其他时间都在好奇地东张西望,似乎身边总有看不完的新奇物件,这种不知疲倦的观望,其实正是孩子开始观察的萌芽。此后,随着他年龄的不断增长,他的观察能力会越来越强,对事物的洞察能力也逐渐敏锐起来,同时对事物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
几乎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敏锐而热忱的观察者,他们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并特别乐于模仿成人。因此,成人在这方面应当承担起一种责任。有一天,我在课堂上发现有个男孩做事不够专心,于是单独给他讲了个圣经故事,希望用故事人物的美德和精神去打动他。我十分投入地讲解故事,那个男孩的目光也随着书页的翻动而不断转移,这让我认为,男孩一直认真在听。然而读完之后,当我问起男孩对故事的感受时,他却莫名其妙地回答道:“你看,耶稣都睡着了。”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于是问他是从哪里得到这样的结论的。男孩把书翻到有耶稣像的一页,指着耶稣的脸,说:“喏,就是这个。”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我吃惊地发现,这幅耶稣讲道的图画从孩子的角度看过去,眼睛低垂,确实有点儿像睡着的样子。
由此可见,孩子观察力的敏锐和独辟蹊径,是很多大人所不具备的。实际上,从婴儿时期开始,孩子就对漂亮的物体和鲜艳的颜色感兴趣了,一岁之后,他开始对成人所不留心的小物件投入热忱的关注,用和成人截然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观察,而这些观察会为他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良好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珍惜孩子的这种能力,让环境满足他的内在需求,在敏感期内保持住这种敏锐和热忱,同时正确引导他的观察和学习能力,以促进他更好地掌握知识,得到能力。
另外,孩子的观察力与我们成人的观察力在性质上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们总是关注最微小的细节,在他们看来,大人们总是不够精确。由于我们不关注细枝末节,他们会觉得大人们总是这么迟钝和无能。时间一长,他们也许就不信任我们,就像我们有时候不信任他们一样。孩子和成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也是孩子和成人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所在。
妈妈带着15个月大的小女儿去公园玩,小女孩坐在砖块上,一直开心地笑着,并且脸上一副惊喜的表情。小女孩的面前是一个美丽的花坛,花朵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起来非常漂亮,可是这个小女孩并没有看着花,而是一直盯着地面,妈妈感觉很奇怪,疑惑地走近她,并朝小女孩看的方向看去,可是地面上什么也没有。妈妈更是奇怪了,就问道:“你到底在看什么呢?”这时候女孩转过头来很认真地说:“看,东西……动。”顺着她的小手指,妈妈看到了一只很小很小且颜色与泥土一样的昆虫,它正在努力地往前爬呢。原来引起小女孩兴趣的就是这样一个我们大人毫不在意的小昆虫。
可以说,孩子到了2岁的时候,不再对漂亮的物体和鲜艳的颜色感兴趣,而对我们周围不注意的小物体却产生了兴趣。可以说,他对不显眼的东西或者我们成人很少意识到的东西敏感了。
还有一个相似的小故事。一个差不多20个月大的小男孩,他的妈妈收藏了许多漂亮的小卡片,平时妈妈就把这些小卡片给他玩。有一天,小男孩很高兴地看着这些卡片,突然指着其中的一张喊:“嘀——嘀”,他用来表示汽车。可是妈妈一看,卡片上没有汽车啊!于是妈妈就说:“卡片上没有汽车啊!”他看了看妈妈,然后挑出一张卡片得意地说:“汽车在这里。”妈妈一看,卡片中间画了一个肩上扛着枪的猎人,旁边还有一条猎狗,在卡片的小角里可以看到一座小屋子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这条小路的尽头有一个几乎看不到的小黑点儿。小男孩指着那个小黑点儿高兴地叫道:“嘀——嘀”。真是难以想象,按照大人们的眼光肯定注意不到这会是一辆车。但是就是这个小黑点,引起了小孩子的注意,所以他觉得有必要指给妈妈看。
当时妈妈想,这个孩子也许还没有注意到卡片上那些漂亮的图案,于是她就挑选出一张画有长颈鹿的卡片,对他说:“你看这个漂亮的小动物!”小男孩很不高兴地说:“长颈鹿,见过。”
在孩子快2岁的时候,大自然会引导他们的智慧,把孩子的天性发挥出来,使他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进步,直到他充分理解周围环境中的东西。
需要父母注意的是,尽管孩子在敏感期内的观察力和学习力能够发展迅猛,但这种细致观察和敏锐学习的能力,并非在同样的敏感期内。每一种能力的获得都有特定的敏感期,因此想要利用好孩子的敏感性,父母需要针对孩子特定的敏感性发展来为其安排教育规划,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父母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越早越好,有些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刚刚会说话,就不加选择地教这教那,这不仅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还有可能会扼杀掉他刚刚建立起的好奇心和兴趣,导致对学习产生排斥感。
明智的父母会针对孩子特定的敏感性发展来为孩子安排学习时机,比如两岁前锻炼他保持环境整洁,并掌握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五岁前多引导孩子观察、体验,发展他的感觉系统,帮他更好地适应环境等。
其次,尽管作为一个敏锐而又充满热情的观察者,孩子会对刚接触的所有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喜欢父母为他安排的所有事,因此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关注点,并加以正确引导。
最后,要体察孩子的感受,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或掌握更多技能,往往急于向他灌输学习内容,这种做法往往会事与愿违。我们常会发现孩子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或突然哭泣,其实这种现象有时可能正是由于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他对某种杂乱无章的安排表示反抗,此时父母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蒙台梭利教育箴言
通过对所有事物的敏锐观察和学习,孩子的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同时学会了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就像一束能够照亮他内心的光芒,或源源不断提供能量的电池一样。这样的敏感性,让孩子以一种独特的、强烈的方式来对待外界事物,进而对一切充满热忱和活力,并能轻松掌握每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