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肺系疾病
《千金方》苇茎汤。
芦根30g、白茅根30g、冬瓜子15g、薏苡仁30g、桃仁20g。
清热化痰。
方中苇茎甘寒轻浮,善清肺热,故为君药,不易取则以芦根、茅根代之。冬瓜子清热利湿,开胸豁痰,能清上彻下,肃降肺气,与苇茎配合则清肺宣壅涤痰;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而祛痰,下利肠胃而渗湿,二者共为臣药。桃仁活血逐瘀,可助排痰,是为佐药。方仅四药,结构严谨,药性平和,共具清热化痰之效。
痰热壅肺。
本方可用治肺失宣肃而咳嗽痰多色黄者。
病程日久,脾胃失养,加白芍、焦三仙;脾失健运,肠腑不通,加熟大黄、火麻仁;痰浊成痈,加桔梗、甘草、浙贝母。
刘某,女,55岁。咳喘气短2年余。患者于2年前因受凉后出现频发咳嗽,活动后喘憋气短。于外院查胸部CT示:肺间质纤维化,未予系统治疗。刻下症见:咳嗽频发,夜间甚,咯黄痰,量多,动则喘促气短,精神一般,胃胀,纳呆,口淡无味,睡眠可,大便不畅,小便可。四诊:神清,精神可,言语低微。舌质红,苔黄腻,脉右关滑,左沉。患者中老年女性,年老体虚,又久病耗气,肺气不宣则咳喘,不足则憋气,动则甚。外感日久转里化热,故见舌红,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痰生,而肺为贮痰之器,故见咯黄痰,苔黄腻,脉弦;脾主升清,胃主气下,脾胃虚弱呆滞则见气滞胃肠,而见胃胀,食纳不佳,口淡无味,胃气不降则排便不畅;患者综观舌脉,病属咳喘,证属痰热壅肺,胃呆肠滞。治疗以清热化痰,行气和胃。予方药:千金苇茎汤加减:芦根、茅根、桃仁、杏仁、冬瓜子、薏苡仁、苍术、白术、厚朴、陈皮、藿梗、荷梗、僵蚕、丹皮、白芍、火麻仁服用半个月。二诊患者咳喘气短明显好转,症见:咳喘,咳痰少,伴食后腹胀,恶心反酸,精神可,纳差,眠可,大便干结,小便可。四诊:神清,精神可,言语流利,呼吸平稳。舌黯,边苔稍厚,脉弦尺沉细。治以原方进退,加焦三仙、熟大黄,守法加减调治,诸症皆消。
临床常用于治疗肺脓肿、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等肺热痰瘀互结者。肺寒咳嗽、痰白质稀者不宜使用。
[1]卢建新,章波,高荣林.高荣林教授调气法验案三则[J].中国临床医生,2011,08:77-78.
[2]刘俊玲,卢建新,章波,等.高荣林治疗呼吸重症经验浅析[J].北京中医药,2011,08:583-584.
(整理:饶向荣 审阅:高荣林)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南沙参30g、姜半夏10g、黄芩15g、黄连10g。
苦辛开降。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149条,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组成。原方治疗伤寒误下之后损伤脾胃之气,升降之机失司,邪热乘机内侵,致使寒热错杂于中,气机痞塞不通,形成的心下痞满证。方中半夏降其上逆之气,化中焦痰浊,散痞结,和胃止呕;黄连、黄芩泄其中焦久郁之火,干姜温中焦之虚寒,共达平调寒热之功,以上四药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互结缘于中虚失运,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临床上,此方多用来治疗慢性脾胃病。
脾胃失调,肺失宣降之慢性咳嗽。
王书臣老师在临证中重视肺与脾胃的关系,善从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升降角度,运用经方半夏泻心汤化裁来治疗慢性咳嗽,尤重辛开苦降以开脾胃气机,同时重视培土生金,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咳嗽变异型哮喘引起的慢性咳嗽酌加苏叶、穿山龙、地龙等善于祛风、解痉平喘的药物;鼻后滴流综合征引起的慢性咳嗽酌加辛夷、白芷、露蜂房等芳香开窍药物;若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酌加煅瓦楞等抑酸药物;脾气虚者酌加党参、黄芪、白术等;阴虚重者酌加麦冬、太子参等;咳重者加前胡、浙贝母、杏仁、紫菀、款冬花、炙枇杷叶;痰湿重者酌加苍术、橘红等;腑气不通者酌加厚朴、枳实、大黄等;咳嗽日久,肺气易于耗散,可加五味子收敛肺气,且五味子与辛开之药配伍,敛散结合,辛开而不伤正。
王某,女,54岁。反复发作咳嗽3个月余。患者于3个月前出现反复发作咳嗽,以夜间咳嗽为著,甚至彻夜不能入睡,良以为苦,多次在各大医院检查诊治,均记载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胸片及CT检查正常,血象正常,肺通气功能正常。服用复方甘草片,阿斯美,顺尔宁、头孢菌素,并静点利复星,均不能缓解。后在我院作气道激发试验阳性,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予吸入舒利迭、口服顺尔宁等,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咳嗽连连,故来诊。就诊时患者夜间时有咳醒,影响睡眠,白天头昏,周身乏力,干咳少痰,食后脘胀,咽干痒,自汗,畏寒,二便正常,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腻而微黄,脉弦滑。体格检查: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辅助检查:胸片及CT检查正常,血象正常,肺通气功能正常,气道激发试验阳性。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诊断:久咳。证属脾胃失调,肺失宣降。治疗以苦辛开降。予王氏半夏泻心汤加减。南沙参30g,生黄芪30g,姜半夏15g,干姜10g,黄芩15g,黄连10g,陈皮10g,厚朴15g,甘草10g,款冬花15g,紫菀15g,苏子叶各10g,杏仁10g,枇杷叶15g,穿山龙30g,地龙20g,前胡15g。7剂,水煎服,每日2次。二诊:咳嗽较前明显减轻,夜间可以入睡,咽痒及咽干减轻,心下痞胀消失,苔白略腻,脉弦滑。仍用上方去厚朴,黄连,加石韦30g,车前子30g,再服7剂。三诊:患者服药后咳嗽大减,自行停用舒利迭。仍以上方加减,再服七剂。
(整理:崔云 审阅:王书臣)
自拟方。
仙茅15g、黄芩15g、生地10g、穿山龙30g、地龙10g、葛根15g、炙甘草10g。
补肾纳气,泻肺平喘。
王老师认为,哮喘发作时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之候,主张肺肾同治。治疗应该扶正与祛邪并重,既要清泻上焦痰热实邪,又须温补下焦阳气不足,且哮喘发作每夹痰夹瘀,痰瘀皆为阴邪,非温不化,这就是虽属热哮仍需加入温热之品的缘故。方中仙茅辛热,归肾经,温肾壮阳;黄芩苦寒,入肺经,长于清肺热,又能泻火解毒,二者合用,既清肺中实邪,又培补下焦不足,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共为君药。地龙咸寒,善于清热平喘,对支气管哮喘以肺热型较为适宜;穿山龙性平,与地龙相须为用,以加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生地苦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既能助黄芩清热泻火,又能防止仙茅之温燥太过,三者并为臣药。葛根升发清阳,鼓舞下焦清阳之气上行,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二药共为佐使。诸药合用,温肾阳,清肺热,平喘嗽,使邪去而正安,诸症迎刃而解。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情属轻、中度,证属痰热壅肺者。症见发作性喘息咳嗽,痰鸣如吼,痰黏白或黄稠,咯吐不利。汗出,口渴喜饮,尿黄,便干,发热或恶风,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不论新久咳喘均可加用仙灵脾、补骨脂补肾助阳,炙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平素反复感冒、动则汗出、恶风者加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痰热壅肺,见咳嗽痰多、气喘痰鸣,选用苏子、苏叶、杏仁、黄芩、老鹳草、紫菀、款冬花、前胡、浙贝母清肺降气、化痰止咳;气机不畅、痰气壅塞,见喘咳胸满,咳痰难出者,加厚朴、白芥子、白果行气平喘。春秋接触过敏原发病,加用僵蚕、蝉衣疏风解痉、化痰平喘,夏季发病者,加赤芍、苦参清热凉血燥湿;冬季遇寒诱发者,加用干姜、姜半夏温肺蠲饮降逆;合并过敏性鼻炎,症见鼻塞流涕、喷嚏时作,加用白芷、辛夷、连翘、野菊花疏风通窍、清热解毒。
孙某,女性,66岁。喘息反复发作5年,加重1周。患者5年前闻异味后突发喘息胸闷,自行缓解,之后每遇刺激性气味即喘息加重,诊断为:过敏性哮喘,间断服用激素治疗,近2年来喘息加重明显,每次加重时需给予西医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治疗。1周前无明显诱因喘息再次加重,有时伴喉间哮鸣,基本不咳,少痰,夜眠差,饮食二便一般,舌质红,苔黄,脉弦滑。否认药物过敏史,未明确过敏原。体格检查:听诊双肺呼吸音稍粗,偶闻哮鸣音。心腹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肺功能:FVC 91.9%,FEV1 91.8%,FEV1/FVC 83.3%,气道激发试验:阳性。西医诊断:过敏性哮喘。中医诊断:哮病。证候诊断:肾气不固,痰热内蕴,风邪袭肺。治疗以补肾纳气,化痰平喘,疏风解痉。予仙地合剂加减。仙茅20g,仙灵脾20g,补骨脂15g,葛根30g,苏叶12g,苏子12g,杏仁12g,炒僵蚕15g,穿山龙30g,黄芩15g,生地15g,地龙10g,紫菀15g,冬花15g,石韦30g,厚朴15g,白果12g,生甘草10g。7剂。二诊:服药后体力增加,仍遇冷空气或刺激性气味即喘息加重,基本不咳,舌红苔白,少津,脉弦滑。上方去苏子12g,加炙黄芪30g,麦冬15g,姜半夏10g,南沙参30g,地龙加量至15g。7剂。三诊:喘息基本缓解。
由于哮喘有一定的发病规律,因此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未病先防,使哮喘免于发作或减轻发作程度。比如明确诱发哮喘的过敏原,可尽量避免接触或少接触;患者未发作时,仍应注重培补正气,补益肺肾,调整身体状况,阴阳平和,则夙根可去,这样才可以取得长期的治疗效果。
(整理:崔云 审阅:王书臣)
自拟方。
白僵蚕9g、牛蒡子10g、杏仁10g、前胡9g、桔梗12g、荆芥10g、薄荷6g、紫菀10g、甘草6g。
宣肺散邪,止咳利咽。
本方以白僵蚕、牛蒡子,宣肺散邪为君;杏仁、前胡,宣肺化痰止咳为臣;桔梗、荆芥、薄荷、紫菀,祛风散邪利咽止咳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宣肺散邪,止咳利咽之功。
外邪犯肺。症见治诸邪犯肺而咽嗓不利,咳嗽频作者。
本方可用治诸邪犯肺而咽嗓不利,咳嗽频作者。
风寒者加炙麻黄,以助散寒宣肺;风热者加桑叶、菊花,以增清热宣肺;心烦急躁者,加黛蛤散、炒栀子、牡丹皮以清肝;头晕面赤者,加钩藤、菊花,以平肝;心烦胁痛者,加柴胡、玫瑰花,以疏肝;痰黄黏稠者,加黄芩、石膏、桑白皮,以清肺;干咳无痰者,加麦冬、玄参、沙参,以润肺;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火麻仁,以通腑。
李某,男,81岁。慢性支气管炎20余年,咳嗽痰多反复发作2个月。患者诉2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喘憋、咯吐白黏痰,就诊于复兴医院,诊为肺部感染,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因病情迁延不愈,用药较久,出现菌群失调,痰培养示霉菌感染,故停用抗生素。后症状时有反复,近2个月先后静滴抗生素治疗3次。1周前患者咳嗽痰多喘憋诸症复现,血常规:白细胞1.6×109/L,静滴左氧氟沙星3天,疗效不佳,患者拒绝继续应用西药,转中医治疗。症见:咳嗽,痰多,质稀,不易咯出,咽痒,有汗,大便干,需服用通便药始下,心烦急躁。四诊:神清,面黯无华,口唇色黯。舌黯红有裂纹,苔薄黄,脉滑。辨证分析:患者老年男性,宗气亏虚,肺气失宣,外邪宿留,故见咳嗽、喘憋,痰浊蕴肺不出;肺气不宣,肝气不降,肠腑不通,而见情急便干难下。据症舌脉,诊为咳嗽,证属肺气失宣,痰浊蕴肺,肝侮腑滞。治疗以宣肺化痰,清肝通腑。予方药:白牛宣肺汤加涤痰、清肝、通腑药味7剂。7剂后咳嗽大减,痰量明显减少,易于咯出,咽部舒服,大便调,心不烦,夜寐安,昼间欲寐。四诊:神清,口唇稍红。苔薄黄,脉细滑。处方:原方进退,去熟大黄,加太子参。继进7剂,调理巩固,体况渐佳。
本方宣肺散邪,可据辨证寒热加减为用,临床应用若能灵活多变,每收效验。
[1]提桂香,高荣林.高荣林辨治难治性咳嗽的学术思想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6):591-592.
[2]卢建新,提桂香,章波.高荣林治疗咳嗽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8):82-83.
(整理:饶向荣 审阅:高荣林)
自拟方。
党参20g、白术12g、茯苓12g、甘草10g、补骨脂10g、麦冬15g、五味子12g。
健脾补肾,益气养阴。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即古方之四君子汤用以健脾益气,补骨脂补益肾气,以绝生痰之源;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咳喘”,且脾为肺之母,“脾为生痰之源”,肾为水之下源,“肾为生痰之本”。党参、麦冬、五味子即古方之生脉散,针对慢性咳喘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致气阴两伤所设。
慢性咳喘病稳定期。症见咳嗽声低,气短乏力,动辄尤甚,咯白痰,易感外邪,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为许老治疗慢性咳喘病稳定期气阴两虚证的主方,以气短乏力,咯白痰,易感外邪,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为使用依据。
气虚甚者,则用红参以峻补元气;气虚及阳者,可用干姜、附子温煦中焦;肾阳不足,加用仙灵脾、仙茅,以宗“善补阴者阳中求之”之训;痰多者,加用半夏、陈皮、苏子;气机不畅,胸膈痞满者,加薤白、枳壳、竹茹,以宽中行气;汗出多者,加山萸肉、煅龙牡以敛阴止汗或合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
患者刘某,男性,77岁,咳嗽,咳痰30余年,活动后气短10余年。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0余年,平素咳嗽,咳痰,痰白易咯出,当时未有系统治疗。现患者诉咳嗽频繁,咯白稀痰,胸闷气短,自汗乏力。自服止咳化痰中成药,病情未见好转。刻下症见:咳嗽,咯白稀痰易咳出,胸闷,动则气短,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眠差,小便可,大便溏稀。查体:桶状胸,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干、湿啰音。舌淡苔薄白边齿痕,脉沉细。胸片检查:双肺透过度增加,肋间隙增宽。肺纹理增粗紊乱。辨证为肺脾气虚,痰湿壅肺,治疗以益气健脾,止咳平喘为法,予固本咳喘方加减。党参20g、炒白术15g、茯苓15g、甘草10g、补骨脂12g、麦冬10g、五味子5g、麻黄10g、杏仁10g、薏苡仁30g、法半夏10g、陈皮15g、穿山龙20g、山药15g、黄芪15g、防风15g、紫菀15g,14剂。复诊诸症好转,原方再服30剂,症状基本控制。
本方为补敛和法,兼有实邪者,不宜使用。气虚喘甚者,可重用红参。
通过固本丸对140例慢性气管炎缓解期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结果表明固本丸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出现咳、痰、喘、炎四症;减少感冒次数、减轻感冒严重程度及感冒对四症的影响;减少气温下降对诱发四症的影响,减少患者急性发作并利于患者发作后体力恢复及体征改善,患者服药疗程与疗效呈正相关。此外,在给与患者扶正固本一个疗程结束后,痰中溶菌酶增加,血中IgG和lgA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加强并调整了体液及细胞免疫的功能。
动物实验显示固本咳喘方可提高小幼鼠肾上腺皮质功能,促使其胸腺萎缩。另外,固本咳喘方可以增强小鼠密闭缺氧耐力和减压耐力,从而提示“补脾益气”与肺功能改善的关系。固本咳喘方对大白鼠慢支模型的防治作用中,看到固本咳喘方对大白鼠二氧化碳刺激引起的慢支有明显减少支气管黏液腺数,减轻细支气管炎症及气管黏膜损伤等作用,提示固本咳喘方健脾化痰与中医“脾为生痰之源”的联系。因此,固本咳喘方可增加小鼠抗疲劳作用,其延长游泳时间及增强耐热运动能力,符合“脾主肌肉”的理论。
经过固本咳喘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深入研究,固本咳喘片于1981年转让给浙江台州中药厂开发上市,并成为医疗保险基本用药,多年来为广大患者减少了疾病的痛苦和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
(整理:张文江、苗青 审阅:许建中)
自拟方。
前胡12g、桔梗12g、黄芩10g、杏仁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甘草6g。
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前胡为君药,质润微寒,药性平和,外散表邪,内下痰气,且前胡祛痰作用持久。桔梗、黄芩、杏仁、茯苓为臣药,散风清热,降气化痰,健脾渗湿。半夏、陈皮为佐,行气消痰,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诸咳嗽皆宜桔梗,宣肺化痰,为肺经之要药。杏仁质润性降,为咳逆上气顺肺之要药。杏仁与桔梗相配,二者同入肺经气分,一宣一降为周老常用药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寓二陈汤之意,为祛痰之通剂。诸药合用,清热宣肺、止咳化痰。甘草调和诸药,止咳化痰,配桔梗为仲景的甘桔汤。
外感风热之咳嗽。
前胡咳痰汤可用于咳嗽的基础治疗。
风痰加制南星、白附片;寒痰加半夏、姜汁;热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神曲;老痰加枳实、海浮石、玄明粉;气痰加香附、枳壳;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流痰加竹沥。
项某,女,48岁。患者咽痒、咳嗽2周。2周前感冒后出现发热,头痛,周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自服解热镇痛药后,头痛、发热症状悉除,唯咽痒、咳嗽症状有增无减,咳痰黄白黏。中医诊断:咳嗽,辨证属风热犯肺。治疗以宣肺降气,祛痰止咳。予前胡咳痰汤加减。前胡12g,桔梗12g,苦杏仁10g,黄芩10g,鱼腥草15g,辛夷12g,白芷12g,薄荷12g,莱菔子10g,清半夏10g,茯苓15g,生甘草6g。连服5剂而愈。
风寒咳嗽慎用。
前胡咳痰汤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能增加肠道IgA并抑制肠道ICAM-1表达可能是其药理作用的黏膜免疫机制。药理研究表明:前胡咳痰汤大、小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大剂量组酚红排泌量高于空白对照组,大剂量组引喘潜伏期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延长,大剂量组较氨茶碱组引喘潜伏期稍有延长。前胡咳痰汤大剂量组肺指数比病毒组减轻。结果表明:前胡咳痰汤有明显的止咳、化痰、平喘及抗病毒作用。
(整理:刘颖 审阅:周超凡)
自拟方。
炒杏仁9g、炙杷叶12g、旋覆花12g(包煎)、前胡12g、紫菀12g、百部12g、桔梗10g、厚朴12g、金蝉花12g。
清金化痰、肃肺止咳。
方中杏仁苦微温,功能宣通肺气,直行而降,横行而散、化痰利水、润燥利气,枇杷叶,苦平,下气清痰、清肺和胃而降气,主和胃除呕,止咳下气,降火痰消。二药相合、轻清上行宣达肺气,下行清肃肺金化痰止咳;起一宣一降之妙。共为君药,其中杏仁苦微温,功能宣通肺气,直行而降,横行而散、化痰利水、润燥利气。正如《滇南本草》云杏仁能“止咳嗽,清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路老认为杏仁是肃肺降气,宣畅上焦之要药。枇杷叶,苦平,下气清痰、清肺和胃而降气,主和胃除呕,止咳下气,降火痰消。二药相合、轻清上行宣达肺气,下行清肃肺金化痰止咳;起一宣一降之妙。紫菀、前胡、百部佐君以为臣。其中紫菀:味苦辛,性温,其辛温润肺,苦温下气,治咳嗽上气痰喘、消痰止渴,乃肺经血分之药。前胡:苦甘辛性温,辛以畅肺解风寒,功专下气,主痰嗽痞满。百部:甘、苦,微温,入手太阴经气分。润肺气、止咳嗽、杀虫。三药合用开达肺气止咳、化痰。桔梗:苦辛,微温,上升引经,宣肺气、利咽喉,诸药之舟楫。与降逆气、宽胸膈、除痰消积的厚朴为伍、宣清降浊、亦有升降相因利肺止咳之妙。杏仁与旋覆花配伍亦共有化痰之用,但杏仁宣通化痰而兼润。而“诸花皆升、旋覆独降”的旋覆花,是升而复降,开结下气,路老尤为常用,常引《名医别录》中对旋覆花的论述以阐述其消痰之力:“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治膈上胶痰”。杏仁、旋覆花合用又显一宣一降之妙。更加一味金蝉花,乃路老独钟之品,为本方点睛之笔,其性寒,味甘,可补气血,益肺肾,止咳嗽;能解痉,散风热,退翳障,透疹。《中国药材学》记载:金蝉花有止咳生津、保肺益肾、抗菌降压、治秃抑癌等作用。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等症状,增此一味,使此方有补有清、有升有降。
外感咳嗽。风寒者症见咳嗽,气急,咽痒,咳痰稀白;风热者症见咳剧气粗,咽干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风燥者症见干咳喉痒,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
本方可用作治疗外感咳嗽的基础方。路老认为,咳嗽一证,其病因不过内、外两端,因于外者如外感风寒、风热、风燥;于内者,以痰湿、火、虚所致为多。咳嗽病位不只于肺,亦不离乎于肺,其病机不外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清金肃肺止咳方组方旨在宣肺降气、化痰止咳。路老执简驭繁,将止嗽散、杏苏散、金沸草散、清燥救肺汤等数方之精义融为一体,针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创治咳通用之“清金肃肺止咳方”。该方平和、构思精巧,以宣降为轴、苦平清润为辅,轻清灵动,不寒凉、不温燥,寓机巧于平淡之中,方虽平和,然紧扣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只受得本脏的清气,受不得它脏之浊气的生理特点。
风寒者,酌加麻黄、荆芥、紫苏等以宣散风寒之邪;风热者,酌加银花、连翘、金荞麦、桑叶、菊花等,以散风清热;风燥者,酌加桑皮、梨皮、百合等,以疏风润燥。
以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晨起或食后咳剧,痰多,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伴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便溏为辨证要点。酌加半夏、陈皮、白芥子、莱菔子等,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痰热证:以咳嗽气粗,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热腥味,面赤口干为辨证要点。酌加瓜蒌、天花粉、知母、浙贝母、桑皮、鱼腥草等,以清热肃肺,豁痰止咳。肝火证:以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口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黏,随情绪波动增减为辨证要点。合黛蛤散、加减泻白散,以清肺泻肝,顺气降火。肺阴虚证: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或潮热颧红,手足心热为辨证要点。酌加沙参、麦冬、天冬、玄参等,以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王某,男,41岁。咽痒,咳嗽3个月。患者于3个月前因感冒后出现咽痒、声嘶、咳嗽,当时到协和医院就诊,诊断为“喉炎”。经治疗后声嘶好转,但仍咽痒、咳嗽,痰黄,为进一步诊治来诊。刻下症:咽痒、咳嗽,痰黄,量不多,咳之不艰。纳可,无反酸、烧心,二便如常。面色晦黯,舌质黯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左沉弦细,右沉弦。路老辨证认为:风热余留肺门,湿热痰阻气道。治疗以宣肺利咽,化痰和胃。予方药:炒杏仁9g,杷叶12g,芥穗10g,牛蒡子12g,蝉衣12g,玉蝴蝶8g,茵陈12g,炒苡仁30g,薄荷8g,胆星6g,桔梗10g,前胡12g,黄芩10g,芦根30g,甘草6g。二诊:服上方12服诸症均好转,停药后症状反复,说话时声嘶、咽痒、口干偶有咳痰,痰黄,纳可,无反酸、烧心,大小便正常。面色晦黯,舌质黯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左沉弦细,右沉弦。经服上方风微、热轻、痰少、湿减,遵上法稍化裁,变方如下:苏叶10g,芥穗10g,牛蒡子12g,金蝉花12g,浙贝12g,桔梗12g,玉蝴蝶2g,炒黄芩8g,胆星10g,黛蛤散6g,炙百部12g,杷叶12g,新会皮8g,甘草6g,炒苏子12g,茵陈12g。服上方14服而愈。
(整理:张维骏,李思闻 审阅:朱建贵)
麻杏甘石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炙麻黄3g,苦杏仁9g,石膏15g,芦根15g,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麸炒薏仁20g,枳壳5g,炙甘草3g。
清肺解表,健脾化痰。
本方用于脾虚外感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素体脾虚,正气不足,痰湿内盛,感受外邪后,邪气留恋于肺,日久生热,脾虚兼有肺热,痰热交阻而致咳喘不止,病证主要在肺,故治疗以清肺解表为主,健脾化痰为辅。方中麻黄宣肺解表散寒;石膏清肺热,解肌透邪,二者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且俱能透邪于外,共为君药。臣以党参补脾肺气,炒白术燥湿健脾,加强益气助运之力。杏仁降肺止咳平喘,芦根清热生津以助石膏清肺热,茯苓健脾渗湿,痰湿去则脾气健、肺气清、咳喘止;麸炒薏苡仁最善健脾止泻,枳壳行气开胸、宽中除胀,炙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之用。本方从肺脾两脏入手,既能清肺化痰,又能益气健脾,体现了寒热并用、清补兼施之法。
痰热阻肺、脾虚湿困证。症见发热、咳嗽、黄痰、喘息,乏力纳呆,餐后腹胀,胃脘部不适感,畏寒,便溏,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沉细弱。
清肺健脾汤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感染后咳嗽、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慢阻肺等肺部疾病。
痰多者加陈皮、半夏;咽痛者加桔梗、牛蒡子;发热轻者去石膏加鱼腥草;便溏者加藿香、苍术;鼻塞流涕重者加辛夷、苍耳子;纳呆者加炒谷芽、炒麦芽;恶风者加荆芥。
贺某,女,71岁,咳喘10日。10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喘,于某西医医院诊断为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静脉输液7天,口服抗生素3天后,效果不佳,故来求治。患者20天前曾去台湾旅游,旅途疲劳,加之空调冷气吹拂,返京后咳喘不止,夜间为重,咳吐白黏痰、量多,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大便干,2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白腻,双脉弦细。中医诊断:咳喘,证属痰热阻肺、脾虚不运、腑气不通。治疗以宣肺清热、健脾化痰、润肠通便。予方药清肺健脾汤加减。炙麻黄3g,苦杏仁9g,生石膏(先煎)20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法半夏9g,莱菔子10g,火麻仁5g,冬瓜子15g,瓜蒌15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咳喘减轻,咳痰减少,大便仍干,纳寐可,舌质淡红,舌苔白微腻,脉弦细。病证已见松动,大便仍干,须守原法,上方将火麻仁增至10g,继服7剂。三诊:患者咳喘已平,精神清爽,偶吐少量白痰,纳寐可,二便正常,舌脉如常,疾病向愈,上方去火麻仁,继服5剂,以善其后。
忌冷食冷饮,便秘者慎用。
徐凌云.继承发挥临证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4-85.
(整理:靳艳果,李艳斐 审阅:徐凌云)
自拟方。
苇茎45g、薏苡仁30g、桃仁12g、冬瓜仁12g、陈皮15g、法半夏10g、桔梗15g、胆南星10g、竹茹10g、鱼腥草30g、枳实12g、金荞麦20g、黄芩15g、大蓟10g、小蓟10g、生甘草10g。
苇茎、薏苡仁、桃仁、冬瓜仁即古方之《千金》苇茎汤用以清肺化痰,为治疗痰热蕴结之肺痈的专方;陈皮、法半夏、胆南星、枳实、黄芩、生甘草似清气化痰丸为治热痰之主方,竹茹、鱼腥草、金荞麦亦皆为治疗痰热肺痈之要药,枳实、竹茹配伍为用可开结除痞,止呕除烦。黄芩泻肺火,胆南星治痰火实热之壅闭,陈皮、法半夏理气化痰,枳实以降,桔梗以升,甘草调和诸药。《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支气管扩张症痰热壅肺证。症状见反复咳嗽、咳痰为主,痰常呈黄色,亦见黄绿色,偶然或持续痰中有血迹,严重者可满口鲜血咯出,发热(低热或高热),见胸痛,口苦口干欲饮,时有口臭,脉弦数或弦滑,舌质黯红,舌下脉络紫黯,苔多黄厚或黄腻。
本方为许老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的主方,以痰常呈黄色、发热(低热或高热),时见胸痛,口苦口干欲饮,脉弦数或弦滑,苔多黄厚或黄腻为使用依据。
肺热甚者,则用知母、桑白皮、生石膏;肺痈脓未成,咯黄绿色痰者,可用蒲公英、连翘、地丁、金银花等;脓已成,咳吐大量脓性痰,味腥臭者,加浙贝母、瓜蒌、葶苈子;肺热伤津者,可加天花粉、沙参;咳嗽甚者,加紫菀、枇杷叶、款冬花。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者,加百合、麦冬、生地。
李某,男,61岁。30年前曾患肺炎。反复咯脓痰30年,加重1周。患者患支气管扩张症病史30年,每受凉后出现咳嗽,咯大量黄脓痰,病情时好时坏,1周前受凉后咳嗽、咯脓痰再次加重,自病情加重以来无发热及痰中带血,在家自服抗菌药(具体不详),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刻下见:咳嗽声重,咯黄黏痰,影响夜间睡眠,低热,无痰中带血,口干,口唇微绀,纳差,眠差,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方拟清热利痰方加减。苇茎45g、薏苡仁3g、桃仁15g、冬瓜仁15g、黄芩15g、丹参15g、胆南星10g、竹茹10g、桔梗15g、生甘草10g、陈皮12g、鱼腥草30g、紫菀15g、款冬花15g、黄芩15g、法半夏10g、枳实10g、金荞麦30g。复诊:服药7剂后,咳嗽次数减少,咳黄痰,易咳出,舌尖红,苔黄而少津,脉弦细。治法:清肺化痰、养阴清热。方药如下:苇茎45g、薏苡仁20g、桃仁15g、冬瓜仁15g、黄芩15g、桑白皮15g、桔梗12g、生甘草12g、浙贝12g、鱼腥草30g、地骨皮12g、北沙参15g、玄参12g、麦门冬15g、玉竹12g。7剂后症状缓解。
属于寒痰、湿痰者,忌用本方。忌食辛辣食品。不可随意食用补品。痰量较多者,每天要作体位引流排痰。若合并有血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要同时控制血糖。
许建中.支气管扩张方[J].家庭医药,2006,4(1):25.
(整理:王冰、张文江、苗青 审阅:许建中)
自拟方。
生石膏25g,生海蛤25g,黄芩12g,龙葵15g,瓜蒌仁30g,清半夏10g,桃杏仁各10g。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方中生石膏清肺生津,生海蛤清化痰热,共为君药;黄芩、龙葵清泻肺热,半夏燥湿化痰,共为臣药;瓜蒌仁、桃仁、杏仁润肺化痰,降气止咳,同为佐使。全方清热化痰,降气止咳,对于痰热蕴肺型咳嗽,哮喘尤为适宜。
痰热蕴肺型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或黄而黏,胸闷不舒,大便干燥,舌红,苔腻,脉滑。
清痰止咳方可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属痰热蕴肺的基础治疗。
咳引胁痛者,加青黛、郁金;胃纳不佳者,加鸡内金、炒白术、焦神曲;咳嗽剧烈者,加枇杷叶、葶苈子、桑白皮;大便干结者,加枳实、大黄;痰多者,加薏苡仁、冬瓜仁。
张某,男,72岁,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反复发作10年。1个月前因外出不慎受凉,咳嗽有痰,未发热,服用抗生素及中成药近1个月,效果不显。现咳嗽,引胸胁痛,不咳时有痛感,背部亦痛,不发热,有白痰,舌红赤,苔少,脉弦滑而数。痰热蕴肺,当清化痰热为先,处方:生石膏25g,生海蛤25g,黄芩12g,龙葵15g,瓜蒌仁30g,清半夏10g,桃杏仁各10g,芦根20g,青黛10g,内金20g,生地15g,丹皮10g,赤芍15g,郁金15g,半枝莲25g,蛇舌草30g,甘草5g,制乳没各10g。7剂后,咳嗽大减,胸胁疼痛缓解,后加减治疗1个月,病情稳定。
虚寒患者慎用。
(整理:李娟 审阅:徐世杰)
麻杏石甘汤加味。
炙麻黄3g,苦杏仁9g,石膏15g,黄芩10g,芦根15g,陈皮10g,清半夏9g,莱菔子10g,火麻仁10g,炙甘草3g。
宣肺解表,清热通腑。
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外邪扰肺,肺失宣降,咳嗽喘促,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热灼津液,大便秘结。故治疗以解表清肺为主,兼以通腑泄热。方中麻黄宣肺解表以散外邪;石膏辛甘大寒,寒以清肺热,辛以解肌透邪,味甘可生津液。二者同用一宣一清,且能透邪于外,共为君药。杏仁降利肺气而止咳平喘,黄芩苦寒入肺经,善泻肺火及上焦实热,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共助石膏清肺热而生津液,为臣药。火麻仁润肠通便,莱菔子降气化痰,陈皮、半夏共用最善理气化痰燥湿,四药同用以除体内邪实,使热邪无以附着,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本方宣肺解表,清热通腑,从肺与大肠论治,里气通,表自和。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腑气不通证。症见发热、恶寒、有汗或无汗、鼻塞流涕,周身酸痛,咳嗽,咳黄痰,喘息,口渴,便秘,舌质淡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
解表润肠汤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感染后咳嗽、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等疾病。
咽痛者加桔梗、牛蒡子;发热轻者去石膏加鱼腥草;痰多不利者加瓜蒌;大便秘结者加酒军;鼻塞流涕重者加辛夷、苍耳子;纳呆者加炒谷芽、炒麦芽;年老体弱气虚者加太子参。
卢某,女,31岁,咳嗽5天。患者平素体健,偶于外出受凉后出现咳嗽,咳少量黄痰,痰黏不易咳出,伴鼻塞、咽痛、咽干,微恶风寒,咳剧则胸痛,无发热,无汗出,食纳尚可,夜寐安,睡眠6~7小时,大便干,2~3日一行,小便黄。舌质红有齿痕,舌苔白微腻,双脉弦细。中医诊断:咳嗽,证属肺气不宣、腑气不通。治疗以宣肺化痰、润肠通便。予方药解表润肠汤加减。炙麻黄3g,苦杏仁9g,鱼腥草10g,荆芥3g,金银花10g,菊花10g,黄芩10g,芦根15g,生薏苡仁10g,陈皮10g,半夏9g,莱菔子10g,火麻仁10g,冬瓜子15g,瓜蒌10g,炙甘草3g。予免煎颗粒7剂,水冲服,早晚各一次。二诊:患者诉咽痛已愈,咳嗽大减,咳少量白痰,纳寐可,大便偏干,日一次,舌质红,舌苔白微腻,脉弦细。症状缓解,继用前法,上方去金银花、菊花,火麻仁减至5g,7剂颗粒配方,水冲服,日1剂。1周后复诊,诉诸症已除,纳可,寐安,二便正常。
清淡饮食,禁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品,避风寒,注意保暖。脾虚腹泻者慎用。
徐凌云.继承发挥临证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4-85.
(整理:靳艳果,李艳斐 审阅:徐凌云)
自拟方。
仙茅15g、仙灵脾15g、黄芪20g、白术10g、茯苓20g、姜半夏10g、炙甘草10g、陈皮10g、地龙20g、丹参30g、浙贝母12g。
补肾健脾、祛瘀化痰。
《临证指南医案·喘》云:“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久必及肾”,故从肾入手,温肾补气助阳培补摄纳。选仙茅、仙灵脾为君药相伍为用,意在温肾化痰助阳纳气。仙茅,辛平微温,气味俱厚,阴中之阳药,直入命门,补肝肾之不足,温壮元阳,《本草正义》云:“仙茅乃补阳温肾之专药……”仙灵脾,性辛甘温,归肝、肾经,阴中之阳药,直入命门,补肝肾之阴精不足,有温肾助阳纳气之功。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四药共为臣,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功能补气升阳,益气固表,甘温升补而入肺脾,为补气升阳之良药,善治脾气不足及肺气亏虚之证;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补中,意在益气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培土生金。《脾胃论》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石室秘录》云:“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能生金。”而且扶土上可荫肺,下可制水,实为治本之法。余药为佐使,其中: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止咳;陈皮理气化痰;地龙化痰通络平喘;丹参补血活血祛瘀;浙贝重在清肺化痰。全方共奏补肾健脾、祛瘀化痰之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肺脾肾虚,瘀痰互阻证。症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咳吐白痰,自汗畏风,食少,便溏,乏力,体瘦,形寒肢冷,夜尿频多且清长,脉沉弱无力或滑,尺部尤甚,舌质黯红,或唇甲紫黯,苔腻、脉滑等。
王书臣老师集前贤之说和自己40余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以虚、瘀、痰为病机关键,久病必虚,虚是COPD发生发展的内在条件;久病必瘀,痰瘀互结贯穿COPD病程始终;久病及肾,多脏腑功能失调是COPD病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临床辨证以脾肾亏虚、气虚阳损、痰瘀阻肺为主证,提出补肾健脾、祛瘀化痰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
咳重加紫菀10g、款冬花10g;喘重加苏子10g、杏仁10g,眠差加夜交藤20g、酸枣仁20g;大便干加瓜蒌30g;纳差加焦三仙各10g;脾虚者重用太子参30g;阴虚甚者加麦冬15g、五味子10g;热重加黄芩15g、黄连10g等。
张某,男,69岁。初诊:咳嗽咳痰反复发作30年,喘息10年,加重1周。患者30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初起未予重视,此后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于受凉后或冬春季节加重,一直未系统诊治,10年前在咳嗽咳痰的基础上出现活动后喘息气短,程度逐年加重,近几年来多次因咳喘加重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予抗炎平喘治疗后病情可缓解。1周前患者受凉后咳喘再次加重,自服抗炎平喘药物病情无明显缓解,现来诊。刻下:咳嗽,咳痰清稀,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纳呆,便溏,项背发紧,畏风易感,畏寒,手足欠温,舌质黯红,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既往史:吸烟史40余年,平均每天20支,已戒烟3年。体格检查:桶状胸,听诊双肺呼吸音弱,未闻及干湿啰音。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血常规指标正常。肺功能:FEV1(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55%,FEV1/ FVC(一秒率)51%,RV(残气容积)/TLC(肺总量)163%。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断:肺胀,证属脾肾亏虚,气虚阳损,痰瘀阻肺。治疗以补肾健脾、祛瘀化痰、止咳平喘。予方药:仙茅15g,仙灵脾15g,黄芪15g,白术20g,茯苓30g,炙甘草10g,半夏12g,陈皮10g,地龙15g,丹参30g,浙贝母15g,厚朴12g,苏子12g,太子参30g,7剂,水煎服,每日2次。二诊:咳喘减轻,纳增,眠差,舌脉同前,前方基础上加用夜交藤20g、酸枣仁20g养心安神,再服7剂。三诊:患者咳喘明显减轻,咳少量白痰,纳佳,眠可,活动耐力亦明显增加。依前方续服14剂后,复查肺功能:FEV165%,FEV1/FVC 68%,RV/TLC 147%。停药6个月后随访病情无明显加重。
王老师临证时注意权衡疾病的虚实轻重,标本兼顾。注重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中医传统疾病演化规律,根据“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及“冬令调治”等基本法则,对老年患者以柔润为主,浊药轻投,柔刚相济,长年调理。
(整理:崔云 审阅:王书臣)
玉屏风散、百合固金汤加减。
生黄芪20g、白术10g、防风15g、生地黄15g、百合12g、麦冬15g、炙麻黄6g、杏仁12g、射干12g、瓜蒌15g、丹参20g、川芎12g、板蓝根20g。
补肺益肾,袪瘀解毒。
方中黄芪、生地黄补肺固表,补肾阴为君药;白术、防风、百合、麦冬益气养阴固表为臣药;麻黄、杏仁、射干宣肺化痰,瓜蒌、丹参、川芎活血化瘀,板蓝根清热解毒,以上诸药为佐药,以清肺化痰,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扶正而不忘祛邪,标本兼治,而致肺肾固,邪不可干,故哮喘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气管哮喘迁延期及稳定期。症见喘息、咳嗽、咳痰、痰黏不易咯出,反复外感,舌黯苔白,脉沉滑。
临床常用于阴虚或肺肾两虚之证,兼有血瘀热毒之象,辨证属于肺肾两虚,兼热毒血瘀者。
气虚明显者,黄芪可加量到60g;喘息明显者,炙麻黄可用到9g,汗出明显者可去麻黄,加苏子;白痰多者可加用法半夏、陈皮;肺热盛者,可加用黄芩等。
温某,女,52岁。有支气管哮喘病史20余年,常年口服醋酸泼尼松片20mg/d控制症状,已出现“身体超重”、“满月脸”等激素不良反应表现。患者诉每遇受凉或吸入异味则发作哮喘,发作时喉中痰鸣,喘息憋气,咳黄痰,时有发热,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口服茶碱缓释片、激素治疗,症状控制不理想,每月发作2~3次;平素易感冒,怕冷,自汗出,气短,动则气喘加重,腰酸腿软,舌质黯、有瘀点、苔黄,脉沉细。中医诊断:哮病,辨证为肺肾两虚,兼热毒血瘀。予以生黄芪20g,炒白术15g,防风15g,生地黄15g,麦冬15g,麻黄10g,杏仁10g,射干12g,穿山龙30g,瓜蒌15g,板蓝根20g,丹参15g,川芎12g。水煎服,每日1剂。连续服药21剂后,患者气短明显减轻,很少出现夜间发作,将醋酸泼尼松片减至15mg,仍以上方加减,予以生黄芪20g,白术10g,防风15g,生地黄15g,百合12g,麦冬15g,麻黄6g,杏仁12g,射干12g,瓜蒌15g,丹参20g,川芎12g,板蓝根20g,红景天10g。继服21天,患者已基本无气短,诸症均减轻,激素继续减量至10mg。此后以玉屏风散加补肾之品治疗2个月,患者醋酸泼尼松片减为5mg,追访1年,患者未再发作哮喘。
本方多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哮喘激素依赖型患者,临床常可见阴虚或肺肾两虚之证,兼有血瘀热毒之象,故治疗予以玉屏风散、百合固金汤加减,临证佐以清肺化痰,活血通络,清热解毒之品,扶正而不忘祛邪,标本兼治,而致肺肾固,邪不可干,故哮喘平。
樊长征,苗青,张燕萍.许建中从“虚、痰、毒、瘀”论治支气管哮喘的经验[J].光明中医,2011,26(4):657-658.
(整理:樊长征、张文江、苗青 审阅:许建中)
自拟方。
百合15g、熟地15g、生地15g、麦冬10g、玄参15g、当归15g、白芍10g、赤芍10g、甘草10g、桔梗10g、川贝母10g。
滋肾保肺,金水并调。
方中百合滋阴润肺,清热止咳,生、熟地黄滋补肾阴,清心凉血,重用甘寒为君药。麦冬、玄参助君药滋养肺肾,增液止咳,为臣药。贝母、桔梗润肺化痰,清利咽喉,载药上行;当归、自芍养血柔肝,保肺止咳,同为佐药。生甘草清热泻火,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肺肾同补,虚火自平,痰清咳止,实为治本为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哮喘见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症见咳嗽气喘,咳嗽咽痛,咯血,恶寒,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本方为治疗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而致咳嗽痰血证的常用方剂。以咳嗽,咽喉燥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许老对本方应用可总结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是剂量调整,其二是合方如合用桑菊饮或玉屏风等,其三根据病情加用清肺药物,如板蓝根、石膏等。许老善用合方,如患者久咳肺气亏虚,自汗恶风者,则合玉屏风散以健脾益气固表,在应用玉屏风散的同时,因其方中黄芪、白术、防风性偏温燥,为避免燥热太过以伤阴,往往加用石膏以泄肺胃之热;如患者在久病的基础上突感风热,则合用桑菊饮,桑叶、菊花有轻轻上扬之意,清热止咳的同时疏风解表。
许老善用生地、熟地,如患者咯血频繁,五心烦热等以虚火为主的症状较重,则加用生地及百合之量,生地可用至30g,百合可至15g;如患者以咳喘日久不愈,肺肾不足之证表现为主,则加用熟地之量可30g;如患者痰黏难咯,则用川贝10g并加用麦冬之量;如患者口干、咽痛明显,则加用桔梗、甘草之量,取桔梗甘草汤之意;如患者干咳久不愈,则加用白芍之量以收敛肺气,最大可至30g,若患者合并有血瘀,则改白芍为赤芍;如患者大便干燥,则加玄参、当归之量,取增液承气汤之意。许老认为慢性肺病患者体内往往存在瘀毒,故往往在方药中加用板蓝根30g以清热解毒,凉血;亦有在百合固金汤的基础上加用芦根或丹皮以清热凉血,化痰;若痰多色黄者,加瓜蒌、桑白皮等以清肺化痰;咳喘甚者,加杏仁、款冬花、五味子等以止咳平喘;若咯血重者,可去桔梗之升提,加白及、白茅根等以凉血止血。
李某,男,73岁。患者长期吸烟史20余年。咳嗽,咳痰反复发作1年余,曾在北大某医院做肺CT示左上肺慢性炎症,现咳嗽,痰不易咯出,口干,时有头晕、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气管炎。中医诊断:久咳,证属阴虚肺燥,予百合固金汤加减。生地15g,百合15g,麦冬15g,玄参15g,桑叶15g,生麻黄6g,杏仁12g,生石膏20g,板蓝根30g,7剂。复诊:患者咳嗽症状好转,咳痰量减少。舌红,苔少,脉弦。上方加熟地、山药各15g滋阴补肾,服药7剂后咳嗽咳痰基本消失。
以痰热实证为主的患者,一定要慎用本方。
百合固金汤记载于明·周之干著述的《慎斋遗书》之中,书中云“手太阴肺病,有因悲哀伤肺,患背心前胸肺募间热,咳嗽咽痛,咯血,恶寒,手大拇指循白肉际间上肩背,至胸前如火烙,宜百合固金汤。许老认为该方滋阴药配化痰药,滋阴不助痰,化痰不伤津;补血药配滋阴药,使阴从血中而化生。许老在前人的基础上,应用百合固金汤治疗慢性咳嗽,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慢支等慢性肺病属阴虚肺热,肾阴不足之证的患者,并针对不同患者特点,对该方适当加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许老认为慢性肺病患者,往往出现肾阴亏虚之证,此因肺乃肾之母,肺病日久,肺虚及肾,病久则肺肾阴虚,阴虚必生内热,虚火上炎,肺失肃降,则咳嗽气喘;虚火煎灼津液,则咽喉燥痛、午后潮热,甚者灼伤肺络,以致痰中带血。故治宜滋肾保肺,使阴血渐充,虚火自清,痰化咳止,以达固护肺气之目的。许老认为凡是慢性咳喘的患者,兼见咽喉燥痛,舌红少苔,脉细数者皆可应用该方,适当加减,即可收效。
(整理:张文江、苗青、丛晓东 审阅:许建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及《世医得效方》的玉屏风散。
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补骨脂12g、生黄芪15g、防风10g、焦三仙各5g、鸡内金12g、生甘草6g。
健脾补肾,益气化痰。
方中党参健运脾气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益肾化湿为臣;佐以补骨脂益肾气,生黄芪补脾气,防风顾卫气,合白术成玉屏风汤,固表实卫;焦三仙、鸡内金亦为佐药,以消积滞和胃气,与四君子汤合用,健脾和胃以杜痰生之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健脾补肾,益气化痰之功。
哮喘见脾肾气虚,因虚生痰之证。症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痰浊清稀量多,舌淡苔白,脉虚弱。
本方常与哮喘灵方配合服用,以起到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并举的目的。
对于哮喘久发,兼有血瘀征象的常加桃仁、丹参以活血化瘀;对伴有痰饮内停、饮邪犯肺者常加苏子、白芥子、葶苈子各12g、猪苓15g;脾肾亏虚明显,气短动则喘甚,遗尿尿频常加菟丝子15g、五味子10g、黄精15g,并加服百令胶囊。
胡某,男,50岁。2013年12月31日初诊。主诉:哮喘反复发作5年,再发并加重半月。患者于5年前因劳累受凉出现哮喘,咳嗽,咯痰,服用张老师标本兼治方治疗一个月,病情缓解,近半月因出国受凉致哮喘复发,夜间不能平卧,咳痰不多,心烦,自服用头孢呋辛酯片症状不减。刻下:口唇发绀,面色黯,咳嗽喘息,咳痰色白,失眠,舌微黯红,苔薄白,脉细滑。证属出国劳累兼冬季受凉,内有虚火痰热,外感风寒,属哮证(寒包火)。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处方:哮喘平加减:党参12g、炒白术12g、茯苓12g、生甘草6g、焦三仙各5g、鸡内金12g、补骨脂10g、桃仁12g、丹参12g、生黄芪20g、防风10g、黄精20g。7剂,水煎服,日一剂。配合服用哮喘灵方加减:炙麻黄6g、炒杏仁12g、生石膏30g、甘草6g、紫菀12g、百部12g、黄芩12g、黄连10g、黄柏12g、川贝12g、穿山龙12g、地龙12g、龙胆草10g。7剂。二诊(2014年1月7日):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服药后咳喘明显减轻,夜间可以入睡,咳痰色黄,量减少,夜间仍有哮鸣,大便稍稀,手臂皮肤作痒,色红。舌微红,苔薄白,脉细滑。血常规:正常。处方:哮喘平继服7剂,日一剂。哮喘灵方加龙胆草10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决明子12g。7剂,日一剂。三诊(2014年1月14日):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药后咳喘减轻,皮肤红痒减轻。舌微红苔薄白,脉细滑。处方:上方继服各7剂,日两剂,水煎服。
新发哮喘、体实兼有外感发热者,不宜使用本方。
玉屏风散出自中医名著《世医得效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前两味药以扶正为主,而防风则以祛邪为主,本方剂正是“标本兼治”的巧妙结合,被称为中药免疫调节剂,治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汗出恶风,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有研究表明在溶血空斑试验(简称PFC)中,玉屏风散能使SRBC致敏小鼠脾脏PFC基础水平偏低的增高,偏高的降低,而呈双向调节作用。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称为白术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症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现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支、肺气肿等属脾气虚者。
(整理:赵兰才 审阅:张贻芳)
《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及《金匮要略》泻心汤。
炙麻黄10g、生石膏20g、地龙12g、杏仁12g、紫菀12g、百部12g、黄芩12g、黄连10g、川贝母10g、穿山龙15g、生甘草6g。
清热化痰、理气平喘。
方中炙麻黄辛温开宣肺气平喘,为君药;石膏、地龙清肝肺之热而平喘,杏仁、紫菀、炙百部润肺降气而止咳,共为臣药;黄芩、黄连、川贝助石膏清热化痰,穿山龙助炙麻黄降气平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并可止咳为使药。
哮喘或风温肺热。症见喘息咳嗽,咳痰白黄而黏,胸中烦热,呛咳阵作,口干口苦,或伴发热,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数或滑。
本方常与哮喘平方合并应用以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本方以治标为主,偏于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对痰热壅肺型患者较为合适。
若痰热重而便秘腑实者可加生大黄6~10g;感染较重,发热胸闷、喘息痰多者,可加黄柏10g、金银花20g、厚朴12g、瓜蒌20g以增清热平喘作用。若有高血压病史者以苏子12g代炙麻黄;久喘而见血瘀征象者加桃仁12g、丹参15g。
关某,男,36岁。哮喘20余年,再发4天。患者诉自幼哮喘,夏秋季遇异味或花粉则症状加重,4天前因感冒哮喘再发,胸闷喘憋,入夜不能平卧,鼻塞目胀,咳痰色白,量少难咯,查体双肺满布哮鸣音,心率96次/分,舌嫩红苔薄白,脉小滑,证属素体亏虚,痰热内蕴,遇外邪诱发。治疗以宣肺化痰清热。予方药:炙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30g,甘草6g,黄芩12g,黄连10g,黄柏10g,紫菀12g,百部12g,浙贝母10g,金银花15g,地龙12g,穿山龙30g,7剂,并静滴青霉素80万单位/日。复诊:服药7剂后,咳喘明显减轻,夜能平卧,舌苔转黄腻,上方去麻黄加苏子10g,继服7剂,配合长期口服哮喘平方颗粒以巩固疗效。
《金匮要略》泻心汤与《奇效良方》三黄泻心汤组成相同,均由生大黄、黄芩、黄连组成,功用:泻火解毒,燥湿泄热。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绪;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48.
[2]黎同明,朱章志.不同配比麻杏石甘汤药效学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6):114-115.
[3]卢芳国,何迎春,肖子曾,等.麻杏石甘汤体外抗A型流感病毒作用靶点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8(2):5-9.
[4]季志平,朱萱萱,倪文澎,等.金银花提取物抗病毒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1):92-93.
(整理:赵兰才 审阅:张贻芳)
自拟方。
生黄芪30g、丹参30g、鳖甲30g、防风12g、炒白术15g、炙麻黄10g、杏仁10g、白果12g、射干12g、川芎12g、赤芍12g、三棱15g、莪术12g、生地15g、百合15g、玄参15g、炙甘草6g。
益气活血,宣肺定喘,软坚通络,养阴润肺。
方以生黄芪、丹参、鳖甲为君药,共奏益气活血、软坚散结之效。臣药分为两组:白术、防风为臣,与黄芪合为玉屏风散,增强益气固表之力;炙麻黄、杏仁、白果、射干为臣以宣肺定喘;川芎、赤芍、三棱、莪术亦为臣药,与丹参相配,增强活血化瘀效果。生地、百合、玄参为佐,以养阴润肺,既避免益气药伤阴,又阴血同源、润养阴液有助滋营血之源。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肺间质纤维化(肺痿/肺痹),气虚血瘀、痰毒瘀阻证。症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咳嗽,胸闷,胸部刺痛,全身乏力,倦怠嗜卧,纳差,食少,夜寐欠安,排便无力。口唇紫黯,舌质黯红或色淡,舌边有齿痕,苔薄,脉涩弱,沉取无力。
治疗气虚血瘀、痰毒瘀阻型肺间质纤维化的主要方剂。
该方除口服外,亦可用药渣泡脚,1次/晚,可有益气活血、舒经通络之效。但因该方活血、软坚药居多,孕妇及产后体虚者忌服,平素月经过多者经期慎用。
若兼有恶寒发热、咳嗽咳痰、痰黄黏、舌红、苔黄腻、脉浮等表证,可合麻杏石甘汤宣肺解表、清化痰热;若咳嗽较重、干咳少痰、口鼻干燥、舌淡红、舌面干、苔薄、脉浮数者,可合用桑杏汤宣肺止咳润燥;若兼有咳嗽痰多、痰黄黏、舌红、苔黄腻、脉滑者,可加用金荞麦、鱼腥草等清热化痰;若兼发热、咽痛、小便赤、大便干、舌红、苔黄燥、脉数急者,应重用玄参、生地至30g,并加麦冬,合为增液汤以增水行舟、润燥通便,并重用板蓝根以清热解毒,银花、连翘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若兼心慌心悸、气短乏力、舌淡苔薄、脉细数者,加生脉饮益气养阴;若兼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者,加玫瑰花疏肝理气解郁。
周某,女,汉族,64岁,退休工人,患者诉近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气短、咳嗽、痰多、乏力,未予系统诊治。近3天劳累后症状加重,遂来就诊。刻下症:气短,咳嗽,咯白痰,不易咯出,胸闷,乏力,口干,二便调。查体:慢性病容,口唇色黯紫,双肺听诊呼吸音稍粗,无明显干湿性啰音。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肺CT示:间质纤维化改变。许老辨病为“肺痿”,辨证为气虚血瘀,痰毒瘀阻。治疗以益气活血,软坚通络,宣肺定喘,养阴润肺。予方药:生黄芪20g,丹参20g,鳖甲20g,防风12g,炒白术12g,川芎12g,赤芍12g,三棱15g,莪术12g,生地15g,百合12g,玄参15g,麻黄10g,杏仁12g,板蓝根20g,生石膏20g,射干12g,白果12g,瓜蒌15g,前胡15g,冬花15g。1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复诊:诉咳嗽好转,仍有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双肺听诊无明显干湿性啰音。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许老认为病情趋于平稳,遂去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痰热证减,去麻杏石甘汤;咳嗽缓解,去前胡、射干、冬花;痰量减少,去瓜蒌;目前辨证属气虚血瘀、瘀毒阻肺,加生脉饮以益气养阴,加玫瑰花活血行气解郁。服药1个月后诸症缓解,疗效满意。
对上述中药成分过敏者禁用;孕妇及产后体虚者忌服;有出血倾向者忌服;平素月经过多者经期慎用。
《内经》言:“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前者说明肺与气的关系,后者说明肺对血脉的作用。许老认为,肺间质病病邪直中入肺,肺被痰瘀控制,难以发挥“主气、朝百脉”的作用,故肺宣降不利、气滞塞不通、血凝泣不仁。益气法既可充养肺气、部分恢复肺自身功能,又能固表、增加身体抵御外邪的能力。而活血法则通达血脉,使新产生的瘀血浊毒难以滞涩于肺,减轻肺的负担,减缓肺间质病加重的进程。许老认为肺纤维化之所以发展迅速、病情严重、缠绵难愈,与其病邪在中早期就开始入血入络密切相关。流水不腐,气血运行旺盛则瘀血、湿浊、毒邪不易结聚。邪毒既已入血入络,非活血不能化瘀,非益气不能助益。益气药配合活血能在前进时破除瘀浊,活血药兼以益气能在通络时更有动力,“气为血之帅”。两者相须使用,效果倍增。另外,鳖甲作为传统中药,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阴虚发热、劳热骨蒸、虚风内动、经闭、癥瘕等症。目前,对鳖甲的化学成分已作了深入的研究,而其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强免疫以及抗肺纤维化等方面,并且显示出在这些方面的切实疗效。
(整理:何沂、张文江、苗青 审阅:许建中)
自拟方。
威灵仙15g、川芎10g、沙参10g、炙黄芪30g、五味子10g、紫菀10g、甘草6g。
通痹活血、益气养阴。
方中威灵仙味辛行散,性温通利,通行十二经脉,既能祛风除湿、活血除痹、舒筋脉之拘挛,又能治心膈痰水久积,尤宜于肺络痹阻,宣降失常之症,为君药;川芎活血祛瘀,黄芪补气,推动血脉运行,沙参养阴润肺,濡润肺之络脉,共为臣药;佐以五味子收敛肺气,以防诸药耗气伤阴;紫菀温润宣肺,以助肺气之宣降;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中、晚期肺间质纤维化患者。
肺间质纤维化归属于中医学“肺痿”、“肺痹”的范畴。王书臣老师认为本病是正虚邪实之病,病机责之肺肾虚弱、风寒湿等外邪入中,邪气痹阻胸中,日久脉络瘀滞,肺因痹而痿,导致患者肺之气血不通,脉络闭阻,肺之络脉失于荣养,以致肺之宣发肃降失常,故动则喘促不已、干咳等,在临床上应用具有通痹活血、益气养阴作用的中药组方肺纤平方治疗此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肺气虚明显者加大黄芪用量,脾肾阳虚加仙茅、仙灵脾、补骨脂、葛根,咳嗽痰多酌情选用黄芩、葶苈子、浙贝母、前胡、苏子、莱菔子等。
周某,男,60岁。2013年1月8日初诊。主诉:咳嗽、活动后气短进行性加重2年。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白黏痰,量少,气促动则加重,病情呈进行性加重,2011年10月在北京某医院查胸部CT示:双肺弥漫性病变,查肺功能示: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诊断为肺间质纤维化,具体诊治不详,患者诉曾服用激素(强的松)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自行减量停用,近半年一直服用冬虫夏草,症状未见改善。现症见:咳嗽,咯少量白黏痰,气短气促,动则加重,活动耐力下降,步行二层楼即喘促,口唇紫黯,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既往史:否认其他慢性疾病史。过敏史:否认过敏记录。体格检查:杵状指,口唇发绀,听诊双肺呼吸音弱,双肺底可闻及爆裂音。心率85次/分,律齐,腹部查体无异常,双下肢不肿。辅助检查:胸部CT:双肺弥漫性病变。肺功能: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西医诊断: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诊断:肺痹,辨证属肺肾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痹,止咳平喘。予肺纤平方加减。川芎10g,沙参15g,威灵仙30g,络石藤20g,仙茅20g,仙灵脾20g,补骨脂12g,葛根30g,穿山龙30g,地龙20g,黄芩15g,紫菀10g,半夏10g,五味子10g,炙黄芪60g,麦冬15g,紫苏子12g,杏仁12g。7剂,水煎服,日2次。二诊:2013年1月15日。患者咳嗽气促较前明显减轻,面色较前有光泽,活动耐力较前改善,仍时有咳痰,量少色白,口唇黯红,舌质紫黯、边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原方继服7剂。三诊:2013年1月22日。咳嗽气促较前又有所缓解,咳少量白黏痰,活动后气短有减轻,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细。原方续服7剂。之后随症加减,患者坚持服用汤药3个月余,复查胸部CT示:双肺弥漫性病变未见进展,肺功能与前比较无明显变化。
(整理:崔云 审阅:王书臣)
《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加味。
旋覆花15g、红景天30g、威灵仙15g、海浮石20g、三棱10g、莪术10g、炙黄芪30g、生地黄20g、甘草10g。
软坚散瘀、益气养阴。
方中旋覆花味咸、温,下气消痰、止咳喘、软坚行水、活血通络为君药;炙黄芪味甘,性温,入肺、脾经,大补宗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营心脉而行呼吸,治血痹,生地黄滋阴养营而散血,海浮石咸寒软坚,化痰散结以祛顽痰;威灵仙味辛行散,性温通利,通行十二经脉,既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痹,舒筋脉之拘挛,又能治心膈痰水久积,尤宜于肺络痹阻,宣降失司之证,且具有软坚之功,红景天生长于高寒、缺氧的地区,性平,能补肾、润肺,三棱、莪术能破血行瘀而疏通血脉。以上诸品共为臣药。甘草止咳化痰并调和诸药,为佐使之品。全方攻补兼施,寒热相辅,共奏软坚散瘀、益气养阴之功。
气阴两虚、肺络闭阻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症见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且呈渐进性。或有胸痛、胸闷,干咳,久咳不愈,倦怠乏力,气短无力,发绀,面色晦黯,自汗,畏风,杵状指(趾)。舌质黯紫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弦滑。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简称IPF)属中医学“肺痿”、“肺痹”范畴,王书臣老师认为,从中医理论来认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存在着由肺痹—肺痿的临床演变过程,初期以风、湿、痰、瘀、毒等邪气痹阻肺络为主;后期以肺脾肾气阴不足为主,同时有肺络痹阻的病机,气血瘀阻贯穿于疾病始终,常可见到痹中有痿,痿中有痹的病理状态。基于以上理论,采用《金匮要略》旋覆花汤为基础,加用软坚散结、通痹活血、益气养阴中药组成“肺纤通方”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动则喘甚者加仙茅、仙灵脾温肾助阳、补肾纳气;咳嗽痰多加浙贝母、前胡、紫菀、款冬花清肺化痰止咳。
杨某,男,76岁。咳嗽、喘憋2年余。患者2年前因咳嗽,气短、喘憋,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治疗,曾做气管镜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PO2 59mmHg,肺功能检查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DLCO 45%预计值,肺CT示双肺弥漫性间质改变,双下肺蜂窝肺,肺大疱。诊断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拒绝用口服激素治疗,出院后每日服用富露施,并进行长期家庭氧疗,近2个月来病情有加重。刻下:咳嗽、气短、喘憋,呼吸困难,动则加重,上楼困难,咯白痰少量,伴心悸,纳呆,口干,咽痛,失眠,周身乏力,口唇轻度发绀,形体消瘦,二便正常,舌质黯红,苔白,脉沉弦。既往史:既往有冠心病、胃溃疡病史。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PO2 59mmHg,肺功能检查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DLCO 45%预计值,肺CT示双肺弥漫性间质改变,双下肺蜂窝肺,肺大疱。西医诊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中医诊断:肺痹,证属肺脾肾虚,痰瘀痹肺。治疗以益气养阴、软坚散瘀。予肺纤通方加减。炙黄芪30g,旋覆花15g,三棱10g,莪术10g,威灵仙15g,青风藤20g,蝉衣10g,海浮石20g,红景天30g,地龙20g,炒僵蚕30g,酸枣仁30g,合欢皮15g,丝瓜络10g,葶苈子20g,仙茅20g,仙灵脾20g,生地黄20g,锦灯笼10g,甘草10g。14剂,水煎服,每日2次。二诊:患者自觉胸闷气短较前有改善,体力较前有所提高,食欲、睡眠好转,咳嗽较前明显减轻,仍有咳嗽,痰少色白不易咯出,早上咳痰稍多,咽痛缓解,舌质黯红,苔白,脉沉弦。效不更方,仍用上方加浙贝20g,前胡15g,以化痰止咳,再服14剂。三诊:患者气短明显减轻,每日下楼活动,咳嗽减轻,食欲好转,无咽喉不适,脉象沉弦,上方去锦灯笼,加虎杖15g。再服1个月,后病情相对稳定。
三棱配莪术,破血祛瘀力强,临床上应用于证属肺络瘀阻而无明显出血倾向者,因二药破血之力峻猛,故不宜久服。临证常用量为三棱10~15g,莪术10~15g。
(整理:崔云 审阅:王书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