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心系疾病
自拟方。
党参10g,丹参30g,苦参10g。
补虚活络清热。
党参是健脾补气主药,丹参是活血养血的主药,苦参是清热燥湿奇药。药理证实:党参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应激能力,延缓衰老,强心,保护缺血心肌及保肝;丹参有钙拮抗剂作用,增加冠脉流量,保护心肌缺血,缩小心梗面积,降低心肌耗氧量,降血压,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抗凝血,增强心脑组织的能量代谢,还能保护肝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抗肝纤维化;苦参对心脏有正性肌力作用,抗心律失常作用,保护心肌缺血,明显扩张血管而降压。
心悸,症见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胸闷不舒,食纳欠佳,头晕目眩等。
“久病属虚”,以党参补虚,“久病入络”,以丹参活络,“余邪未清”,以苦参清热,十分符合理法方药。唯苦参易苦寒伤胃,用量控制在10g以内无妨。防其苦寒还可选伍和胃的神曲15g,木香10g,生鸡内金30g,砂仁10g,陈皮15g之类。
心病选加黄芪15g,当归10g,仙鹤草10g,麦冬10g,黄精10g,瓜蒌30g,薤白10g,川芎10g,赤芍10g,牡丹皮10g,苏木10g,葛根10g,三七粉3g冲服;肝病选加醋鳖甲15g,板蓝根30g,金钱草15g,川楝子10g,元胡10g,木香10g,郁金10g,神曲15g,生鸡内金30g,连翘10g,当归10g。
李某,男,33岁。阵发性心悸半年,加重1个月。半年前因劳累而致感冒,体温37.3~37.5℃之间,服用“消炎药”、“感冒清热冲剂等”,感冒之症已解,自感阵发性心悸,心电图示:阵发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早搏。近1个月来病情加重,现感胸闷气短频作,疲劳时加重,后背疼痛,食纳不香,腰膝酸软,夜寐不安,大便溏薄。检查:舌黯红,苔薄黄,脉细数。血压90/60mmHg,心率96~104次/分,心律不齐,早搏10~12次/分,心电图示:阵发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早搏。中医诊断:心悸。证属心肾气虚,心脉不畅。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房性早搏。予方药: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苦参10g,石菖蒲10g,郁金10g,川芎10g,石韦10g,丹参30g,黄芪15g,葛根10g,野菊花10g,瓜蒌30g,薤白10g,山楂15g,黄连10g,肉桂3g。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4剂,心率降为72次/分,律齐,早搏消失;血压升为120/80mmHg,心悸气短已轻,纳谷已香,大便已调。夜寐欠佳,偶感左侧胸部疼痛,舌黯红,苔薄黄,脉沉细。心肾气虚之证已复,心脉不畅依存,减党参、丹参、苦参,去黄连、肉桂、白术,胸闷胸痛加赤芍10g,苏木10g,三七粉3g冲服;心气不足加黄精10g,仙鹤草10g;夜眠不佳,加炒酸枣仁15g,夜交藤30g。1个月后复诊,休息不足时偶有胸闷汗出,夜寐不安,大便溏薄,日行2~3次,舌黯红,苔薄黄,脉沉细。出现营卫不和,脾虚湿盛之证,故加桂枝10g,白芍10g调和营卫;牡蛎30g,木香10g行气利湿。正心泰胶囊,每次4粒,每日2次。服药1个月后,减为每晚服1煎,坚持近半年,纳便已调,无明显不适,心悸已止,复查心电图示:大致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停用汤药,服正心泰胶囊,每次4粒;杞菊地黄胶囊,每次5粒,均每日2次,经2个月巩固,恢复正常工作。
韩学杰,李成卫.沈绍功验案精选[J].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整理:沈宁,刘兴方,王凤,刘大胜,于潇 审阅:韩学杰)
自拟方。
太子参10g、丹参10g、北沙参10g、苦参10g。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兼清热燥湿。
方中太子参,微苦,益气养阴,为清补之品,气行则血行,气旺则推动血液运行,使血行不滞为君药。本品能补气,兼能养阴生津,其性略偏寒凉,属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其补气作用不仅用于气虚证,还可用于气阴两虚所致心悸等症。臣药为丹参和北沙参,丹参苦,微寒,《神农本草经》谓其“破血除癥……益气”。虽不能补血,但药性平和,前人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故为应用广泛的养血活血药。入心经,能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之属血瘀症,因其性微寒,以偏热证者为宜。经现代药理研究,丹参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冠脉循环阻力的作用。北沙参甘微苦,微寒,广泛用于滋养肺胃之阴。佐药为苦参,《神农本草经》:“主心腹气结,癥瘕积聚……”现代药理研究本品对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且具抗心律失常作用。
心血管疾病,辨证属气阴两虚,瘀血阻滞,兼见湿热者。症见乏力气短,胸闷或伴有胸痛,心悸不宁,口干口苦,声低气怯,面色晦黯,舌黯,舌苔薄白或微腻,脉细数或结代。
四参汤是临床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的常用主方,全方紧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机,而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本,以清热燥湿为标。治疗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之属气阴两虚、瘀血阻滞,兼见湿热证者。
气虚较重者配伍生黄芪;阴虚较重者配伍玉竹、麦冬;血瘀较重者配伍赤芍、桃仁、红花、姜黄;心火旺盛者配伍莲子心、百合以清心火;心烦失眠者配伍酸枣仁、夜交藤、远志;兼痰浊者配伍陈皮、法半夏;兼见水肿者配伍五加皮、泽泻、薏苡仁、猪苓、车前子。
姜某,女,32岁。心悸1年余。1年前严重感冒后出现心悸,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早,伴三联律,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期前收缩15324次,短阵二联律、三联律,给予普罗帕酮口服。虽然服药后期前收缩减少,但减药后复发,经多种治疗无效。目前患者胸闷,疲乏无力,睡眠差,多梦,咽干舌燥,纳呆,大便干,两日一行,舌质黯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结代。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频发室早。中医诊断:心悸。证属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予方药:太子参15g,党参12g,丹参15g,苦参15g,北沙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生地15g,玉竹12g,珍珠母30g(先煎),元胡粉4g(分冲),郁金粉4g(分冲)。二诊:前方服二十剂,期前收缩明显减少,精神体力好转,胸闷憋气减轻,睡眠仍差,大便不干燥,每日一次,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心电图检查为偶发室性期前收缩,无三联律。前方去生地,加酸枣仁15g,合欢皮20g。三诊:前方服三十剂,未再有三联律,症状基本缓解,睡眠有所改善,舌苔薄白,脉结。复查动态心电图示24小时室性期前收缩3514次。前方继服,隔日一剂。四诊:前药服45天,室性期前收缩基本控制,偶有心悸、失眠,舌苔薄白,脉细。继用上法以巩固疗效。
翁老认为,临床使用破血药时,切忌久用、多用,否则耗伤正气。一俟病情缓解,则改用和血药。心律失常治疗时,翁老常在汤剂的基础上配伍散剂。散剂具有服用方便,起效迅速,芳香成分不易丢失及患者可长期服用的优点。延胡索性温,气味芳香,行气活血,是翁老治疗心律失常时配合应用的常用散剂,每日最大量为9g。
(整理:李秋艳 审阅:翁维良)
《医学启源》生脉散。
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
补肺益气,养阴生津。
方中党参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党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气阴两虚证。症见体倦气短,自汗神疲,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者。
头晕目眩,加天麻、钩藤;汗出较多者,加山茱萸、煅龙牡;阴虚发热,党参更西洋参,加黄柏;肺阴不足,干咳无痰,病久不愈者,加生熟地、玄参;气阴两虚而血瘀加当归、丹参;肝虚火旺,加白芍、川楝子、夏枯草。
唐某,女,59岁。间断心前区疼痛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可自行缓解。刻下症见心前区疼痛,伴头晕,目赤,阵发性汗出,心烦口干,精神可,纳眠可,二便调。四诊:舌淡黯苔薄黄,脉沉细。患者年老体弱,心气不足,气血失司,生痰致瘀,再者心阴不足,脉失所养,阴虚火旺,灼津生痰,脉失所充,停而为瘀,常可发为胸痹。痰瘀内结,郁而化热,则易循经上扰,发为眩晕。故当诊为气阴两虚,肝热脉阻之胸痹,治疗以益气养阴,清肝通脉。予方药生脉散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熟地,当归,川楝子,天麻,钩藤,寄生,黄柏,7剂。二诊症见时胸痛,头晕减,心烦减,汗出,口干眼干,大便干。舌胖有齿痕,尖稍红,苔黄,脉沉细弦。加夏枯草、玄参,守法加减为用,诸症显消。
本方以补敛合法,气阴两虚而兼邪实者不宜使用。
[1]刘俊玲,卢建新,章波,饶向荣.高荣林治疗呼吸重症经验浅析[J].北京中医药,2011(08):583-584.
[2]卢建新,章波,高荣林.高荣林教授调气法验案三则[J].中国临床医生,2011(08):77-78.
(整理:饶向荣 审阅:高荣林)
蒲辅周冠通丸结合临床经验形成。
川芎10g、丹参15g、郁金10g、元胡10g、石菖蒲12g、黄精15g、木香9g、三棱9g、莪术9g、红花10g、柏子仁10g、夏枯草10g。用法:上药冷水浸泡4~6个小时,武火煮开,文火煎1小时,取汁200ml,第二煎煎1小时,取汁200ml,两煎混合,早晚分2次服。
活血,理气,养阴,逐痰。
川芎、丹参、郁金活血理气止痛,共为君药;木香助郁金理气,三棱、莪术、红花助川芎、丹参活血,元胡行气活血,李时珍谓: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诸痛。黄精养阴生津,兼能益气。石菖蒲芳香开窍,宣气逐痰。黄精有降血脂、减少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作用。柏子仁养心安神,夏枯草清肝火、散瘀结、消瘀块。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理气、养阴、逐痰等功效。
胸痹之气滞血瘀证。
本方用于治疗冠心病,包括稳定性及不稳定性心绞痛属中医胸痹(气滞血瘀)。症见阵发心前区绞痛,或胸闷憋气,天冷加重,舌下含硝酸酯类药物、冠心苏合丸或速效救心丸等药可缓解。心电图检查:ST-T改变。舌黯苔白,脉沉涩。
尚某,男,57岁。活动后心前区疼痛,夜间口渴,大便干,2日1次,纳眠可,小便调。既往有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史,现服络活喜控制血压。舌黯,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缓。中医诊断:胸痹,属气滞血瘀,心肾阴虚证。西医诊断: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予加味冠通丸加减。丹参15g,郁金10g,川芎10g,醋三棱9g,醋莪术9g,桃仁10g,红花10g,天麻9g,钩藤15g,黄连8g,红景天15g,灵芝15g,酒山茱萸15g,熟地黄15g,生地黄15g,石斛15g,酒黄精15g,郁李仁20g,炒蒺藜9g,夏枯草10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二诊:服此方诸症减轻,活动后心前区疼痛未再发作,夜间口渴,大便尚干,2日1次,纳眠可,小便调。舌黯,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缓,复查生化:血脂不高。继用上方,加天麻、炒蒺藜量至10g以加强平肝之力,石斛加为20g以增强滋阴之效,去郁李仁,加木香9g、火麻仁20g、柏子仁15g、炒决明子20g以加强润肠通便之功。21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三诊:服此方诸症减轻,近来停药后症状反复,活动后胸痛,夜间口干渴,大便干,全身畏寒。舌黯,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缓。上方加玉竹20g滋阴,郁李仁20g润肠通便。28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四诊:服上方加减3个月余,心前区疼痛不显,停药则偶有心前区疼痛。舌淡黯胖,苔薄白,脉弦。上方加醋鳖甲12g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酒苁蓉15g温阳通便。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避免七情刺激,忌食生冷、辛辣食物,忌暴饮暴食及饮酒,戒烟。
本方经实验研究,有提高动物耐缺氧的能力,并能增强动物的耐受力,增加心肌的营养血流量等作用,与用生理盐水做对照的动物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笔者用冠通丸与西药心痛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272例的对比观察,总有效率:冠通丸为91.2%,心痛定为73.5%。均有显著性差异。
陈鼎祺.用中药冠通丸与西药心痛定对比治疗心绞痛病人272例的疗效观察[A].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学术秘书组.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3.
(整理:张润顺,刘宗莲 审阅:陈鼎祺)
《伤寒论》炙甘草汤化裁。
炙甘草10g,熟地黄15g,生地黄15g,麦冬10g,五味子10g,大枣10g,苦参12g,黄连8g,甘松5g,丹参15g,灵芝15g,茯苓20g,猪苓15g,红景天15g。用法:水煎服,日1剂,煎2次,分2次服。或制成丸药,将上药30倍量,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日3次,每次1~2丸。
滋阴养血,活血清热,宁心复脉。
炙甘草、熟地黄、生地黄、麦冬、五味子、大枣益气养血,滋阴复脉,苦参、黄连、甘松清热燥湿,行气复脉;丹参、红景天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使瘀去脉通,灵芝益气血、安心神、健脾胃,茯苓、猪苓利水渗湿,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滋阴养血,活血化瘀,宁心复脉之功。
心悸、怔忡。现代医学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心房颤动(快室率)、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VT)等属气阴两虚、心血不足,兼血瘀或水饮内停者。
本方是治疗心悸、怔忡的基础方,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动则加重,头晕,口干,舌淡苔白,脉结或代或促。
肝火偏旺,症见口苦、面红、耳鸣、烦躁易怒等症,加龙胆草6g、栀子7g、丹皮10g。脾虚痰盛,症见形体肥胖,头身重,痰多,浮肿,乏力,便溏等症,加清半夏、陈皮、竹茹、白术各10g、枳壳9g、薏仁15g。阴虚火旺明显,见五心烦热,腰酸腿软,加黄柏、丹皮各10g。头晕,头痛,血压偏高,加天麻、白蒺藜、夏枯草各10g、钩藤12g、葛根20g。胸痛明显,加元胡、郁金各10g、木香9g。气短,自汗明显,加黄芪、太子参各15g,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各20g。
满某,女,53岁。偶犯心悸,眠可,白天思睡,夜寐多梦,口干。大便1~2日1次,偏干,纳可。舌黯,苔黄,脉沉细。近来阜外HOLTER示心律不齐,有AF、房扑,ST-T改变,偶发室早。中医诊断:心悸,辨证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冠心病。治疗以养阴益气,活血清热,养心复脉。予陈氏稳心汤加减。蜜甘草10g,熟地黄15g,茯苓15g,醋五味子10g,麦冬10g,酒山茱萸10g,苦参12g,黄连7g,丹参15g,郁金10g,川芎10g,木香9g,盐车前子20g,制远志10g,北沙参15g,猪苓15g,柏子仁10g,炒酸枣仁15g,太子参15g,生黄芪15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二诊:服药14剂后病心悸减轻,偶背部发凉,睡眠差,情绪紧张时颈部汗出多,痔疮发作,偶有便血鲜红,右侧肢体麻木发作1次,持续约1分钟。舌黯苔黄,脉沉细而结。生化示:TC、TG、LDL增高,HDL降低。前方加炒决明子12g、红景天15g、荷叶12g、虎杖12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同时服薯蓣皂苷片160mg,2次/日,口服。三诊:上方服14剂后,心悸减轻,能耐受,背部发凉减轻,偶腰酸,右胁背疼痛,汗出已转为正常,便血消失,右侧肢体麻木未发作,偶感上腹胀,面部肿胀。目涩,纳眠可,小便量可。舌黯苔黄,脉沉细。下肢肿。ECG:AF,ST-T改变。心电轴右偏。超声心动图:舒张期探及少量中心反流及瓣周反流。三尖瓣少量反流。病情好转,治疗有效,中药用上方减虎杖,加川牛膝10g、枸杞子10g、天冬10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四诊:上方加减服用近2个月,现心悸消失,ECG示AF已转为窦律,心率50~60次/分,活动后气短,背痛,失眠,耳鸣减轻,口臭,左上臂疼痛,左手指麻木,双下肢凉,纳好,大小便可。现早晚服倍他乐克12.5mg,日2次,地高辛已停用。舌黯苔薄黄,脉沉小。治以陈氏稳心汤加减。中药以上方蜜甘草加为12g,去炒决明子、川牛膝、荷叶、天冬,加柴胡10g,葛根30g,合欢皮12g,石菖蒲12g,威灵仙12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缓慢型心律失常慎用。
(整理:张润顺,刘宗莲 审阅:陈鼎祺)
《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及《医学启源》的生脉散化裁。
瓜蒌20g、薤白15g、党参12g、丹参15g、法半夏10g、麦冬12g、五味子10g、降香12g、赤芍12g、桃仁12g。
宣痹化瘀、益气生脉。
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功用为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主治痰盛瘀阻胸痹证。生脉散出自《医学启源》,又称生脉饮,功用为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本方由二方化裁,具有宣痹化瘀、益气生脉作用。方中瓜蒌、薤白宽胸化痰,宣痹通阳为君药;党参、五味子益气生脉,定悸安神,丹参、赤芍活血化瘀,共为臣药,麦冬养阴润肺,助党参、五味子益气养阴生脉,降香、桃仁温通心阳以化瘀,共为佐使。
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心律失常。症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咳嗽头晕,舌淡黯、苔白腻,脉结代或紧。
胸闷憋气、口唇发绀重加郁金、红花、桂枝各10g以温阳活血;心悸属于心动过缓者加荜茇10g、高良姜10g、苦参10g、生黄芪20g以温阳定悸。
张某,男,47岁。2012年10月9日初诊。胸痛伴左脚痛4个月。患者于4个月前因劳累扭伤出现胸闷,胸痛,左脚痛,头晕,劳累后加重,住航天部医院诊断为冠心病,颈动脉狭窄,血栓块形成,左侧颈动脉植入支架。有吸烟史28年,每日一包。有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病史多年。舌黯红苔黄,脉细滑。中医诊断:胸痹、眩晕。西医诊断:冠心病、高血压。治疗以化痰益气、潜阳活血。予方药:宣痹生脉汤加味。瓜蒌15g,薤白12g,法半夏9g,生黄芪30g,桃仁10g,党参15g,丹参12g,麦冬12g,五味子12g,郁金12g,枳壳12g,合欢花15g,菊花10g,天麻12g,决明子20g,川芎10g。14剂,水煎服,日一剂。二诊(2012年11月6日):服药后无短气,憋气减轻,但活动后加重,头不晕,足痛减轻。舌黯红苔白,脉细滑。予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15g,薤白12g,党参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6g,郁金12g,枳壳12g,炒山楂20g,浮小麦30g,大枣15g,生黄芪15g,桃仁10g,丹参12g。28剂,水煎服,日一剂。三诊(2012年12月10日):患者病情好转。左脚、肩痛转轻,走路急时胸闷憋气。舌微红苔厚,脉滑细。予宣痹生脉汤加味。瓜蒌15g,薤白12g,法半夏9g,党参12g,麦冬12g,五味子12g,桃仁10g,丹参12g,赤芍12g,郁金12g,枳壳12g,炒山楂15g,川牛膝12g,威灵仙15g,生黄芪15g。14剂,水煎服,日一剂。
(整理:赵兰才 审阅:张贻芳)
自拟方。
丹参30g、川芎15g、郁金15g、红花15g、赤芍15g。
理气活血、芳香温通。
冠心3号方作为翁老治疗冠心病的基础方,疗效肯定。具有活血而不破血、行气而不破气、通阳而不补阳的特点。丹参为君药,气味苦平微温,通利血脉,活血散结,行气止痛,具有益气之功,所谓“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川芎作为臣药,辛温无毒,消瘀血,养新血,为血中之气药,能活血化瘀,且辛香走窜,通阳散结;翁老在继承郭士魁“冠心2号方”辨治精髓的基础上,根据诊治病人的特点,改降香为郁金作为臣药,在临床上应用更加得心应手。首先虽然降香用于冠心病急性期有较好的缓解心绞痛的作用,但因芳香耗散之性若长期服用有伤正之弊,用郁金既保留了降香活血、行气、通窍的长处,又较为温和;其次郁金性味寒凉,改降香为郁金,是变“温通”为“凉通”,更适合现代比较多见的血瘀有热不适合温通的冠心病病人;再次,郁金能够行气活血,对于冠心病常见的气滞血瘀类型尤为适合,体现了“气为血之帅”的制方原理;红花气味辛温,功能通瘀活血,赤芍苦平无毒,疏通血脉,助川芎行血中之滞,与红花共为使药。这五味药集理气活血、芳香温通于一体,成为翁老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剂,称为“冠心3号方”。
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有瘀血表现者。
该方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凡符合血瘀证诊断,均可根据辨证及个体情况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使用。适用于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胁肋胀痛、憋气、口唇青紫。舌质紫黯或青紫、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纡曲紫黯,脉象弦细涩或结代。
兼寒者,可加姜黄、桂枝等温通散寒化瘀之品;兼气滞者,可加枳壳、香附理气止痛;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等补中益气。若瘀血痹阻重证,表现胸痛剧烈,可加元胡、三棱、莪术等加强活血理气止痛的作用。
患者王某,男性,59岁。患者心前区不适感9年余,症状不重,未系统服药治疗。1个月前做心脏CT:多发性狭窄,最窄部位达90%以上,造影提示双支病变,狭窄70%~90%,建议做心脏搭桥手术。患者无心痛症状,偶感心前区不适,症状轻。舌质黯红,苔薄有裂纹,脉弦。既往有肝内血管瘤病史,血脂偏高。中医诊断为胸痹,证属血脉瘀阻,西医诊断为冠心病。治以活血通脉为法,处方:丹参15g,川芎12g,红花12g,赤芍12g,姜黄12g,桂枝10g,郁金12g,当归15g,鸡血藤15g,路路通15g,络石藤15g,患者在此方基础上随症加减,纳食不香加焦三仙、佛手;大便稀溏加白术、山药;皮肤过敏加地丁、地肤子。现已服药9个月,患者诸症平稳,心前区不适症状基本消失。
虽然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越来越普遍,但在使用时必须辨证准确,切不可不分实际情况滥用。翁老强调为医者时时不可忘记辨证论治的原则,由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不同,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导致心脉瘀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要把握病机,知常达变,随证加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整理:李秋艳 审阅:翁维良)
生脉饮、瓜蒌薤白半夏汤、丹参饮化裁。
生黄芪30g、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9g、瓜蒌20g、薤白15g、法半夏12g、丹参30g、檀香9g、砂仁6g、木香9g、焦三仙各30g、远志12g、茯神15g、陈皮10g、炙甘草9g。
益气养阴,宣痹通阳,活血化瘀。
方中瓜蒌甘、微苦、寒,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之功,薤白辛、苦,温,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之效。半夏辛、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本经》谓其“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丹参,其味苦,微寒,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之功。檀香味辛,性温,具有行气温中,开胃止痛之效,《汤液本草》谓其“善调膈上诸气,散冷气,引胃气上升,进饮食兼通阳明之经”。砂仁味辛,性温,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之功效,行气血而不滞。此三药并用,活血化瘀而不留滞,醒脾和胃而不留痰。桂枝辛、甘、温,有温通经脉、通阳化气平冲降气作用。此方一方面宣通胸中之郁阳,振奋阳气,兼以散邪;另一方面清化中上焦之痰饮,兼以行气,共奏通阳散结、宽胸行气之功。
胸痹之气阴两虚,胸阳不振,痰瘀痹阻证。
老年性冠心病除胸闷、心前区不适外,兼证颇多,如喘咳、头晕、腹胀、便秘、夜尿频多等,这些与老年人脏腑衰弱,功能减退,加之冠心病日久累及他脏有关。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往往元气虚衰,收摄封藏能力尽失,心不藏神,肝不藏魂,肺不藏魄,故常出现心悸、怔忡,动则益甚;寐少梦多,甚则彻夜不寐或莫名心烦或惊恐等情志改变。这些应在治疗时根据症状适当给予润肺平喘、舒木镇肝、理气消胀、润肠通便、填精固肾、润肠通便、镇静安神之药物。高普老师治疗老年冠心病,特别重视活血化瘀及通络,辛润通络常选桃仁、归尾之类;虫类通络多用地龙、土鳖虫之品。
王某,男,72岁,胸闷胸痛,伴心悸1日就诊。患者冠心病史10余年,平素症状稳定,较少发作胸闷胸痛,一天前突发胸闷胸痛,伴心悸,本次证见,口干,便秘,头晕,急躁易怒,夜寐差,舌黯红,苔白腻,脉细。既往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史。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辨证属气阴两虚,胸阳不振,痰瘀痹阻,治疗以益气养阴,宣痹通阳,活血化瘀。予冠心病方。生黄芪30g,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9g,瓜蒌20g,薤白15g,法半夏12g,丹参30g,檀香9g,砂仁6g,木香9g,焦三仙各30g,远志12g,茯神15g,陈皮15g,炒枣仁30g,酒军9g,炙甘草9g。7剂。二诊:服药后胸痛未再发作,胸闷心悸症状基本缓解,夜眠安,仍有口干、便秘,诉腹胀。高老师分析胸痹缓解,脾虚痰阻未解,方药予参苓白术散、二陈汤合肉苁蓉、酒军善后。患者服药后诸证缓解,以膏方调养巩固,随访3个月,未发作胸闷胸痛症状。
(整理:靳冰 审阅:高普)
自拟方。
全瓜蒌15g、薤白12g、何首乌12g、三七1g(冲服)。
滋肾活血、通阳化浊。
方中(制)何首乌具有补肾精、滋肝血功效,为方中君药,使精血互化、心脉得养;瓜蒌开胸涤痰,薤白通阳散结,二者合用为臣,痰去结散,胸阳得展;佐以三七,活血化瘀、血脉通畅。四药合用,共奏滋肾活血、通阳化浊之功。
胸痹之肾阴亏虚、心阳瘀阻型。症见胸痛频发、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口干纳少、大便微干、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脉弦细、沉取无力。
胸痹饮临床常用于肾阴亏虚,心阳瘀阻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肾虚较甚者,可加杜仲,桑寄生,牛膝以补肝肾,强腰膝;瘀血较明显者,可加丹参,当归,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气滞较明显者,可加陈皮,厚朴以行气;湿浊较重者,可加藿香,佩兰等化湿浊。
丹某,男,63岁。间发心前区憋闷9年,近1个月加重。患者近9年来常心前区闷痛。每次发作均与劳累有关,稍劳则心绞痛发作频繁,每次历时5分钟左右,放射至左前臂,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片可缓解。近1个月来因外出活动较多,故上述症状加重,发作次数也增加;同时伴气短、腰酸软无力,口干纳少、大便微干。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诊查:血压17/12kPa(就诊前已服降压药),精神欠佳,左手握物发抖;舌苔薄;脉弦细,沉取无力。证属老年肾阴素亏,胸阳不振,血气不和。治疗以滋肾通阳,兼理气血。予方药:胸痹饮化裁。瓜蒌15g,薤白12g,首乌12g,桑椹15g,桑寄生12g,当归9g,太子参12g,牛膝9g,枳壳9g,赤芍9g,川芎4.5g,三七粉1g(冲服)。二诊:服药7剂后,自觉精神好转,心憋闷减轻,再投原方120剂。三诊:心前区痛完全消失,血压稳定,血糖降至118mg/dl,并恢复全日工作。为巩固疗效,后改服丸剂。予方药:西洋参30g,首乌45g,桑椹45g,茯苓30g,生黄芪30g,瓜蒌45g,薤白30g,枣仁30g,桑寄生45g,牛膝45g,枳实30g,三七3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g,日服2丸。1年后,患者身体较健康,虽有时有劳累感,但不曾发生心绞痛。
刘老指出:胸痹(冠心病)发病多在四十岁以后,与衰老发生密切相关,人体衰老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肾元始亏、匮乏、衰微的过程,二者亦步亦趋。肾虚伴随衰老、衰老伴随本病,且现代冠心病的发病年龄与中医学肾元始衰的时间相吻合。以此推之,年老肾虚是冠心病发病的始动因子。其次,五脏之中,心肾相通,关系密切。心肾以经络维系,上下联络,相互交通。《灵枢·经脉》对其描绘曰:“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结构上的紧密联系,不仅决定了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肾阳不足,心阳失助,鼓动无力,血行瘀滞,脉络痹阻,胸痛发作;肾阴亏虚,心阴失滋,心火偏亢,耗伤阴血,心脉不荣,脉道失润,蹇涩作痛。故《景岳全书》明言:“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因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再次,肾元亏虚,痰浊、血瘀、阴寒诸邪随之丛生。一则,肾阳亏虚,心失温煦,阳不胜阴,阴寒内盛,寒性收引,则心脉挛急,发为胸痹心痛。二则,气化失司,运化失常,聚湿成痰,停聚心脉,阻滞气机,发为胸痹。三则,肾精虚损,生髓不能,血无所生,“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易阻心脉,而发胸痹。”四则,肾中元气为人体原动力,若元气不足,诸气必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而成血瘀之患。据此,刘老提出,胸痹一病“肇始于肾”、“肾匮为根”的学术观点,并依据这一理论观点,确立“补肾”、“通阳”、“祛邪”为胸痹心痛治疗大法,创制胸痹饮一方,用于治疗肾阴亏虚、心阳瘀阻型冠心病。
刘志明,刘如秀.冠心病辨证论治的认识和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1994,9(3):46-49.
(整理:刘如秀 审阅:刘志明)
自拟方。
炒枣仁30g、炒柏子仁30g、半夏15g、夏枯草15g、黄连10g、莲子心10g、肉桂3g(后下)、当归15g、白芍15g、琥珀粉2g分两次以药汁送服。
养血安神,交通心肾,调和阴阳。
炒枣仁功能养肝,宁心,安神,敛汗,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烦渴,虚汗。朱震亨:“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宜用此(酸枣仁)大补心脾,则血归脾而五脏安和,睡卧自宁。”《本草纲目》:“酸枣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用疗胆热好眠。皆足厥阴、少阳药也,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柏子仁具有养肝宁心,安神、敛汗的功用,可以治疗虚烦不眠、惊悸怔忡、自汗盗汗等症,《本草纲目》言柏子仁:“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半夏、秫米合用为《灵枢·邪客》记载的半夏秫米汤,具有祛痰和胃,化浊宁神之功。夏枯草性寒,味苦、辛,入肝胆二经,具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之功效,然有一妙用即:补厥阴之血脉,散郁火之蕴结,安心神以定魂。《本经疏证》:“能通阴阳,治不眠”。《医学秘旨》谈到了半夏配夏枯草疗不寐时,认为“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二药相使,一寒一温,半夏五月生,夏枯草五月枯,顺应天时之变,各禀阴阳之气,调和阴阳,治“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之失眠。《重订灵兰要览》谓:“不寐之证,每用制半夏、夏枯草各五钱,取阴阳相配之义,浓煎长流水,竟覆杯而卧。”交泰丸源自《韩氏医通》,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取肉桂一钱以应“天一”之数,取黄连六钱以应“地六”之数。意在天一生水,地六承之。阴阳失乖,水火不济,人病失眠,予交泰丸,寒热并用,如此可得水火既济。当归、白芍均归肝肾经,且都能养血补血,当归又为“血中之气药”,补血之中尚助气之运行,炙草与白芍相配,能柔肝缓急,陈皮和胃降逆,使归、芍、枣仁滋而不腻,常用于血虚肝郁或阴虚肝郁之证。
心肝血虚,胆寒痰扰之失眠。
失眠是现代最为常见一种病症,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伴发于其他疾病中。路老对于失眠病机认识,侧重于心神失养、胃气不和、心肾不交、肝血不足。故拟方无忧安寐汤。本方适用于失眠,辨证属心肝血虚,胆寒痰扰者的治疗。
郭某,女性,45岁。失眠1年。1年前因与人争执,情绪激动,后渐出现入睡难,辗转反侧,多梦纷纭,眠不竟夕,甚彻夜不寐,昱晨头痛(双颞)。屡治不效,每日依靠服安定片助眠。刻下症:主证如前,伴烦躁易怒,纳呆,脘胀,呃逆,口苦、口干欲饮,二便调。望之神倦疲乏,面颊泛赤。舌体中,质淡,边尖赤,苔白腻,脉沉弦细。辨证属血虚肝旺,肝气郁结,脾胃失和。治疗以养血柔肝,解郁安神,健脾和胃。予无忧安寐汤加减。炒枣仁30g,生龙牡各30g,柏子仁20g、当归12g,白芍20g,黄连8g,姜半夏10g,川芎10g,蝉衣12g,柴胡15g,茯苓20g,炒杏仁9g,炒薏米30g,知母10g,炒枳壳12g。水煎服14剂。嘱其调畅情志,心胸开阔。二诊:服药10剂后,眠渐安,入睡较易,头痛症杳,然仍易早醒,情绪欠稳。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得效继进。上方加夏枯草15g,醋香附15g,八月札15g。水煎服14剂。三诊:效佳,情绪渐好,余症无碍。嘱其服加味逍遥丸配合柏子养心丸调养收功。
(整理:张维骏,郑昭瀛 审阅:胡镜清)
《济生方》。
黄芪30g、龙眼肉10g、党参12g、白术15g、当归12g、酸枣仁30g、远志6g、木香10g、茯神30g、大枣10g、炙甘草10g。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中黄芪甘微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温,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用法中加姜、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即在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方中黄芪配当归,寓当归补血汤之意,使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所以《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指正:“归脾汤方确为补益血液专剂”。
心脾气血两虚证。症见眩晕,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本方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病症。周老善用此方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属于心脾两虚之证者。
伴有肝气郁滞者,加用郁金、香附、玫瑰花、代代花等理气活血之品;失眠严重者,加用柏子仁、夜交藤、生龙齿、珍珠母等养心安神、重镇潜阳等品。
郭某,女性,71岁。头晕1天,右下肢远端及双手麻木1天。患者于1天前晨起时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无耳聋、耳鸣,于转颈摇头时头晕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伴小腿外侧麻木,在当地医院行推拿按摩,后自觉头晕减轻。于2004年4月15日又出现双手麻木。为求进一步中医治疗故来我院就诊。刻下症:头晕,右下肢远端及双手麻木,失眠易醒,心烦委屈。既往患颈椎病8年。患慢性支气管炎10年。患糖尿病6年,用二甲双胍,拜唐苹,病情稳定。患高血压病2年。舌质黯,舌尖红,舌体胖有瘀点,舌苔黄厚,脉象沉细无力。西医诊断:脑梗死、神经症。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脉络空虚),郁证,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治疗以调理心脾,清心除烦,兼以活血。予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党参10g,白术15g,黄芪30g,当归12g,远志6g,茯苓30g,酸枣仁30g,制香附10g,柴胡10g,栀子10g,葛根30g,羌活10g,牛膝15g,赤芍10g,炙甘草6g,大枣6g,浮小麦30g。二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7剂,主症有所缓解。现症:头晕有所缓解,右下肢远端及双手麻木,失眠易醒,心烦。舌质黯,舌尖红,舌体胖有瘀点,舌苔黄厚,脉沉细无力。仍治以调理心脾,清心除烦,兼以活血。继予上方加木香10g,郁金10g,柏子仁10g,巩固疗效。
(整理:毛丽军 审阅:周绍华)
《韩氏医通》交泰丸。
黄连10g,肉桂5g,炙鳖甲15g,生龙齿15g,桑寄生20g。
交通心肾。
方中黄连清心泻火,为君药;肉桂引火归原,为臣药;鳖甲、龙齿镇心安神,滋阴补肾,桑寄生补益肝肾,同为佐使。全方清镇心火,滋阴补肾,引火归原,对于心肾不交型失眠多梦者尤为适宜。
心肾不交型失眠。症见失眠,多梦,心烦,腰酸不舒等。
交泰丸加减方可用于心火偏旺,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多梦的基础治疗。
阴虚重者,加生地、山萸肉;心火旺者,加栀子、莲子心、灯心草;兼有肝旺者,加珍珠母、生龙骨、钩藤;兼情绪抑郁者,加玳瑁粉、郁金。
刘某,男,37岁。失眠多梦1年余。患者自诉由于2年来参加在职培训,工作之余还常伏案学习至深夜,1年多前渐感睡眠不安,现不易入睡,且惊惕多梦,伴有心烦健忘,注意力难于集中,梦遗耳鸣,腰酸痛,口干,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尺脉沉细。辨证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治拟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方用交泰丸加味:黄连10g,肉桂5g,炙鳖甲(先煎)15g,生龙齿(先煎)15g,桑寄生20g,牛膝10g,生地15g,山萸肉10g,茯苓15g。服药7剂后,多梦、心烦等症减。再进20剂后,睡眠安稳,梦遗腰酸等症均除。
痰热患者慎用。
(整理:李娟 审阅:徐世杰)
自拟方。
酸枣仁30g、五味子6g、延胡索10g、当归10g(或丹参20g)、僵蚕6g、琥珀粉3g。
安神定志。
方中酸枣仁甘平为君药,五味子酸温为臣药,功能养肝宁心,安眠。延胡索辛苦温、为臣药,功能活血行气,止痛安神。当归甘辛苦温、为佐药,功能活血调经、止痛安神。以上四药既能缩短入眠时间,又能延长睡眠时间。丹参苦微寒为佐药,功能活血调经、止痛安神,可使人思睡。瘀血寒证时用当归,气虚、阳虚、血虚时用当归。瘀血热证时用丹参,阴虚时用丹参。僵蚕辛咸平为佐药,功能化痰息风、止痉安神,缩短入眠时间。琥珀粉甘平为佐药,功能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明目。全方总体性平,安眠作用明显,切中失眠患者的核心病机。
睡眠障碍。症见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实,眠浅易醒,或早醒,再入睡困难,神情疲惫,精神不振,头晕心悸等。
临床用于睡眠障碍患者,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实、早醒等。
入眠难者加生牡蛎、枸杞子、夜交藤,睡眠时间过短者加生牡蛎、天麻、女贞子;兼肝火郁热证,治以清肝泻火散郁:入眠难者加石决明、白菊花、白芍、牡丹皮,睡眠时间过短者加生牡蛎、天麻、生栀子、淡豆豉、三颗针、银柴胡;兼肝血虚证,治以养血清热、安神除烦:入眠难者加生牡蛎、枸杞子、生地黄,睡眠时间过短者加生牡蛎、女贞子、阿胶;兼肝气虚证,治以补肝气安神魂:入眠难者加龙骨、枸杞子、天麻,睡眠时间过短者加天麻、柏子仁、细辛;兼肝郁证,治以解郁安神:入眠难者加生牡蛎、制鳖甲、佛手、石菖蒲,睡眠时间过短者加牡蛎,紫贝齿,天麻,牡丹皮;兼心阴虚证,治以滋阴养心:入眠难者加柏子仁、白芍、牡丹皮,睡眠时间过短者加天麻、女贞子、夜交藤、黄连、侧柏叶;兼心阴虚心阳亢证,治以滋阴降火安眠:入眠难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白芍、丹皮、穿心莲,睡眠时间过短者加生牡蛎、黄连、没食子;兼心肝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清热、养血柔肝安眠:入眠难者加石决明、制鳖甲、生牡蛎、珍珠母、枸杞、生地黄、白芍、没药,睡眠时间过短者加生牡蛎、龙骨、天麻、女贞子、黄连、三颗针;兼心肝肾阴虚证,治以滋阴壮水安眠:入眠难者加石决明、制龟板、生牡蛎、生地黄、枸杞、炒栀子、淡豆豉、黄连,睡眠时间过短者加生牡蛎、白菊花、黄连、没食子;兼心血虚证,治以养心血安神:入眠难者加枸杞子、熟地黄、桂圆、没药,睡眠时间过短者加枸杞、熟地黄、白芍、夜交藤;兼心气不足证,治以补心气安神:入眠难者加生黄芪、白茯苓、石菖蒲,睡眠时间过短者加党参,生黄芪,山海螺;兼脾气不足证,治以补益脾气安神:入眠难者加黄芪、白术、干姜、甘松,睡眠时间过短者加党参、干姜、甘松、山海螺;兼心脾两虚证,治以补益心脾安神:入眠难者加生晒参或西洋参、白茯苓、石菖蒲,睡眠时间过短者加党参、生黄芪、水菖蒲;兼肺阴虚证,治以养阴补肺安神:入眠难者加枸杞子、沙参、阿胶,睡眠时间过短者加枸杞、山海螺、麦冬;兼肺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除虚热安眠:入眠难者加枸杞、牡丹皮、百合、西洋参、阿胶,睡眠时间过短者加“补肺安眠方”党参、丝瓜络、没食子;兼肾阴虚证,治以补益肾精、滋阴潜阳,入眠难者加制龟板、生牡蛎、枸杞、牡丹皮,睡眠时间过短者加生牡蛎、枸杞、女贞子、夜交藤;兼肾气不足证,治以补肾气强腰膝:入眠难者加蛇床子、西洋参、杜仲、桑螵蛸,睡眠时间过短者加仙茅、蛇床子、肉豆蔻、鹿茸;兼肾气阴两虚证,治以气阴两补:入眠难者加牡丹皮、枸杞、生地黄、仙茅,睡眠时间过短者加枸杞、女贞子、仙茅、蛇床子;兼肝热夹痰证,治以清肝化痰:入眠难者加天南星、丝瓜络、山慈菇,睡眠时间过短者加水菖蒲、天麻、生栀子、淡豆豉;兼胆虚痰浊内阻证,治以化痰安眠:入眠难者加炒蕤仁、石菖蒲、白茯苓、竹茹,睡眠时间过短者加水菖蒲、天麻、佛手、枇杷叶;兼胆火乘脾证,治以泻胆化湿安眠:入眠难者加炒蕤仁、白茯苓,睡眠时间过短者加炒栀子、淡豆豉、生薏苡仁、佛手。
刘某,女,14岁,因“眠差1年”来诊。患者1年前由于学习紧张,睡眠较晚,之后出现入睡困难,2~3小时方可入睡,服西药多种,均无效,目前仍入睡困难,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喜叹息,胃脘痞满不欲食,畏寒,二便调,月经色黯,经期6~7天。舌淡黯嫩,舌面两侧各有一蓝条,苔白薄,脉沉细。诊断为失眠,属气虚血瘀,湿浊夹风证。治疗以养血安神定志。停所用西药,予安眠汤加减。服药3天症状改善,服用一周后已可入眠,入眠仍较慢,注意力不易集中,鼻塞,乏力,舌脉及望目同前,上方加枸杞子30g、党参12g、玫瑰花9g、合欢花9g,增酸枣仁为60g。服药2周,入眠难明显减轻,经加减方药共治疗4周而愈。
[1]提桂香,邱萍.王今觉治疗疑难病证经验举隅.山西中医,2009,25(11):7-8.
[2]邱萍.王今觉治疗失眠经验.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46.
(整理:提桂香 审阅:王今觉)
《医级》“杞菊地黄丸”加味。
枸杞子10g,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药10g,炒枣仁20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菊花10g,夜交藤15g。
滋补肝肾,宁心安神。
补肾安神汤由杞菊地黄丸化裁而得。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变“三补三泻”为“四补四泻”,补药重于泻药,肝脾肾三阴并补,且加强了滋补肝肾之阴的作用,另加炒枣仁、夜交藤养心阴、益肝血以安神。其中枸杞子甘平滋肝肾之阴,熟地甘温质润入肾,善补肾阴,二者共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补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是肺脾两经之药,炒枣仁味甘,能养心阴,益肝血而安神,共为臣药,君臣配伍,心肝脾肺肾并补,但熟地用量较大,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泻肾浊,并能减熟地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脾之健运,与泽泻清泻相火,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泻虚热,菊花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共为佐药,夜交藤入心经,补养阴血,宁心安神为佐使之用。
肝肾阴虚、心神不宁之不寐证。症见失眠,头晕目眩,双目干涩,耳鸣耳聋,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
补肾安神汤用于失眠、顽固性失眠、神经衰弱、焦虑状态等。
心肾不交者,加远志;气虚者,加太子参、黄芪;腑气不通者,加莱菔子、火麻仁、酒大黄;心肝火旺者,加黄芩,炒栀子;阴虚内热者,加生地、知母;肝阳上亢者,加钩藤、天麻;痰浊者,重用泽泻;下焦湿热者加黄柏。
李某,女,29岁,失眠1年。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间断服用艾司唑仑1mg,每天仅能睡2~3小时,心烦,腰酸,食纳可,二便调,舌尖红,舌苔白,脉弦细,双尺脉沉细弱。中医诊为不寐,辨证属肝肾阴虚、心肾不交、心神不宁。治疗以滋补肝肾、宁心安神。予方药:补肾安神汤加减。枸杞子10g,菊花10g,生熟地各20g,山萸肉10g,山药10g,茯苓10g,泽泻6g,丹皮6g,炒枣仁20g,远志6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睡眠可睡4~5小时,未再服艾司唑仑,偶感气短,舌红苔白,脉弦细,尺脉沉细,检查心电图正常。患者睡眠好转,辨证准确,继用前法,上方加太子参10g佐以益气以养阴,继服7剂。三诊:睡眠进一步好转,可睡5~6小时,但多梦,舌淡红、苔白,脉弦细。上方加珍珠母20g,继服7剂。四诊:2010年1月18日,患者睡眠安稳,有时可达7~8小时,二便正常,舌脉同前,嘱患者改用丸药:杞菊地黄丸,早晚餐后各一丸,药用1个月,以善其后。3个月后,患者因外感前来就诊,诉失眠未再复发,平时睡眠在6小时以上。
脾虚泄泻者慎用。
徐凌云.继承发挥临证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4-176.
(整理:靳艳果、李艳斐 审阅:徐凌云)
《正体类要》“归脾汤”加减而成。
炙黄芪12g,炒枣仁20g,太子参10g,炒白术10g,远志6g,夜交藤10g,龙眼肉10g,茯苓10g,木香3g,当归10g,炙甘草3g。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本方用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健脾安神汤由归脾汤去生姜、大枣加夜交藤而成,心脾同治,气血并补,重在健脾以益气血生化之源,加夜交藤以加强养血安神之功,气血充足,心神得养则夜寐自安。方中以炙黄芪补脾益气,炒枣仁养心安神,共为君药;太子参微苦性平,补益肺脾,养阴生津,白术健脾燥湿,助黄芪益气,茯苓补血养心,以生脾土,远志苦泄心热,夜交藤甘平入心肝经宁心安神,龙眼肉益阴养血而涵阳,共为臣药;佐以当归滋阴养血,木香辛散而行气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安神之功。
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不寐证。临床以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盗汗虚热,体倦食少,脘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主要表现。
健脾安神汤用于失眠、顽固性失眠、神经衰弱、焦虑状态等。
目花干涩,加枸杞子;不寐严重者,加生龙齿;脾胃不和者,加生姜、大枣。
毕某,男,61岁,主诉:失眠2年。失眠,近2年来必服马来酸咪达唑仑1~2片方可入睡,经常胃脘胀痛,纳可,二便正常,舌质淡嫩有齿痕,舌苔白中间微腻,脉沉细。1年前曾在北京阜外医院行心脏搭桥术,半年前行胃息肉切除术。胃镜提示:糜烂性胃炎,胃多发息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诊断:不寐,辨证属心脾两虚、心神不宁。治疗以补益心脾、宁心安神为主,予方药:健脾安神汤加减。炙黄芪10g,太子参10g,炒白术10g,当归10g,茯苓10g,远志6g,炒枣仁20g,龙眼肉10g,木香5g,生姜3g,大枣3g,合欢皮10g,石菖蒲10g,炒谷芽20g,炒麦芽20g,炙甘草3g。6剂,免煎颗粒,水冲服。二诊:药后可睡4~5小时,食纳可,二便正常,舌脉同前。上方加百合20g,继服6剂。三诊:西药减为半片,仍可睡4~5小时,胃脘胀痛减轻,纳可,二便常,舌脉同前。上方黄芪加至15g,加鸡内金10g,继服7剂。后随访,患者已停西药,睡眠时间为5小时左右。
宜慢火久煎。脾胃湿热者勿用。
徐凌云.继承发挥临证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7-178.
(整理:靳艳果、李艳斐 审阅:徐凌云)
《证治准绳》十味温胆汤化裁。
炒酸枣仁50g、党参12g、半夏9g、陈皮10g、竹茹10g、枳实10g、茯苓10g、石菖蒲10g、远志10g、龙骨30g、牡蛎30g、炙甘草6g。
温胆益气,宁心安神。
酸枣仁补益肝胆养心安神,党参大补元气宁心益智,共为君药;以半夏、陈皮、竹茹、枳实,温胆化痰和胃安神为臣;佐以益气镇静安神之品。全方共奏温胆益气宁心安神之效。
心胆气虚证。
本方可用治神魂不安之失眠者。
伴心烦心悸,眩晕耳鸣,虚烦多梦,五心烦热者,合交泰丸,加首乌藤交通心肾;伴脉细弱,形容干枯,血虚心脉失养者,合四物汤;心火烦扰,口干舌燥加知母、丹皮、赤芍清热凉血。
刘某,男,82岁。失眠15年。自诉于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须服用安定类药物后方可入睡,日间心烦急躁,每日夜间骤醒,醒后难以复眠,每日睡眠时长4~5小时。常有胸闷,腿软,周身乏力,耳鸣,纳差,大便干,小便频。四诊:神清,精神差,面色萎黄,舌质黯,舌体胖,苔中黄稍厚腻,脉左弦,胃脉滑。患者为老年男性,素体虚弱,诊为不寐,证属心胆气虚,心肾不交。治疗以温胆益气,宁心安神,交通心肾。予方药:温胆宁心汤合交泰丸。运用上法加减治疗3月余,病人入睡困难基本消失,后加以调理脾胃,补肾益气药,标本兼顾,取得良好疗效。
本方专治心胆气虚之失眠效验,临床辨证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气血亏虚之失眠需辨证应用。
温胆宁心汤作为高荣林教授经验方,适用于心胆气虚之失眠的治疗,效果显著。后经剂型改革,制成颗粒应用。2013年进行温胆宁心汤处方优化临床研究,对温胆宁心汤三个备选处方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3个处方有效率依次为原方55.56%,核心方57.14%,核心加减方61.54%。3个处方都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且其作用基本相当。
[1]李涛,杜辉,洪兰,等.温胆宁心治疗失眠症(心胆气虚证)临床处方优化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4):364-366.
[2]史华伟,郭蓉娟,耿东,等.温胆宁心颗粒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心胆气虚型广泛性焦虑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3(10):728-732.
[3]刘宗莲,康凌.高荣林运用温胆汤类方治疗失眠经验[J].中医杂志,2008(11):975-976.
(整理:饶向荣 审阅:高荣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加减而成。
柴胡6g,炒枣仁20g,当归10g,白芍10g,丹皮6g,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3g,生姜3g,薄荷后下6g。
疏肝健脾,养血安神。
肝藏血,血舍魂,肝郁血虚脾弱则心神失养,魂不守舍,而致不寐。疏肝安神汤由逍遥散加炒枣仁、丹皮、党参而成,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魂归其舍,心神自宁。其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炒枣仁性味甘平,入心肝经,宁心安神,共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丹皮可泻血中伏火,故当归、白芍、丹皮共为臣药;木郁不达,脾虚不运,以茯苓、白术、党参以益脾土,能实土以御木侮,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心气安宁,生姜降逆和中,能辛散达郁,加薄荷少许搜肝理血,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肝郁气滞、心神不宁之不寐。症见失眠,两胁胀痛,心烦易怒,头痛目眩,乳房胀痛,妇女月经不调,舌尖红苔白,脉弦细等。
疏肝安神汤用于失眠、顽固性失眠、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状态等。
肝郁较甚,加香附、郁金;血虚甚,加熟地;肝郁化火,加栀子;肝郁血瘀,加赤芍;心神不宁甚,加合欢皮;兼见脾虚湿盛泄泻,加苍术、炒薏米。
蔡某,女,62岁。失眠1年。患者于1年前因女儿怀孕后先兆流产,情绪不佳,又操劳过度,出现失眠。入睡难,少寐易醒,夜寐2~3小时,伴心烦急躁,纳呆,大便溏,日2次,小便常。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缓。服艾司唑仑片及其他安眠药物不效。诊断:不寐,辨证属肝郁不疏、肝脾不和、心神不宁,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宁心安神。予方药:疏肝安神汤加减。柴胡6g,当归10g,白芍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生姜3g,薄荷6g(后下),牡丹皮6g,党参12g,炒枣仁20g,甘草3g。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两次。二诊:患者睡眠时间明显延长,夜寐5~6小时,白天可午休1小时,日间精力佳,心情舒畅,纳馨,二便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病情好转,辨证准确,继用前法,但患者自觉失眠已愈不愿再服汤药,予中成药加味逍遥丸,早晚饭后各一次,嘱继服两周。后随访,失眠未再反复。
注意调理情绪。忌恚怒。
徐凌云.继承发挥临证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9-181.
(整理:靳艳果、李艳斐 审阅:徐凌云)
自拟方。
荷叶10g、制何首乌6g、红景天15g、虎杖10g、决明子10g、生山楂15g、灵芝20g、泽泻15g、黄精15g、三七3g。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活血清热化湿,健脾降脂。
方中以荷叶、虎杖、红景天、三七清热利湿,活血降脂,灵芝、山楂益气健脾,消食降脂;制何首乌滋补肝肾,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泽泻利水渗湿化浊,黄精养阴,诸药合用,能够标本兼治,扶下祛邪,促进肝脾肾功能,改善气血运行,故而收到降脂化浊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以上药物,均有一定程度的降血脂作用。
高脂血症,症见形体肥胖,胸闷气短,头晕乏力,舌淡胖,质黯红,苔白腻等症。
本方可用于高脂血症的基础治疗。
症见唇舌黯,胸闷或胸痛,或见中风偏瘫,血瘀明显者,可加川芎、郁金、丹参、红花、莪术、三棱等活血化瘀之品;湿浊较甚,症见脘痞,腹胀,纳差,舌苔白腻,脉濡滑者,可加苍术、白术、茯苓、姜厚朴、生麦芽、神曲等;症见双下肢肿、面浮等水饮内停表现者,可加茯苓、猪苓健脾利水。
何某,女,54岁,患者高血压病史7年,血压曾达220/110mmHg,常服复方降压片等药,血压尚稳定,但常感头晕。1个月前因劳累出现眩晕加重,伴耳鸣,腰膝酸软,纳谷呆滞,双下肢浮肿,大便调,小便少,舌黯红、苔白略腻,脉沉细。血压150/75mmHg,血胆固醇6.79mmol/L,甘油三酯2.86mmol/L,心电图大致正常。西医诊断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病Ⅰ期;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脾肾两虚、血瘀水停,予“陈氏调脂汤”合“五苓散”化裁。猪苓、茯苓各15g,泽泻15g,车前子20g(包),防己10g,川芎10g,赤芍10g,丹参15g,益母草15g,郁金10g,山楂15g,茺蔚子12g,制何首乌15g,桑寄生15g,决明子12g。另予三七粉1.5g冲服,每日2次。二诊:上方服40剂,已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不适,唯进盐食后双下肢浮肿,舌黯红、苔薄黄,脉弦细。血压130/80mmHg,血胆固醇4.84mmol/L,甘油三酯1.49mmol/L。血压、血脂既已控制,遂仅以三七粉1g,每日3次冲服,以维持治疗。至1998年底患者因感冒再次就诊,问之血压、血脂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
便溏者,虎杖可减量。近年报道何首乌有肝毒性,使用制何首乌者,应动态检查肝功能,肝功能异常者,应停用何首乌。
陈师曾在20世纪70年代为此制定了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为治则的验方“降脂灵”,其组成是:制何首乌、桑寄生、黄精、决明子、山楂、泽泻、三七。经临床观察,对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率为89.2%,对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有效率为77%,对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有效率为67.3%。
(整理:刘宗莲,张润顺 审阅:陈鼎祺)
自拟方。
广藿香10g、厚朴12g、炒枳实15g、杏仁9g、茵陈15g、郁金10g。
调理脾胃,祛湿化浊。
方中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功效芳香化湿,醒脾祛浊,针对血脂异常脾胃虚弱、湿浊痹阻的主要病机用为君药。如《本草正义》所云:“藿香,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妙品。”中药药理研究藿香能够调节胃肠蠕动,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厚朴味苦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功效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如《本草汇言》所云:“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中药药理研究厚朴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能明显抑制胶原、花生四烯酸所诱导的家兔富血小板血浆的聚集,并抑制ATP释放。杏仁性味苦温,归肺、脾、大肠经,功效宣肺止咳,降气平喘,润肠通便。中药药理研究杏仁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高血脂患者的血脂水平,且无需严格限制饮食。方中厚朴行气宽中、燥湿平胃助君药芳化运脾,杏仁肃肺降气、通调水道,助藿香化湿祛浊共为臣药;枳实性味苦辛寒,归脾、胃、肝、心经,功效理气和中,消痞除满。中药药理研究枳实具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和抗血栓形成作用。茵陈性味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效清热利湿,疏肝解郁。中药药理研究茵陈能够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作用。方中枳实行气导滞助厚朴宽中和胃,茵陈利湿解郁助杏仁降气化浊共为佐药;郁金性味辛苦寒,归肝、心、肺经,功效行气解郁,清心活血,疏肝利胆。中药药理研究郁金能够降低实验动物胆固醇、减轻家兔或大鼠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脂质沉积。郁金之用在于该药味辛能散解肝郁脾虚之围,味苦入心理血瘀脉涩之困,性寒清热制芳香温燥之弊,更兼能引诸药入血,故为使药。诸药合用,相伍相使,共奏祛湿化浊、醒脾和血之功。纵观全方,辨证立法紧紧围绕湿浊脾虚而设。化湿者,因湿浊伤于脾胃,盘于血脉,黏滞缠绵,非一时燥之、利之所能取效,强力攻伐又虑其化燥伤阴。治之在于宣、化、燥、利并重,使湿浊各归其道,缓缓图之。以杏仁宣降肺气,使湿走上焦;以藿香芳香醒脾,使湿化中焦;以茵陈疏肝利胆,使湿利下焦。健脾者,因脾为湿困,难以健运,非枳实、厚朴之属行气除满、斡旋中焦不得使脾运复健,气机通畅。郁金一味,既行气解郁,以解木克土之围,又有活血之用,引诸药以走血脉。
高脂血症,辨证属本虚标实、脾胃虚弱、湿浊痹阻者。
血脂异常从调理脾胃、祛湿化浊论治,是路老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引发血脂异常的主要病理因素“痰浊”、“血瘀”的初始病变“湿浊脾虚”立论,使防治关口前移,充分体现了路老作为国医大师的高深学术造诣。
合并心血瘀阻,出现胸痛、胸闷者重用丹参、三七、赤芍;合并清阳不升,出现精神不振,神疲乏力,酌加葛根,黄芪、升麻等;合并湿邪过盛,出现苔腻、纳呆、便溏等,可选白术、茯苓、山药、莲子、扁豆等;血脂指标过高,可全程合用红曲。
于某,女性,68岁。心悸,伴有食后脘胀8年。于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乏力,伴食后胃胀,反酸,呃逆。在西医院诊断为心肌缺血,高脂血症。经服西药一直没有缓解。刻下:心悸,不敢吃凉硬食物,睡眠不实,易醒,多梦,睡眠尚可,大便不成形,日一次,双足浮肿。舌质红,苔白腻;脉沉弦。中医诊断:心悸,属湿浊痹阻,治疗以健脾益气,祛湿化浊,养血安神。予祛湿化浊通心方加减。太子参12g,炒苍术10g,炒白术10g,姜半夏10g,厚朴9g,炒三仙各15g,藿苏梗各10g(后),甘松10g(后),醋香附10g,当归10g,鸡内金10g,黄连6g,炒枳壳12g,炙甘草6g。水煎服7剂。二诊,患者服前方后心悸减轻,食纳增加,仍觉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唇甲色淡,舌淡黯,脉细弱而涩或结代。前方中酌加砂仁以醒脾化湿,檀香以开胸顺气。
路师认为:胸中阳气虚弱,邪气乘虚入侵阳位,痹阻气机是胸痹共同的发病机制。胸中阳气,又名宗气,是心肺二脏功能的总概括。宗气的强弱与脾胃的健运与否有直接关系。所以治疗胸痹,除了从心肺着眼外,还应从导致胸阳痹阻的根本——脾胃功能失调入手。气虚不运者,当健脾胃、补中气,中气盛则宗气自旺;血亏不荣者,当调脾胃、助运化,脾运健则营血自丰;湿蕴者,当芳香化浊,湿祛则胸阳自展;痰阻者,当健脾化痰,痰消则血脉自通;中焦虚寒者,当温中散寒,寒散则阳气自运,营血畅行。患者时发心慌,不敢吃凉硬食物,睡眠不实,易醒,多梦,大便不成形,日一次,双足浮肿,宗上症状而言,患者脾胃虚弱,故不敢进食凉硬食物,“胃不和则卧不安”故见睡眠不实,多梦易醒;大便不成形则进一步提示湿邪困脾,脾阳不振;故而方中选用太子参以益气升脾阳,炒苍白术以健脾燥湿;用藿苏梗、厚朴、姜半夏以除湿和胃降浊;另外,肝与脾胃关系密切,肝主疏泄,疏泄正常,则脾胃升降适度,此即“土得木而达”,故选用香附、当归等疏肝理气,养血活血;同时路老选用炒三仙,鸡内金以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甘松理气醒脾健胃,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甘松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故上方注重调理脾胃,制方严谨稳妥,用药轻灵活泼,常选性味平和之品,做到滋而不腻、补而不滞、理气而不破气,辨证准确,则药精方简而效佳。故患者每遇胃胀不适伴有心慌发作,即服用此方,先后服此方百余剂,服后即病愈。二诊时,路师考虑患者年事已高,心血不足,营血亏虚,营血亏虚则脉不充盈、血行滞涩,表现为心悸怔忡,胸闷短气,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失眠多梦,舌淡黯,脉细弱而涩或结代等症状。治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方中酌加砂仁以醒脾化湿,檀香以开胸顺气,余方药仍沿用调理脾胃之法,收脾运复健、气血调和之功。
血脂异常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生活方式病,与过食肥甘、精神紧张、多坐少动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因机体新陈代谢减慢,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减弱或失调,“湿浊”、“痰饮”、“血瘀”、“痰瘀互阻”等血脂异常病理因素尤为常见。路师针对老年血脂异常本虚标实、脾胃虚弱、湿浊痹阻的主要病因病机,以调理脾胃、祛湿化浊法治疗,创制祛湿化浊通心方取得了显著疗效。此项研究已获得国家973课题《化浊祛湿通心方的药物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和中央保健局课题《祛湿化浊通心方干预老年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的科研基金资助。祛湿化浊通心方是路师几十年临床经验的结晶,是路师调理脾胃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的具体体现。该方组成精炼,明确合理,标本兼治。既针对引起血脂异常“湿浊”、“痰饮”、“血瘀”或“痰瘀互阻”这一主要的病理机制,药理研究具有很好的调节血脂异常作用,药物组成均是纯天然中药。又无当前常用调脂西药肝功异常、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宜于长期服用。观察结果表明,本方能明显改善老年血脂异常患者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有效调节血脂异常并部分达标,疗效优于绞股蓝总苷片,值得临床推广。
(整理:张维骏,郑昭瀛 审阅:胡镜清)
自拟方。
何首乌15g、鬼箭羽12g、虫6g、土鳖虫6g。
滋补肾阴,活血通脉。
方中制何首乌性甘微温,具有补益精血之功,其补肾作用较强,补肾填髓以补虚扶正,补益先天之本,是为君药。鬼箭羽味辛苦,破血解毒针对血瘀病机,为臣药; 虫、土鳖虫通络逐瘀,共为佐药。
肾阴虚血瘀证。症见形体肥胖,腰膝酸软、头晕头痛、五心烦热,舌黯红苔微腻,脉细等症。
本方可用于老年高脂血症的基础治疗。
如痰浊症状明显者,可加入化痰之品,如陈皮、半夏等;如血瘀症状明显者,宜加强活血化瘀之功,如川芎;如脾胃虚而有腹泻者,加白术、茯苓等。
李某,女,58岁。高脂血症病史,现症见头蒙如裹,小腿部及双膝发凉,夜眠差,入睡困难,早醒,难以入睡,腰背疼痛,口腔溃疡,咽痛,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血脂:TC 7.6mmol/L,TG 4.2mmol/L,HDL 1.41mmol/L。证属肝肾不足,血瘀阻络。予方药:滋肾通脉汤加减。何首乌15g,鬼箭羽12g,土鳖虫6g,木瓜12g,川怀牛膝各12g,地龙12g,秦艽12g,丹参20g,王不留行12g,当归12g,柴胡15g,汉防己12g,木蝴蝶12g,炒山栀12g。此方加减化裁治疗半年,复查TC稍高,TG正常范围,头蒙、腿凉症状明显减轻,腰背疼痛缓解。
对 虫、土鳖虫等动物蛋白过敏者忌服。
安脂舒胶囊针对老年高脂血症的治疗,收效甚好。1996年针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209例进行观察。采用配对随机分组,单盲给药、阳性对照法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108例,其中肾阴虚血瘀型53例,非肾阴虚血瘀型55例;对照组101例,其中肾阴虚血瘀型42例,非肾阴虚血瘀型59例。结果发现,安脂舒对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9.63%,辨证施治的总有效率为88.68%,显著优于对照药物安妥明(P<0.01)。
同时于1995年进行了安脂舒粉干预高脂血症大鼠的实验研究,与空白模型组比较,安脂舒粉可以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AI)水平(P<0.05或P<0.01),同时降低肝脏中TC、TG水平及血液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P均<0.01)。安脂舒粉在食饵性动物模型上有调脂作用,表明其能影响外源性脂质代谢;该药能降低肝脏脂质含量,提示其能改善肝脏脂质代谢;该药降低血液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表明其能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调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
[1]周文泉,王巍,王静淑,等.安脂舒胶囊治疗肾阴虚血瘀型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2(4):12-15.
[2]方醉,周文泉.安脂舒胶囊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41-43.
(整理:韦云 审阅:张晋)
《摄生秘剖》。
柏子仁10g、天冬12g、麦冬12g、酸枣仁30g、当归12g、玄参10g、茯神30g、远志6g、党参12g、丹参30g、五味子6g、桔梗6g。
养心安神,解郁除烦。
方中重用甘寒之生地黄,入心能养血,入肾能滋阴,故能滋阴养血,壮水以制虚火,为君药。天冬、麦冬滋阴清热,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润燥,共助生地滋阴补血,并养心安神,俱为臣药。玄参滋阴降火;茯苓、远志养心安神;人参补气以生血,并能安神益智;五味子之酸以敛心气,安心神;丹参清心活血,合补血药使补而不滞,则心血易生;加用柴胡,玫瑰花,代代花及香附以疏肝解郁,除烦。本方配伍共奏养心安神,解郁除烦之功。
焦虑症。症见心烦失眠,提心吊胆,心悸怔忡,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抑郁症,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心悸怔忡,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失眠症。症见失眠多梦,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精神分裂症。症见凭空闻声,疑心被害,喃喃自语,舌红少苔,脉细数。
失眠重者,加龙齿、紫石英以重镇安神;心悸怔忡甚者,加龙眼肉、夜交藤以增强养心安神之功;心烦急躁者,加栀子、灯心草以清心除烦。
郑某,男,57岁。失眠、心烦10余年。十年前患者因思虑过度,出现失眠,入睡困难,心烦,胸闷,反应迟钝,在当地医院诊为神经官能症,服用奥氮平、米氮平、咪达唑仑、氯硝安定等药物,服药后睡眠质量有所好转,为求中医治疗,故来就诊。就诊时见其失眠,心烦,入睡困难,全身不适,胸闷,胸部发紧感,表情呆板,反应迟钝,无心慌,无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数。诊为郁证,证属心肾之阴不足。此因思虑过度,伤心伤血,阴血不足、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出现失眠,入睡困难,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治疗以养心安神除烦。予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柏子仁10g,天、麦冬12g(各),玄参10g,北沙参10g,紫丹参30g,太子参12g,五味子6g,北柴胡10g,炒栀子10g,炒枣仁30g,炒远志6g,百合30g,炙甘草10g,凌霄花10g,代代花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14剂。二诊:服药14剂后心烦较前略有减轻,睡眠无明显变化、纳食正常,舌红苔黄厚,脉稍数。上方去北沙参10g,炒栀子10g,炙甘草10g,加阿胶珠10g(烊化),合欢皮30g,灯心草3g,枸杞10g,夜交藤30g,生龙齿30g(先煎),紫石英30g(先煎)。日1剂,连服14剂。三诊:睡眠较前转佳,每晚能睡8小时,心烦症状明显减轻,余诸症好转,舌红苔薄白,脉沉细。炒枣仁30g,知母10g,川芎10g,云茯神30g,麦冬12g,五味子6g,柴胡10g,炒远志6g,凌霄花10g,玫瑰花10g,阿胶珠10g(烊化),合欢皮30g,灯心草3g,全当归12g,生龙齿30(先煎)g,紫石英30(先煎)。日一剂,连服14剂。
本方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之证。辨证时注意本方证以阴虚为本,血虚夹热,虚热生风而心神失养为外在表现。
(整理:毛丽军 审阅:周绍华)
《伤寒论》栀子豉汤合《金匮要略》百合地黄汤。
栀子10g、淡豆豉10g、百合10g、生地黄10g、远志10g。
滋阴养血,清热除烦。
栀子豉汤出自仲景《伤寒论》,由生栀子、淡豆豉二药组成。栀子苦寒,有清热除烦之效;豆豉其气上浮,有宣透之功。二者为伍,清热而不寒滞,宣透而不燥烈,为清宣胸中郁热,治心烦懊之经典良方。百合地黄汤出于《金匮要略》,原治百合病,高老师在临床中常用此合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符合本证病机者。栀子尤善清火,可泄三焦之火。治疗老年病人心阴不足引起的入睡困难、烦躁不安效果极佳。盖栀子色赤、味苦、性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色赤入心,苦寒清热通泄有泻火除烦的功效,尤其善泻心火而除烦。《本经》记载:“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齄鼻,白癞赤癞疮疡。”《药性赋》载:“味苦,性大寒,无毒。疗心中懊恼颠倒而不得眠。”淡豆豉味辛、甘,微苦性寒,归肺、胃经,具有解肌发表,宣郁除烦的功效。《珍珠囊》云:“去心中懊恼,伤寒头痛,烦躁。”淡豆豉气味轻薄,既能解表宣热,载栀子上行,又能降胃和中,栀子清热除烦,淡豆豉宣泄条达,苦以泄热,寒以胜热,热泄则烦除,二药一升一降,共成清热除烦之方剂。正如张锡纯所示:“栀子性寒,导心中烦热下行,豆豉颗熟而轻浮,引水液之上升也,阴阳和而水火济,烦自解矣”。
神经官能症。证见心烦、失眠等症。
此合方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符合本证病机者。
魏某,男,65岁,近期因子女琐事,患者情绪不稳,心烦易怒,有时烦闷欲哭,失眠,周身乏力,纳食少,口唇偏黯,大便无力,小便可。舌黯,苔薄黄,脉弦细。既往高血压病史,中医诊断:郁证,属肝郁化火证。予栀子除烦汤。生地15g,百合12g,黄精15g,炒栀子12g,淡豆豉12g,赤芍10g,川芎10g,当归20g,柴胡12g,白芍15g,丹皮10,郁金10,炙甘草10g,焦三仙各20g,陈皮10g,木香10g。二诊:患者服药14剂后自觉周身乏力较前改善,纳食好转,情绪明显改善,大便1~2日一行,便质已不干,睡眠仍差,舌脉弦同前。前方去焦三仙,加茯神15g、远志12g。续进14剂。
(整理:靳冰 审阅:高普)
《备急千金要方》。
半夏10g、竹茹10g、陈皮10g、枳实10g、茯苓30g、生姜6g、大枣10g、甘草6g。
燥湿化痰,清热除烦。
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倍。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抑郁症。症见心烦急躁,焦虑不安,多愁善感,精神恍惚,胸闷喜叹息,自言自语,少寐多梦易惊,两胁胀满,纳呆口苦,肢倦乏力,舌淡红,苔腻,脉弦滑或细;脑梗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舌质黯淡,苔黄微腻,脉弱;癫痫,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涎沫,牙关紧闭,或口中尖叫,少刻即醒,舌质红,苔腻,脉弦滑;头晕头痛,头眩,目闭难睁,视物旋转,耳鸣耳聋,口苦纳呆,恶心呕吐,卧不能立,睁眼或翻身转侧眩晕、呕恶更甚,舌微红,苔厚腻,脉弦滑;失眠,入睡困难,早醒,急躁,易怒,梦多,舌黯,苔黄厚腻。
本方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在临床治疗中,只要为痰热证,均可使用而获佳效。关键是要抓住主证,再要辨清兼证,贵在加减灵活运用。
方某,女,73岁。2004年2月27日初诊。精神抑郁2年。患者于两年前开始出现情志不畅,精神抑郁,并有急躁焦虑,对生活没有兴趣,失眠,懒散,总想躺着,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有时大便困难,观其舌象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予方药:柴胡竹叶黄芩温胆汤。柴胡10g,竹叶10g,黄芩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30g,胆南星10g,礞石15g,竹茹10g,炒枳实10g,合欢皮20g,灯心草3g,郁金10g,香附10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周老师认为患者舌红苔黄,故在温胆汤基础上加用了竹叶及黄芩,因患者存在肝郁气滞之症,故加用了柴胡、香附、郁金,因患者急躁焦虑、故加用了灯心草以清心除烦,并加用了礞石坠痰,下气,平肝。二诊:服用7剂后于3月5日再次就诊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急躁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好转,舌苔黄厚转为舌苔薄黄,予方药:柴胡10g,竹叶10g,黄芩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30g,胆南星10g,礞石15g,竹茹10g,炒枳实10g,合欢皮20g,灯心草3g,郁金10g,香附10g,琥珀粉1.5g,继续服用,3月26日就诊时症状均已消失,只觉口苦咽干,经加用琥珀粉,于4月16日诸症完全消失。治疗日数50天。
毛丽君.温胆汤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J].中华实用医学杂志,2004,6(16):85-85.
(整理:毛丽军 审阅:周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