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肝胆疾病
取仲景《伤寒论》小柴胡汤、茵陈蒿汤,合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升降散加减而成。
柴胡8~12g、黄芩6~9g、法半夏6~9g、党参6~10g、郁金6~10g、茵陈6~10g、栀子6~10g、蝉衣3~6g、僵蚕6~8g、土茯苓8~12g、蒲公英8~12g、生甘草6~10g。水煎2次,取汁200~400ml,分3次温服。
疏利透邪解毒、升清降浊利湿。
柯韵伯喻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益气扶正的名方。方中既有柴胡、黄芩之凉,又有半夏、生姜之温,既有参、枣、草调脾,又有半夏、生姜之降逆和胃。此经验方取少阳肝胆病正剂小柴胡汤、去大枣滞邪、除生姜辛热;茵陈蒿汤配伍特点为清泄湿热;合升降散升清降浊;加蒲公英、土茯苓清解疫毒。对乙肝湿热毒火盛者,复方而施,联合逐邪,邪毒祛而正自安。
用于乙肝转氨酶高、HBsAg(+),甚则大三阳。症见胸胁胀痛,小便不利,大便欠畅,胃脘不适,纳呆恶心,心烦、口苦、咽干,头晕而胀,或有往来寒热者。
连翘长于清解湿中之热,故多取用;湿热甚小便不利喜加滑石、猪苓。用药量据年龄长幼、体质强弱、病邪轻重而异,体虚之人,突出小柴胡汤;湿热毒重者当以升降散、茵陈蒿为要;大便秘或胶黏不爽,宜加用大黄。
少阳枢机不利、湿热毒火内盛之胁痛证,治以疏利透邪解毒、升清降浊利湿。
曹某,女,6岁半。胁痛、乏力半年余。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胁胀痛,纳少、乏力,往北大医院化验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80U/L,乙型肝炎两对半测定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B超提示肝脾肿大,诊断为乙肝大三阳,因乏力明显而休学,多处寻医施治,症状有增,化验检查无好转。现症:右胁胀痛,纳少、恶心,乏力,口苦、咽干,头晕而胀,脘腹胀满,烦急不安,眠差多梦,大便不爽,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中医诊断为胁痛,证属少阳枢机不利,湿热毒火内盛。治以疏利透邪解毒、升清降浊利湿。予方药:乙肝双解汤加减。柴胡8g,黄芩6g,法半夏6g,党参6g,郁金6g,茵陈6g,栀子6g,蝉衣4g,僵蚕6g,土茯苓8g,蒲公英8g,生甘草6g,焦大黄2g。7剂。药后症状日渐减轻,食欲增加,精神渐好,守方出入施治2个月,转氨酶降至正常,HBsAg(-)、HBeAg(-),后恢复上学,偶有外感,尚来诊。
便溏之人,栀子、大黄当少用慎用或用其炭。
薛伯寿.蒲辅周学术医疗经验─继承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整理:薛燕星 审阅:薛伯寿)
小柴胡汤和四逆散。
党参12g、柴胡12g、黄芩8g、佛手10g、郁金12g、炒枳实12g、炒白芍15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
疏肝解郁,理脾和中。
小柴胡汤中柴、芩并用,可疏利枢机;柴、芩与姜、夏又成辛开苦降,可宣畅三焦;再配参、枣、草,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之剂。四逆散用柴胡疏肝利胆,透达阳郁;枳实降胃导滞,行气散结。二者一升一降,运转枢机,透达阳气。芍药平肝养营,甘草补中益气。二者一柔一缓,调和肝脾。四味相伍,使邪去郁开,气血调畅,清阳得升,四逆自愈。本证虽为邪陷少阴,阳郁不达,而治从肝考,乃因肝木条达,主疏泄气机之故。后世疏肝诸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变化而来。路老从临床经验出发,将二方合一,加佛手、郁金疏肝解郁,理气和中,而佛手和郁金亦可单独熬粥以作食疗,药性平和,不伤正气。
肝脾失和。
肝木横逆乘犯中焦戊己土,致肝脾不和证或肝气犯胃证,路老统称之为木土失和;两证均属木旺乘土,均可出现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等肝郁气滞表现,因脾胃不同生理功能,肝木犯脾土与胃土的临床症状又各有不同。脾主运化,其气主升,因此肝脾不和证除见肝气郁结表现外,兼见腹胀、泄泻等脾运失健之症状;胃主受纳,其气主降,而肝气犯胃证见除肝气郁结外,常伴有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呕吐等胃气上逆的表现。此木土失和,在临床上或单独出现,或与他病兼夹并见,必然应有一通治之法以应对,路老创制一通治方——木土和合汤。
路老临证中常谆谆教导我们,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已能做到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寒温得适,而与之相应的工作紧张、节奏加快、压力增大、欲望无边所带来的情志问题越来越多了,人们往往急躁易怒,忧思焦虑,时而怒气冲天,时而郁郁寡欢。由此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于脾胃,而成木土失和之肝气乘脾或肝气犯胃证。这种情况常出现在西医所称之抑郁状态以至于抑郁症中。临床应用木土和合汤治疗此类患者常获良效。
李某,女,57岁。初诊:1963年4月3日。左胁攻刺作痛,稍一岔气即发作,达5~6年之久。噫气连作,兀兀欲吐,纳食则痛,气上冲入胃,则呕吐清水,气攻少腹则得矢气痛止,渴不欲饮,夜卧需以枕压左胁始能少寐,否则,心烦欲吐,通宵难眠,至黎明方渐轻。常烦热汗出。望诊:面浮华,目无神采,肌肉瘦削。闻诊:语声低微少气。舌淡红无苔。脉诊:左手微细欲绝,右沉细无力。辨证:肝郁气滞,脾胃失调。治疗以和肝胆,调脾胃,降逆气。予方药:小柴胡汤与四逆散增损。台党参一钱,竹柴胡一钱,清半夏二钱,陈佛手一钱,炒白术一钱,杭白芍二钱,炒枳壳一钱,紫丹参四钱,明郁金二钱,生姜三片为引。二剂,水煎服。二诊(1963年4月17日):服上药,脘痛大减,睡眠亦增。唯左胁攻刺隐痛,呕吐清水如故,舌淡无苔,脉左沉细濡,右沉弦,治疗以温中降逆,和肝调胃。川朴二钱,佩兰后下一钱,清半夏一钱,茯苓四钱,吴萸一钱,草蔻仁后下一钱,陈佛手一钱,炒枳壳一钱,杭芍二钱,川楝子一钱,明郁金一钱,醋香附一钱,川连五分。水煎服,三剂。三诊(1963年4月21日):左胁攻刺隐痛大减,呕吐清水亦止,夜卧亦能左侧卧,唯左胁按之欲吐,胃脘仍时隐痛。舌红质淡,脉右沉弦,左细弱。党参二钱,旋覆花(包)一钱,赭石(先)二钱,清半夏二钱,吴萸一钱,川连六分,草蔻仁一钱,川楝子一钱,郁金一钱,杭芍二钱,香附一钱,瓦楞子粉包一钱,二剂,水煎服。四诊(1963年5月5日):服上药,呕吐清涎止,能两侧卧。胃脘痛未大作,唯一按左胁仍噫气欲呕,时心悸,不欲饮,舌质紫滞,苔已渐生,为胃气上布之征,左边白腻,右边淡白,脉左沉细,右沉而小弦,拟以温胆汤加味。党参二钱,青竹茹一钱,清半夏二钱,云苓四钱,陈佛手一钱,竹柴胡一钱,炒白术二钱,炒枳实六分,草蔻仁(后)一钱,生牡蛎(先)二钱,生甘草一钱,生姜二片为饮。五诊(1963年5月15日):诸症均减,左胁按之不再噫气作呕,食欲增,睡眠亦安。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唯时心悸。舌质红,苔淡白,脉左沉细,较前少有力;右沉弦。治以前法,巩固疗效。青竹茹一钱,清半夏一钱,云苓四钱,陈佛手一钱,炒白术一钱,炒枳壳一钱,生牡蛎(先)五钱,生甘草一钱,越鞠保和丸三钱(包)。
胁痛致病因素有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其病变主要在肝胆。临证所遇胁痛,证多夹杂,难有单纯如书中所言,此例胁痛,历时五载,证属难调,木郁伤中土,脾胃升降失司,故路老立足和肝胆,调脾胃,两条主线,取法工稳,堪称胁痛治法之范本。
(整理:张维骏 审阅:高荣林)
自拟方。本方原为颗粒剂,后改为汤剂,仍遵照原方命名。
黄芪30g,莪术10g,白术15g,丹参30g,郁金15g,茵陈30g,北豆根12g,柴胡10g,桃仁10g,生甘草10g。
疏肝健脾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清热利湿解毒。
本方以黄芪、莪术为君,黄芪甘温,可益气健脾,调肝之用。莪术入血,有化瘀软坚之功,二者攻补兼施,气血同治,肝脾同调,达到扶正祛瘀的目的;白术助黄芪益气健脾,丹参助莪术活血祛瘀,共为臣药;茵陈、北豆根、柴胡、郁金、桃仁等清热利湿、解毒散结、疏肝解郁,均用为佐药;甘草中和诸药以为使,并可解毒。本方针对乙肝肝纤维化“肝郁脾虚、气血瘀滞、湿热疫毒损伤肝络”之基本病机,环环相扣,并兼顾病机演变特点和辨证的复杂多样性,实为治疗该病之有效良方。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早期,证见肝脾不调,湿热内蕴,肝络损伤者。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早期。症见:胁肋不适或胀痛,或腹胀纳呆,神疲乏力,大便不调,舌黯红,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弦细或弦滑。肝脏超声及肝功能检查不正常。
肝气郁结明显,加枳壳、青皮、预知子、川楝子、合欢皮等;脾胃气虚明显,加党参、太子参等;湿浊偏盛,加苍术、厚朴、法半夏、豆蔻、车前子、泽泻等;湿热较重,加金钱草、黄芩、黄连、黄柏等;湿热日久酿毒,而致肝功能异常,加垂盆草、虎杖、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痰瘀成积,肝脾肿大明显,加夏枯草、煅牡蛎、醋鳖甲、浙贝母、鸡内金等;胁痛明显,加延胡索、川楝子、娑罗子、白芍等;腹胀明显,加厚朴、木香、炒槟榔、炒莱菔子、大腹皮等。
吕某,男,35岁,因“间歇性纳差、乏力、肝区不适2年”来诊。患者无明显诱因而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和肝区不适,无腹胀、恶心、呕吐,二便调。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发现,肝脾未及。舌红、苔薄黄,脉弦。查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HBV-DNA均阳性,余为阴性。TP77g/L,ALB 40g/L,GLB 37g/L,GPT 141IU/L,GOT 101IU/L,γ-GT67 IU/L。腹部B超示:轻度肝损伤。肝活检病理报告:肝细胞浆疏松化,嗜酸性变,可见点灶状坏死及炎细胞浸润,另见毛细血管瘀胆及纤维组织增生。诊断:轻度慢性肝炎(G1S1),肝纤维化分级:1级。中医诊断:黄疸,肝郁脾虚,血瘀兼湿热。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经1999年4月7日开始服用芪术颗粒剂,每次1包(6克),每日3次。3个月为1疗程,共用2个疗程,并停用其他药物,饮食状况明显改善,乏力消失。服药2周后黄疸消失,舌转淡红,苔薄白。4周后胁痛症状消失。第2疗程结束,查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c阳性、HBV-DNA阴性。TP69g/L,GLB 31g/L,ALB 38g/L,GPT 35IU/L,GOT 27IU/L,γ-GT641IU/L。肝活检病理报告:肝细胞浆疏松化,嗜酸性变,可见点灶状坏死及炎细胞浸润,未见毛细血管瘀胆及纤维组织增生。半年后随访,临床无明显异常症状,查乙肝五项指标同12周后。
①注意调畅情志,避免过度劳累,防止感冒,生活起居有常;②饮食有节,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戒烟戒酒;③按时服药,随病情变化而调整用药,持之以恒;④定期复查,主要以肝肾功能、病毒指标、AFP、腹部B超等为常规复查项目。
姚乃礼教授承担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在166例双盲对照试验中,通过6个月治疗,对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显效率为54.41%,总有效率达92.65%,具有抑制细胞外基质,明显减轻肝纤维化程度,以及改善肝功能,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通过基础研究,认为芪术颗粒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提高T淋巴细胞rDNA的逆转录水平,有利于免疫复合物的清除,降低TIMP-1的基因表达水平,减弱对MMP-1、MMP-2、MT-MMP1DE抑制,从而促进胶原的降减,同时还有活血化瘀及抗病毒作用。
(整理:吕文良 审阅:姚乃礼)
自拟方。
鳖甲20g、郁金10g、当归10g、香附10g、茵陈30g、延胡索10g。
疏肝和胃、活血消癥、扶正利湿、解毒退黄。
鳖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脾经,功善软坚散结,实验药理研究发现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对体内结块有消散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郁金味辛苦性寒,归心肝胆经,具有活血散瘀行气解郁、利胆退黄止疼痛作用,《本草经疏》谓“郁金本血分之气药”,《本草纲目》谓“治血气心腹痛”,实验药理研究认为,其有抗炎、抑制免疫、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作用。当归味甘辛,性温,入心肝脾三经,具有养肝血、活血和血作用。实验药理研究认为其有抗炎镇痛、抗损伤、生血、抗菌、保肝作用等。香附味辛甘微苦,性平偏温,主入肝经,具有疏肝理气止痛作用,实验药理研究认为具有安定、镇痛、抗菌作用,抑制平滑肌收缩作用;茵陈味苦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苦燥降泄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作用,实验研究认为其对肝炎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利胆退黄,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保肝使转氨酶下降。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脾肺经,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作用,使硬化缩小的肝脏变软。
肝硬化(包括酒精性肝硬化、药物性肝硬化)。症见胁腹胀痛、面色黄黯、纳呆、乏力。
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患者。
兼有气虚证者加人参、茯苓、白术以健脾补气;兼有血虚证者加枸杞子、生黄芪、川芎以滋阴益气生血;兼有阴虚证者加枸杞子、女贞子以滋阴;兼有血瘀证者加茜草、苏木以活血,其中,偏寒或兼寒证,可用姜黄,偏热用郁金;若因气滞、肝郁严重,因而癥积,必用行气药;脾脏肿大、门脉高压症、无腹水者,加大郁金或姜黄的用量,再加蝉蜕、川芎等,兼腹水证者用大量猪苓、茯苓、车前子、白茅根等利水药物;出现尿蛋白则加细辛、五味子等,脾阴虚兼气虚证者可酌用大剂量的五味子或牛蒡子;脾肾气虚,偏寒证者加肉桂、鹿角胶,再重者可用紫河车。严重腹水者可再加大猪苓、白茯苓、车前子、白茅根、芦根等药的剂量,利水时要注意补气,可加生晒参,炒白术,生薏苡仁,生山药,生黄芪,炙黄芪(腹不胀者)等。
常某,男性,47岁。腹胀乏力两个月余。患者两个半月前出现腹胀乏力,在某医院检查腹部B超:“慢性肝损害,肝硬化,肝内多发硬化结节,胆囊壁厚,脾厚5.4cm,肋下2cm”;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71g/L,血小板9×1012/L。诊断为“慢性肝损害”,口服一些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症状略有减轻,但病情常反复,来我院门诊要求中医系统治疗。症见腹胀乏力,腹背畏寒,肠鸣,呃逆、反酸,时有心慌汗出,大便时干时稀。既往史:曾患急性胰腺炎,已愈;有高血压病史。个人饮酒史20余年,饮酒量大,现已戒。查体:BP:130/100mmHg,目珠及皮肤不黄,咽无红肿;腹部胀满,无明显压痛,脾大,肋下一指,双下肢无水肿。舌红黯厚、舌面左右各有一块黯斑大如杏核,浅齿痕,舌体颤,苔白略厚,舌中纵沟,左脉细缓,右脉寸尺沉、关细弦。中医诊断为积证,证属心肝脾气阴虚血瘀、心肝郁热、脾胃气虚,湿浊气滞夹风证。西医诊断为肝硬化。治疗以养心肝肾之阴,活血解郁,理气益气,利湿祛风。予软肝消积汤加石决明10g、干石斛10g、枳壳10g、白茅根30g、枸杞子20g、五味子6g、白菊花10g、夏枯草20g、青陈皮各10g、草豆蔻6g、生苡仁30g、三七粉(冲服)3g,一周后复诊,心慌未发作,无反酸,肠鸣减,纳食增,睡眠改善,尚有呃逆、汗出,后头部发沉,大便正常。舌红略黯、颤,舌面左右各有一块黯斑大如杏核,浅齿痕,苔白,舌中纵沟,左脉细,右脉弦尺沉。复查生化:谷丙转氨酶30.6U/L,谷草转氨酶36.1U/L,总胆汁酸21(0~10),血红蛋白16.5g/L。心阴虚改善,湿邪及气虚减轻,但尚有阴虚血瘀,心肝郁热,湿浊气滞夹风。每周复诊1次,予相应加减药物治疗。治疗2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复查生化、肝功能均正常;治疗半年后复查腹部B超提示:肝内多发硬化结节较前减轻,脾厚5.2cm;复查血常规:血小板9.6×1012/L。精神好,诸症不显。
体质虚弱者当随证加减。
[1]邱萍,提桂香,王今觉教授治疗肝硬化临床用药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6):1583-1584.
[2]提桂香,邱萍.王今觉治疗疑难病证经验举隅[J].山西中医,2009,25(11):7-8.
(整理:提桂香 审阅:王今觉)
《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及泽泻汤加减化裁。
赤白芍各15g,白术15~20g,当归12~15g,丹参15~30g,泽泻15~20g,茯苓15~20g,莪术6~10g,焦山楂15~30g,陈皮10~12g,甘草6g。
调肝健脾、利湿化浊、行瘀软坚。
方中以芍药、白术为君,芍药酸苦甘而入肝,肝主藏血,有养血活血之功,而起调肝柔肝之效。白术苦甘而温,入脾,为常用之健脾化湿药。二者相合,健脾调肝,起到调和肝脾的作用,用以为君;当归辛温养血活血,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既可入肝养血,又可入络活血软坚,二者配合芍药以养肝柔肝和络。茯苓甘淡利水化湿,泽泻利水化浊,且现代研究有降脂作用,二药同白术相伍而健脾利湿化浊。四药为臣,同君药有君二臣四之制,为调和肝脾利湿化浊之主药;莪术辛苦而温,入肝脾二经,为化瘀软坚之要药,能破气中之血。王好古言其虽为泻剂,亦能益气。故可疏通气血恢复脾运,且与丹参相合,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山楂酸而入肝,化瘀消积,尤消肉积。陈皮辛温,为理气和胃化痰之要药。同莪术山楂共为佐药,与君臣相合,有理气化瘀消积之功;甘草为使,同芍药相合,缓急止痛;合白术茯苓,补脾益气,又可调和诸药。
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证属肝脾失调、浊邪瘀滞者。
脂肪性肝病,血脂偏高者。望诊:患者多形体肥胖,面白无华或萎黄,舌淡嫩有齿痕,色黯,苔腻或水滑。闻诊:语声低微。问诊:口干口黏,或口有异味,乏力倦怠,胁肋不适,腹痛绵绵或腹胀,急躁易怒,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辅助检查可见血脂、血糖指标异常。切诊:脉沉细弦或兼滑象。
肝气郁滞重者加用柴胡、枳实、枳壳,青皮等;脾虚明显者加用党参、黄芪、太子参等;湿浊偏盛者加白蔻仁、厚朴、苍术、半夏等;痰浊偏盛者加用瓜蒌皮、陈皮、半夏等;湿热较重者加用茵陈、黄芩、黄连、黄柏等;肝功能不正常者加用茵陈、垂盆草、虎杖、白花蛇舌草等;痰瘀成积肝脾肿大者加用夏枯草、牡蛎、鳖甲、鸡内金等;酒食积滞者加用枳椇子、葛花、白蔻仁、鸡内金等;胁痛明显,加郁金、延胡索等;腹胀明显者加用厚朴、木香、焦槟榔等;睡眠差者加用生龙骨、生牡蛎,合欢花、炒枣仁等;化验检查提示血脂较高者,加用荷叶、草决明等。
患者王某,男性,69岁,2013年1月30日初诊。患者主因“右胁肋部胀满不适1个月余”为主诉就诊,刻下:右胁肋部胀满,时有胃脘部堵闷,口干不欲饮,知饥能食,大便溏,日行1~2次,小便泡沫多。舌黯红,苔薄黄,脉弦细滑。辅助检查:腹部超声(2013年1月23日):重度脂肪肝,肝脏增大,胆囊息肉。生化全项示:谷丙转氨酶:54U/L,谷草转氨酶38.2U/L,总胆固醇:7.97mmol/L,甘油三酯:2.77mmol/L,低密度脂蛋白:6.05mmol/L,尿酸:539μmol/L。西医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断:肝癖,证属肝脾不调,痰浊瘀滞。处方:全当归20g,赤芍15g,白芍15g,云苓20g,白术15g,丹参20g,莪术10g,郁金12g,厚朴花15g,太子参20g,焦山楂30g,荷叶30g,泽泻12g,茵陈15g,鸡内金15g,垂盆草20g,甘草6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并嘱咐患者注意调整生活习惯。2013年2月20日复诊:患者右胁肋胀满明显减轻,胃脘部堵闷感消失,纳眠可,夜间口干,小便中可见泡沫,大便基本成形,日行2次。舌淡黯,齿痕,苔薄黄。左脉沉细弦,右弦滑。上方加减:太子参改为30g,茵陈改为20g,加入木香10g、川连6g。连服28剂后,偶有胁肋不适,复查腹部超声示:胆囊息肉。生化全项:谷丙转氨酶:15U/L,谷草转氨酶19.6U/L,总胆固醇:6.02mmol/L,甘油三酯:2.31mmol/L,低密度脂蛋白:3.65mmol/L,尿酸:514μmol/L。
①本方主要用于肝脾不调、湿浊瘀滞病证,临床需辨证使用,非本证者不宜;②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进食宜清淡,少食膏滋厚味甜腻之品,少食动物脂肪与内脏,严格控制饮酒;③坚持进行有氧运动,适当控制体重,工作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
(整理:吕文良 审阅:姚乃礼)
自拟方。
柴胡10g、制香附10g、炙鳖甲15g(先煎)、三棱10g、莪术10g、当归12g、炒白芍15g、生地15g、熟地15g、生黄芪15g、鸡内金15g、鸡血藤18g、鸡骨草30g。
调肝软坚,利水消胀,健脾通络。
方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生黄芪补气;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养肝柔肝,故佐以当归、炒白芍、生地、熟地,滋水涵木,养肝和肝;鳖甲、三棱、莪术软坚散结、活血消癥;慢性肝病加上“三鸡”(鸡内金、鸡血藤、鸡骨草),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化验指标具有比较可靠的疗效。其中鸡内金有补脾胃、消食滞、消癥瘕作用,鸡血藤养血活血,鸡骨草是民间草药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功效,可起到改善肝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配合鳖甲、三棱、莪术软坚散结。诸药合用,以调肝软坚、利水消胀,健脾通络。
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症见乏力,胁肋胀满,食纳减少,口干口苦乏味,夜寐不安,或伴五心烦热,急躁易怒,眩晕耳鸣,小便不畅,大便黏滞,舌质红或瘀黯,苔腻,脉弦涩或弦数。
本方可作为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治疗的基础方加减应用。余老师认为,慢性肝病在发生、发展、转化过程中,病邪和体质的变化影响着肝生理功能的发挥,并可影响其他脏腑。肝体阴而用阳,临证时,需疏肝与滋阴并进,以补肝体而助肝用。因此,余老师在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的过程中,特别欣赏陆定圃所言:“盖此证初起,即宜用高鼓峰滋水清肝饮(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当归、牡丹皮、白芍、柴胡、栀子、酸枣仁)、魏玉璜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之类稍加疏肝之味,如鳖血炒柴胡、四制香附,俾肾水涵濡肝木,肝气得舒,肝火渐息而痛自平。若专用疏泄,肝阴愈耗,病安得痊”。
舌质瘀黯,肝掌、蜘蛛痣明显,瘀血较重者,可合入桃仁、红花、赤芍等;胁痛胀闷,时欲叹息,选加入青皮、陈皮、佛手、大腹皮、厚朴等药;兼有腹水者,多加车前子、车前草、牵牛子、石见穿等药;肾虚精亏,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者,加入补骨脂、五味子、菟丝子。关于肝硬化腹水的治法,可选《傅青主男科》决流汤方(黑丑二钱,甘遂二钱,肉桂三分,车前子一两)加减施治,此方经临床验用,消水迅捷,效验明显。但须在“祛邪”与“扶正”治法上予以协调,消腹水须根据腹水多少和体质状况予以酌定方药及其用量,“祛邪”(通利水邪)以后,则应扶正调中以善其后。
患者,男,46岁。乙型病毒性肝炎2年。患者于两年前确诊为乙型肝炎,久治不愈,演变为肝硬化,现已肝功能损害而出现腹水。就诊时症见:腹胀如鼓,面浮气短,腿肿尿少,食谷不馨,大便稀溏。谷丙转氨酶ALT156U/L,血压146/80mmHg。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并有肝脾肿大,住院期间先后抽取腹水两次,每次约800ml。患者食少,神疲乏力,尿少,脉势沉弦,舌苔腻,舌边齿痕明显。病属“臌胀”,证属肝经血脉瘀滞,脾虚水湿泛溢。治疗以调肝软坚、利水消胀,兼以健脾通络。予方药:调肝软坚汤。柴胡10g,制香附10g,川楝子10g,炙鳖甲15g(先煎),生黄芪30g,防风10g,防己10g,三棱10g,莪术10g,苍术10g,茯苓20g,山药20g,车前子15g,车前草15g,牵牛子5g,鸡内金15g,鸡血藤18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药后尿量增多,腹胀缓解,乏力症状较前减轻,腿肿依然,下肢畏寒症状明显,上方去茯苓、山药,加生白术15g、肉桂3g,继服14剂。三诊:药后腹水基本消除,腿肿消退大半,精神体力较好,大便成形,舌红苔薄,脉沉细无力,二诊方去牵牛子,加砂仁4g,20剂,水煎服。其后,根据患者病情,主以上方加减,服药近百剂,腹水、腿肿完全消退,面浮亦除,饮食增进,体力明显好转。谷丙转氨酶38U/L,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山药、鸡内金、丹参,配成水丸继续服用,随访两年,病情稳定。
(整理:李鸿涛、冯磊 审阅:余瀛鳌)
自拟方。
制首乌75g、丹参50g、桑椹80g、杭白芍45g、生黄芪75g、党参50g、麦冬45g、生地60g、西洋参60g、南山楂45g、红曲45g、五味子25g。用法:上方一料,共为细末,炼蜜为丸,10g/丸,2次/日,1丸/次。
益肾健脾、祛痰化浊。
方中制首乌、桑椹、生地、麦冬,滋阴益肾;白芍、五味子,味酸入肝脾心经,补脾益肾;黄芪、党参、西洋参,补益脾气;山楂、红曲、丹参,活血化瘀、化痰降浊。
肝浊(脂肪肝)。症见体型肥胖、精神萎靡、周身困乏、不耐劳累、纳食无味、夜寐欠安、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腻,脉弦或滑。
王某,男,60岁。乏力、易疲劳3个月。患者诉近3个月来常觉精神萎靡、乏力、容易疲劳,以致工作效率降低。曾于体检时发现脂肪肝、混合性高脂血症,于当地医院就诊,用他汀类降脂药治疗,后因患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均升高,考虑药物性肝损害而停药,遂求治于刘老。就诊时见:精神欠佳,体型偏胖,面色红润,纳食无味,睡眠一般,小便正常,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弦细滑。血压140/90mmHg;腹部B超:脂肪肝。中医诊断:肝浊;西医诊断:脂肪肝;高脂血症。证属脾肾亏虚,痰浊困阻。治疗以益肾健脾,祛痰化浊。予方药:调脂化浊汤一料,共为细末,炼蜜为丸,10g/丸,2次/日,1丸/次。1994年7月12日二诊:服上药1个月余,患者自觉精神转佳体力渐增、纳食知味、大便成形,每天一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仍宗上方两料加减继服至10月,复查血脂正常,肝功能亦正常。
刘老指出,随着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目前,现代人习惯于高脂饮食,且多静坐工作,缺乏必要锻炼,如此摄取过多,而代谢不足,导致高脂血症、脂肪肝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刘老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体会:肝浊一病,病机主要为脾胃失健运,升降失常;肾脏受损,虚不泄浊,造成营养物质过剩而堆积体内,日久成痰化浊,发为本病。刘老针对于此,治以益肾健脾、祛痰化浊为法,并创制调脂化浊方进行治疗。刘老鉴于本病治疗需长期服药方可获效,故变换剂型改为丸药,便于患者携带、服用。临床用之,常收显著疗效。
刘如秀,刘志明医案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整理:刘如秀 审阅:刘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