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首先是把握病机

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中医学的基本认知思维方式。正是基于此,周仲瑛教授提出病机辨证方法,诚如张景岳所谓:“夫病机为入道之门,为跬步之法”。

周仲瑛教授认识到古今不同辨证方法间的契合点在于病机理论。本质上,中医学针对人体复杂多变的生命状态,从不同角度把握健康和认知疾病变化的规律,形成不同的病机理论,进而才有不同的辨证论治方法。换言之,如果研究对象不尽相同(如不同疾病),分析视角各异(如同类疾病但关注角度与内容不同),所形成的病机理论也就不尽一致,进而所采用辨证论治方法自然各异。因此,自《黄帝内经》以降,尽管古今中医文献几数万部,所寓中医理论相关知识概念术语的数量繁杂、内涵多歧,但各种中医学派唯有从不同视角对人体复杂状态的整体把握,才会有很好的疗效。

对于病机的内涵,古今各家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有将病因、病机、证和证候等中医重要概念术语的内涵互相包含阐释者。胡镜清提出中医病机内涵的核心是“病机即病之机要,是疾病发生发展之枢机”。笔者认为,依据《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所寓内涵,病机实质上是指以中医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认识从健康到疾病状态发生发展的机制,包括病性(或病理因素)、病位、病势等内容。病机有中医病机基本理论、疾病病机、证病机、症状病机等不同层次。

周仲瑛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感悟到:历来中医治病强调“审证求因”,对于其中“因”的所指不应理解为病因而是病机,即“审证求因”的实质当为“审证求机”,临床辨证论治应首重病机分析,病机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通向论治的桥梁。这是因为:无论内外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随个体体质或基础疾病状态的差异而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病理状态,临床采用取类比象、司内揣外和司外揣内等思辨方法,通过综合人体内外相关信息(包括病因、症状、理化检查、疾病诊断等)辨析其内在病变的实质,获得辨证的结论,其过程便是审证求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