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急症病症的心理治疗

3.11.1 急症病症心理治疗的操作性定义
临床心理治疗(clinical psychotherapy)是专业医务人员对服务对象以语言(包括肢体语言)为工具,实现健康促进和维护,及解决或治疗健康问题和疾病。具体而言,是专业医务人员凭借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规范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将服务对象不正确的认知引导为正确的认知,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引导为正确的行为习惯,改善服务对象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促进和完善人格和整个精神活动发展,以及有效应对生物、心理、社会应激源,实现健康促进和维护,及解决或治疗健康问题和疾病,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
急症病症的心理治疗是临床心理治疗的一个分支,通过现场急救、医院急症、后续治疗,对急症病症按照诊疗程序和临床路径,凭借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规范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将服务对象不正确的认知引导为正确的认知,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引导为正确的行为习惯,改善服务对象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促进和完善人格和整个精神活动发展,以及有效应对生物、心理、社会应激源,实现健康促进和维护,及解决或治疗健康问题和疾病,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它与非医学帮助的不同在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经专门培训,并且经有关管理机构批准或认可,根据专业理论指导和实践,解决患者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根源,改善和促进患者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如思维、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生活方式或人格特征等。
3.11.2 急症病症心理治疗的分类与形式
心理治疗方法目前有许多,根据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统计,目前有400余种心理治疗的方法,用于许多领域,如教育、体育、管理等。而临床心理师不可能完全掌握或熟悉如此多的方法,况且有许多方法并非适用于临床。本书主要介绍常见急症病症的心理治疗、心理危机治疗和心理咨询。
3.11.3 急症病症心理治疗的治疗性关系
指服务对象与临床心理师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对治疗进程和疗效的取得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应使服务对象了解治疗目的和方法,使其信任临床心理师,对心理治疗采取合作态度。对临床心理师而言,应尊重,同情和关心服务对象,将服务对象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待,对服务对象专心地倾听,感同身受,理解其经历和情感体验(表3.11.1)。
表3.11.1 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11.4 急症病症心理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3.11.4.1 适应证
所有急症病症患者,即使是昏迷不醒的患者,也要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因为此时专业医务人员(医生、护士、临床心理师)的言语和非言语姿势,会影响所有的在场人员(尤其是患者的家人和亲朋好友等)。
3.11.4.2 禁忌证
心理治疗无绝对禁忌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临床心理治疗越来越不强调所用方法的理论流派。我们倾向于将急症病症心理治疗的方法进行“整合”,倡导“以完整的人”为中心的综合心理治疗,集各派所长,围绕服务对象的急症病症,提倡临床心理治疗与躯体治疗结合的综合治疗程序。
3.11.5 支持性心理治疗
治疗目的是减轻应激程度和重建社会适应。首先倾听服务对象的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和同情(包括患者及其家人)。在建立良好治疗性医患关系基础上开始急症病症心理治疗的各步程序,但防止关系过于紧密,导致服务对象的过分依赖(表3.11.2)。
表3.11.2 支持性心理治疗
(1)倾听:
首先是应安排充分的时间专心倾听,并适当地表示理解,让服务对象感到医生理解他。倾听过程中要注意适当重复、回述和归纳服务对象所讲的内容。好的临床心理师不在于讲多少,而在于听多少。
(2)减轻痛苦或逆境:
通过鼓励和情绪表达减轻苦恼或心理压抑。鼓励服务对象将有关问题的感受表达出来,而不是压抑,但绝不勉强。例如可以告诉服务对象许多人遇到急症病症会感到焦虑、抑郁,或愤怒,切勿过分介意和自责。
(3)建立和增强自信心:
帮助服务对象回顾自己的优点和兴趣爱好,学会“知足者常乐”。
(4)解释和指导:
在确信已经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和充分获悉相关信息,做出多维度诊断,并使服务对象建立积极应对心理障碍的自信心后,接下来就是对服务对象有关疾病给予解释和知识教育,将其不正确的认知引导为正确的认知。临床心理师须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形象化比喻予以说明。临床心理师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设计的接纳、理解、倾听、情感移入等技巧,直接影响疗效。
(5)鼓励自助:
专业医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不可能永久地让服务对象依赖。鼓励服务对象学会自助和自我应对疾病的能力。应该学会应用治疗过程中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或技巧来“举一反三”地调节自我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而不是长期依赖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
3.11.6 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
3.11.6.1 操作性定义
20世纪70年代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认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知外部世界和处世方法决定的。因此高度重视研究服务对象的不正确认知和思维方法,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服务对象不正确认知的结果,即由此导致的心理障碍和非适应性行为。常见不正确认知有5种形式:①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②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整体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③过度引申,是指通过某一具体事件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④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⑤“全或无”的思维,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缺少“二分法”观点。治疗目的就在于将不正确的认知引导为正确的认知,而且重视服务对象认知方法的改进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
3.11.6.2 认知治疗技术
(1)识别自动性想法:
是介于外部事件与个体对事件的不良情绪/行为反应间的思想,多数服务对象并不能意识到在不愉快情绪之前会存在着这些想法。因此首先要学会识别自动性想法,尤其是识别那些在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之前出现的特殊想法。治疗师应设法了解其自动想法。
(2)识别认知性错误:
急症病症患者往往采用消极的方法来对待和处理一些事务,其观点往往带有消极悲观色彩。一般对自身病症的不正确认知有: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或无思维。因此,为了识别不正确认知,治疗师应倾听和记下服务对象诉说的自动性想法及不同的情景和问题。
(3)真实性检验:
识别不正确认知后,接着同服务对象一起设计严格的真实性检验,在治疗中鼓励服务对象将其自动性想法作假设对待,并设计具体方法调查和检验这种假设,结果可能发现,患者的这些消极认知不符实际。
(4)去注意:
多数患者会感到自己是人们注意的中心,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评头论足”,因此认为自己是无力者。治疗目的在于将这种不正确认知引导为正确认知。例如某一患者认为自己的病症已经引起周围每个人的讨厌,诊疗程序则要求其心安理得地正常生活,配合治疗、护理,然后要求其记录外界的不良反应发生次数,结果他会发现很少会有人表达讨厌的情绪和言行。
(5)观察焦虑、抑郁水平:
许多患者认为他们的不良情绪会随同自己的疾病,一成不变地存在下去,但实际上这些情绪是会波动的。因此鼓励患者对自己的焦虑、抑郁水平进行自我检测,认识情绪波动特点,从而增强自信心。
3.11.7 行为治疗
是最早应用实验和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来认识和治疗行为问题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强调针对问题,制定目标和面向将来。首先要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行为方面的确认、检查和观察,以及分析有关影响因素,然后确定目标和制定诊疗程序,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适应功能。临床心理师必须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亲友的交谈,回答表3.11.3中的问题,这是治疗的成败关键。
表3.11.3 临床问题的行为分析需要回答的3个问题
3.11.7.1 行为治疗基本特点
可帮助人学习新的技巧、学习适应性应对方法,以及巩固现有的行为特征。行为治疗经常与躯体治疗合用,因为后者往往能减轻症状,但躯体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不能强化患者的适应性技能,必须行为治疗协助,因此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充分发挥疗效(表3 .11.4)。
表3.11.4 行为治疗基本特征
3.11.7.2 行为治疗的一般原则
(1)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逐步给予一系列的练习作业使得服务对象在处理比较简单的问题中获得信心,最后处理较严重问题。
(2)评估和观察症状和行为表现:
可用记日记或用评定量表的方法:A评估何时出现症状和行为类型,B有何病因或诱因,C出现何种后果及其强化因素,称行为分析ABC。
(3)反复实践:
将行为作业看成实验来实践完成,如果达到目的,则意味成功;但没有达到目的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有一个机会更多地了解和认识问题,同时考虑下一步的阶段目标和阶段措施。例如,行为暴露作业让患者接受出血场面直至焦虑减轻。如果患者害怕出血场面而继续过度焦虑,这并不表明治疗失败,而是说明这一场合所致的害怕较估计的为高。同时表明还有一些害怕的内容未被发掘出来,需要进一步了解还存在哪些潜在因素,设法消除这种害怕。
3.11.7.3 常用行为技术及方法
(1)系统脱敏技术:
用于焦虑、抑郁患者。临床心理师采用肌肉放松技术拮抗条件性焦虑、抑郁。先同患者一起制订导致焦虑、抑郁的境遇等级表,然后在治疗中采用习得的放松状态抑制焦虑、抑郁反应,称交互抑制。系统脱敏包含三个步骤:
1)放松训练:
使心率减慢、呼吸平缓,以及神经肌肉松弛。具体有许多方法,如瑜伽、气功、沉思冥想等技术。其中最常用的是渐进性放松技术,即让服务对象身上的肌肉按固定顺序先紧后松—紧—弛地进行。通常由头面部开始,由上至下逐步放松。也可用催眠对某些服务对象进行放松,或用录音磁带让服务对象自己练习放松。
2)等级脱敏表:
首先确定引起服务对象焦虑、抑郁的所有应激源,并将诱发条件一一列出,按照产生焦虑、抑郁严重程度的顺序列一份10~15个有关场景的等级表。
3)脱敏:
让服务对象在深度放松的状态下,生动逼真地想象自己身临等级表上的每一场景,从而完成对接触每一组情景所致焦虑、抑郁的去条件化,从轻到重一步一步进行。每一场景的想象可能需要重复数次才能使焦虑、抑郁降到轻微水平。当服务对象能够生动地想象身临等级表中诱发焦虑、抑郁程度最高或最重的场景时仍旧很镇静,那么他们在身临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时,就可很少再发生焦虑、抑郁。然后,在治疗过程中,让服务对象实际进入一些在想象中已克服恐惧的现实场合,会有助于治疗过程进一步深入。需要强调不应该强迫服务对象过早进入高焦虑、抑郁的场景,这样做可能造成服务对象逃避,并且加重症状。
4)适应证:
对急症病症患者而言,系统脱敏适用于对疾病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生理障碍。
(2)自信心及社交技巧训练:
是教导患者在社会环境中与人恰当地交往,用能够使对方接受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达到目的又不伤害和贬低他人。主要训练技术有角色示范、脱敏、阳性强化等,可帮助恢复和增强自信心,并解决现实问题,如克服与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交往的害羞等。训练时可对患者进行社会行为直接指导,先示范,再患者在实际境遇下进行练习(角色扮演),事先告知患者怎样的表现有效,并予强化,对患者有效的反应给予支持。还要布置个人作业,以巩固新习得的行为。
1)厌恶疗法:
在某一特殊行为反应之后紧接着给予一厌恶刺激(如电击、催吐剂等),最终会抑制和消除此行为。对急症病症患者而言,常用于戒烟。应该注意,给予的厌恶刺激必须要有足够的量,使得服务对象产生痛苦(尤其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且持续时间较长,否则难以见效。
2)阳性强化法:
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如果在一种行为之后得到奖赏,那么这种行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就会持续和反复出现。如果行为之后得到的是惩罚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反应,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减弱或不再出现。主要可用代币法。给患者一定数量可代币的筹码来奖赏其适应性行为,如保持整洁、按时起居等。一旦服务对象出现这些适切的社交性行为时就可获得额外的筹码,然后他可用这些筹码来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或得到一些享受等。
(3)治疗协议书:
指应用治疗协议方法帮助服务对象,尤其在夫妻治疗时夫妻双方找出最希望看到对方的行为。例如在急症病症的诊疗中,配偶双方不够注意相互间的沟通,有时双方通过错误地用负性强化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不是通过理解和谅解(正强化)的手段相互沟通。用治疗协议的方法也可处理在其他关系密切的人中出现的问题。
(4)自控法:
是让患者自己处理好各种诱因和后果的关系,达到治疗目的。自控法适用于改变某些根深蒂固的不正确习惯,如吸烟。治疗过程包括:①分析诱因: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②处理诱因:对一定场合下才出现的行为,采用回避具体场合或改变应激源。③努力达到既定目标:如通过节食减轻体重,通过戒烟改善健康。然而这些良好结果的取得,需要不断的人为强化。例如对自控所取得的小进步给予鼓励(如增添一个自己喜欢的菜肴、买自己收集的纪念邮票)。
3.11.7.4 认知行为治疗(CBT)
是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内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针对服务对象的认知行为治疗,即将服务对象不正确的认知引导为正确的认知和将服务对象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引导为正确行为习惯,并进一步对其整个精神活动发挥良好影响。
(1)认知治疗部分:
要引导患者重新评估自己的健康问题,使其以更现实的正确观点认识疾病,改变不正确的潜在认知过程,缓解心理上的困扰,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认知治疗部分,要引导服务对象重新评价自己的不正确信念和树立一个更合适的信念。
(2)行为治疗部分:
要根据相关的学习理论和条件反射理论诊疗疾病。①认识不当的行为习惯:确定导致某些症状和异常行为的活动,②制订拮抗健康问题的自助技术:要确认服务对象已经有了强烈的治疗动机和共同制订应对健康问题的自助技术。③纠正不正确的行为习惯:通过消除导致某些异常行为的活动,进而消除症状。现以急症病症患者失眠的睡眠限制治疗和睡眠刺激自控治疗为例,介绍如下:
1)睡眠限制治疗:
是缩短卧在床上不睡的时间,然后逐步增加睡眠时间,直到达到最适宜的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计算公式是:
每夜睡眠效率(SE)=实际睡眠总时间(TST)/卧床总时间(TTB)×100%
睡眠限制是要缩短患者卧床总时间,使其与实际睡眠的时间接近。治疗中允许患者睡在床上的时间按睡眠效率逐渐调整。一直达到最合适的实际睡眠时间。一开始的允许卧床时间是通过临床评估和患者的睡眠日记数据确定的。
每晚卧床总时间至少5小时:不管睡眠效率如何,患者每晚卧床总时间至少5小时,并总是在晚上11时以前上床睡眠。一开始选择患者的卧床总时间应以患者能够理解和忍受为原则。
治疗需遵循个性化原则: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修改允许患者卧床总时间。随着治疗的进展,有时不管睡眠效率是否已达到前一周预定的标准,患者睡在床上的时间可增加。
卧床总时间以周为单位:让患者睡在床上的时间是以每周为单位。如果患者对睡眠剥夺过分关注,可使睡在床上的时间变动频繁些,而不以1周为基础。
保持有规律的卧床与起床时间:患者应自己选择上床时间或起床时间。但为了维持睡眠刺激控制治疗,患者应保持一个有规律的起床时间。
限制允许卧床的最低和最高的时间:允许患者睡在床上的最低和最高的时间限制,应以晚上睡眠时间和白天活动功能为根据。治疗早期阶段一个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白天嗜睡。要向患者保证这个问题是正常的和短暂的。但应注意防止患者因活动能力和觉醒受到损害,从而造成意外(如工伤事故)。如果患者需要开车,因睡眠限制出现白天嗜睡的情况,应允许其具有比其他人更长的留在床上的时间,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是否对自己或他人有潜在的危险,制订、实施和调整治疗程序。
2)睡眠刺激自控治疗:
失眠是环境(如床和卧室)、短时刺激(上床睡眠时间,各种思考和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等)及与睡眠不正确行为习惯(如阅读或看电视等)的适应不良的结果。睡眠刺激控制治疗的目标是通过加强或重建睡眠和刺激条件之间的联系,减少觉醒状态睡在床上的时间(即卧床不睡时间)和减少或消除干扰睡眠的活动。
请患者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眠:如果上床后15分钟,还没有睡意时,可重新起床。到另一个房间里去,可做一些安静的活动(如阅读、听经典音乐或做一些没有刺激性的活动),当有睡意的时候,回床睡眠。不要在床上回想一天的事、计划明天要做的事、担心睡不着觉等各种事情。如有必要可在整个晚上重复以上程序。可向患者提出具体要求,例如在睡前1小时进行睡前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如洗澡、刷牙、静养气功和自我放松等)。不要回忆白天做过的事,也不要计划明天要做的事。将这些要解决的事放在白天或傍晚去做。
将床和卧室专门用于睡眠: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在床上或卧室里阅读、吃东西、看电视、工作等,记住床是用来睡觉的,不是用来思考问题的场所。不要在卧室以外的其他地方入睡。一旦患者起床下地后就不要急着回床睡眠。
推迟上床睡眠的时间:临床常见患者的心理矛盾是害怕晚上失眠会导致第二天难以保持清醒。医生应向患者指出,可进行一系列竞技性活动对抗睡意,常见的是做体力劳动(如做家务等)而不是单纯被动活动(如看电视)。
虽然夜间失眠,但仍要按规定时间起床:不要在周末睡眠过多,以免干扰正常的昼夜生物节律周期。
一定要避免白天打盹和不要午睡睡到自然醒:以免干扰自然的睡眠-觉醒节律和夜间睡眠。
增加患者依从性:应向患者介绍有关治疗失眠的历史背景知识和临床疗效,要使患者在每个治疗程序中达到患者自己的目标,并指出使失眠持续的不良的睡眠行为与临床症状的联系。要求患者主动合作,必须完成所有程序。按时查阅以及与患者讨论睡眠日记,以巩固新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习得行为。
(3)认知行为治疗的注意事项
1)对不正确认知和行为的评估分析:
评估症状或心理表现是认知行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可记心理日记或用评定量表。例如对相关事件的有关行为进行分析评估称为行为分析ABC:A确定直接原因或诱因;B可能的后果;C强化因素。
2)循序渐进:
让服务对象认识到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的简单道理。逐步按照规定的一系列治疗程序,做好个人作业,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通过完成作业,最后解决问题。
3)实践或练习:
认知行为治疗将一系列的个人作业看成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如果一时没有达到目的,并不意味治疗失败,而是需要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问题,同时考虑下一步的治疗计划。
3.11.8 人际关系治疗
引起健康问题的心理冲突很多都与人际关系紧张有关,因此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缓解失眠。人际关系治疗强调根据现实情况,教给处理人际关系的特殊技巧,以改进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从而改善群体、家庭、夫妻间关系,消除人际交往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增强彼此间建设性的关系,以良性人际关系取代不良人际关系,具体包括针对单人、双人、集体、家庭、婚姻等治疗方式。在治疗中,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通过示范、讲解及提供建议等,掌握人际交往技能,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到的技巧,正确应对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患者改变以往人际互动中的适应不良模式,不再以无谓争辩、怀疑,猜忌、敌对的态度分析别人的动机和以负性情绪和态度与人交往。而学会以积极、恰当、正性情绪和态度,能够站在对方立场,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地真诚地对待他人,以协商、接纳、理解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还重视发挥患者的人际交往对象(配偶、家属、社交对象)的协调配合,达到最佳效果。
3.11.9 生物反馈治疗
3.11.9.1 生物反馈治疗实施与治疗设备
治疗前必须对服务对象说明仪器监测与反馈的用途。可用光盘播放,再作答疑和解释。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①明确目的:是使肌肉放松和心理放松。任其自然,而不是努力奋斗,要解除焦虑和服务对象习以为常的警觉过度与反应过度的心身状态。②心理方面:集中处于此时此地的放松状态,既不对以往念念不忘,也不对将来忧心忡忡,不要集中思考解决任何现实性问题,而让思路自由飘浮或一切皆空。③躯体方面:不要介意目前的躯体感受,如四肢沉重感,刺痛感,温热感,唾液分泌增加,尿意,打盹,漂浮感等。治疗设备最常用的依次为肌电反馈仪、皮肤温度反馈仪、皮电反馈仪与脑电反馈仪,个别实验室有血压脉搏的反馈装置等。
3.11.9.2 生物反馈治疗步骤
(1)环境与姿势
1)环境:
安静、光线柔和、温度26℃左右的治疗室内,服务对象坐在一张扶手靠椅、沙发或是呈45°角的躺椅上,解松紧束的领扣、腰带,换拖鞋或便鞋,坐时双腿不要交叉受压。软垫宽椅使服务对象比较舒服,头后有依靠更好。
2)记录基线数据:
第一次治疗与以后每次治疗的前5分钟,记录基线数据。
3)训练患者:
教会收缩与放松前臂肌肉,训练脸部肌肉活动令服务对象抬额、皱眉、咬牙、张嘴,然后一一放松。告诉服务对象观察肌表面电位伏指针变化及偏转方向,同时倾听反馈音调变化并理解其信号意义。
(2)增加精神负荷:
如连续计算100减去7,回忆惊险和痛苦经历等。观察肌电、皮肤电导、指端皮温、脉搏血压等的变化,找到最敏感的反应指标,作为下一步训练的选择指标,在精神负荷下无显著变化的生物反应指标,今后训练中亦无法判定疗效,故不宜选择。
(3)全身放松程序:
根据Jacobson方法按上肢、下肢、躯干(腹部、腰部、肩背部)、颈部、面部肌肉一次放松。呼吸要求自然、缓慢、均匀。尽量保持头脑清静,排除杂念,不考虑任何问题,体验头脑中自发地涌现的思想和出现的情绪(被动集中注意)。如无法排除杂念,可在每次呼吸时,反复简单数数字如“1、2、3……”,达到自我暗示作用,也可想象是躺在有温暖阳光的海滩上或乡村草地上,由临床心理师描述视觉景象,如鸟语、涛声与温度感觉,最好达到思维停止,万念俱寂,服务对象可嗜睡或完全入睡。
(4)临床心理师注意调节反馈信号:
调节阳性强化的阈值,阈值上下的两种信息用红绿不同灯光或不同频率的音调反馈,务使阈值调整恰当,使服务对象获得生物性指标的阳性信号占70%,阴性信号占30%左右。当阳性信号达90%以上,甚至100%时,即应提高阈值的标准要求,当阳性信号只在50%左右时,应降低阈值标准要求,使训练循环渐进。每次练习完毕,要评估获得的成绩。
(5)没有仪器监测的个人作业:
在比较方便的时候(如中午、傍晚睡前或清晨),自己练习,每次10~30分钟,每日1~2次,并持之以恒。
(6)疗程:
一个疗程10次左右,每周2次,其余5天都在自己家里练习,亦可开始治疗时每周4次,以后每周1次,巩固并随访疗效,持续3月至半年。
(7)评估:
治疗前、治疗过程中与治疗结束后,由观察者填写记录单,服务对象自填症状变化量表,确定有无疗效。应注意有求全责备性格的服务对象,会对现实生活有许多不满或歉疚,也包括对疗效的低估,因此并非实际无效。
(8)生物反馈治疗的注意事项
1)选择适用的仪器:
显示结果要直观、数量化,并能瞬时反映心理、生理的变化状态,以及准确反映受试者主观参与后的控制信号过程。如进行两项或多项生理信号的反馈则需确保各项信号数据精确,且互不干扰。同时受训者必须正确理解、认识这些生理反馈信号代表的意义,理解它们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2)运用强化措施:
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两个重要环节是服务对象的感受和动机的强化。仪器要预先设置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在达到这个设定水平时,仪器将自动发出声音,受训者在听到此声后明白自己达到了标准要求,感觉与仪器的信号间建立了生物交流,随即产生心理强化反应,对改变自己增强了信心。
3)将生物反馈的量化参数与生活事件或心理反应结合:
鼓励服务对象到曾经使他感觉紧张、焦虑、抑郁、不适的环境中或情境中去练习,注意随着控制自己的水平的逐步提高而减少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
4)强调患者在整个治疗中的主动地位:
不要依赖指导语或削弱注意自身的内部感受,更应强调最终脱离仪器的帮助才是治疗目的。
5)注意医生的指导者角色:
有效地指导服务对象体验到某种精神状态与生理变化(如血压低)之间的关系,利用强化手段帮助服务对象尽快地建立起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表明,服务对象得到帮助的程度、尊重的程度,以及真诚、准确的深入程度呈正相关。
3.11.10 人本主义治疗
3.11.10.1 人本主义治疗操作性定义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是具有潜能和成长着的个体,如果各方面发展良好,人就可让思想指引行为实现其最大潜能。心理或行为障碍的产生乃是由于其个人成长受到各种原因阻抑所致。人本主义认为自我意识不良和他人施加的价值条件是引起心理问题的根源,而这些问题是可通过治疗来消除的。人本主义治疗强调调动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更多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突出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通过提高服务对象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准的过程来解决心理问题。
3.11.10.2 人本主义治疗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人本心理学家代表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提出需要层次论,根据3个基本假设:①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成为激励工具;②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③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由此逐级上升,成为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马斯洛提出需要的5个层次:①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饮食、睡眠、性功能;②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危险威胁(如不被抢劫盗窃),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③社交需要: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④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⑤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期望,对生活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3.11.10.3 人本主义治疗方法与技术
(1)尊重:
是对服务对象关心,但绝不试图代替、控制或支配服务对象。治疗师应向服务对象表达其积极的关注感情,如认真倾听,显示耐心和热忱,不任意打断服务对象谈话,努力按服务对象的观点理解服务对象的感情,促其自由地倾诉。把服务对象视为一个“人”加以尊重,接受他们的感情和行为。医生对服务对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示信任,不以“专家”自居,告诉服务对象什么错了,或教服务对象怎么做等,但医生不代替服务对象作决定。
(2)感同身受或设身处地的理解:
要求医生按服务对象对待世界的方法理解他的行为。感同身受,即在倾听和理解的基础上,针对服务对象的情感反应把服务对象说过的某些加以复述,使服务对象的情感体验表达更为明确和具体。这表明医生真诚地希望了解服务对象的思想和情绪,也使服务对象对自己的情感体验有了更多了解。如果服务对象认为医生了解得不够确切,也有机会给予补充和纠正。
考虑到急症病症患者和相关心理问题的年龄、职业、病情、及伴发的躯体疾病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维度诊断系统设计综合治疗程序。针对急症病症患者的不同特点,提出阶段目标和治疗措施。必须强调,躯体治疗(手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在急症病症治疗中是基础治疗,而心理治疗则是心理师对不同情况的服务对象产生科学和有序的影响,这就需要有个性化的治疗程序,并用简洁、明晰的书面形式予以表达。本书的综合治疗程序中所提的阶段目标和治疗措施并不限于单一治疗模式,而是包容了各种躯体治疗和精神治疗方法。其中,心理治疗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含心理护理)、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解决问题咨询、家庭治疗、集体治疗等。医务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当的方法。
3.11.11 短程精神分析治疗
3.11.11.1 短程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治疗过程
在短程精神分析治疗中,一般每周进行1~2次的治疗性交谈,每次30~60分钟,约10~20次左右。少数服务对象可能达40次以上。治疗侧重某一问题的改变,并不强调作广泛的人格分析。对急症病症患者而言,开始于康复治疗期。
(1)开始阶段:
服务对象和临床心理师共同选择或确定出侧重治疗的问题,并请服务对象举例描述每个问题是如何影响他的、当时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以及是什么样的情感表现。鼓励服务对象自由交谈,而临床心理师认真倾听,适当鼓励和安慰,偶尔提出问题,目的是建立较好的治疗性关系。
(2)后续交谈:
临床心理师鼓励服务对象讲出其情绪苦恼的问题,复述与他人的关系中属于自己这方面的问题,以及确定问题的核心或焦点所在。帮助服务对象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识目前问题的产生过程;同时给予一些提示。
(3)治疗后期:
及时结束治疗是短程急症病症心理治疗的重要特点之一。一般来说,确定结束疗程的日期在治疗的初期便要向服务对象说明,使服务对象和临床心理师都能意识到治疗是短期的,同时也调动了服务对象的求治动机,即需要积极配合医生,因为治疗是有时间性的,要求临床心理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
3.11.11.2 短程精神分析治疗技术
在治疗中需要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医患关系,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通过倾听、共情、鼓励、支持、复述、解释等工作将服务对象的心理冲突带入意识领域,帮助服务对象暴露、疏泄被压抑的情绪,达到领悟、重新认识自己。在10~20次的短程精神分析治疗中,通常有1~2次的移情分析或解释,要求服务对象有很强的治疗动机,具备现实检验能力(自知力),有一定的领悟力。在治疗过程中适时地分析、处理阻抗,分析、处理移情、对移情进行修通和解释。临床心理师必须关注的只是焦点或核心问题,其他的必须予以忽略和不作评论,即“良性忽视”。临床心理师需要高度集中注意,跟随服务对象的自由联想,体验服务对象的感受,发现并观察服务对象的阻抗和移情反应,采取接纳、共情、鼓励、节制的态度,从服务对象的自由联想中分析、形成诊断。随后进入治疗中期,这时服务对象可能会出现阻抗,临床心理师的任务是揭示服务对象的阻抗表现和原因,如躲避和害怕痛苦体验等。在治疗的后期可将移情问题作为治疗重点,临床心理师以“感同身受”的态度使服务对象的焦点冲突(如急症病症)具体化,并予以接纳。此时,用精神分析的移情、解释等技巧,解决患者的病痛。请服务对象能够以客观现实的态度,重新认识自己的病症,接纳自己,恢复自尊、自信,正确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问题。同时必须请服务对象明白,结束治疗是让其更好地生活,减少对医务人员的依赖;必要时仍然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3.11.12 集体心理治疗
指同时对许多服务对象进行心理治疗(表3.11.5)。
表3.11.5 急症病症患者及其家人的集体心理治疗的特点
一般性集体心理治疗
主要作为辅助治疗。治疗由临床心理师主持,用常识性的心理学知识进行解释。一般10人左右为1组,每周1~2次,每次1小时以内,疗程4~8次。治疗目的:①正确认识症状及其内容,帮助恢复自知力及减少或消除相关因素;②解决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如因患病造成的不安全感、自卑感和绝望感等;③配合治疗,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和恶化等。
(1)讲解阶段:
由临床心理师讲解集体治疗的目的和意义,本组服务对象所患的疾病及其性质,主要症状,治疗方法及其作用和效果,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及争取较好预后的可能途径。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而又具体生动地把道理讲清楚。并强调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在促使疾病向有利方面转化中的重要性,鼓励服务对象在集体中敞开内心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治疗气氛,往往与讲解人的经验和技巧密切相关。
(2)讨论分析阶段:
启发和引导服务对象,联系自己的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讨论,把相关知识消化,吸收。开始时要鼓励服务对象自己谈和自由谈,不要急于解释和分析。临床心理师这时只是中介者,使讨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并引向正确的方向。有时需要事先进行个别工作,特别是那些在集体中很少开口的成员,常须给予个别帮助,不要出现“冷场”。对于共性问题,应深入讨论。可邀请康复者“现身说法”,使有同类问题的服务对象,感到亲切可信,产生共鸣,并从中学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3)制订综合诊疗程序:
在经过充分讨论以后,让服务对象结合自身情况订出适合自己的综合治疗程序。订得好的,可在集体中交流,予以肯定。
3.11.13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分类
(1)一般性家庭治疗:
医生应在收集病史、检查或观察中找出服务对象的疾病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或是服务对象或其家属主动要求医生对他们的家庭矛盾给予帮助,因此给予家庭治疗。治疗方法是让服务对象及其家属一起讨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观察他们的人际交流情况;然后给以适当解释、引导和指导,让他们对家庭的人际关系和交流作适应性调整。治疗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始时可每周1次,目的是为了找出问题;以后可每隔2~3周1次,以便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尝试在家庭的实践中克服存在的障碍。
(2)动力性家庭治疗:
有学者认为家庭的当前问题起源于各家庭成员的以往体验,特别是早年经验。临床心理师的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及其家属找出当前行为问题和个体与以往经验的联系,但也重视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并从中发掘服务对象的无意识的观念和情感。临床心理师应用心理分析的观点,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家庭中的现象,使他们恢复“自知力”。
(3)系统性家庭治疗:
临床心理师们认为家庭问题的发生与家庭中非明文的“规矩”有关,与由谁制定规矩有关,进而与家庭中的人际交流不良有关。治疗的任务是揭示这些家庭规矩,及帮助他们共同改进这些规矩,以改善和促进家人的人际关系。治疗的注意力集中于当前问题及改进方法上,较少考虑家庭成员的早年体验。临床心理师的作用起初近似于中介人,随后近似于“教师”,具体地指导服务对象如何进行改进交流,让服务对象在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彼此交流的正确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察觉并暴露那些阻碍成员间良好交流的非“明文”的家庭规矩。主要任务是促进家庭采取积极的行动,明确具体的目标,加强家庭内部的良好交流。
(4)行为性家庭治疗:
认为家庭问题的发生,或者是那些令人不快的问题行为,是因其他家庭成员持续的、不合适的、不明智地强化而形成和加重;或者是因为那些良好的适应性行为没有得到家庭的“嘉奖”所致。临床心理师的任务是帮助家庭成员共同确定哪些是他们欢迎的适应性行为,然后促进和改善彼此的接触,形成一个合适的家庭正性强化系统。
3.11.14 夫妻治疗
(1)一般性方法:
常作为辅助治疗。在接受治疗的夫妻中的引证对象,如急症病症患者的病症导致婚姻关系某些矛盾,就需要安排双方或单独与临床心理师的交谈,以明确存在的问题及其性质和严重程度,了解双方的观点和态度,然后引导他们共同消除这些障碍。
(2)相互关系法:
侧重于挖掘导致矛盾发生的潜“规矩”,以及双方的具体分歧,通过分析和讨论,建立新的平衡和合作的夫妻关系。
(3)心理分析法:
着重使双方相互理解各自的情感需要,如优柔寡断的人,与比较果断的配偶,发现相互不太符合自己的期望,导致婚姻关系紧张,如责怪对方“太没有主见”。通过治疗要对双方的关系作出评论和建立改进的方法。
(4)行为疗法的操作性人际关系技术:
首先,确定会使双方感到不快的行为是通过怎样的方法强化的,然后,询问每一方,让他们说出希望对方的行为作怎样的改变。如果对方按既定的改进要求实施,即予以“奖励”,使之强化。在治疗时应让个人可明确地辨认并能核查的行为改进要求。例如,患者希望自己的丈夫每天陪伴和谈心至少半小时。“奖励”的办法可是言语上的赞许、行动上的亲热,使双方能够增加了解和增进感情。
需要指出,本书针对精神科急症病症人群的特点,在躯体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综合治疗程序中,提出阶段目标和治疗措施,便于进一步设计针对每个精神科急症病症者的个性化综合治疗程序。其中,躯体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是基础治疗,而心理治疗则是一种很具个性化的工作,主要通过语言交流实施。医生、护士要对精神科急症病症患者产生科学和有序的影响,就需要有个别化针对性很强的诊疗程序,并用简洁、明晰的书面形式予以表达。同时,在心理治疗中,患者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很大。由此衍生对治疗的态度,使其比较容易接受某些治疗程序而不易接受另一些程序。因此本书的综合诊疗程序中所提的阶段目标和治疗措施并不限于单一治疗模式,而是包容了各种治疗方法,如认知和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解决问题咨询、家庭治疗、集体治疗等。心理医生和各科医务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法。从而增强患者的自信,逐步从疾病中康复,提高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