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岩画史料

傅斯年说,史料在一种意义上大致可以分作两类:一、直接史料;二、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4)岩画是先民留下的直接史料,是珍贵的艺术史料。

岩画是史前人类的文化遗存,有全球性的国际岩画学会组织。岩画是凝聚在石头上的远古图像,当巫师的祭祀仪式、原始歌舞、颂词赞歌等时间艺术消失了以后,空间艺术的岩画永久地刻在了石头上,让后人看到文明初始的图画遗迹,这是史前岩画留给我们的艺术史信息。中国岩画是世界岩画的组成部分。对于岩画与文字的关系,《中国岩画发现史》的作者陈兆复先生说:“文明起源于文字,文字滥觞于岩画。”岩画在艺术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岩画是史前人类艺术的世界性现象,世界上迄今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岩画遗迹。在史前艺术中,岩画分布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全世界的史前艺术和部落艺术遗迹,由于时间艺术的音乐、舞蹈无法留存,只有岩画作为空间艺术留存至今,岩画的史前艺术史料价值是确定无疑的。岩画艺术对于研究艺术的起源、史前人类的生活、自然生态环境,对研究美术学、文字学、符号学、人类学、历法、原始宗教、狩猎经济、考古学等学科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由于史前没有规范统一的文字,绘画与文字还没有分离,岩画具有记载、传达远古信息的史料作用。

岩画是先民给后人留下的史前艺术真迹。在文字与绘画没有分离的时代,岩画记录了人类祭祀、巫术、狩猎、舞蹈、交媾等丰富的生活内容,是图形画面的人类生活史诗。所以说岩画是在文字形成以前,人类记录生活、祭祀、狩猎、战争、收获的具有史料意义的艺术品,同时岩画具有史前文字符号意义,在文字没有统一和普遍使用的时代,岩画是刻在岩石上的史书,是先民留下的史前艺术史料文献。

中国是最早以文献记录岩画的国家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关于岩画的文字记录。但是古代关于岩画的文字记录毕竟很少,与近百年来发现的中国岩画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是无法相比的。岩画同样存在辑佚、发现、断代、解读、分类等文献史料解读问题。

岩画是指古人或现代后进民族以天然颜料或雕刻的方法,在岩壁或洞穴绘制的图画。岩画(rock paintings)和岩面的雕刻(rock engravings),均属于岩壁艺术(rock art)。两种方法在世界很多地区时常并存,通称岩画。前者是颜料岩画,后者是雕刻岩画。岩画早于陶器艺术、玉器艺术,是人类艺术史的最早篇章。史前岩画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是晚期智人创作的作品。一直延续到中石器时代,属于狩猎时代的艺术。时间是从3万5千年前到1万年前,前后延续了近2万5千年之久。晚期岩画从中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有文字的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岩画的最早年代可以推至2万年以前。黄河河套地区的岩画处于山西省西侯度旧石器遗址,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黄河流域的岩画群上发现有一万多年前全新世已经逐渐灭绝的动物种类。中国南方岩画的时间比北方晚,年代上限可以推至4千到2千年前。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四大洲70多个国家、150多个地区都发现有岩画遗存。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岩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岩画遗存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早在3万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用岩画的艺术语言记录事件,表达感情,留下了史诗般的岩画。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岩画的文献记载,这是关于岩画的间接史料,可以与直接史料进行比较与考察。最早见于先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命工匠架云梯攀登播吾山,在山上雕刻人的足迹印,广三尺,长五尺,其旁雕刻文字曰:“主父常游于此。”赵主父即赵武灵王,播吾山可能是汉代常山郡的蒲吾县常山,即今天山西省浑源东的恒山。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这巨人迹似与岩画有关。公元5世纪末至6世纪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桑钦的《水经》作注,扩大了桑钦《水经》原著所记内容,记录水道由原书的137条增加到1352条,还记录了河流经过地区的山岳、丘陵、地望、关峡、郡县、故墟,其中记录了20多个岩画点,位置在今天的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南、山西、山东、安徽、广西、四川、湖北、湖南等省。郦道元记载内蒙古阴山的狼山岩画,《水经注·河水三》描述道: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战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5)

“自然有文,尽若战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当是岩画遗存。河水自临河县东经阳山南,《汉书》注曰:

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经石迹阜西,是埠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6)

“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当是指岩画。目前已经知道的阴山岩画几乎都发现于狼山。狼山的范围东自乌拉特中旗,经乌拉特后旗和磴口县,西南至阿拉善左旗北部的一个弯曲地带,面积大约有21000平方公里,岩画总幅数达到万计。阴山岩画有动物图、行猎图、放牧图、车骑图、舞蹈图、人头像、神灵图、圣像图、征战图,等等。狼山岩画出现的时间可能在青铜时代,大量出现则在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郦道元《水经注》“沁水”条载:

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7)

“车辙牛迹”也许是花岗岩画遗存。《水经注·河水二》载:

(于阗)城南一十五里有利刹寺,中有石靴,石上有足迹。(8)

以上两条记载是车迹、足迹,比较抽象,“漾水”条记载则是非常具体的神女像。郦道元《水经注》“漾水”条载:

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冈山,山高入云,悬崖之侧,列壁之上,有神像若图,指状妇人之容,其形上赤下白,世名之曰圣女神。(9)

中国古籍《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徐霞客游记》以及地方文献也有对岩画遗迹的记载。在史书典籍和地方志书中也有零星的记载。研究岩画主要从田野考察和前人研究成果两方面研究。而岩画田野调查的发现极其令人鼓舞,这些发现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

中国岩画调查产生了岩画是文字还是绘画之争。1915年,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对福建华安的汰溪仙字潭岩画进行初步调查。1935年《岭南大学学报》4卷2期发表论文《汰溪古文》,否定当地乡民对岩刻是符咒的判断,以许慎《说文解字》汉字六书解读史前岩画,推测是某一少数民族使用的文字。仙字潭岩画在当地人的眼中,可能被视为仙人书写的文字。1985年,陈兆复先生认为仙字潭岩画应该是画迹。1986年,岩画专家盖山林先生对仙字潭岩画做了图形分析,在其著作《中国岩画发现史》中指出仙字潭岩画是图形而非文字。仙字潭岩画的文字与图画之辨,反映出岩画亦书亦画的特性。中国艺术的书画同源具体表现为原始文字与岩画同源,岩画提供了书画同源的史料佐证。陈兆复先生说:

我们有理由认为,我们最古老的文字与岩画是同出一源的,有的字形相似,有的字形完全相同(如日、月、田、车、弓等),可以说岩画就是象形文字之父。

史前岩画具有象形文字的意义,是文字符号还是画迹,这是艺术史界定岩画定义需要研究的课题,与华夏文明的文字、绘画发生有密切的关系。陈兆复先生在反复研究思考后,认为岩画是象形文字之父。

20世纪是中国岩画大发现的时代。1927年开始有组织地调查史前艺术。中国和瑞典两国专家组成“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察区域包括中国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同年年底,考察团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内蒙古阴山西段的狼山发现岩画。1928年,考察团中方团长徐旭生先生在新疆哈密的博克达山发现岩画。同年4月,贝格曼考察队在罗布泊孔雀河以北库鲁克塔格山的兴地河谷发现了岩画;11月,贝格曼再次造访拍照,形成文字载入《新疆考古研究》。1940年,雕塑家王子云先生组织“西北古代艺术文物考察团”。1944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单位组织“西北科学考察团”,对西北地区进行史前遗址和墓葬的发掘考古研究工作。

1949年以后,中国岩画有了更大规模的发现。1953年,新疆和田地区的皮山县桑株镇发现岩画。20世纪60年代,西北疆地区的昭苏、特克斯、托里、巩留、霍城、温泉、额敏等地发现岩画。1965年,新疆民族研究所王明哲等研究人员在新疆阿尔泰地区发现岩画。随着地质、民族调查,全国岩画调查工作取得新进展。1972年,考古工作者发现甘肃嘉峪关的黑山岩画。1976年8月,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阴山岩画。1980年,《文物》杂志第6期发表盖山林的《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地区岩画》论文。内蒙古中部的阴山山脉东部的狼山,是古代北方匈奴、突厥、回鹘、党项、蒙古等民族活动地区,岩画是游牧民祭祀祈祷聚会之地,崖面上凿刻了许多岩画。岩画最密集的地段,满山遍谷,犹如一座巨大的史前画廊。1979年,东部沿海的江苏省发现了连云港将军崖岩画,考古学家推断此地是古代宗教祭祀场所。岩画共有三组,是史前人类岩画作品,可能是东夷民族少昊部落艺术遗存,其内容与太阳神崇拜有关;也有专家认为是殷商时期农业文明遗存;笔者认为其表现内容是“羿射九日”(10)

1980年至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阴山北边的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发现岩画。据1989年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盖山林《乌兰察布岩画》公布的五个地区岩画图像,计有1421幅。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的刻画时间均起于新石器时代,止于近代。1985年,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阿里地区文物普查队在与克什米尔接壤的日土县发现鲁日郎卡岩画。1989年,珠海市博物馆在高栏岛宝镜湾发现岩画。同年江苏省淮阴市灌云县发现大伊山岩画。(11)20世纪80年代还发现了内蒙古乌兰查布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青海天峻岩画、新疆阿尔泰岩画,目前全国已经有17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个县发现岩画。东起黄河之滨,西至昆仑山口,北抵黑龙江畔,南达澳门、香港、台湾都有岩画发现。2008年9月24日,云南考古研究所与临沧市文物管理所联合调查时,发现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勐甘村立新溶洞内有大面积的岩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弥补了中国境内没有发现洞窟岩画的空白。

1992年至2001年,西藏文物局、四川大学、陕西考古所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在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札达盆地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田野考古,调查发现了东嘎色日宁沟、札布让察岗、皮央扎拉山、白东布村西等四处岩画,共计有16个画面,包括人物、动物、神灵、符号等近百个单体图像。4处岩画皆地处札达盆地的象泉河两岸沟谷地带,海拔在3650—4500米之间。(12)

据盖山林《中国岩画》调查,中国岩画分布处有东北黑龙江及内蒙古呼伦贝尔。主要岩画点有黑龙江海林的群力屯、阿城亚沟,内蒙古额尔古纳左旗交劳柯道、额尔古纳右旗阿娘尼河等地。北方草原山地有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岩画、内蒙古百叉河岩画、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畜牧岩画、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的吉县防风崖岩画、内蒙古阴山狩猎岩画、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海湾卓子山太阳神岩画。甘肃宁夏一侧贺兰山从北向南有麦如井、树林沟、韭菜沟、归德沟、黑色茆、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头沟、插旗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口沟、大韭菜沟、口子门沟、芦草沟、四眼井、石马湾、黄羊湾、苦井沟等地岩画,其中以贺兰口、苦井沟最有代表性。贺兰山内蒙古一侧,有阿拉善左旗的星光、中梁沟、松鸡沟、大井山等地岩画。

甘肃及宁夏中卫发现岩画个体形象6538个,分布在北山1698幅、大麦地1089幅、香山103幅,密度之大为世界罕见。内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雅布赖山岩洞的手形岩画、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帐篷村落岩画有4000幅之多。西北高原的岩画有甘肃嘉峪关黑山岩画、靖远县吴家川岩画、肃北县大黑沟岩画、青海湖岩画、天峻县卢山岩画、格尔木市野牛沟岩画,西藏阿里岩画、加林岩画等。西北新疆地区的岩画有阿尔泰山洞彩画、阿尔泰山岩画、天山岩画、库鲁克山岩画、昆仑山岩画,新发现的有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雀儿沟岩画等。西南山地的岩画有云南苍源岩画、耿马大芒岩画、元江它克岩画、麻栗坡大王山岩画、珙县麻塘坝岩画,四川凉山岩画,广西左江岩画、清水江岩画等。

在南部边陲,1954年开始对广西左江岩画进行初步调查,1956年,中央和地方组成多学科考察队,对左江支流明江岩画再次进行调查。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团”进行多学科大规模考察研究。在广西左江流域宁明县发现了广西左江岩画即花山崖画。1987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覃圣敏等著《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认为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是在战国早期至东汉这段时期内绘制”。花山岩画是古骆越族祭祀天神的遗存,在宁明县左江的骆驼山崖壁上,绘制了大量的红色人物形象、动物形象、雷神符号,气势宏大,人物做蛙的动作,与古骆越族蛙图腾崇拜有关。1965年,云南当地文化干部在做民族调查时发现云南沧源岩画。1月17日,佤族干部李老五、文化干部汪宁生召集佤族老人及干部座谈会上了解佤族宗教风俗情况时,大家谈到附近有个地方名叫“帕典姆”,意为“有画的崖”,崖壁上画有人、牛等现象,过去认为是仙人显灵,每逢过年,当地的佤族要前往祭拜。这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汪宁生先生经过长期的研究考察,出版了专著《云南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

东南沿海的岩画发现有珠海高栏岛岩画、香港岩画、澳门岩画、台湾万山岩画、江苏省灌云岩画及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等。中国岩画的题材与其分布地区有关。动物、狩猎、放牧岩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北方草原地带。人物以及人物活动的岩画,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人面像岩画,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宁夏、江苏、台湾、广东等地。祭祀巫术岩画以广西、云南、台湾、江苏、香港最为突出。

岩画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民族史、宗教史、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价值,是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岩画田野考察工作需要依靠当地群众做向导,向老人、猎人、放牛娃了解岩画的具体位置,考察时要带望远镜、照相机、绳索、梯子、砍刀等工具,岩画在人迹罕至的岩壁上,长有树木草藤,往往难以发现,需要细心观察。田野岩画艺术勘察工作分文字记录与形象记录两部分,具体工作有:尺量、拓片、编号、绘图、照相、文字记录。首先在岩画地点按照发现的前后顺序进行编号,再按图形进行分区,按比例测绘,在岩画四周用粉笔画坐标,10厘米一个刻度,用10厘米的方格网定位,按10比1的比例,在方格纸上临摹岩画。岩画种类主要有颜色绘制岩画和雕刻岩画,据汪宁生《云南苍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海外有学者用以下方法开展田野岩画研究:

(一)岩画表面处理。1.清洗崖壁(仅限雕刻岩画);2.研究崖壁岩画剥蚀损坏的原因与保存状况;3.以不损害原画为准则,移去岩面钙质外壳(仅限雕刻岩画);4.在岩画雕刻线条内涂上一层随时可以用水冲去的颜色,以便辨认和记录笔画(仅限雕刻岩画)。

(二)记录。5.绘图;6.照相;7.复制模型,以供展览,并且永久保存;8.编号;9.分类编制定目录;10.区分不同风格与内容;11.弄清重叠现象;12.研究创作每一幅岩画的技术;13.建立档案(以上是田野工作)。

(三)分析。14.进行艺术学的、年代学的、民族学的分析;15.讨论。

(四)综合。16.综合各方面证据,做出结论(以上是案头工作),形成岩画记载的文献档案。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仪器应用于岩画研究,突破了人眼观察的局限。1987年发现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以北200公里外的昌吉回族自治州乎图壁康家门子岩画,是距今3000多年的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演变时期的岩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文物专家,采用较为先进的三维扫描及微观观察技术对岩画进行数据采集,引用光电分析测试、三维数字建模、无人机高空测绘、虚拟展示技术对岩画进行制作工艺与画面形成时代先后顺序的分析研究;通过数字拓片专利技术,对模糊不清的部位进行虚拟光线下的图像效果记录,与实地勘察的电子拓片相互对比研究,发现岩画的创作过程;通过精密的高清摄影与激光扫描,提取线图,发现肉眼发现不了的两头站立姿势的牛,两只北山羊,五只犬,还有一组老虎追马的图形;在三维数据的支持下,发现了大量添加的人物,发现岩画是在不断添加的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了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演变的观念过程与社会变迁。

史前岩画的含义破译,是艺术起源研究的重要课题。岩画艺术文献解读是有相当难度的,史前岩画可能是一种“图画文字”,而且是具有相当数量的图画文字,这些图画文字的解读与破译是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艺术学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岩画艺术研究是与人类学、艺术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字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学科综合交叉的多学科研究。所以说,史前岩画在艺术学文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岩画与岩石雕刻画有45000幅之多。此外,大约还有50万幅是在可以流动的物体上的画作和雕刻画。这些作品是人类历史中大约5万年的时间里的创作。图画文字是客观物体的表现,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不同类型的史前岩画艺术,5万年以来大约使用了七种类型的图画文字:

1.人物图形。人物图形反映了人类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刻画方法一般是影绘,人物动态生动夸张,有单个人体、人面像、群像、人面与动物组合像,内容有狩猎、交媾、舞蹈,还有手影,具有复杂的内容含义。

2.动物图形。动物图形有牛、马、羊、骆驼、犬、鹿、鱼,等等。动物往往是狩猎的对象。

3.天文星象图形。

4.地形、构造图形。

5.植物图形。

6.物品图形。

7.数字刻画图形。

图画文字记录了史前人类的历史。中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岩画中有表意文字符号,即象形图画亦是文字符号,包括:1.人体符号,岩画中常见的有男性生殖器符号、外阴符号、手印;2.特殊含义与概念符号,如太阳符号、十字形、圆盘形、蛇形符号;3.数字符号,若干点或线的刻画符号,记号等。在我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等地,历史上是东夷、淮夷部落的居住之地,遗存有新石器时期祭祀太阳神图形的史前岩画、陶鼎,以太阳神三足乌为形的陶鬶。羲和炀谷祭日,日出扶桑,羿射九日,天生玄鸟,降而生商。这些古代神话传说,必定会留有物质的文化遗存。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国家。古代有日月、山川、祖先、百物多神崇拜。巫术祭祀以乐、舞、说、唱和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先民对神灵的祈祷,后来发展成为周礼。东汉王充《论衡》说:

礼,王者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五祀。士、庶人祭其先。

祭祀礼仪通过艺术的颂词吟唱、歌舞绘画表现出来,上达苍天神灵。天尊地鄙,天的具体形象表现为日月星辰的天象,其中以太阳最为突出。岩画与当地民间传说相互印证。史前岩画早在专家发现以前,就和当地的各民族人民生活在一起。民间往往有与岩画相关的传说,与岩画相关的民俗活动,作为艺术学与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的调查,应该收集这些与岩画相关的传说资料。陈兆复、刑链《原始艺术史》中有“中国岩画故事”一节,对此进行了记载。岩画艺术往往伴随着民间的传说故事,有民间角度的解读。云南沧源岩画便讲述了佤族民间传说。

调查需要深入岩画所在地,亲临其境地进行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云南沧源岩画地处佤族居住地区,在云南阿佤山上,早就有许多沧源岩画的传说。其中一个故事说:上帝开天辟地后,在岩洞里找到了人类,当时的人类食量惊人,身材高大,一顿能够吃掉一箩筐粮食,一口吞进一竹筒饭,连树叶草根都吃光了。山上没有了树木青草,洪水下来了。上帝说:“你们快造船逃生吧。”人们说:“我们不怕洪水,洪水淹没平地,我们可以上山,淹没了大山,我们可以上树。我们可以躲过洪水,但是没有东西吃了,我们会饿死的。我们要给后人留下教训。”于是他们杀了牛,用牛血和红色的矿粉,在山崖上画了许多的岩画,教后人如何生活。洪水过去以后,第二代人类既不会生产,又无处居住,生活非常痛苦。后来他们发现了前人留下的岩画,于是开始按照岩画的样子,学习狩猎、饲养家畜,过上了好生活。每年春天,佤族村民都要到岩画前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摆设香桌、茶叶、食品,由部落中的长者在岩画前祈祷:“神啊,自从您教会我们生活以后,我们才过上了人丁兴旺、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今后我们一定要继续遵照您的教诲,将来的日子会更好。”祭祀活动时,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歌唱,往往会持续一到两天。

考察岩画时可以采集民间关于岩画传说,如广西左江宁明县花山岩画的民间传说。从前有个英雄叫孟卡,力气过人,能够把千斤石头投掷三四十米远,干起活来一个人能顶十个人,他对皇帝欺压百姓非常仇恨,就召集百姓练兵造反。经过百日操练,士兵个个神勇无比,把皇帝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就把他们画在花山的崖壁上,这是当地民间百姓对花山岩画的一种解读。花山岩画另一种版本的民间传说:当年有一个叫孟卡的青年想造反,但是麾下没有兵马,于是他就在纸上画了许多兵马,但是画的兵马要经过一百天才会变成真的兵马。于是孟卡就躲在一间房子里画了90多天,不出来种地干活。他母亲悄悄进了他的房间,打开了存放图画的箱子,于是画在纸上的兵马都飞了出去,因为还不足一百天的时间,纸上的兵马没有变成真人真马,都贴到崖壁上变成了岩画。对于这些民间传说故事,艺术学文献调查时可以采集整理。但是民间传说故事不是历史的真实,还要从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地方志中去查找研究,对岩画艺术进行综合的科学考察,在艺术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考虑诸家之说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将岩画现场考察与诸家文献进行综合研究。

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是一块巨大的紫色花岗岩,据考证是史前的东方祭天神坛或祭日神坛。将军崖的花岗岩崖面上有大型岩画三组,有太阳神图像、太阳鸟图像、月神图像、三尖冠图像,等等,这些符号可以与陶器图形做比较。岩画中间有三块大石,源于原始人对火塘三足支锅石的崇拜。三足石是火神的符号,也是太阳的符号。盖山林《中国岩画》指出:“其实是一列头戴太阳光冠的太阳神形象。”“这列太阳神,如刚从东海中磅礴的红日冉冉升起,富有充沛的生命力。”此说有较多的史料印证。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将军崖岩画表现的是植物,是原始农业稷神的证据。岩画是原始农业的后稷说,应该是先民们刻画崖画的第二层含义。

中国古代神话天上有十个太阳,住在东方旸谷的扶桑树上,每天由羲和带一个太阳巡天。有一天,十个太阳一起升起,烤焦了土地晒死了禾苗,太阳的父亲帝俊大怒,命令天神后羿教训十个儿子,后羿射杀了九个太阳,太阳落地后成为乌鸟,只留有一个太阳以照耀天地。岩画中十个圆形人头形象,多数被一条线连着,像气球一样飘浮在天上。这条线是弓箭的箭绳,具体图形可见战国铜鉴金银错水陆攻战图与四川画像砖,表现的是“长绳系日”。笔者认为,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是我国东海之滨的一幅祭祀太阳神的“十日并出图”,或称之为“祭日图”、“射日图”。先民祭祀的时候站在海边的祭坛上面对大海、蓝天、丽日,匍匐献礼,歌舞祈祷,为了将羿射九日永远留在神坛的山崖上,岩画上的太阳神人形,形象地表现了被后羿射中时的惊恐、狂笑、愤怒与无奈的表情,他们双目圆瞪,摇摇欲坠,长绳系日,不得逃逸。在坚硬的花岗岩上刻画十日并出图,具有原始巫术的意义。天神后羿在东海扶桑杀死了九个太阳,先民们要祭祀太阳神,祈祷太阳神能保护粮食丰收,不要再有天灾发生。

史前巫术祭祀礼仪十分复杂,祭天的礼仪是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为祝祠、诗歌、音乐、献舞、绘画。祭祀礼仪中的礼乐、献舞,以岩画艺术形式表达对神灵的敬意。祭祀礼仪载歌载舞,将音乐、舞蹈、绘画融为一个巫术的整体,表达出浓烈的原始艺术氛围。当时间艺术音乐、舞蹈消失了以后,空间艺术岩画则遗留了下来,成为跨越时间的艺术作品的永恒,同时也成为后人难以解读的天书。巫术说是艺术起源学说的一种,巫术和艺术的结合是人类走向科学的开始。连云港将军崖岩画表现巫术祭祀与祈祷,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期盼,其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繁衍。

1989年6月16日《中国文物报》发表“灌云发现商代星相石岩画”的消息。在大伊山卧龙岗岩画,历来被当地人称为“星相石”、“观星石”、“日月石”。类似遗迹在大伊山共发现6处,其中以卧龙岗最集中,在35平方面积的石面上,遍布大小有序的圆形凹窝近200个,最大的直径22厘米,深6厘米。艺术起源的本质是人类生存的生命需求,生命存在的前提是饮食与性生活,所谓“食色性也”。饮食与生殖的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不可遏止的旺盛生命力。海州地母遗存与女阴崇拜有关,是母系氏族社会女阴崇拜的遗存。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良与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钻孔技术的发明,使人们可以制作更为精细的器具,如骨针可以缝纫衣服,骨笛可以吹奏音乐。在岩石上所钻孔洞,则是地母崇拜与祭祀的对象。

马克思认为,人类只有取得基本的生存权,才能从事艺术、宗教、政治等社会活动。在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竞争中,人类社会认识到种族部落人口繁殖的重要性,生存与死亡的命运之神,时刻伴随着先民们的生活。如果人类自身不能有效繁衍生存,种族生命不能延续,那么作为人的精神产品的艺术也不可能产生,所以说艺术起源与人类种族繁衍有关,性器崇拜的本质是期盼种族生命的延续。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遗存有地母女阴崇拜遗迹,先民直接以性生殖器官为艺术造型的符号,在山体岩石上,以石块凿出了孔洞,作为女阴符号,加以祭祀,表达祈求多生子嗣的愿望。东汉王充《论衡·祭意篇》中说:“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推人事父母之事,故亦有祭天地之祭。”视大地为母,以对待母亲的态度侍奉地,表现了远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意识。

西方岩画研究有百年历史,有学者认为环太平洋地区人面岩画或源自中国。过去以为中国岩画主要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21世纪初在中原地区的河南发现规模巨大、种类繁多的岩画,颠覆了这种观念。河南省方城、叶县、泌阳、淇县、镇平、浙川、南召、舞钢等地相继发现了同类型的刻凿岩画,其分布之广,体量之巨大,形式之多样,在世界范围内都首屈一指。中原地区凹穴岩画有单凹穴、双凹穴、双排凹穴、梅花环状凹穴、无规律凹穴组合、方形凹穴、沟槽、字符、人物、复合型岩画、巨石遗迹,等等。先民们在山上刻凿出如此巨大的符号系统,而我们长期以来竟然一无所知,至今还无法解读;中国古代如此发达的历代史书、方志、笔记文献中居然毫无记载,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岩画的发现、研究与解读,显然还有极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