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11089字
- 2020-11-18 23:20:18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440教育管理学(含管理学)真题及详解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440教育管理学(含管理学)真题
考试科目:教育管理学(含管理学)
招生专业: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究方向:所有方向
科目代码:440
一、简要回答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60分)
1.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2.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3.校本管理的含义。
4.教育规划的含义及特征。
5.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点。
6.戴明的管理过程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晰。每题30分,共60分)
1.试用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管理学派的观点)分析学校的构成和特征。
2.典型的激励理论有哪些?从这些理论出发,谈谈如何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案例分析(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共30分)
有人反映刘老师在前天上下午第一节课时迟到了20多分钟,教务处了解情况属实后按校规拟定了处罚意见,即通报批评并扣发当月奖金的25%。处罚还没有公布,刘老师就知道了,她找到校长哭诉了自己的委屈,希望校长替自己说句话。
刘老师已来校工作十年,工作表现一贯很好,极少有迟到早退现象,更没有迟到20多分钟的记录。为了工作,10个月前才有了个女儿。由于孩子尚小,她每天要赶很远的路回家给孩子喂奶。为此她曾要求调课,当时因为调课难度太大,教务处没有同意。前天中午,刘老师在回家给孩子喂奶后回校的路上自行车坏了,上课迟到了20多分钟。刘老师认为自己是在克服困难为学校分忧,而且前天的迟到又不是故意的,不应受处罚。
问题:
1.请你描述一下决策的逻辑过程。(10分)
2.如果你是校长,请你按照上述决策过程逐步制定出处理刘老师迟到问题的决策方案,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观点并阐述理由。(20分)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440教育管理学(含管理学)真题及详解
考试科目:教育管理学(含管理学)
招生专业: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究方向:所有方向
科目代码:440
一、简要回答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60分)
1.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答:梅奥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工业社会学的倡导者。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在芝加哥附近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为期4年的实验研究。在实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著名的《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全面论述了“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其主要观点如下:
(1)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点。梅奥认为,工人不是机械的动物,而是复杂的社会系统成员,因此,人的行为不只是受物理和生理的因素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受着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管理者要重视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的作用。
(3)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类。管理人员既要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又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取得平衡。
(4)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其中既有合乎逻辑的行为,又有不合逻辑的行为。管理者不仅要善于了解人们合乎逻辑的行为,还要了解人们不合乎逻辑的行为。
2.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答:所谓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制是指教育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和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指示为准。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制的特征和优缺点如下:
⑴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制的特征
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一般设教育部或教育委员会,其职能是管理全国所有的教育机构,确立学校教育方针和原则,编制教育经费计划和管理教育经费,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考试的时间和内容,管理学校教职员人事,制定学校规则,监督检查和指导全面的教育工作。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划。法国教育管理属此类型。有些国家为补充教育集权制的不足,在教育行政机构之外设立由各方面代表组成的各种咨询审议机构,回答行政当局的咨询,行使有关教育的各种诉讼、惩罚案件的预审或终审等职权。
⑵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制的优缺点
①优点:教育行政上的集权制有利于教育政策的统一,有利于统筹全局、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便于调节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有利于统一办教育的标准,保持全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②缺点:教育行政上的集权制极容易使教育行政管理缺乏弹性,难以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不能适应各地的实际需要,也常束缚下级机关办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校本管理的含义。
答:校本管理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最初是作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措施提出来的,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将管理教育的权力逐渐下放给学校,赋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学校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具体情况决定资源的分配、财政预算、课程设置、教科书的选择、人事安排等方面的方案和改革措施,从而达到优化学校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目的。
理解校本管理的含义要把握包括校本管理的成因、基本理念和特点等方面。
(1)校本管理的成因
校本管理的出现是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必须有持续不断改进的能力,从追求短期、补救式的改进到追求综合的、长期发展的改进;从追求教育数量到追求教育质量;从追求学校维持到追求学校绩效;从外在控制,缺乏自主权到自我管理;从效率极低的管理模式到追求高效率的比较复杂的管理模式。校本管理就是在这些需求的刺激下产生的。
(2)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
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包括:教育假设,即教育目标多元化,教育环境复杂和不断变化;重视差异原则,即关注可以达成教育目标的各种不同的方法,强调管理过程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以分权制为理论基础,强调学校应被赋予权力和职责去尽可能有效地解决所发生的和面对的问题;学校是一个自我管理的系统,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管理;强调人本原则,与强调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的现代管理理论相适应的。
(3)校本管理的特点
与传统的外在控制管理相比,校本管理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一,学校是决策的主体,即决策应在学校范围内做出,学校在财政和管理上的自主权应该加强,游离于学校之外的行政组织的作用应当减弱;其二,学校是改革的主体,即有效的学校改革不仅依赖于外在程序,更为重要的是依赖于参与者分享决策的制定。
总而言之,校本管理是一种与传统的外在控制理论不同的,有自己的主权和独立性的管理,其对学校的任务、管理策略、资源利用、学校成员的作用、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管理质量、绩效指标等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4.教育规划的含义及特征。
答:教育规划是指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就有关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及实现的步骤、措施等所拟定的较全面、长远的计划。其主要内容和特征如下:
(1)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
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奋斗目标。包括各级各类教育的在学人数、层次、专业结构及学校的数量、规模、布局等。
②保证措施。为达到目标所需的教师、校舍、教学设备的数量和质量。
③投资预算。实现奋斗目标和保证措施所必须提供的经费数量、来源及分配使用方案。
④实施计划。包括年度发展速度,工作指标、方法、程序和步骤等。
(2)教育规划的特征
教育规划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
①粗略性:即教育规划并不具体确定有关的工作步骤和实施措施及具体工作时间表,而只是粗略规定各有关的发展指标,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以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的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措施及重大措施的设想。
②综合性:制定教育规划应以全社会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为出发点。从教育行政管理上讲,为了加强教育事业的宏观调控,不但要制定好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又要制定出单项的教育计划。
5.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点。
答:目标管理是管理方法之一,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1954年提出来的,指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活动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其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如下:
(1)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
①企业的目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②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的贡献的准则。
③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只有每个人的分目标完成了,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④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的,由所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⑤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其管理活动过程包括:目标的确定、展开、实施、考评四个环节。
(2)目标管理的主要特点
①目标管理强调以目标指导行动,以成果和贡献作为管理活动的重点,特别强调目标实现的整体意识,具有向量性、整体性、时效性和激励性等特点。
②目标管理利用人在集体活动中的自尊和上进的心理,强调下放权限和自我控制,重视对人的管理,认为目标要经过上下级充分的协商讨论,整体目标要经过讨论,取得下级的认同,部门和个人目标要由下级自己制定。要实现情、理、法和责、权、利在管理活动中的有机统一。
③目标管理主张目标成果的确立先于行动,以成果定措施,变“软”管理为看得见的“硬”管理。实施目标管理,要求领导者做好咨询指导、反馈控制和调节平衡的工作。目标考评的实施则需要有目标考评标准和方法、目标考评制度、目标考评结果的处理办法等项内容予以保证。
6.戴明的管理过程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戴明是美国统计学家、工程师。为了实现管理的预定目标,对管理对象诸因素进行管理,他提出管理过程是由包括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环节组成的一个圆环,即戴明环的管理过程学说,亦称戴明环,其主要内容及特点如下:
(1)管理过程的环节
戴明认为,任何管理过程都可以归结为四个环节,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其中,计划环节包括确定目标,制定方案,选择决策,拟定行动计划;实施环节包括建立机构,完善制度,组织人力、物力,指挥行动,协调关系等;检查环节包括监督计划的实施,查验原计划的合理性,建立反馈渠道与机构,提供反馈信息等;处理环节包括肯定成果,处理问题,总结教训,推广经验,使行为规范化、质量标准化。
(2)戴明环的特点
首先,周而复始,即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依此类推;
其次,大环带小环,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行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动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
再次,螺旋式上升,即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最后,统计的工具,即戴明环应用了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典型的模式被称为“四个阶段”、“六个步骤”和“七种工具”。四个阶段就是P、 D、C、A八个步骤是: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分析质量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执行,按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标准化,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总而言之,戴明的管理过程学说,即戴明环具有目的性、整体性、有序性、连续性、开放性与闭环性等特点,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性,说明了质量管理与改善并不是个别部门的事,而是需要由最高管理层领导和推动才可奏效。
二、论述题(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晰。每题30分,共60分)
1.试用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管理学派的观点)分析学校的构成和特征。
答:系统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组新兴的学科群。
(1)社会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织。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特别是在开放的环境下其庞大性、复杂性、目的性、不确定性、成长性、适应性、资源的冗余性等特点更为突出。管理者从系统的思想出发,研究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再把约束条件放
进去,进而探索出治理社会的一种好的或比较好的管理模式。
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概念:整体优化概念、结构概念、开放和闭合的统一概念、动态平衡概念、信息反馈概念。
(2)利用社会系统理论分析学校的构成和特征
学校具有社会系统的特征,即拥有自己的组织信念、情感、目的、准则、身份和角色、权力、等级、法规、设施等。利用社会系统理论分析学校的构成和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可以把学校组织视为在开放系统中的一种动态组织。社会上各种因素(政策的、观念的、经济的、行为习惯等等)都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工作秩序、效率发生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有一类是确定性的,它们与学校质量和效率是线性关系;另一类是不确定性的,是偶然发生的,它们与学校质量和效率是非线性关系。这两类因素相互影响使学校管理的质量和秩序呈波动状态。教育管理人员把系统理论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来研究和解决教育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②学校管理上使用的教育预测、教育规划、教育决策、教育质量管理、教育评价等等新技术、新方法都是根据系统理论的原则设计出来的。管理者从整体上研究影响教育质量和秩序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研究各种不同组合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解决整体的协调性、结构合理性、运行稳定性、环境适应性以及技术的先进性。
③在学校组织中,校长是关键人物,他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组织和人之间的关系。校长的权力只有被教职工接受的时候才是有效的,因此必须加强彼此间的沟通。教职工是学校组织的成员,他们要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并为学校组织做出贡献,组织要按照他们对组织贡献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
④学校是一个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子系统集合而成的系统,学校任何一个子系统的行为方式,都受与其直接相联结的子系统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对内部结构的调整,对组织系统内部各式各样的活动状态进行最佳秩序的组合,以求形成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学校组织的结构是多层次的,存在着教师层、学生层和领导层的等正式组织,也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团体。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团体的目标常常会出现冲突,而组织的成员也有其非正式目标。也就是说在学校系统中存在两种行为动机,一种源于个人,一种是由于组织要求。团体在某些场合下共同协作去完成组织的目标,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又会为实现各个小团体自身的目标而合作。领导者需要对个人需要和组织需要进行调整,尽可能地综合互相冲突的目标。综合的策略性工具就是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组织与个体之间联盟。如果学校管理者把学校看作一个各联盟的集合体,则他的管理任务就在于谋求把各联盟联结成网,这个网络将以半协调的方式去达成某种层次的稳定或变革的计划。
2.典型的激励理论有哪些?从这些理论出发,谈谈如何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答: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在调动内在潜力去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典型的激励理论
①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激发人的行为动机规律性的理论。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的行为都由这七类需要所驱动,这些需要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形成发展和满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处在低级层次的需要,低级层次的需要在相对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而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高级需要,对人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作用。
②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理论即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种种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保健因素是对职工的积极性起保护作用的因素,如工资、生活福利、住房条件、工作环境、安全保障等等。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有预防职工不满的作用。激励因素是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可以使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的因素,如事业心、责任感、领导赏识、职务提升等,这种因素的改善,就能对职工产生直接的激励作用,能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③期望理论。美国的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他认为,管理的激发力量等于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所谓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值是指根据个人经验判断一定的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的概率。期望理论注重强调激励应当始终建立和保持一种预期的气氛,使工作激发力保持在必要的水平上。
④目标设置理论。洛克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强调目标设置对人的行为动机起决定作用。这种理论认为,目标是引起行为的直接动机,因而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促使人们产生想达到的该目标的内在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
⑤强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论。他认为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不利于个人时,行为就会削弱、消退。他认为这可以通过外部控制调节人的行为。所谓“强化”就是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使其发扬、巩固,或者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其减弱、消退。前者称之为正强化,后者称之为负强化。正强化的激励方法主要是表扬和奖励,负强化的激励方法主要是批评和惩罚。
⑥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亚当斯认为,职工被激励的程度不仅受到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职工不仅会把自己付出的劳动或贡献和所得报酬的比值进行横向比较,还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或贡献和所得报酬的比值进行纵向比较。比较的结果,如果两种比值相等,就会产生公平感;如果两种比值不相等,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公平感和不公平感对人的积极性产生很大影响。
⑦人际关系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人认为,人不仅仅是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而且是具有社会心理需要的“社会人”。职工的积极性主要决定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决定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之间是否融洽的人际关系,而物质环境和物质刺激则是次要的。
上述这些西方激励理论虽然是适应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发展需要的管理理论,但是也反映了某些客观规律的科学性。学习和借鉴西方的这些激励理论,对于我们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教职工的积极性一、创造性是十分有益的。
(2)利用激励理论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①利益激励。教职工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学校应当尽可能去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只要这种需要是正当的,都要尽力去解决。在满足教职工的物质需要的同时,要注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总的来说,就是充分考虑和照顾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要对教职工的需要加以引导和调节,帮助教职工正确选择需要的目标和满足需要的手段。
②目标激励。目标是人的各项活动中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动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份,具有启动、定向、导向、调节、聚合等多种功能。设置适当的目标,就能够激发人的动机,可以起到鼓舞和激励作用,从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目标设置要具体,使人能感到方向明确;目标设置过大过远过空,就起不到激励作用。目标设置要具有竞争性,能引起单位之间、教职工之间的竞争,将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
③情感激励。人是万物之灵,人具有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感情融恰,会使教职工对学校产生强烈的信赖感,增强归属心理,有利于创造一个团结和谐的氛围,能给人带来理解、鼓舞、支持和力量。因此,对待教职工应当始终有满腔的热情,热情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热情能催人奋进。对待教职工要坦诚相待,凡是要求合理而又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应当尽力帮助解决,对那些要求虽然合理,但由于条件所限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诚恳地加以解释,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也要直抒己见,真情相告。应当尊重教职工的人格,尊重教职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教职工的劳动。要乐于关心和帮助教职工,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教职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④奖惩激励。奖励能使符合社会期望和组织要求的行为得以增强、保持、巩固和发展,惩罚能使不符合社会期望和组织要求的行为得到尽快控制、减弱、消除和矫正。奖与惩共同构成对人的双向激励,一般来说,两者不可偏废。但是由于人人都有尊重的要求,因此要尽量多采用“正强化”激励,坚持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立足点应当放在正面激励上。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上,要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精神奖励要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奖励必须公正、公开,无原则的奖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⑤竞争激励。竞争是调动一切潜能的动力。良好的竞争对教职工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通过竞争,有助于树立新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有助于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竞争要注意提高教职工的思想觉悟,强化竞争意识,端正竞争态度,同时要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条件,并建立起公平竞争的有效机制。
⑥参与激励。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目标决策是激励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法。通过这个方法,有利于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环境,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要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发扬民主,依靠集体智慧,充分发挥教职工在各方面的优势。要确立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责任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⑦榜样激励。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路标和学习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各类先进典型特别是在教职工身边的先进典型进行宜传教育,就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与先进典型、理想形象相同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从而形成共同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⑧环境激励。学校良好的环境对教职工影响很大,具有激励作用。环境激励主要是通过绿化、美化校园,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物理环境:在领导与群众之间、职工之间、师生之间、邻里之间建立起公正、公平、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利用影视广播等宜传媒体建立起正确的舆论环境;还要注意建立一个教职工满意的政治环境,形成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
三、案例分析(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共30分)
有人反映刘老师在前天上下午第一节课时迟到了20多分钟,教务处了解情况属实后按校规拟定了处罚意见,即通报批评并扣发当月奖金的25%。处罚还没有公布,刘老师就知道了,她找到校长哭诉了自己的委屈,希望校长替自己说句话。
刘老师已来校工作十年,工作表现一贯很好,极少有迟到早退现象,更没有迟到20多分钟的记录。为了工作,10个月前才有了个女儿。由于孩子尚小,她每天要赶很远的路回家给孩子喂奶。为此她曾要求调课,当时因为调课难度太大,教务处没有同意。前天中午,刘老师在回家给孩子喂奶后回校的路上自行车坏了,上课迟到了20多分钟。刘老师认为自己是在克服困难为学校分忧,而且前天的迟到又不是故意的,不应受处罚。
问题:
1.请你描述一下决策的逻辑过程。(10分)
答:美国管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无论计划,组织,控制都离不开决策。
在实际管理中,并非所有的决策都能按照理性准则做出,有些决策需要借助非理性的方法,但决策按照一定的逻辑过程进行会更加有效,决策的逻辑过程要经历七个阶段:
(1)识别问题。对问题的识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问题的类型。是常规问题还是非常规问题,相应决策方法为程序化决策还是非程序化决策。第二,问题的层次。即解决问题的权限范围,不要做不属于自己做的决策。第三,问题的时间限制,即决策的急迫性如何。第四,问题的重要性。尽管对问题的重要性的判断也是主观的,但它也影响到决策的方式的选择。
(2)确定决策标准。决策标准,也就是解决问题方案应满足的条件,也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约束条件。决策者一旦确定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则对于解决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决策标准就要给予明确。决策的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实际中的标准通常是一个指标体系,而不是一个单一指标。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必须恰当地考虑它们的优先权,为此,有必要按重要程度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权重。
(3)拟定方案。列出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这一步骤无须评价各个方案,仅须列出即可。决策是一种优选活动,要想实现真正的选优,就必须要有多种可以比较的可行方案供决策者选择。
(4)分析方案。决策者批评性地分析每一个方案。依据标准评价每一方案,知道每种方案的优缺点。
(5)选择方案。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了所有与决策相关的因素,恰如其分地权衡了他们的重要性,并确认了可行方案,那么选择就是很容易的事。
(6)防范分析。防范分析就是分析所选择的方案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对策。
(7)实施方案,跟踪效果。确保方案得到恰当实施,根据执行情况评价决策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2.如果你是校长,请你按照上述决策过程逐步制定出处理刘老师迟到问题的决策方案,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观点并阐述理由。(20分)
答:刘老师迟到问题的决策方案如下:
(1)刘老师迟到了,需要恰当的处理方案。这是对问题的识别和定性。从问题的类型来看,这是非常规问题,应采取非程序化决策;从问题的层次来看,校长可以提供处理的参考意见,供教务处参考决策;从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来看,也是相当重要的,处理不好,会影响刘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情绪。
(2)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既要维护学校的纪律,使老师尽量杜绝上课迟到现象;又要注意刘老师的承受能力,看到她为学校做的贡献,保护她的工作积极性。这是制定处理方案决策的标准。
(3)拟定可供参考的决策方案。对这一问题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案,如通报批评并扣发当月奖金的25%;免予处理;只扣发当月奖金的25%;通报批评并扣发当月奖金的25%的同时,将她调课以利于她照顾女儿;通报批评并扣发当月奖金的25%,将她调课以利于她照顾女儿,在年度评优中予以倾斜和照顾。等等。
(4)分析上述方案。上述方案有的完全按照校规处理;有些减轻了处理;有些在照章处理的同时,给予一定的补偿。
(5)选择方案,对刘老师进行通报批评并扣发当月奖金的25%,将她调课以利于她照顾女儿,在年度评优中予以倾斜和照顾。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是严肃校纪、杜绝教师迟到现象和违纪行为,二是充分照顾到刘老师的实际困难和她对学校所做的贡献,保护她的积极性。
(6)防范分析。要做好刘老师的思想工作,打消她的顾虑,使她明白这样处理是对事不对人的,是为了学校的管理和整体利益。同时,要对学校教师整体做个摸底调查,如果有影响学校教学的实际困难的,尽快提出来,由学校酌情帮助解决。
(7)实施处理方案,跟踪效果。确保处理方案得到恰当实施,根据执行情况评价决策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最终达到既维护校纪又不挫伤刘老师积极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