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431教育经济与管理真题及详解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431教育经济与管理真题

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科目代码:431

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所有方向

考试科目:教育经济与管理

一、简答题(共60分,每题12分)

1.概要说明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2.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在权力下放的环境中应当采取什么途径和方法实施宏观调控?

3.简要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受到“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响,国内和国外在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采取了哪些与之相应的新的政策和措施?(讲出4个方面)

4.什么是心理挫折?造成教师工作中心理挫折的因素有哪些?(讲出4个方面)并就其中一个方面因素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做出简要说明。

5.公共关系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为什么现代社会日益强调这一理念的重要性?简单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些学校违背这种理念的表现。

二、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

1.试从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供求特征角度分析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2.在教师评价中所坚持的“公正原则”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教师管理中的实践中有什么意义?执行时的要求是什么?

三、研究设计与组织发展策划(40分)

某中学由于办学质量比较好,近年来择校学生不断增多。初中近三年招生分别是12、16、22个班,高中则是10、14、18个班,现在在校生达到5000人。由于学校急剧膨胀,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都出现了很多矛盾,比如教导处对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忙不过来了,学校食堂容纳不下这么多学生同时就餐,学生活动中发生矛盾的现象日益增加,教师之间交往相对减少了(因为无法组织300多教师同时活动),对教师的评价也比以前粗糙了。领导班子担心这样下去学校教育和教学质量下降。

假如你作为专家被校长请来对学校的组织状况进行研究和诊断。请你

(1)首先设计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案;

(2)对学校组织的调整方案提出你的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431教育经济与管理真题及详解

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科目代码:431

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所有方向

考试科目:教育经济与管理

一、简答题(共60分,每题12分)

1.概要说明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答: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于西方社会,是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1)萌芽时期

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是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

(2)形成时期

教育经济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推动下,20世纪60年代教育经济学研究著作大量出现。一开始在美国形成高潮,而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各国,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

(3)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由高潮转入平稳发展时期,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明显地增多。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经济学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为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独立学科,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地位。

2.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在权力下放的环境中应当采取什么途径和方法实施宏观调控?

答: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后,加强中央对教育系统的宏观调控就是要处理好教育管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可采取以下途径加强宏观调控:

(1)解决对教育系统的管理,要加强统筹规划,确定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布局,抓好各种教育形式的协调,使教育事业从外部到内部都得到协调发展。

(2)要加强教育政策的弹性幅度和稳定性。我国现行的教育政策弹性小且不够稳定,使教育系统的发展缺乏一个较大的回旋余地和相应的稳定,往往造成大起大落的发展变化。

(3)要加强教育法规建设。健全的教育法规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是对教育系统进行控制、约束的手段。应继续加强教育立法及教育法的实施工作,以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

(4)突出教育投资的方向性,使教育系统协调发展,使教育经费获得较好的效益。

(5)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价。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责范围、充分发挥职能等。

3.简要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受到“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响,国内和国外在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采取了哪些与之相应的新的政策和措施?(讲出4个方面)

答: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掀起了公共管理改革的新浪潮,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思想应运而生。其精髓在于将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国内和国外在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采取了以下与之相应的新的政策和措施:

(1)教育产业的开发和教育市场的开放。“新公共管理”思想将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教育作为传统的公益行业受到冲击和改造,教育产业不断开发,教育市场也不断开放,藉此来提高教育部门的运营效率。

(2)教育管理权力的下移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管理的弹性化,主张权力的下放,国内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呈现出分级管理的均权化趋势,各国都越来越重视下放管理权力,提高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实行教师聘任制。“新公共管理”思想把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更注重管理绩效和管理效率,在学校管理中实行教师聘任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在教育这一准公共部门中引入竞争机制的表现。

(4)校长负责制。“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放松管制,强调公共部门的企业化管理,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绩效的明确的标准和测量。这些都为各国在学校管理改革中扩大校长的权力、实行校长负责制奠定了基础。

4.什么是心理挫折?造成教师工作中心理挫折的因素有哪些?(讲出4个方面)并就其中一个方面因素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做出简要说明。

答:(1)心理挫折的含义

所谓心理挫折就是指个体在致力于达到某一目标的过程中受到干扰或阻力,使需要和动机得不到实现而产生心理上的失意、烦恼、沮丧等消极情绪反应。

(2)造成教师工作中心理挫折的因素

造成教师工作中心理挫折的因素可能有: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对社会的认识过分理想化时,一旦见到丑恶现象或不公平的现实,则容易感到失望。

成就需要强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时。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或环境所允许的条件,或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过高造成过重压力时,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失败感。

当教师面临多种角色期待,而这些期待之间互相矛盾和冲突时,可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当教师产生工作中的失落感、疏远感时。如果教师对所在组织和人群缺乏归属感,人际关系不佳,或工作环境恶劣而个人无能为力时,都会产生这种感觉。

(3)例如,当教师所教班级考试成绩较差而教师本人的成就动机又较高时,教师就会产生心理挫折感,这时,教师可能会认为是学生基础差以减轻自责,这就是合理化心理机制;教师也可能不去想这件事或者认为别的老师也有教的差的聊以自慰,这就是逃避和投射的心理机制。

5.公共关系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为什么现代社会日益强调这一理念的重要性?简单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些学校违背这种理念的表现。

答:(1)公共关系的核心理念

公共关系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或管理哲学,其核心理念是:任何组织必须打破利益关系上的自我中心主义,寻求组织利益和公众利益的一致性,在二者之间建立默契与平衡,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建立起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获得稳固的基础。

(2)公共关系理念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之所以日益强调公共关系的核心理念是因为:现代生活的各方面都日益社会化。整体化的倾向使得社会各个组织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常常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公共关系从这种现实出发,提出社会利益是由各种集团利益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某一组织的活动,必须首先考虑到它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寻求组织利益和公众利益的一致性,在二者之间建立默契与平衡。只有当组织的活动满足公众利益的需要,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声誉,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为本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公共关系对于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公共关系可以帮助组织建立并维持与公众之间双向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争取外援;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监测环境、收集信息;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公众舆论,传达和沟通信息,并对之做出反映;明确并强调管理部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作为社会变化趋势的监视系统,帮助管理者及时掌握并有效地利用社会变化,分析趋势、进行决策。

因此,公共关系的理念日益受强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3)举例

有些学校的校长只顾埋头工作,不注重总结提高,进行宣传,即使学校有了成绩,并无多少声誉,造成生源差,教师干劲不足。

某高校发生伤人事件,校方置之不理,试图掩盖,以致谣言纷纷,人心惶惶。

二、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

1.试从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供求特征角度分析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答:(1)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这样一种物品,其效用不可分割地影响整个公众,而不管其中任何个人是否愿意消费。它是由政府提供的,无偿服务于大众的产品和劳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市场经济无法有效提供的,必需由政府面向所有人提供,并不是只向哪些具体的人或哪些利益集团提供,因而公共物品具有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特征。

公共物品分为两种类型: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前者是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如国防;后者是付费使用的非竞争性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是指在消费和使用中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的物品。竞争性是指某人消费了这种物品,则他人不能消费,前提是稀缺和私有。排他性是指只有付费人才能使用。

(2)教育的产品属性

教育的产品属性是教育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依据。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而且由于教育类型的不同,其公共性也不同。

从教育的“生产”方面来看,它并不具备纯粹的公共物品的特征:接收的学生越多,需要的教师就越多,校舍就越大,因此成本也就越高。当然,在超过一定的规模之后,教育具有一种“成本不变”的特征。但从消费方面来看,教育具有一些公共物品的特点,这是因为“教育的报酬”具有外部性,尤其对社会来说,其报酬远远超过了受教育者个人,并且,教育的性质越接近于公共物品,相对于整个社会的那部分报酬来说,受教育者个人获得的报酬份额就越少。

从教育的类型来看,基础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很强,因为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是整个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具有典型的外部性。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因为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竞争性和排他性,但高等教育也具有较强的外部性。职业教育和培训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也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3)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私人物品由市场提供。教育资源配置要由政府、社会、个人三方不同程度的承担。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市场难以提供资源配置以满足教育的发展,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由于它是义务教育,是一种国民素质教育,政府更应当提供廉价或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对于高等教育,由于国家财力的有限和高等教育的排他性特征,应建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由政府、学校、社会、学生共同分担;对于职业教育来说,由于其私人物品性更强,应主要由个人付费的方式进行提供,但也要注意资助困难群体,如贫困生等。

2.在教师评价中所坚持的“公正原则”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教师管理中的实践中有什么意义?执行时的要求是什么?

答:(1)“公正原则”的含义

公正原则就是在教师评价中,实事求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考核,不带任何偏见、私见,不凭主观意志做出判断,使评价结果与事实相符合。

(2)“公正原则”在教师管理实践中的意义

有利于保护教师工作积极性,使考核发挥奖优惩劣的激励作用。教师评价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对教师工作的诊断和总结,坚持公正原则能使教师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不足和优点,能保护教师的积极性,使大家共同提高绩效,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建设团队,形成良好的校风。评价是组织中重要的管理手段,具有风向标作用,公正的评价能使教师形成互助、和谐、团结的组织氛围,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个体价值。学校是文化单位,是知识分子群聚的社会组织。教师劳动的精神活动性质和为人师表的自我意识,使得他们特别重视自我的价值,重视个人的声誉和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要求获得别人的尊重,也期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公正评价有利于他们体现自身的价值。

(3)教师评价中坚持“公正原则”的要求

贯彻这条原则,要求考核主体克服传统的习惯的凭印象、凭经验的主观臆断,而是注重调查,尊重事实,坚持以评价标准为尺度的考查鉴定。

要求考核主体要充分注意和结合自己学校的工作环境,学生特点等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对学校内教师个体进行综合评价。

要求考核主体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工具,精细、明确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工具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出教师的实际绩效。

三、研究设计与组织发展策划(40分)

某中学由于办学质量比较好,近年来择校学生不断增多。初中近三年招生分别是12、16、22个班,高中则是10、14、18个班,现在在校生达到5000人。由于学校急剧膨胀,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都出现了很多矛盾,比如教导处对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忙不过来了,学校食堂容纳不下这么多学生同时就餐,学生活动中发生矛盾的现象日益增加,教师之间交往相对减少了(因为无法组织300多教师同时活动),对教师的评价也比以前粗糙了。领导班子担心这样下去学校教育和教学质量下降。

假如你作为专家被校长请来对学校的组织状况进行研究和诊断。请你:

(1)首先设计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案;

(2)对学校组织的调整方案提出你的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1)研究方案的设计

明确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就该学校的组织状况诊断研究来说,其研究目标是要为学校的发展状况提供诊断意见,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可资参考和应用的建议。具体到研究内容来说,就是要探明该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的支持、未来入学人口的预测、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学校组织发展规划等内容。

梳理分析学校组织发展相关研究文献

对中学组织发展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学校组织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设计等,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可以采取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

制定研究程序,开展实地研究

对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学生、家长、社区等相关群体进行访谈和调查,了解他们对学校组织发展的看法和建议,明确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采用SWOT技术,明确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提出并论证研究结果

通过以上几步,给出学校组织发展诊断报告,制定学校长期、中期、短期发展规划,对学校发展提出具体的指导性建议。

(2)对学校组织调整方案的建议及理由

对学校组织调整有两项建议:其一、如果该校具有非常丰厚的教育资源,包括有很多高水平的教师、学校有财政的大力支持、学校所处社区有足够的潜在生源等,可以考虑扩大规模、建设分校、另设独立学校,同时加强管理,以不损害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为前提,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其二、如果学校仅仅具有现有的教育资源而无法实现规模的扩张,或者未来的潜在生源存在不足,这时不宜扩张。应当稳住现有的招生规模,同时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减少管理层级,保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

建议的理由:由材料来看,该校是规模过大成长型组织,此类学校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的功效,然而其单位学生平均成本不会低于规模适度型。规模的过大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离、管理失效、行政僵化等弊端。如果继续成长,其弊端会愈显突出,从而影响教育的效率,导致规模不经济。因此,若学校不具备条件,则要保持规模而不宜扩大。

如果该校有能力和机会通过建设分校等扩大规模,可以使学校发挥资源利用的充分性,资源使用的适当性,而不致导致行政僵化、人际关系疏离等弊端,则可以适当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