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庇利街聯想

香港的街道譯名很有趣。殖民地時代鬧的笑話很多,如把油麻地(往昔叫做油蔴地)的Public Square Street翻成「公眾四方街」就是一例。當時的中學英語課上,老師必以此為笑柄,讓同學引以為戒。後來政府重譯街名,改為「眾坊街」,於是皆大歡喜,人人樂用,乃一小小德政。街名中也有翻譯得充滿美感的,我最喜歡的是九龍塘的「蘭開夏道」,沒有甚麼大理由,只因為名字中有花朵也有季節,更有燦然一笑的開綻畫面。

前幾天經過中環,看見相識多時的租庇利街路牌,忽有所悟。有店子或寫字樓「出租」,就「包保」你有「利潤」,這難道不正是中環歷來的寫照、香港今時的現實?有租即有利,有物業出租者必獲厚利;集合小小的空間,就能帶來大大的地皮,大大的地皮又必變成層層疊疊的小空間,為業主換來更大的利潤。

「租庇利」的英文是Jubilee(禧年),出自聖經,指的是「第五十年」。猶太人和我們中國人一樣,用的是按月亮週期編成的年曆。他們對「七」這個數目十分重視,認為那是圓滿、完美的意思。上帝用六天創造宇宙萬物,第七天就休息了。聖經明明說上帝不睡覺,連打盹都不必,那麼,他為何需要休息?

原來需要休息的是人,安息日是讓人離開使人暈頭轉向的工作,好好安靜下來感謝上帝賜恩的日子。上帝不但讓人休息,祂還命令以色列人的領袖摩西頒下律法,要祂的子民在進入應許地之後,每耕種六年,就停耕一年。祂還保證,第六年的農產會倍增,讓以色列人不致「吃光穀種」。三千多年之後,我們終於相信地真的需要休息來復原了——因為讀書讀得夠多的農業專家和地質學家都這樣說——上帝的話反而已經很少人會聽了。

不耕作的那一年,地還是會自己長出一些東西來,這當然也包括糧食。上帝頒令說,這些糧食地主不能收割,只有無地的窮人可以採摘來果腹。地主要吃的是上帝承諾於第六年倍賜的農產。如果我們每工作六年,就有一年的有薪假期,多麼理想啊!(我讀大學的時候,港大就是行這種制度的。每過幾年,教授們就可以放假到世界各地去做研究或旅行,以增廣見聞。如今可能再也沒有這麼可愛的顧主了。)

人和土地總是連結在一起的。沒有土地,人能夠住在哪裏呢?在當時的社會裏,以色列的十三個支派(以色列三大族長之一雅各生了十二個兒子,但後來因為他特別疼愛第十一子約瑟,給了他兩份地業,約瑟的兩子各得一份,故最初以色列共有十三個支派)中只有十二個能擁有地業,無地業的是利未支派。他們全都出任神職人員,生活所需,來自百姓獻出土地所得的幾分之一。

但這一切和租庇利街有何關連?原來以色列人不但要每七年休息一年,更要在第七個七年休息之際,把買來的土地物歸原主。這樣,因一時周轉不靈賣了田產的人就可以重新得到耕作的田地,能夠自給自足了。換句話說,到第五十年,財產就重新分配了。但,且慢!那麼對付錢買地的人豈不是很不公平嗎?他可是用真金白銀把地買回來的呀,這和早期共產黨對待地主的方法不是非常相似嗎?這樣的話,還有誰會去買地呢?

這問題連信徒都會不斷提出。答案很簡單,只是沒多少人知道。原來當時的地價是浮動的——離開禧年越近的日子,同一片地的價錢就越便宜。換句話說,這「地價」其實是一種「租金」。禧年一到,地就必須歸還原主。地和人,有一種由上帝所賜的關係,不能胡亂買賣。一時赤貧無助而賣身為奴隸的猶太人,若把自己賣給弟兄——猶太人的話,主人在第七年必須讓他重獲自由,並要賜他種子和牛羊,幫助他回到他自己原來的地上畜牧和耕種。古代希伯來人的律法,其實比今天的法律更能保護窮人。

那麼說,「租庇利」,該「庇」誰的「利」?上帝的看法和地產商的看法顯然南轅北轍,而我們必須二擇其一。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