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六卷)
- 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
- 7175字
- 2021-03-12 18:31:58
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的内涵体系与实现路径
摘要:生态扶贫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脱贫攻坚领域的运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的核心是绿色发展,根本要求是环境生产力,实现路径是“两山”转化,落脚点是绿色惠民。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生态补偿、创新资源利用、推动共建共享等方面探索经验,创新模式,推动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落地生根。
关键词:习近平 生态扶贫 体系 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生态扶贫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既是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有机延伸,又是其脱贫攻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是理论和实践部门的重要任务。本文在习近平工作履历、扶贫考察经历和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系列论述基础上,提出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的内涵体系,并从顶层设计、制度体系、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化弘扬等方面探索习近平生态扶贫重要思想的实现路径。
一、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的形成
习近平曾经长期在贫困落后地区基层工作,一直有深厚的扶贫情结。青年时期的艰苦经历是习近平同志扶贫事业和社会责任担当的动力之源。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北京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主旨演讲中提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习近平从政几十载,其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各地大小贫困地区,他走村入户,访贫问苦,《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1988年9月—1990年5月习近平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提出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扶贫先要扶志、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群众路线等一系列重要扶贫思想。1997年,在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推动了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工程,在宁夏建立起闽宁村和闽宁镇。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结束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前往位于“环京津贫困带”上的河北阜平县考察贫困问题,提出“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考察,在花垣县十八洞村,他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长篇讲话,深刻论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精准扶贫思想基本成型。2016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重庆考察时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此外,内蒙古阿尔山市、甘肃定西、安徽金寨县、陕西延川市、江西井冈山、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等地都留下了习近平同志扶贫考察的足迹。这些区域都是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山区以及生态功能区,通过实地考察,习近平同志对贫困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人文环境等有了深刻了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期间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不断诠释生态扶贫思想与理念。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调研时强调,扶贫开发要同做好“三农”工作结合起来,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2014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北京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同志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并呼吁全球携起手来,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明确要求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生态扶贫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将生态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北京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到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的形成并更加完善。
二、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的内涵体系
(一)核心是绿色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不仅是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的理论核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必须将“五大发展理念”统一贯彻落实,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生态扶贫正是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制度创新,兼顾绿色与共享两个方面,在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同时,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扶贫就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向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贫困地区,体现了以生态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绿色发展、民生为本的要求。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短板,习近平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攻坚和生态建设工作做得怎样。
(二)基本要求是保护环境
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对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辩证认识,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观点和辩证关系,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这些论述揭示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力本质属性,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这既是对传统生产力概念的重要创新,也对贫困地区生态扶贫提出了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之源和空间发展载体,就是保护生产力;在资源趋紧生态承载力下降的现代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和维护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国贫困地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地理空间重叠,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力,就应该分享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就要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精准定位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方面的巨大贡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绿色生态产业开发,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从保护生态环境中脱贫致富并实现持续发展。
(三)实现路径是“两山”转化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又对“两山论”进行了更加深刻、系统的理论概括和阐释。他精辟指出:“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他还指出,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又相对贫困,要通过改革创新,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在习近平同志国内贫困地区的考察之中,实践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道理。湘西的特色生态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苍山洱海的生态旅游、贵州花茂村的农家乐等,都证明了绿水青山拥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山上的常青树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可以也能够转变为经济优势,可以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四)落脚点是绿色惠民
习近平指出,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3]。习近平的“环境民生”理念拓展了民生观的传统内涵,把环境问题人格化,扩展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我们不但要保护好今天的山清水秀,也要为后代子孙留下绿水蓝天;不但要把环境和民生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而且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决心和切实的行动去治理生态环境,“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4]。习近平的环境民生思想对生态扶贫提出了新要求,不仅发达地区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期盼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同样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有迫切的期盼,期盼天蓝地绿水清的同时拥有均等化的社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期盼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期盼良好生态环境的持续开发与利用,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人文风俗与发达地区民众共享,打通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阻碍。
三、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不是生态与扶贫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以绿色共享为核心,以不损害环境为底线,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路径,以绿色惠民为归宿的系统理论体系。贫困地区的欠发达地区要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立足自身的区域环境、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完善体制机制,创新生态资源利用方式,摆脱长期对资本、技术、政策性倾斜投入的依附性和“漫灌式”扶贫的依赖性,增强人力资本,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
(一)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空间、总量、环境准入管理,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确保发展不超载、底线不突破。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实行差异化考核,推动各地区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发展,促进生态扶贫政策措施及相关项目落地,永葆“绿水青山”不变色,创造出无限的“绿色金山银山”。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重点界定水流、森林、荒地、滩涂等产权主体,在贫困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对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流域生态、碳汇等重点领域的功能进行价值评估。坚持精细管理,按照“准、精、实、效”原则,通过政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来激活各类扶贫资源要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生态扶贫质量和效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对居住在生态核心区的居民实施生态搬迁,既恢复迁出区原始生态环境,又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分享环境生产力成果
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健全水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继续开展退耕还湿。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
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态补偿受益程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机制、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的贫困县为主体,整合转移支付、横向补偿和市场化补偿等渠道资金,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生态综合补偿制度,健全有效的监测评估考核体系,把生态补偿资金支付与生态保护成效紧密结合起来。探索碳交易补偿方式,结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推动清洁发展机制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改革,研究支持林业碳汇项目获取碳减排补偿,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让贫困地区分享保护环境生产力成果。
(三)创新资源利用,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创新生态资源利用方式,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进森林资源有序流转,推广经济林木所有权、林地经营权等新型林权抵押贷款改革,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地方可自主探索通过赎买、置换等方式,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区范围内禁采伐的非国有商品林调整为公益林,实现社会得绿、贫困人口得利。推进贫困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将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土地资源、集体所有森林资源,通过多种方式转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推动贫困村资产股份化、土地使用权股权化,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资产要素。通过盘活承包农地林地、宅基地、房产以及集体资产股份等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和个体财产性收入。抓好农村宅基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利,探索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帮助贫困户融资创业,增加资产收益。
结合地区实际,实施“生态+产业”工程,探索个性化绿色发展路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养老”的“大健康”产业,把村庄变成候鸟式养老基地、把村民变成房东;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引导村民创办农家乐,把民房变成客栈;发展“生态+种养”产业,实施特色农林工程,依托山、水、林、田资源,发展菜、茶、桑、药、菌、畜、禽等特色产业,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展“生态+电商”产业,运用互联网破解生态产品销售瓶颈,将特色农副产品销至全国甚至海外,形成每村都有品牌产业、每户都有增收产业的格局。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行“主导产业+扶贫资金+合作组织+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模式。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安排给贫困户的生态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投入到相关项目,作为贫困户的保底股份,项目产生的效益与贫困户共享。积极引导鼓励贫困户以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及其他物权作价入股,参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组织的规模化生产。以财政扶持资金为引导资金,提高资金投入效果,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贫困户“捆绑”在一起,调动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能动性。
(四)推进共建共享,落实绿色惠民
加强生态保护教育,弘扬生态文化,形成生态文明理念人人认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局面。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深入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引导机关、企业及广大群众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争做低碳环保生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探索建立适应群众健康需求的生态环境指标统计和发布机制,健全优质生态环境资源的推广和共享机制。推进有条件的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逐步免费向公众开放,有序推动自然保护实验区适当向公众开放,建设一批开放型绿色生态教育基地。引导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办法》,首先在贫困县开展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公告制度、环保决策、会议的听证会制度和专家协助公众参与制度,推进公众参与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全面推进环境质量信息、企业排污信息、监管部门环境管理信息公开,建立环境保护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在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建立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完善环境违法举报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有序行使环境监督权。
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采取进社区、学校、村庄,印刷宣传册,宣传生活垃圾的类型、分类方法等,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引导形成垃圾分类的观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逐步建成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自然博物馆、野生动物园、植物园、文化场馆(设施)等各类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其国,滕应.以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 [N].光明日报,2016-04-29.
[2]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N].人民日报,2014-07-11(12).
[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