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陶器史料
陶器是人工制造的器物,有容器、陶俑、陶纹图案等多种艺术样式,陶土经过烧制,化学性能稳定,只有物理性的破损,没有化学性的变化,所以传世陶片非常之多,是艺术史研究的极佳对象。陶器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夏商周、战国时期的印纹陶、红陶、灰陶、白陶及东部沿海的黑陶等。我国陶土资源丰富,烧制陶器火温度要求比较低,手工制作,器型多样,陶器具备了几乎所有的青铜器、瓷器的器型样式。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前,出现了农业养畜业稳定的生活方式,以血缘纽带组成聚落,经济生活从获取型狩猎经济过渡到采集型生产与种植经济。由于火的使用和储存水的需要,发明产生了陶器。从灰陶、印纹陶、彩陶、红陶、黑陶到白陶,陶器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印,陶器的成形,火烧陶土的化学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曙光。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说:
当人类还不知道用火时,人们没有发音分明的语言,也没有人工制造的工具,依靠地面上野生的果实生活。人们在蒙昧期以慢慢地几乎是察觉不出来的前进步伐;由手势语言和不完备的声音进化到发音分明的语言,由木棒这样最初的武器进化到具有石尖的矛,最后进化到弓和箭;由石刀和石凿进化到石斧和石槌,由柳条和藤条编成的篮子进化到涂有粘土的篮子,使它成为在火上煮食物的容器,最后进化成为制陶术。(13)
对于陶器的发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认为其处于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
野蛮时代。1.低级阶段。从学会制陶术开始。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形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14)
中国新石器时代在大约七千年前至五千年前之间,新石器时代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为主要标志,农业耕作,植物栽培兴起,人类逐渐定居下来,出现了家畜饲养。石器的磨制、钻孔技术有了高度的发展,储存粮食和水的制陶业兴盛繁荣,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起点。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神农耕而作陶”说明农耕与制陶是在神农氏的时代。陶器是农耕定居生活储存、烹饪的器具。我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片。1977年在江苏省溧水神仙洞遗址,出土了一片泥质红陶,具有原始陶片的性质,碳14测定年代距今大约11200年。江西万年仙人洞洞穴下层遗址出土陶器,据碳14测定年代距今大约8825年。广西桂林出土陶罐、陶片,据碳14测定年代距今大约8745年。距今八千年前,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已经大量生产陶器,如河南中北部的裴李冈文化,河北南部的磁山文化手制陶器。陶器纹饰有蓖纹、压印纹、坑点纹、划纹、附加乳钉纹、指甲纹、凸线纹、浅细绳纹等纹饰,古代纹饰具有文字符号、图腾标志诸方面的含义,可以视为陶器艺术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说:
陶器是最容易流传下去的,所以被发掘的陶器居多,我们就可以用掘出的去参订历史。用陶器考订历史有三种便利的地方。1.易于保存——陶器不容易破坏,所以能够在上古遗传下来。2.时代易分——陶器有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陶器,我们可以因陶器的区别而分为时代的区分,这是最容易最妥当的办法。3.变化很快——陶器是因时因地而变的,并且因日常所用,变化很快。(15)
从制陶工艺、陶土、烧造温度、器型、纹饰、出土地区、艺术风格等方面,可以考察陶器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我国有红陶、黑陶、灰陶、白陶等呈色反应,在装饰工艺上有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战国时代印纹陶等。中国彩陶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彩陶。彩陶工艺从兴起、繁荣到衰退,经历了长达五千年的时间。至汉代,一些边远地区还在生产制作彩陶,遗留了丰富的彩陶艺术遗存。全国各地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彩陶,在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流域,陕西、青海、甘肃新疆,福建、台湾、广东,四川、西藏都有彩陶出土。从制陶工艺方面看,彩陶是在陶器制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彩陶制作的三个条件是:1.颜色的使用知识。我国早期彩陶的着色剂主要是铁,两万年至五万年前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就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2.较高的烧制技术。3.陶土的选择与加工技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出现了专业的陶工,彩陶艺术进入繁荣时期。
彩陶有丰富的纹饰图形符号,可以从文字符号和装饰纹样两个方面去解读。中国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彩陶非常丰富。早在殷商甲骨文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字符号。在距今7800多年的甘肃秦安县大地湾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发现了70多种刻画符号和彩绘符号。在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20多种刻画符号。由于这些文字多见于彩陶器皿及其残片上,所以称之为“彩陶文”。老官台文化遗址是我国彩陶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以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期遗址为代表。有“‖”、“+”、“∷”等符号,距今约七八千年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是以彩陶为特征,据考证起源于老官台文化,半坡遗址的遗存相当复杂,仰韶文化的彩陶有“半坡”和“庙底沟”等类型。
在西安半坡有仰韶文化遗址,属于“半坡类型”的彩陶数量多,花纹比较复杂。主要有几何形图案和动植物图案两种。几何形图案由带纹、三角纹、竖线、波折纹等基本母题组成,图案纹样多达二十多种。其中庙底沟型彩陶艺术以鱼纹母题最为普遍,纹样有十几种。石岭下类型分布在甘肃的东部,距今五千年左右,鸟、鱼纹饰、人面鲵鱼纹是石岭下类型彩陶特有的纹饰,是马家窑彩陶纹饰的祖形。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艺术风格由简朴趋于繁丽,形成了清丽雅致的艺术风格,是彩陶艺术的繁荣期,几何图案、漩涡纹是主要图案之一,动物图案有双足蛙、无头变形鲵鱼、双头六足兽、双足虫等,还有网中的鱼、飞鸟、跳跃的蛙。
1978年青海大通出土了手拉手舞蹈人彩陶盆,众多学者对该陶盆的舞蹈图像做了大量的研究,涉及巫术舞蹈、原始服饰、祭祀礼仪、生殖崇拜、求偶舞蹈等假设。1995年,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的宗日遗址也出土了舞蹈彩陶盆。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古代社会“舞蹈是一种祭典形式”。就世界范围而言,手拉手人群形象是新石器时代彩陶和岩画艺术中常见的主题,彩陶与彩陶纹样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献信息,有待后人解读。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沟的红山文化出土了整身陶俑像,由泥质红陶烧制而成,通体磨光,局部施黑彩,其身份疑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巫师或王者。
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地区,广泛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通常称为马家窑文化遗址,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具象纹样、圈纹母题与网格纹、黑白相间的菱形格纹、菱形网格间点纹。据青海乐都柳湾的资料统计为例,马厂期彩陶圈纹母题与网格纹有414种之多。这种圆形圈纹内的网格纹,与渔网、鱼鳞、编织纹样有关,也与雷、鼓有关。锯齿纹母题的彩陶纹样有黑色画底,留出纹样的阴线锯齿纹,有以色彩画出的实线锯齿纹,还有复线锯齿纹等。锯齿纹可能是闪电的图形,彩陶艺术图案研究可以从多方位展开,如彩陶器型分类研究、彩陶图案研究、彩陶纹饰的发展变化研究、彩陶工艺研究、中外彩陶比较研究、彩陶与岩画比较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