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家的味道
1.
这一章我打算开门见山了,因为太长了,如果要把所有的祖母为我做过的美食都写一遍,那恐怕写到天亮也写不完了。中国家庭,细细查一查,每一家都会有自己的食谱,“舌尖”系列,“风味”系列,其实每一家都有,而且都不一样。我从有味觉时候开始,最先培养我吃饭的人,就是祖父祖母,我十分感谢二老,给我培养的有些挑食,让我对食物的本味有更多的认识和追求。祖父对于吃很讲究,虽然不挑食,但是很挑剔。祖母有一手好厨艺,让我没有对太多食材留下什么恐怖印象,因而我是个不挑食的孩子,大概得益于,我祖母做什么都很好吃。
2.
祖母和祖父都是山东人,所以祖母做面食简直是一绝。我长大之后,每每吃到面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如我奶奶做的好吃。
所以说,面食,可以算上是祖母的压箱绝技。我个人把祖母做的面食分成两种,一种是需要发面的膨发食物,一种是不需要发面的面食,两种食物各有各的精妙之处,且听我慢慢道来。
不发面的面食,可以发挥的空间就比较大了,我现在到了而立之年,不能说精通厨艺,但是也会马马虎虎的做些饭菜,这才能够分清一些“专业术语”,比如什么是死面,什么是烫面,还有一些祖母从前的顺口溜,软面饺子硬面条,现在说来都是烹饪的技巧。
祖母比较有代表性的非发面食物,包括饺子,馄饨,手擀面,春饼,疙瘩汤,还有韭菜盒子。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手擀面和韭菜盒子。头伏饺子二伏面,祖母习惯掐着手指数日子,然后按着时节做食物,等到我看到她拿出了家里最长的擀面杖,基本上今天不是吃面条就是吃馄饨了,如果再没有看到馅料,那就十有八九是吃手擀面了。
加了鸡蛋的硬面团在面案上擀成薄薄的大圆面皮,这需要技术还有力气,我印象当中,祖母总是能够迸发出和她身量不相符的力气,至少在擀面这件事儿上,全家人没有能超过祖母去的。擀好的面皮正反堆叠,叠成一掌宽的长条状,然后是切面。下刀要稳,面条宽度要精准化一,不管是做汤面还是炸酱面,我都能吃下两大碗。祖母的面条十分筋道,爽滑入味,不会特别的干,吃到嘴里面条本身的一层糊浆使面条很水润,真的是吃了一口就停不下来了。
韭菜盒子,在我们家是有典故的。老山东人做面食,不仅要好吃,还要有仪式感。捏好的韭菜盒子,必得用一个小饭碗扣一下边,从而保证所有的韭菜盒子都一样大小。因为多了这个步骤,吃韭菜盒子变得十分的繁琐,我爸妈,我的姑姑叔叔,最初都不爱做韭菜盒子,直到去了别人家,眼见着别人家随便捏捏就入了油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做韭菜盒子,并不是非要扣边。简简单单一道韭菜盒子,其实是祖母对于做面食的执着,也是她那个时代有追求的生活美学。
而说到发面食物,那就离不开这几样了,发面包子,馒头,花卷。不过祖母偶尔也会做点新鲜的,比如七夕节的巧果,还有糖三角,都会不时的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祖母的发面技术是一绝,早期的时候她喜欢做老面,每次发酵,都会留一块老酵母,一直养着。结果有一天不小心把老酵母扔进了油锅,炸了个通透,闹了笑话,她自己懊恼了好久,之后也养不起来老酵母了,便都用湿酵母代替了。祖母做的发面食物,软软的,却又十分有嚼劲,尤其吃发面肉包的时候,我最享受的就是拿起一个包子,咬下第一大口的那种满足感,蓬松的面皮,肉汁,肉馅塞满嘴巴,越嚼越香,一不小心就吃撑了。
我长到现在,总改不了一个习惯,吃发面包子的时候,总喜欢两个手捧着吃,我想,这可能就是祖母的发面肉包给我留下的,小小的“瘾”吧。
3.
祖母也很会做菜,只不过那个时候物资没有这么丰富,限制了她的发挥。我最惦记的就是祖母做的各种鸡蛋料理。韭菜炒鸡蛋,西红柿炒鸡蛋,面条鱼炒鸡蛋,蒸蛋羹,烙蛋饼,好像任何东西和鸡蛋搭配,再由祖母做一做,都变得十分美味。我现在再也吃不到祖母做的那样的韭菜炒鸡蛋了,不知道为什么,吃遍了各处的韭菜炒鸡蛋,总不如祖母炒的鲜美,当时我太小了,竟不懂得问一问祖母炒的时候加了什么神秘的调味料。
哦,对了,还有一道菜,提到祖母就不得不提,就是鸡汤。那时候炖鸡是件挺奢侈的事情,一整只鸡炖一锅汤这种事是不存在的,通常都是两个鸡腿,半斤鲜蘑菇,两三个土豆,熬一锅清汤。祖母不喜欢鸡油,总是把肥油处理的很干净,剁成小块之后再飞水,这样做出来的鸡汤十分的清澈,鲜甜,我能够什么都不吃,只喝清汤,就喝下去两碗。我后来总和母亲抱怨,为什么煲的鸡汤不如祖母煲的清澈呢?母亲也觉得奇怪,总不知道哪里出错了,所以,又一样精细的菜谱,被祖母带去了另一边的世界,寻不到了。
祖母那一代人,最擅长的就是精打细算,食材是有限的,购买是受限的,能够把有限的食材吃出花来,就需要些技术,比如晒,酱,腌,渍。我印象里祖母最忙碌的季节就是秋天,又要做被子,又要买秋菜,秋菜送到家又要抓紧处理。腌酸菜,腌雪里蕻,晒萝卜干,偶尔还得照顾嘴馋的我,再抽空晒点地瓜干。我最喜欢祖母晒得萝卜干,泡好了之后再用酱油酱着,虽然看起来黑黢黢的,但是一点也不咸,还有点微微的甜味,祖母总会切的很细很碎,这时候只需要一碗白粥,就完美了。
4.
重头戏来了,我们家的餐桌决不能忽略的一件就是,年夜饭。
后来有南方朋友问我,你们北方人过年那天是不是只有饺子啊?我微微一笑,开玩笑,我们的年夜饭,很隆重的好嘛。在我小的时候,过年的时候,提前一两周,家里就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食材了。那个时候流行分年货,叔叔分了米面,姑姑分了海鲜,爸妈分了猪肉,都会分作好几份,其中有一份就是送到祖母家的。每年春节,我和爸妈,叔叔婶婶弟弟,还有祖父祖母,都要一起过年守岁。家里一屋子人,很是热闹。
年夜饭,是从前一天就要准备起来的,切鱼,切肉,擦萝卜丝,采购除夕当天要用的各种食材,等到除夕当天,从一早上开始,就要忙起来了。祖母是总指挥,父亲和叔叔是具体执行,妈妈是打下手,祖父必是在忙着写春联和福字,我和弟弟则总是在一边跟着添乱。
准备食材的头一件就是发面,我印象里上午九点多面就发好了,也不知道祖母是几点起来忙活的。发好的面要做馒头,还有各式各样的花馍,枣馒头啊,大鱼啊,小蛇啊,还有小刺猬,大金鱼,各种各样的,只凭着一把剪刀,祖母就能变出来很多神仙馒头。现在我每年还会购买点馒头礼盒,看着里面铁憨憨一样的胖头鱼,我就觉得哭笑不得,果然工业化的出品,少了那么点细致和人情味。
发的面还要做炸食,有麻花和套环,套环是好听的说法,我们家就叫“翻倍果子”,别问我是不是这几个字,我也从来没有把这个词形成书面文字。这种面食吃起来酥酥脆脆的,可作主食,可作零食,刚出锅的时候,味道最好,冷了之后也还不错,又很耐放,可以吃到十五。面食制作的同时,父亲和叔叔就开始准备肉食,母亲也开始准备捏丸子,所有的食材都备好,就可以开始走油了。
东北这边过年必要走油,一大锅油,把所有要炸的食材一一炸制,一来耐储存,二来也是过年应景,热热闹闹的,讨个好彩头。走油,要先炸面食,然后是蔬菜丸子,然后是肉,最后才是鱼,那香气啊,越来越浓郁,闻着就让人流口水。带着弟弟去厨房尝菜,是我每年必须上演的戏码,两个人,小老鼠一样,悄悄溜进厨房,顺走两片刚出锅的炸肉,那感觉,真是太美了。
走油之后,爸爸和叔叔还会做点炒菜,祖母和母亲又开始包饺子了。我家的饺子分为荤素两种,荤馅的饺子是晚餐,素馅的饺子是半夜守岁吃的。我通常更期待半夜的那一顿素馅的饺子,除了好吃以外,里面夹的好运钢镚也是促使我一直吃下的动力。我和弟弟经常为了吃到一个象征好运的钢镚,把自己撑的人仰马翻。
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饺子,炸肉,这些食物随时都能够吃到,过年时候家里的餐桌上也多了很多更名贵的食材,然而我还是更怀念小时候,怀念一家人的热闹,怀念祖父祖母的忙前忙后和唠唠叨叨,怀念那种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