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帆船史
  • 杨槱
  • 6899字
  • 2021-04-04 07:20:00

第一节 地中海地区

这个地区包括世界文明最早出现的尼罗(Nile)河流域和底格里斯(Tigris)河—幼发拉底(Euphrates)河的两河流域,即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那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但每年洪水泛滥,而水退后又土地干旱,这促使人们修筑堤坝和灌溉系统,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美索不达米亚虽然创造了苏美尔和巴比伦文化,并有洪水方舟的传说,后来亚述(Assyria)和波斯(Persia)征服了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但是当时船舶的遗迹极少留存。

通过埃及古代法老坟墓中的壁雕和墓中的一些文物,使我们对当时的船舶、水运和海上军事行动等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爱琴海诸岛,特别是克里特(Crete)岛,地中海东端的腓尼基人和后来地中海北岸的希腊人、罗马人等对该地区船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

一、埃及船

在约公元前3100年的一只古埃及陶器上绘有帆船,帆在船的前部,因此它仅能顺风航行。我们知道尼罗河上,一年间的大部分时间刮北风;驾船可张帆顺风逆流而上,回程则落帆顺流而下,并可用划桨、撑篙等办法控制航向。

由于当地缺少木材,早期的埃及人用纸莎草捆扎成船。船的两端高耸,在船的前部树立双支柱的人字桅,桅顶有一横桁,上挂一面方帆。后来,约在公元前2600年,埃及人就从北方腓尼基(现黎巴嫩)输入雪松、冷杉等木材造船。在埃及古王国法老奇阿普斯(Cheops)的墓中发现了一只很大的由600块雪松木材和624件附属件组成的殉葬用船(见图2-1)。

图2-1 古埃及法老的葬船

该船长40.5米,宽7.9米,船首和船尾高耸,两舷各有5支桨,船内没有其他支撑件,船壳板用钩接方式连接,用绳索捆扎。该船虽不是一只实用的船,但可看出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造船木工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较大的在海上航行的船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船体强度不足。当海上波浪的波峰处于船的中部时,船体中部被顶起,两端下垂,船体就会断裂。埃及的船工们就用粗大的缆绳,从船首拉到船尾,中间用有叉头的木柱把缆绳撑起绷紧,以增加船体的纵向强度(见图2-2)。

图2-2 有粗大绳索支撑的古埃及船

在埃及著名的卡纳克(Karnak)古迹的神庙的浮雕上刻有公元前15世纪哈特舍普苏特(Hatshepsut)女王派遣到蓬特(Punt)的远征船队的船(见图2-3)。估计这些船的船长为25~30米,船上每舷有15名划桨手。该船的大桅已经移到船的中部,上下各有一根很长的横桁用以张帆。这帆可以转动,以适应不同的风向。船尾两舷各有一支舵桨。蓬特可能是索马里或肯尼亚的某一海港,从埃及到那里是比较远的。

图2-3 凯尔纳克神庙的浮雕

埃及船没有龙骨,也不装肋骨,但在舷边上部,从船首到船尾有一排横梁,穿过船的外壳板,以保证船的横向强度。这些横梁也是划桨手的坐凳。这时,埃及船上已普遍采用长桨代替短桨了。

该庙宇的壁雕上还有运输能力巨大的方尖塔柱的船。这些塔柱高39米,重350吨,用阿斯旺(Assuan)山区的花岗岩凿成。从尼罗河顺流而下运到卢克索(Luxor,今Karnak古迹附近)。这些船估计长约55米,宽约18.3米,构造虽很简单,没有帆装,但在当时已是非常大的船了。

古代埃及船的主要活动范围是东地中海,与叙利亚、腓尼基、克里特和希腊人进行商业贸易。如前所述,埃及船远征蓬特,它们出了红海到达非洲东海岸。为了给船队护航,埃及还造了不少战船。公元前15世纪,新王国法老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Ⅲ)率舰队入侵腓尼基的一些港口。300年后(公元前1182—公元前1151年)最后一个大法老拉美西斯三世(Ramses Ⅲ)在他的庙宇浮雕上描绘了战胜海岛上的北方人(克里特人)的情景。战船的桅顶有观察台,大方帆上有帆索把帆卷系于横桁上。战船的舷侧已装有肋骨和船首有狮头形的冲角。估计船底已有龙骨。这时埃及人可能已向他们的敌人——腓尼基人和克里特人学会了高超的造船技术。船侧上部还有较高的防护板以保护划桨手(见图2-4)。

图2-4 埃及舰队战胜海岛上的北方人

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人征服后,埃及人的海洋文化也就衰落了。

二、克里特人和腓尼基人的帆船

爱琴海克里特岛上居民的米诺斯(Minoan)文化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从新石器时代过渡到了青铜器时代。海岛居民是天生的航海者和贸易商人,他们生产陶器、宝石、印章、刀剑、精美的工艺品和酒类等,以换取其他民族生产的食品和金属。克里特人拥有庞大的商船队,并有强大的海军以保护商船贸易,消灭海盗和抗拒从海上来的敌人。实际上他们控制了东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爱琴海诸岛上有优质的造船木材,这为帆船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但是,人们对克里特船的形式和构造知之甚少。从一些陶器和印章上的绘画以及在希腊南部锡拉(Thera)岛发现的公元前1500年的一幅壁画上可以看到克里特海船的形象(见图2-5)。船上有一桅和一排桨,船首尖锐,估计在对敌船作战时可作为冲角用。

图2-5 古壁画上的克里特海船

约在公元前1450年,希腊人入侵克里特,毁灭了当地的文化。当然希腊人的这次入侵需要一支强大的船队。

腓尼基人的疆域仅是黎巴嫩山脉和地中海之间的一条狭窄地带和近海的一些岛屿。但它拥有良港,地处要冲,有利于从事贸易活动。腓尼基人善于经商贸易,在地理学、造船、航海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他们可以说是克里特人航海事业的后继者。

腓尼基人的航海贸易活动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达到鼎盛。他们以苏尔或泰尔(Tyre)和西顿(Sidon)等港(均在今黎巴嫩的贝鲁特以南)为中心,并在北非的迦太基和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的他施(Tarshish)建立基地。提尔可以说是当时最重要的贸易港。那里集中了从埃及来的麻、棉、麦和纸莎草,从西西里岛、西班牙、英国康沃尔(Cornwall)半岛和锡利(Scilly)岛来的银、锡和铁,从塞浦路斯、黎巴嫩来的雪松和其他木材,以及从希腊和小亚细亚(Asia Minor,即土耳其)来的铜和奴隶。它向外出口青铜器、玻璃器具和一种从海水软体动物体内浸出的紫色染料。这些产品在古代欧洲享有盛誉。

有关腓尼基船的记载和文物极少,但在一些古墓和古代建筑的遗迹中仍可找到一点踪迹。一般认为当时有两类商船:一类称为高拉斯(Gaulus),是较小的船只,用于爱琴海周边各港口和各岛屿,特别是与罗得(Rodhos)岛之间的贸易。另一类称为希波(Hippo),是一种较大的船。这种船也称为他施(Tarshish)船,用于航程较远的贸易运输,特别是为了获得制铜所需的锡而进行的贸易。前面已经提到Tarshish是腓尼基在西欧的一个重要的贸易基地,具体地点不明。在埃及底比斯(Thebes)的一座公元前13世纪的古墓中有这种船的描绘:船体粗短,船长和船宽之比仅为2.5,船舱较深,容积较大。全船铺有甲板,有两个舱口,舱内和甲板上都载货。船中部的桅杆上张一面方帆,上下都有横桁。船尾每舷各有一支舵桨。船的两端向上弯曲高耸。船的舷边无舷墙,但有栏杆。腓尼基人用这种船不仅在地中海各地进行贸易活动,而且驶出直布罗陀海峡北上英国(大不列颠岛),南下到加那利(Canary)群岛,也有迹象表明他们曾出红海到印度洋。那时埃及尼罗河有运河通达红海。

还有一种船是在Hippo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1914年,在黎巴嫩Sidon古港发现的一个石棺上有这种船的浮雕。这种船除了在船的中部主桅的横桁上挂一大方帆外,在船的前端还装了一根首斜桅,其上也挂了一面方帆。主桅的桅索用眼环拉紧,甲板上有一较高的舱口,还有一只小船。这已是一艘全靠风力推进的帆船了(见图2-6)。

腓尼基人也意识到,没有海军就不能保护其商船队,使其免受海盗的侵掠。于是他们建造了双排桨的划桨战船。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亚述宫殿的壁雕上有公元前7世纪双排桨战船的图像。这是一艘狭长的船,每舷有十几支桨,船首有冲角。船上有容弓箭手作战的桥楼(见图2-7)。但从西西里岛腓尼基古港莫特亚(Motya)入口处的宽度来看,古代战船是不大的。但腓尼基船已具有龙骨、首柱、尾柱、肋骨、甲板横梁,并装有甲板和较高的舱口。帆装先进,可在横风下,借风力推进。船壳和甲板用羊毛捻缝,涂以沥青,可以达到完全水密,这在当时已是非常先进的造船技术了。

图2-6 腓尼基船

图2-7 亚述双排桨战船

传说公元前7世纪,埃及法老尼科二世(Necho Ⅱ)曾组织腓尼基人环绕非洲航行。他们从红海出印度洋,沿着东非海岸南下航行。到了秋天,他们上岸播种谷物,次年收成后再航行。两年后,越过“大力神之柱”(Pillars of Hercules),即今天的直布罗陀海峡,第三年才回到埃及,航程23000公里。以腓尼基船优越的航海性能,完成这一远航有其可能性。

腓尼基是一些独立城邦的组合,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因此难以很好地组织起来,对抗强大的外来敌人的侵犯。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残暴地征服了许多腓尼基城邦。后来主要港口Tyre又恢复了其对外贸易的地位。直到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彻底地毁灭了提尔,才导致腓尼基这一海上霸主的消亡。

三、希腊船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的优秀代表,特别是在海洋文化方面。由于其国土由大海包围,特别是爱琴海上岛屿遍布,因此希腊人是天生的海员和贸易商人。腓尼基人的海上势力衰落后,希腊人是其真正的继承者。希腊人早就与腓尼基人频繁往来,并按后者的模式进行贸易、航海和造船活动(见图2-8)。以雅典人为主的希腊人在西西里、意大利、法国南部和北非都建立了贸易基地。他们还进入黑海沿岸,从那里进口大量的小麦。

古代希腊有阿耳戈(Argonaut)英雄的神话,王子伊阿宋被他的叔父,邪恶的国王强迫去海外寻求“金羊毛”。神话中对当时英雄们所用的船只有如下描述:“英雄们把山上的松树制成板材,造了一艘50桨的船。船体内外涂以沥青,船首涂上朱砂,两边再画上眼睛,使它能看得清前面的航程。”这船就是公元前6世纪希腊划桨船彭泰康泰(Penteconter)的形象(见图2-9)。它一般船长约24米,宽3米,是一艘无甲板船,但从船首至船尾有一天桥连接,以加强船的纵向强度。船上有一根桅杆,顺风航行时在桅顶的横桁上挂一面方帆,风大时则放下。船尾两舷各有一支舵桨,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著作说到,当时希腊有些贸易商人常用的不是一般圆钝的商船,而是这种较长的快速的Penteconter。他们往往攻击商船,掠夺其货物,俘虏其水手当奴隶(见图2-10)。

图2-8 雅典古港

图2-9 古希腊船

图2-10 希腊商船

至于短钝的希腊商船,可以在一只古瓶的绘画上找到。这种船有向前伸出的船首,舷墙较高。船首至船尾也有长桥相连。它张帆行驶,未见有桨。这种船较小,估计长度为14~16米,但宽度达4米多,相对来说装货并不少。

那时,希腊各城邦之间时有争战,而且东方强大的波斯帝国经常入侵地中海东部。于是希腊大力发展划桨战船,双排桨的战船出现了。同样长的船,推动力几乎增加一倍,航速加快。那时,战船的主要武器是船首处用铜皮包裹的冲角。要船身能承受冲击敌船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冲角要与坚固的龙骨连成一体,舷侧水线处也装有巨大的护木。弓箭手和投石机的操作者可用船首至船尾的天桥作为战斗平台。船上装有一根桅杆,可驶帆前进,但作战时仅用划桨推进,把帆卷到横桁上。

据古文献记载,希腊人随后又造出了更大的著名的3排桨战船(trireme)(见图2-11)。这种船除在船首下部有一向前伸出约3米的冲角外,在水线处还有另一冲角,以便在敌船受冲击破损后,再给予致命的一击。这种船有170名划桨手,连同官员和士兵共200人左右。近代有学者对3排桨战船的桨和划手座位的安排做了许多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这种船勉强可以操作,短时间冲刺航速可达7~8节(1节=1海里/小时=1.852公里/小时)。

图2-11 希腊3排桨战船

公元前480年,在爱琴海上发生了举世闻名的萨拉米斯(Salamis)海战。希腊与波斯两支当时最强的舰队对垒于萨拉米斯岛的埃莱夫西斯(Elevsis)湾。波斯的主帅是薛西斯(Xerxes),希腊的统帅是特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虽然波斯船比希腊船多,但那里航道狭窄,波斯舰队无法施展其数量上的优势。且波斯人进攻过于急促,在航道口处舰队堵塞,不能行动,成为希腊舰队的靶子。希腊船反复冲击敌船。波斯船舷侧的划桨都被破坏折断。几小时后,波斯损失了200艘船。希腊舰队大获全胜,仅损失40艘船。

在这次战役中,希腊的3排桨战船起了关键作用。据古籍记载,以后迦太基(Carthage)和罗马(Rome)都造过4~5排桨的战船。桨和划手座位的安排,至今难以想象。古籍还说,曾有16排甚至40排桨的船。这可能是某些统治者,如埃及王托勒密四世(Ptolemy Ⅳ)的想象了。从古代的雕刻和绘画中只看到最多有2排桨的战船。因此很多人认为所谓“3~5排桨船”,并不是船上有3~5排桨,而是3~5人合力划一支桨。这倒是很合理的解释。

公元前431—公元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Peloponnesos)战役,雅典人被斯巴达人击败,希腊在地中海的势力也就衰落了。

四、罗马船

公元前3世纪,罗马帝国在意大利半岛崛起。罗马人是陆上强有力的民族,但其在地中海区域的贸易和军事活动中受到迦太基的威胁。迦太基原是腓尼基人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那时已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海上大国了。

公元前269年,迦太基舰队入侵西西里岛,迫使沿海城市投降。这时有一艘迦太基大型划桨战船在意大利海岸搁浅损坏。罗马人对这艘船做了仔细的研究,并立即召集在意大利的希腊造船工人,造了100艘这样的大型战船和20艘稍小一些的战船,同时在陆地上建造台架和划桨设备,训练了大批划桨手,以便船造好时就能迅速出海作战。罗马人主要用这种大船作为战斗平台。他们在船上还装了一种长11米的长梯,梯端装有大铁钉。当这些战船与敌船接触时,会立即放下长梯,并使梯端的铁钉插入敌船甲板。身穿重甲、手持短剑的罗马勇士一拥而上,登上敌船甲板,奋勇杀敌,夺取敌船。公元前260年,第一次布匿战争时(当时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Poeni)),罗马统帅盖乌斯•杜伊利乌斯(Caius Duilius)在西西里北部海域的海战中击沉与俘获迦太基战船40艘以上,从此罗马控制了西地中海海域。公元前149年,罗马彻底摧毁了迦太基城,为它夺取地中海霸权铺平了道路(见图2-12)。

图2-12 罗马战船

公元前67年,罗马前执政者庞培(Pompey)率领500艘战船进入东地中海,成功地清除了海盗并占领了沿岸许多港口。

随后,罗马内部执政者之间发生了几次争战,特别是盖乌斯•屋大维(Gaius Octavius)和马库斯•安东尼(Marcus Antonius)于公元前31年在希腊西海岸外的一次海战。安东尼把他的主力舰队集中于希腊西部一海湾。屋大维的统帅阿格里帕(Agippa)从意大利率领舰队横渡伊奥尼亚海(Ionian Sea),在希腊阿卡纳尼亚(Akarnania)北部的海湾亚克兴(Actium)角,给安东尼以致命的一击。虽然安东尼的船较大,但行动缓慢,而阿格里帕的船虽小,但行动敏捷,操纵灵活。这些较小的战船不是直接冲击敌船,而是在较大的敌船边上,破坏其桨具,使它们不能行动。这次战役之后,地中海保持了两个半世纪的和平,罗马商船控制了海上贸易(见图2-13)。

图2-13 罗马商船

那时罗马的奥斯提亚(Ostia)古港(罗马城附近)是商业中心。该港建有许多仓库和住房,港内可停泊各种船舶200艘,并建有灯塔,引导船只进出。贸易船戈比达(Corbita)长25米,宽6~7米,可载货物100多吨。从埃及来的运粮船要大一些,船长30多米。这些船的尾部较高而首部较低。主桅上张一面大方帆,在桅的顶部还挂一面三角形的帆。船的首斜桅(artemon)上挂一面小方帆。

古籍上记载罗马的谷物船有长55米,宽13.7米的,这尺度似有夸大性质。1932年,在罗马的阿尔班山(Alban Hills)山上内米湖(Lago di Nemi)的清淤工作中,当湖水抽干时,在湖底发现了一艘72米长有冲角的划桨战船,还有一艘73米长驶帆的贸易船(见图2-14)。两船都有龙骨,肋骨很多,外壳板相互钉接并与肋骨相连接,水下船壳敷有铅皮,造船工艺水平很高。根据船中残存的一些钱币,表明该两船是在公元2世纪建造的。为什么把这样两艘特大的船放在山上的一个湖中?人们便想到,它们不是实用的船,而是罗马宫廷中游乐用的设施。

图2-14 罗马附近一湖中发现的巨型船舶

罗马舰队曾向西北欧海域进发,并占领了不列颠岛。

公元5世纪后半期,罗马在进军北非时,对战船的桨具有所革新。他们用长达9米的大桨,需3~4个划手才能划动。用大桨做短时间冲刺时,船的航速可达8~9节。后来,这种大桨加长到15米,需7人划动。

公元9世纪,中东地区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海上势力兴起。他们占领了克里特岛和西西里岛,并巩固了其在北非的基地。罗马人为了对付他们,造了更大的划桨战船。在船的甲板上装设了投石机,可投出半吨重的石块。他们还用所谓的“希腊火器”,那是石脑油、硫黄和沥青的混合物,用铜管喷出并点燃。此外,他们还造了一种上端有镰刀的长杆,用以割断敌船上的帆索。穆斯林舰队既有划桨船,也有帆船。帆船挂的是三角形纵帆(lateen sail),有利于在偏逆风下航行。

从公元9世纪中叶起,亚得里亚海(Adriatic Sea)北部的威尼斯(Venezia)共和国兴起,它在与罗马的贸易中致富。威尼斯共和国有众多优秀的造船木工,有能力建造大规模的商船队和一支强大的海军,以保护其海上贸易。此外,威尼斯共和国还开展了与东方国家的贸易,进口了大批珍贵的丝绸和香料等货物。

在意大利半岛西北部的热那亚(Genova)共和国也有与威尼斯类似的发展。这两个共和国为了夺取海上霸权也相互争战。此时两国仍然主要用划桨船作战。在这些海上战斗中,于13世纪出现了桨帆并重或以帆为主的加莱赛(Galleass)。它的船长与船宽之比约为4,船体坚实,能抗风涛。船上设有2~3桅,帆装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来的长桁三角形纵帆。这是当时欧洲船帆装的一个趋势。那时的划桨战船是加利(Galley),船体狭长,在平静的海面行动快捷,而当海上兴起风暴时就难以发挥其优势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约11世纪时,威尼斯出现了一种轻快的内河交通船。这就是著名的贡多拉(Gondola)(见图2-15)。船首上翘呈戟形,划手操纵一支橹,十分灵便。

图2-15 Gond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