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生儿病房护理诊疗风险环节与护理管理
根据国际病人安全目标,并结合我国新生儿病房及NICU的具体情况分析,在新生儿诊疗护理过程中如果存在系统管理问题,没有建立安全文化及安全环境,没有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职责以及规范的流程,就会出现安全防范意识不足,防范措施不当,从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全面评估新生儿病房的护理安全风险环节,对入住新生儿科的所有高危新生儿采取防范措施进行普遍预防非常必要。下面将结合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服务特点及病人十大安全目标,对新生儿护理安全风险环节的识别及干预进行阐述,以便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预防。
一、正确进行身份识别,防范抱错婴儿或丢失婴儿
抱错婴儿或丢失婴儿是严重的医疗事故。即使在美国,仍然有身份识别错误的报道。据报道,美国医院新生儿科的身份识别错误占NICU不良事件的11%。身份识别错误常发生在入院登记、出院办理、给药及外出检查等关键环节。医院一旦发生抱错婴儿或丢失婴儿的不良事件将给孩子及其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终身伤害。因此,医疗机构应严格落实身份识别制度及查对制度,制定相应的流程,在任何诊疗环节中尤其是重点环节都必须实施身份识别及查对措施,对抱错婴儿及丢失婴儿实施零容忍。
1.风险环节识别
患儿入院、日常诊治及护理、外出检查以及出院等医疗护理环节是容易出现抱错婴儿的风险环节。医院的系统管理如安保系统以及科室的安保系统及管床医护人员的疏忽可能导致丢失婴儿。
2.护理管理措施
无抱错婴儿及丢失婴儿事件发生。
落实身份识别制度及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儿及监护人、陪伴家属以及外来人员身份识别的准确性,防止抱错婴儿及丢失婴儿。
入院时凭入院证信息打印或手工填写两个腕带,与家属共同确认患儿姓名、登记号/住院号、床号、性别、入院时间等信息正确后,及时佩戴腕带(一般依据男左女右的习惯,手、脚各系一个腕带),同时做好床头卡,与腕带内容相符。登记家属有效证件(身份证或军官证等)号码及电话号码。
遵照《患者十大安全目标》里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的原则,新生儿的身份识别可采用姓名、登记号/住院号。入院后进行各种检查、治疗、护理操作时都应首先确认患儿身份正确,仔细查对患儿手、足腕带上的姓名、登记号/住院号信息与检查单或执行单的信息相符。当有一个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并每班确认两个腕带同时存在。
护士先根据患儿入院时填写的家属有效证件确认家属身份,再与家属共同查对腕带上的姓名、登记号/住院号、性别与出院证明信息相符,并仔细检查全身皮肤黏膜完好,双方在新生儿出院查对记录单上签名确认后方可抱走患儿。
①新生儿病房的通道应实施门禁系统管理,许可进入的工作人员有权限级别。②进入病房的外来人员需进行身份核实并登记。③加强工作人员通道安全的培训,提高警惕,对不认识的外来人员有询问职责。④护士每班清点患儿数量,并清楚患儿的流向。
二、规范用药管理,防范用药错误
1.风险环节识别
从医嘱下达(或医嘱转抄)、医嘱执行、经药房配药、发药至病房的暂时储存、护士进行药物配制及药物使用,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发生用药错误。
2.护理管理措施
尽量杜绝用药错误,及时识别及纠正近似错误。
①建立查对制度、身份识别制度以及药物管理制度。②根据制度以及药物的特殊性,制订相应的管理规范及药物使用流程,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③一线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时严格落实以上制度。
给药前核对患儿身份(手腕带及脚腕带)、床头卡,确认患儿身份正确,并评估药物的使用与病情相符合,核对医嘱的正确性以及药师发放药物的正确性。
①落实三查,即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八对,即核对姓名、登记号/住院号、床号、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给药途径。②执行静脉给药及口服特殊药物时风险较高,需双人查对并签字,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①确保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对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的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识。②10%氯化钾、10%氯化钠等高危药品应单独存放,且有红色标识,建议病房一般不留基数,需要时由药房配送。
①严格掌握新生儿常用药物剂量及换算方法,掌握特殊药物的不良反应,精确计算抽吸量。科室可制作特殊药物剂量速算卡,方便护士计算,减少记忆出错。②急救车上可附常用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应用于不同体重新生儿的常用剂量,减少急救时计算错误。③可制作并悬挂特殊药物的配制流程于治疗室、护士站、治疗车等区域,方便临床使用。④做好多通道给药时的药物标记,有条件的医院利用信息化技术防范用药错误,如使用药物条码扫描及条码打印。此外,应用不同颜色清晰地标识各类型管路,如动脉通道的输液泵、输液管及三通管全部使用红色。⑤准确记录输入量,加强对输液泵及推注泵的运行状况监测,查看输液速度是否正确,输入量是否吻合。
三、加强特殊用药管理,减少静脉注射渗漏导致的皮肤损伤
1.风险环节识别
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均有可能发生液体渗漏。尤其是通过外周静脉输注高浓度电解质液、强酸、强碱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等时易发生。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各种疾病致循环灌注不良者及危重新生儿等是发生静脉注射渗漏的高风险人群。
2.护理管理措施
杜绝因严重渗漏导致的局部皮肤坏死及致残性损伤,尽量减少渗漏导致的其他危害。
使用渗漏风险高的药物时严格掌握应用指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及给药方式,针对药物特性制订相应规范,并对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详见第二章。
四、妥善固定各种导管,防范非计划性拔管
1.风险环节识别
对带有各种管道的患儿(如气管插管、外科引流管、中心静脉导管等),在进行日常医疗护理的过程中,如体格检查、体位改变、各种操作等环节以及患儿烦躁的情况下均有可能发生非计划性拔管。
2.护理管理措施
尽量降低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等管路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其中尤以气管插管的非计划性拔管危害最大,可以直接导致病人因窒息死亡或因严重的低氧血症致全身多器官组织损伤。重新插管也会增加气管黏膜损伤以及感染的发生率等,增加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等。根据美国循证研究显示,儿科病人可以接受的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率为每100天机械通气日发生1次非计划性拔管,但国外NICU的实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每100天机械通气日平均发生2.2~4.8次。我国对一所三级甲等儿科医院的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调查为儿科病儿为每100天机械通气日发生1.77次,按非计划拔管数与插管人数比为11.2%,其中新生儿发生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更高,为25%。
制定各种管路的护理操作规程,并加强培训,预防非计划拔管;制定非计划性拔管的应急预案。
规范各种管路的固定方法,外科性引流管路可采用双固定法,减少外力牵拉。每班查看并记录各种管道的外露情况(如气管插管导管外露长度、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外露长度,做好标识,班班交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分析患儿烦躁的原因并给予相应干预措施如非营养性吸吮、安抚等,必要时适当约束或使用镇静剂。
对于留置管路较多的危重新生儿,在进行体位变动、基础护理、敷料更换等时操作难度较大,容易引起管道牵拉而脱出,最好双人完成,一人固定管道,一人操作,减少脱管风险。
及时巡视患儿情况,观察有无非计划拔管预兆如固定胶布被分泌物浸湿,管路外露长度超过正常、患儿烦躁等,并给予及时干预。一旦发生导管脱落,按应急预案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如有创机械通气患儿出现烦躁、有哭声或皮肤青紫、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双侧呼吸音不对称等异常情况则提示气管插管脱出可能,应立即积极处理。
五、做好皮肤黏膜保护,防范医源性皮肤损伤
1.风险环节识别
无创辅助通气鼻塞的应用、敷贴或胶布的粘贴固定不当、帽状腱膜下血肿的加压包扎等均可对新生儿造成医源性皮肤损伤。此外,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低蛋白血症引起全身水肿、昏迷等患儿是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高危人群。
2.护理管理措施
(1)安全目标:尽可能避免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
(2)防范措施及具体措施详见第五章。
六、落实消毒隔离制度,防范新生儿医院感染及暴发流行
1.风险环节识别
医护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任何工作环节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都有可能带来医院感染的发生,甚至引起院感暴发。
2.护理管理措施
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尽量控制在低线,国家对三甲医院的规范为不超过10%,杜绝医院感染暴发以及因医院感染导致患儿死亡的现象。
严格落实《消毒技术规范》《手卫生规范》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等医院感染防控方面的行业标准,加强消毒隔离,积极防控医院感染。
详见第四章。
七、规范喂养,加强监测,防止误吸致窒息、猝死
1.风险环节识别
因新生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所有患儿在住院期间都有可能发生反流误吸,导致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甚至猝死。早产儿、胃食管反流患儿、重症感染儿如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重症肺炎以及各种危重新生儿等是发生反流误吸的高风险人群,需要医护人员严密监护。
2.护理管理措施
杜绝因奶汁反流、呕吐物误吸导致新生儿猝死的发生。
制定反流误吸的预防措施以及发生后的应急预案,并加强人员培训;加强对住院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及评估,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尤其是血氧饱和度及面色,及时发现奶汁反流并按应急预案流程进行急救处理,保证患儿安全。
①提高意识:新生儿病房的每个医护人员都应该意识到所有住院新生儿均有可能发生奶汁反流造成误吸窒息致死。②规范喂养操作:按时按量喂奶,选择合适奶嘴;喂奶时抬高头肩部喂养,喂毕拍背协助排出吞入的气体,取头高侧卧位,头偏一侧。③经口留置胃管:减少经鼻留置胃管导致的一侧鼻孔堵塞引起的通气障碍,妥善固定,防止胃管滑脱引起误吸,鼻饲喂养前先回抽确认胃管在胃内才注奶。④喂奶后加强巡视:至少每4~6分钟一次。对于有胃食管反流患儿、早产儿、极低/超低体重儿、重度窒息、重度肺炎、呼吸衰竭、重度硬肿症、腭裂等各种危重新生儿,更应加强巡视频次。⑤正确设置报警界限:建议对所有住院新生儿都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或生命体征监护仪持续监测患儿经皮血氧饱和度、呼吸及心率,并设置安全报警线,听到报警及时评估患儿并积极处理。
八、做好患儿环境安全管理,防范坠地
新生儿坠地是严重的医疗事故。坠地可能导致患儿颅内出血、骨折、重要脏器破裂发生内脏出血等,严重者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医院及科室对坠地应实施零容忍。
1.风险环节识别
患儿放在操作台上无人看护时、暖箱或蓝光治疗箱箱门打开未及时关闭又无人守护、将患儿放在辐射保暖台上未采取保护措施以及沐浴、磅体重、进行各种操作如给予气管插管、静脉穿刺、床旁拍胸片以及外出检查等环节防护不当均有可能导致患儿坠地。
2.护理管理措施
杜绝坠地发生。
建立与实施新生儿坠地的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加强对新入科室医护人员的安全培训及督查。
①执行各种操作时需将新生儿置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②新生儿小床均设床挡。③用暖箱、蓝光治疗箱、抢救台时,及时关闭箱门、挡板。④对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新生儿使用安全约束带,如实施外周同步动静脉换血时。⑤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检查暖箱、辐射台、婴儿床等各部件是否完好,排除安全隐患。
九、做好高危人群的皮肤护理,防范压疮发生
1.风险环节识别
昏迷、呼吸机机械通气患儿、出生体重<1000g、帽状腱膜下血肿急性期以及有水肿硬肿面积>50%(面积计算方法为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骼部14%、臀部8%、双下肢26%)的患儿是压疮发生的高风险人群。
2.护理管理措施
杜绝可控性压疮的发生。
制定预防新生儿压疮的规范流程,提高压疮预防意识。
①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床单位清洁干燥、无皱褶。②危重及特殊患儿的骨突处皮肤、受压部位可使用水胶体敷料(人工皮)保护。③行无创正压辅助通气治疗时应选择大小型号合适、柔软的鼻塞,并用水胶体敷料保护鼻部皮肤,每2小时松动鼻塞,减轻鼻部压力。④可采取柔软的床垫或自制的水枕、水床,减少患儿皮肤受压。⑤每2小时翻身,检查患儿全身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及交接班。
十、规范保暖,防范烫伤或低体温
1.风险环节识别
凡应用加热设备或操作环节中保暖不当,均有可能造成保暖过度或不足,引起患儿烫伤或低体温。
2.护理管理措施
做好保暖,防止烫伤或低体温发生。
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烫伤。
1)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体表温度维持在36.5℃左右。
2)正确使用各种加热仪器或设备:①正确放置加热设备的温度传感器(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暖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过度加热发生烫伤。②烤灯治疗时照射距离为30~35cm(灯泡40W)。以工作人员的手接近照射部位感觉热而不烫为原则,定时检查。③正确设置呼吸机湿化器的温度,确保呼吸机提供的吸入气体温度不超过37℃。④定期巡检仪器设备,发现故障或异常及时终止使用,立即报修。
3)沐浴时维持室温26~28℃,保持水温38~42℃,关闭门窗。体温不稳定者如出生后不足24h、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1~4周以及危重新生儿暂缓沐浴,予床上擦浴,减少沐浴散热等。喂奶时奶液温度维持38~40℃,手臂内侧试奶液温度热而不烫为宜。
4)使用热水袋保暖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加入热水倒提不漏水,热水袋加布套,放置在包裹新生儿的绒子外,禁止直接紧贴新生儿皮肤放置,并且班班交接局部皮肤情况防止烫伤发生。
5)各项操作集中进行,尽量开启暖箱或光疗箱的小窗进行操作,减少散热,维持箱内的温度恒定。自制水床时,用温热水,系好接头防漏水,放置于暖箱内襁褓垫下。
6)住暖箱、辐射保暖台及蓝光治疗箱的患儿,应注意贴上肤温传感器,实时监测体温。同时密切监测患儿箱温,根据监测的体温调整箱温。
十一、加强奶源使用的全程管理,防范新生儿奶源污染
1.风险环节识别
在配奶、送奶以及储奶、喂养过程各环节中未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以及配奶、喂奶用具未严格消毒都有可能发生奶源污染。
2.护理管理措施
保证新生儿奶源的安全使用,不发生因为奶源变质、过期及污染导致的不良后果(腹泻、感染等),杜绝医源性奶源污染的发生。
建立新生儿配方奶及母乳管理制度规范,防范奶源污染。
教会家属正确采集母乳、保存、运送母乳的方法,防止母乳污染变质。母乳用储奶袋/储奶瓶盛装,每次以一次喂奶用的份量为单位贮存,并在容器上标明床号、姓名、挤奶日期和时间。运送母乳时将载有母乳的容器放入清洁防水袋内,防止容器直接接触冰块,并在保温盒内放入冰块,确保母乳低温储存。不接收在室温下放置>4小时,冷藏>24小时或污染的母乳。接收母乳后放入冷冻室保存,温度维持在-16℃以下。运送的新鲜母乳温热后立即使用,量多者可放于冷藏室24小时内使用,未用尽者丢弃。
人工喂养时要求新生儿奶源尽量现配现用,配制奶液的器具及容器均应高压灭菌消毒,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配制,配制后奶源在常温下放置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及时放置入4℃冰箱储存,喂养前再次加温。应监测冰箱冷藏室及冷冻室温度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立即评估奶源情况并积极处理。
每日清洁奶库冰箱,并用消毒液擦拭冰箱,每周对奶库冰箱进行彻底大消毒;定期做细菌采样检查消毒效果。
十二、规范早产儿安全用氧,防范氧中毒
1.风险环节识别
早产儿进行氧疗者。
2.护理管理措施
尽量使用低氧浓度维持早产儿血氧分压的正常,减少因用氧过度导致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卫生部《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85%者,应给予吸氧。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O2 50~80mmHg,或TcSO2 90%~95%。
2)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超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取得家属的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3)建议采用空氧混合仪进行氧疗,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早产儿初步复苏时首选30%~40%的氧浓度,足月儿初步复苏时选用空气复苏,效果不佳时提高氧浓度。
4)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小时,80%者不宜超过12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小时,临床视病情而定。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5)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或TcSO2,必要时进行血气分析。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时,按操作规范先进行定标,监测时将传感器放于新生儿鼻部附近,以得到患儿吸入氧浓度的准确值。
6)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34周时进行眼视网膜病变(ROP)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十三、做好新生儿基础护理,防范不到位引起的问题
1.风险环节识别
住院期间基础护理不到位或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不佳都有可能发生结膜炎、鹅口疮、脐炎、尿布皮炎、皮肤糜烂等护理相关问题。
2.护理管理措施
尽量减少新生儿结膜炎、鹅口疮、脐炎、尿布皮炎、皮肤糜烂的发生率。
制定基础护理质量标准及考核标准,加强环节质量控制,每日监测上述基础护理质量问题并记录、追踪分析发生原因,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到护理工作中。
①每班护士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包括新生儿眼部护理、口腔护理、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新生儿沐浴/擦浴、床单位布类更换、体位更换、喂奶等。一旦出现有上述情况,必须及时报告护士长或护理组长,加强护理,并做好交接班。②护士长每日查房了解有无上述基础护理质量问题,检查护理措施是否恰当,并给予指导,分析发生原因并登记,追踪检查有上述问题时落实细节管理后的转归情况。
十四、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防范病情恶化未能识别或未能及时识别
1.风险环节识别
所有高危儿住院期间均有可能发生短时间内的病情急剧恶化,尤其合并颅内出血、严重感染、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儿,其病情的变化进展更快。
2.护理管理措施
及时发现病情恶化,及时汇报及处理,杜绝因患儿病情恶化而未及时发现延误急救时机事件发生。
加强对患儿的监护及评估,制定病情评估流程及方法,加强病情评估及预见处理。
对分管的每个患儿每4~6分钟巡视一次,监测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准确测量24小时出入量;观察皮肤颜色是否改变(红润、青紫或苍白、黄疸)、管道是否通畅、各仪器状态是否正常等。
在进行喂奶、换尿布、加药、经皮测胆红素、测微量血糖、吸氧、吸痰等操作时均可实施病情观察,做到时时留心,处处观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静脉穿刺时可了解患儿意识、对刺激的反应、穿刺部位血管弹性、凝血情况等;遵医嘱给药时可以了解患儿的用药情况及患儿用药后的反应等;喂养时注意观察患儿的吸吮、吞咽情况、胃内容物及消化情况,有无呕吐、反流、腹胀等。
①心率:当心率低于100次/分(心肌损伤除外)或低于60次/分需给予人工正压通气或胸外心脏按压、药物等处理。当患儿安静情况下心率持续大于180次/分往往是心力衰竭的表现,需要结合评估患儿呼吸、面色、肝脏大小、听诊心音、小便情况进行分析,积极应对处理。②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新生儿正常值应维持在95%及以上。但如果给氧状况下至少应维持在90%以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是病情发生变化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发现TcSO2下降时,在排除患儿烦躁、传感器接触不良、光疗等干扰的情况下,首要评估患儿的呼吸、体位是否适当、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分泌物,同时观察皮肤颜色是否有相应变化,立即进行清理呼吸道以畅通气道,必要时给予氧疗等处理。③新生儿休克:新生儿休克的早期表现为精神萎靡、皮肤青紫或苍白、肢端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等,进一步发展为血压降低等。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或立即报告当班护理组长、护士长或与值班医师及查房医师沟通,积极处理。
总之,医疗安全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医院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病人安全。护理工作作为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安全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新生儿科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及高风险性,在对住院期间的患病新生儿的日常诊疗护理过程中,需要护理管理者及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的临床护士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有预见性地进行风险评估及防范,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保证患儿安全,从而提高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及生存质量。
附: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
目标一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二 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目标三 确保用药安全
目标四 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目标五 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目标六 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目标七 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目标八 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目标九 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目标十 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要点荟萃
1.新生儿十四大安全目标:①正确进行身份识别,防范抱错婴儿或丢失婴儿。②规范用药管理,防范用药错误。③加强特殊用药管理,减少静脉注射渗漏导致的皮肤损伤。④妥善固定各种导管,防范非计划性拔管。⑤做好皮肤黏膜保护,防范医源性皮肤损伤。⑥落实消毒隔离制度,防范新生儿医院感染及暴发流行。⑦规范喂养,加强监测,防止误吸致窒息、猝死。⑧做好患儿环境安全管理,防范坠地。⑨做好高危人群的皮肤护理,防范压疮发生。⑩规范保暖,防范烫伤或冷伤。加强奶源使用的全程管理,防范新生儿奶源污染。规范早产儿安全用氧,防范氧中毒。做好新生儿基础护理,防范不到位引起的问题。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防范病情恶化未能识别或未能及时识别。
(苏绍玉 胡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