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30克,当归15克,鳖甲(炙)20克,甘草30克,蜀椒(炒去汗)15克,雄黄8克。

顿服,老、少减半,取汗。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方:

升麻30克,当归15克,鳖甲(炙)20克,甘草30克。

升麻鳖甲汤证与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方证之病理,概而言之,为血管充血瘀滞,血瘀津伤。

人体抗邪过亢,则可见发热不退;发热则血每每妄行,溢出脉外而为瘀血,瘀于毛细血管则可见阳毒、阴毒之证。

阳毒者,为动脉毛细血管充血。动脉血为红色,现于体表之薄者,如面等处,即可见红斑,故其人可见面赤斑斑如锦文,胸背、上肢各处皆可见红斑也;血瘀不行,神经不得血与津之濡养,故痛,其人可见身体各处肢节疼痛;血瘀则津伤,咽喉需津血最多,可致咽喉肿痛而生脓,故可见咽肿痛而唾脓血也。

阴毒者,为静脉血管充血。静脉血为青色,现于体表之薄者则可见面目青,胸背、上肢各处皆可见青色瘀斑;血不行则痛,故其人身痛如被杖;血瘀则津伤,故其人咽喉痛,且较阳毒者为轻也。

阴阳毒者,因其为血管充血,瘀滞程度极重,故宜早治,迟则生变,故曰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也。其服取汗者,为血运、水运畅通,不瘀自然汗出也。

升麻鳖甲汤与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之药理如下。

其用当归者,以其能补血行血也。

其用鳖甲者,以其能行血消瘀除结。因鳖甲行血散瘀之力极强,故张锡纯先生谓其开破之力极强,肝虚者不可用之,用之可致心怔忡。张锡纯先生所言之肝虚,其实为血与津虚甚而神经不得养之证。血虚津伤之人,若用鳖甲、柴胡之属活其血运、水运,反可见心怔忡、大汗淋漓等,是以有鳖甲开破、柴胡劫肝阴之说也。

其用升麻者,以升麻能清热解毒、止喉痛、活血运、行水运。

其用甘草者,以甘草能安肠补液。

诸药合用,血运、水运畅通,瘀血得去,则身痛、瘀斑、咽喉痛、唾脓血皆可愈也。

阴毒者,因其为静脉血瘀滞,故用时可增芍药、丹皮之属。

阳毒者,因其为动脉血瘀滞,故更以蜀椒温胃活血、雄黄辛散解毒助之也。雄黄有毒,今多不用,即用之,亦仅用1克而已,研末冲服,忌铁器。临床运用,也可增桂、附之属以助动脉血运,增玄参、土茯苓之属以除其热毒也。

附:名医医案选录

一、曾治一男患者王某,就诊前两天突然发热,周身酸痛,继而全身发斑,面赤,咽喉痛,唾脓血,曾用青霉素无效,求余诊治。查其颜面红赤,语音嘶哑,咽肿痛而赤,溲赤便秘,舌红绛苔黄少津,脉浮洪而有力。此正如仲景所谓:“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升麻鳖甲汤主之。”投升麻10克,鳖甲25克,当归10克,甘草10克,花椒5克,雄黄(研)2.5克,3剂。患者服药后微汗出,咽痛大减,3剂服尽,斑疹渐退,面赤减轻。于原方加玄参10克,桔梗10克以助药力,再投3剂后,患者舌脉正常,余症皆除。按:本病系疫毒入血,瘀结不行所致。方中升麻、甘草清热解毒,鳖甲、当归滋阴散瘀,佐雄黄、蜀椒助解毒散结之力。可见,应用仲景之经方,只要辨证准确,即可药到病除。(秦书礼《北方医话》)

二、一病人颜面发斑,在额部两颧特为明显,略显蝶形,其色鲜红,西医诊断为红斑狼疮。吴老望诊其舌红少苔,切诊其六脉滑数有力,问诊其患处奇痒难忍,有烧灼感,肢体疼痛,时发寒热,乃断为《金匮》之“阳毒发斑”。治宜解毒消斑,用《金匮》升麻鳖甲汤全方加银花一味,五剂而病减,后去蜀椒、雄黄,加生地、玄参,十余剂而愈。他说阴阳毒皆宜解毒活血,阳毒轻浅,利于速散,故用雄黄、蜀椒辛散之力,以引诸药透邪外出。观方后有云服之取汗,就可见本方透解的功效了。(《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三、顾某,女,43岁。患亚急性红斑狼疮两个多月。症见发热不退,经用激素(强的松)治疗,发热虽然减轻,但面色红斑未退,形如蝴蝶状,面红似锦纹,胸背、上肢亦有红斑常现,下肢及面目有轻度浮肿,周身关节酸痛,有时咽喉疼痛,小便较少,脉象细数,舌红苔白……病属热邪在血分未尽,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治当清热解毒,补肾利水。方拟升麻鳖甲汤加减:升麻15克,生鳖甲(先煎)20克,当归6克,丹皮10克,熟地20克,附子3克,牛膝12克,车前子10克,露蜂房6克,蛇蜕5克,土茯苓20克。上方加减连服20余剂,面部旧斑渐消,新斑未见,浮肿消退,尿蛋白转阴,热毒渐退,肾虚渐复,原方去车前子、丹皮,加雄黄(研冲)1克,附子增至6克,再服20剂,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嘱常服原方以防反复。说明:本例先用激素治疗,后用中医治疗两月,激素慢慢减量,最后减至每天服强的松一片,四月后停用。(《广西中医药》1981)

升麻鳖甲汤证为发热血瘀之重者,以下黄疸诸证为发热血瘀之轻者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为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其脉沉,荣气微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沉者,脉微而数者,为其人血液不充也。若妄用灸法,加灸成疱,重耗其血,则可见大溃大乱而成瘵,病久久不能愈也。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为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此节即言发热且血瘀于脉管之中,显露于人身体表各处则为发黄。因较轻者但显露于较表之毛细血管者,如目等,故但目黄而身不黄也;严重者,则全身皆黄。脉管中之瘀滞大部分为胆汁溢入,部分为坏死之血细胞(干血)。

其所以然者,盖人体反应太过时,肠胃功能亢盛,则胆汁之分泌亦必旺盛,并注入小肠帮助食物消化,当肠因阻而食不下之时,过量分泌之胆汁来不及消耗,故不停地溢入三焦及血管之中,成为脉管之瘀滞。其显露于体表则为发黄,若其人三焦不利则可发为急性黄疸。因有瘀滞,部分血细胞得不到营养则死亡而成为新瘀,瘀越积越多则血越流越慢,血流慢则经肾之血液少而慢,故小便少而不利。水分及瘀积排不出体外则积于体内而成为水肿,此即“血不利则为水”之理。若其能发越外出为汗且量多,则部分血管及三焦中之瘀滞(杂质)也因之排出体外,故身不发黄(汗液之成分与尿液近)。

故治黄之法,以发汗、利小便为主也,且多用活血化瘀之药。盖活血化瘀之药能化瘀滞,加速血液之流动,达到小便增多或发汗而愈的目的。若单用淡渗利湿之品,则其去瘀之力不强,湿虽能去,而瘀仍在也。是以退黄药中,常加丹参、泽兰、茜草等活血化瘀药。

黄疸又有阳黄、阴黄之别。阳黄者,为胆汁混入三焦、血液所致,故验之于目。凡阳黄者,其眼白必先黄,其次则在小便;阴黄者,乃血瘀不行,血色素本身变化而黄,其验之于手掌。阴黄者,其手掌之皮必无血色,目白与小便皆不黄也。阴黄者每由于食积、失血、伤力等,引起血瘀不行,继之营养不良,继之血不利则为水而见浮肿,乃渐成黄胖之症,故多用活血健脾之药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