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语情研究(2009~2015)(全2册)
- 赵世举 李佳
- 17234字
- 2020-08-29 06:21:38
《通用规范汉字表》再现热议
张延成 阮桂君
【编者按】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通用规范汉字表》(以下简称《字表》)的研制情况,并向社会公布《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字表》采用计算机统计技术,从海内外几十个语料库中进行海量收集和筛选,最终收字8300个,按照字的通用程度划分为三级。《字表》反映出的变化主要有二:其一是根据社会需要,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现在仍然在使用的51个异体字收入表中,其二是对宋体字形进行了规范,依据《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对一些不符合字形规则的字的字形做了微调。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社会的进一步关注。早在今年4月,媒体披露了即将发表《字表》的消息后,就已经引发了一轮热议(本刊第一期已作报道)。那次争论的焦点是姓名用字该不该受限制问题,而这一轮争论的热点则主要是字形调整问题和话语权问题。从争论的情况看,似乎更多地表现为参与的热情,大多关注的只是某一方面的问题,例如个人认写问题、现实的连锁反应问题等,或者只是简单地表示支持或反对。而从整体上、深层次上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理性探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虽有却不多见。我们认为,语言文字的使用,实际上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行为,它关涉他人,影响社会和国家,关系着民生和发展。因此,对于语言文字问题不宜简单地肯定和否定,不宜只顾一点不及其他,应该更多一份儿理性和冷静,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民生大计、国家战略的需要出发来全面地审视、深入地思考汉字问题,审慎地发表意见,积极献计献策,努力探寻汉字规范的最优方案,进一步促进我国语文生活的健康和谐。
我们编辑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反映情况,沟通信息,以增进各方面相互了解,寻求共识。
一 反响情况
《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布以后,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字表》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社会各界人士包括一般市民、中小学教师、知名人士、学者专家、资深评论员等,也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发表自己对《字表》的看法。在谷歌上用精确模式搜索“通用规范汉字表”,可以得到159万条相关的信息(2009年8月30日下午数据,而28日晚还只是128万)。可见影响之广,反响之大。
各大新闻网站对民众进行了网上调查,基本上都集中在对44个汉字微调的看法上。截至8月24日下午6点,已有逾50万人次参与了投票。新浪网调查显示,90.6%的网友反对44个汉字整形,而凤凰网持反对意见的网民也是高达87.6%。腾讯网和中新网的调查显示逾八成网民认为汉字整形是“胡闹、穷折腾”;而中华网调查结果更是有98.6%的网民持反对态度。“重新学习新写法有难度”“不应该轻易改变写法”“增加学习负担”“修改成本大”等,是网民们最为集中的看法。同时,也有支持和肯定调整的声音。
下面是我们在跟踪观察的基础上对各方主要观点的概括。
二 支持意见
官方和有关专家对《字表》的解读和解释内容不算在内。
1.“微调”的汉字构字合理,表意性增强
沪上的一些文字研究专家致信《新民晚报》,认为撇开修改个别汉字的社会成本问题,单从汉字的构字规范来看,其间的合理性还是应当大力宣扬的。上海汲原堂汉字研究中心的一群研究者力挺此次44个“整形”字,如果不对个别汉字做“整形”,使其尽可能还原其“本来面目”,将会使得原本就已不断削弱的汉字“表意”特性丧失殆尽。(《新民晚报》,2009-08-27)
“力避重捺”,贯彻得比以往各时期都来得彻底,让“力避重捺”进入到“籴汆氽餮”等字里,是可取的。(杨新安,新浪博客,2009-08-14)
2.“微调”有理据,有利于识字教学,有利于美观
更重要的是,这些字形的调整,不但都有各自的科学依据,而且都是有好处的。据我看,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有利于童蒙识字教学。根据一些从事汉字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反映,把汉字字形按规则进行统一,对于帮助孩子们学习汉字是大有好处的。比如,字形调整之前,“木”字底分“大木”(不带钩)和“小木”(带钩),没有道理,也没有规律,学习者只能逐个死记硬背。调整后都一致了,只要说“底木一律不带钩”就可以了,合理又省事。二是有利于美观。例如,“琴瑟琵琶”左上角的“王”字末笔从横改为挑,就比原先要好看一些。(丁启阵,搜狐博客,2009-08-20)
3.汉字需要这样循序渐进地改革,这是文字时代性和艺术性的要求
笔者认为汉字是需要改革的,而且需要“大改革”,只是这也需要“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而当下,专家们对于“汉字改革”还是相当谨慎的,最起码没有用手中权力“大刀阔斧”地改革。可以说,当前的“汉字改革”无论如何对于文字的时代性还是艺术性,都有着积极意义!对此,我们为何不能给一点掌声呢?(红网,2009-08-04)
4.《字表》的研制和发布是贯彻《语言文字法》的新举措,是社会语言生活变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多数的调整更符合汉字构成规则
8月25日,吉林省举行《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座谈会,与会的30余位专家学者一致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和发布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迫切需要和重要措施,是社会语言生活变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对近日颇有争议的44字字形微调,不少专家认为,大多数的调整更符合汉字构成规则,从易学易用的角度来看,更体现实用性和科学性。人们眼下可能不习惯、难接受,但从长远着眼,调整是有好处的。而目前的宣传不够广泛,公众都不了解为什么要改。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字表的宣传力度,增加信息公开透明度,通过增进公众的了解,赢得更多理解。(《城市晚报》,2009-08-06)
5.汉字“小整形”很必要,符合符号学原理
华南师范大学张玉金教授认为“小整形”很好、很有必要。他解释说,虽然调整字形要付出成本,但汉字结构有其内在的规律。根据符号学的原理,构成符号的部件要尽可能少,现在的调整就符合这一点。同时,该调整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内部平衡,也更加有利于教育。(《南方日报》,2009-08-02)
6.认同部分异体字体现人文关怀
对51个异体字予以“重新”认同,给繁体字留出了“活口”,表面上看是“为尊重社会习惯,方便人们用字需要”,实际上体现了对文字本身的尊重。(《南方日报》,2009-08-13)
51个异体字重现汉《字表》,主要用于人名、地名,这是考虑尊重大众的用字习惯。火星文不在规范范围内。(新华网,2009-08-13)
恢复使用这些异体字表明我国在语言文字政策上的人文关怀。今后我们对异体字不再简单地提“淘汰、废除”,但在使用上仍然有明确要求。(新华社,2009-08-13)
为尊重人民实践,51个异体字被收入规范汉《字表》,它的基本原则,除了字理上的原则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尊重人民大众已经有的用字习惯。(中国网,2009-08-13)
7.“问政于民”“问道于贤”彰显公民社会建设的起步
好一个“问政于民,问道于贤”!这是一个绝好的宣示,未来我们政府的工作,一定会有更多这一类“建议”的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语委对于《字表》征求意见的真诚,我们由此看到的是,这种在全社会征求意见的行为,不仅仅只是完成一个《字表》的程序过程,更是公民社会建设的起步之举。从今天开始,《字表》就正式征求意见了,希望各位社会贤达,不要辜负了国务院的寄托与期望,我们与国家语委一起,共同完成这一项重大的牵涉国计民生的文字工程任务!由这一次公开、正式且高调的“问政于民”与“问道于贤”的行为,我们期待着共和国的每一个建设项目与重大国家工程,都能问道于贤,形成全民自觉地、建设性地参与国家建设的一种良好社会风气,也借此促进国家问政于民的常规化、制度化,迎接公民社会的到来!(一清,凤凰博报,2009-08-12)
8.《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颁布是千秋功业
官方发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和《繁简汉字对照表》,公开征求意见,几十年来汉字简化的伟大实践,即将画上完满的句号。汉字简化体系的最终完成,是中国文字史上有千秋功业的大事,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可以与哪些历史事件相比呢?一是仓颉造字,二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三是唐朝确立楷书的正书字形,四是宋朝发明活字印刷术继而确立了“宋体”印刷字的字形,五是清集前代之大成编纂了《康熙字典》,这第六就要数五四运动以来开展的这次汉字改革简化了,现在经过最后的增补完善,已经成了成熟完备的体系,终于大功告成了。(苍山绿树,新浪博客,2009-08-15)
三 反对意见
目前,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对汉字字形调整方面,普遍认为这次“字形”微调的理由不充分。对收录51个异体字的意见分歧并不是太大,民众认为这些异体字的“释放”有利于人们的生活,是对大众用字的尊重,本文对此没有集中整理。一些对《字表》收字所提的反对意见列在本节最后。
1.“整形”的汉字业已成型、通行度高,并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轻易改动缺乏民意基础,就是“瞎折腾”
(1)来源于百姓的语言文字习惯是最高的准则
并不是符合学问家所言的要符合字理、字源、字形的规范原理,而是咱老百姓用得顺心、自然,用得时间久了,就是那种拿捏使用起来,顺其自然的感觉。而这种来源于百姓日常生活的语言文字习惯,就是它最高的准则、最高的规范原理。(广州日报,2009-08-20)
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反之,那些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或者书写不方便的汉字就需要修改。综观此次“整形”的44个汉字,绝大部分都具有通行度高、易于识别的特点,何必改头换面呢?(西安晚报,2009-08-23)
暨南大学的甘于恩教授认为,字形修改要符合科学原理,要体现稳定性、方便性、一致性,要有认受度。文字属于交际符号系统,没有稳定性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可以不改的,尽量不要去改。汉字有些形体是有变体的,既然有变体,那么这一点变形是否值得去改?此外,如果群众对修改的抵触情绪比较大,对学生的影响太大,那么就没必要去动它。(南方日报,2009-08-22)
事实上,汉字的写法并非亘古不变,而是一直在与时俱进地调整。然而,汉字字形任何细微的改变绝非小事,既要改,就得有必要,又得符合科学,绝不可闭门造车,将大众的固有习惯和认可度置之脑后。(光明日报,2009-08-04)
日前,刚刚出版了简体字版新书《认得几个字》的台湾作家张大春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对于教育部的规定,自己不太懂,“文字有约定的也有俗成的,有时候俗成的力量还大一些”。(新京报,2009-08-25)
(2)“字理”有不同解释,符合“字理”不能成为用字变更的依据
钱乃荣认为字理可以这样分析,也可以那样分析,因为汉字太复杂了,实际运用的历史中有多种表现。汉字的字理和文化固然重要,但是汉字的约定俗成和社会实际使用更为重要,改动时要经使用汉字的全民讨论,切忌在闭目失听的情形下闭门造车。(新民网,2009-08-25)
“字理”并不能成为用字变更的依据,从“字理”出发,条条理由都站得住脚。但用字变更问题必须从社会应用出发,从广大群众是否能接受、变更的经济成本大小、是否会制造新的用字混乱等后果考虑问题。(四川在线-解放日报,2009-08-24)
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常用字要不要改、怎么改,恐怕不能光考虑专家们所说的汉字“字理”问题,更重要的要看应用是否方便。“刹”和“铩”字中的“杀”字写法本来相同,在修改后写法却不一致了。这说明,此次修改在字的选择上并不成熟。(齐鲁晚报,2009-08-17)
委实看不懂这44个汉字调整写法的意义在哪里?是为了书写更方便吗?可是我们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简体字识字教育,基本上已经接受了简化字的结构、笔形、书写方式,随意调整只能让大家书写更不方便。(张昌波,荆楚网,2009-08-20)
作为语言文字研究的权威专家,马景仑分析,专家倡导对44个汉字的写法进行调整,主要是从强调汉字字形的来龙去脉角度出发,从造字的原理角度,的确应该是改后的写法。但是,专家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到语言的应用性和社会性。这些文字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应用广泛,全国13亿人口都在使用。这样的调整会让人们无所适从,增加不少麻烦,甚至会变得一片混乱。(现代快报,2009-08-21)
广东资深教育专家梁冠超认为规范汉字应基于群众生活需要和书写方便,而非所谓科学统计。(羊城晚报,2009-08-06)
(3)解决字形“历史遗留问题”不是当务之急,职能部门要具有“自发形成规范”的当代意识
市场经济赶得人们喘口气的机会也没有,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主持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王宁教授语)为借口突然要改字,这不是折腾人吗?尽管王宁称“这次我们管的是机器”。(《法制晚报》,2009-08-21)
平心而论,恢复51个异体字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后,中国大陆所有电脑在理论上都得修改字库,难怪给人一种“吃饱了撑的”的感觉。汉语的当务之急,是怎么消化新词汇,怎么在没有行政命令规范的时代自发地形成规范,这才是面向未来。放着那么多新词汇不去处理,反而给并无大问题的44个汉字整容。有哪个纳税人愿意花钱供养这样的专家呢?(薛涌,东方早报,2009-08-22)
当前文字工作的重点不是整形,而是严格执行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社会上的用字行为。现在,一些地方报纸、网络等媒体用字十分混乱。有些编辑水平有限还故作高深,其文章内容不是文白夹杂,就是中英混用,或者滥用方言、别字连篇。有时人们想要将报纸的一个标题看懂,恐怕都要花上很长时间。(新华博客,2009-08-21)
2.调整后的汉字在美感、字理和规则统一性等方面没什么明显进步,反而乱上加乱
这44个调整的汉字,和原来的字形相比,进步在哪里?如果说是比以前要漂亮美观,凭什么说“亲”字下面的小勾不要了就变得好看了?凭什么说“唇”字的半包围结构就磕碜了?很多时候,有的“改革”看起来就像是没事闲的。拿这次汉字调整来说,该和不该有多大的区别?难道在那些专家的眼里,汉字的美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吗?(东北网,2009-08-20)
凭什么要“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难道楷书黑体等等就不规范了?字体和笔形是两码事,这是小学生看图识字的知识。汉字的系统规律性本来就给搞得乱七八糟,如今那“汉字规范”更是乱上加乱。那么多标准,等于没标准、没规范。汉字系统性啥啥的,本来就是一团糟,如今又改写法,请问:写法改了,笔画变了,那按照笔画搞名称排列是否也跟着变?那计算机内码表和内码值是否也跟着变?计算机使用的所谓“规范汉字”内码表是试图按照现代汉语词典方法排列的,可是,内码数值却又试图按照新华字典方法排列,内码数值的差并非按汉字的顺序平均排列,而是有大有小。(直言了,和讯博客,2009-08-20)
在汉字表中实际被“做了字形微调”的字并非如有关部门公布的是44个,而是至少有50个;在构字规则的掌握方面,明显存在顾此失彼的诸多问题。经查,除了“琴、瑟、琵、琶、徵”之外,“潖[pá](7965,三级字)”“璱[sè](8086,三级字)”在汉字表中也相应做了修整,但在汉字表前面的说明中并未提及。在被收录的字中,“僎[zhuàn](7847,三级字)”“[zhuàn](7992,三级字)”基于同样的理由在汉字表中也做了修改,但在说明中被漏计。(无倦,新浪博客,2009-08-26)
“恿、瞥、弊、憋、毂”5个字的微调,则违背文字发展的科学规律。“毂”的左下部件“冖”下添加一短横,缺乏简化字意识的表现。个别姓名用字不应全民买单。此次微调恢复6个繁体字,如此开口子就会没完没了,且意义不大。(彭泽润,长沙晚报,2009-08-03)
暨南大学邵敬敏教授说,字形的微调要考虑到群众心态,能不动的尽量不要动,如果要动,也要有道理。另外,即使要调整,也要遵从一致性原则,不能相同的情况有的调整了,有的却没有调整。楷体和宋体这两种字体,本身就有小小的差异,个别字楷、宋两种字体间的差异恰恰与目前的微调重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一旦“汉字表”做出统一后,楷、宋两种字体要如何变化?因此,调整字形要慎重考虑。(南方日报,2009-08-02)
3.汉字“整形”缺乏法律依据,与既定相关法规、标准有冲突
这次汉字整形,双方都找不到明确的法律依据,这也充分暴露了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缺陷和漏洞。(《检察日报》,2009-08-24)
曾参与制定汉字编码国家标准的王立建举例说,“竖勾”变为“竖”的“亲”字,是一个计算机使用的标准字库里找不到的陌生符号。他细看了一遍《通用规范汉字表》里的8300个汉字,发现里面有不少国标字库里找不到的字形,有1653个字不在GB2312(包含6763个汉字)里,有275个字不在GB18030(包含27533个汉字)里。(《科技日报》,2009-08-28)
4.汉字“整形”成本过高
(1)整形增加教学负担
学生:改写法真不容易。老师:整形给学生增负。云南师大原校长骆小所:多整理一些,一次改动。云南师范大学教授王渝光:常用字不宜改动。(云南网,2009-08-26)
听说要给44个汉字“整形”,天津师范大学附小四年级的学生张牧歌挺担心的,如果真改了,是不是平时写字和考试都要按这个写?这些字中的很多字她书写起来已经很熟练了,要改估计不会容易,如果考试时不小心按了原来的写法,“亲”字多了钩,会不会被判成错别字呢?张牧歌的妈妈对此也不无担忧。(中广网,2009-08-24)
小学教师表示担忧,认为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造成麻烦,而且“两重标准”让教师们无所适从。家长担心孩子没有记住这44个字而被无辜扣分。(方力,浙江在线-今日早报,2009-08-25)
从校长到一线老师认为调整字数越少、变化越小,改正的难度就越大。新版本这样写,旧版本那样写,到底依哪个,就会让学生感觉混乱。更有老师担心,在现行的考试机制下,调整的44个汉字有可能还成为新的考点,这些本来没有什么具体意义的字频繁出现在试卷中,来检查学生们是否正确书写这些字,那就属于人为给学生出难题了。(燕赵都市报,2009-08-24)
(2)“汉字调整”涉及全国许多行业汉字信息处理的调整,损害纳税人的利益
目前所有的字典、词典、教材等等有关汉字的印刷出版物,多媒体音像制品、包含汉字的数字产品、资料,汉字输入法、中文字库、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检索系统、各种汉字出版系统,有关的地名、地图、标志、标牌等等,身份证、户口、档案、信息等一切政府部门掌管的信息,肯定都需要修改,于是,像公安、民政、银行、税务等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是不是都需要改造自己的软件系统呢?这些钱,都是需纳税人支付的,又会是一个多大的数目呢?(荆楚网,2009-08-25)
有关人士普遍表示,汉字“整形”会给社会带来高昂的修改成本,此举还需慎行。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常用字要不要改、怎么改,恐怕不能光考虑专家们所说的汉字“字理”问题,更重要的要看应用是否方便。(新华网,2009-08-23)
对汉字是否进行“整容”,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公众意见,以及正视“汉字整容”后可能带来的成本浪费。与其劳民伤财让汉字变得更美观,倒不如维持其现状。(荆楚网,2009-08-26)
如今,面向世界的汉字微调,不是一个字,而是44字,必然也会有成本。一是各种出版机构需要对44汉字重新调整,需要劳精费神;二是与44字有关的地名、企业名,都得改,如大寨、新疆、每日新报、新华日报等,尤其是新疆,将可能要花一笔巨资;三是与44字有关的人名,也将是一次灾难,如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的刘新成、牟新生、刘志新、贾体新等人的印章、身份证件、户口簿都需要进行更改,不改好像缺了什么。(西安日报,2008-08-21)
(3)汉字调整受影响最大的将是印刷出版行业,字库修改增加社会成本
此次调整正式实施后,只会在印刷体宋体字中按《字表》调整,因此受影响最大的将是印刷出版行业。而北大方正字模研发负责人告诉记者,44个汉字微调必然带来字库修改,北大方正的字库修改后,其用户单位,比如各大报社、出版社,大约要花一天左右时间升级字库。网民担心字形修改后很多工具书也要修订重印,加上计算机字库升级,增加社会成本,习惯了使用计算机五笔输入法的人担心今后打字的方法也要改。(北青网-北京青年报,2009-08-23)
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等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专家们应该更多地考虑语言的应用性和社会性。“语言文字的调整一定要慎重。”(现代快报,2009-08-21)
文字是人类运用最频繁的交流工具,如果统一和固定,交易成本极其微小。除非是迫不得已的硬伤,都不要轻易动它,就算是极微小的改变,其代价也会是天文数字(汉字繁改简,尽管一次性成本巨大,但由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普及,其后续收益极其巨大,所以繁改简是巨大的成功)。电脑键盘的QWERT布局,不合理却沿用至今道理就在此。跨国公司改动一下名字,仅办公用品和对外标识的改变以及让公众认识新名字的推广费用,往往就要付出数亿美元。如此算来,给44个汉字整容,轻轻的几刀,代价很可能要以百亿千亿来计算。(和讯网,2009-08-29)
5.作风不民主,67%的赞成票有水分
(1)“多数人赞成汉字整形”是谁说的?
明明大多数人不赞成调整这44个汉字的写法,可到了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口中,却成了“绝大多数人都赞成”。我实在不知道,这种意见被扭曲的痛苦与无法表达意见的痛苦,哪一种来得更强烈?(现代快报,2009-08-24)
教育部有关人士为何对35万人反对汉字“整形”的意见视而不见,也不在意媒体上的争论和批评,不看网络上的质疑,却独独采纳了区区1500人的意见和建议呢?我想,这不过是因为后者的意见对推行这个字形调整方案有利罢了,这是一种故意闭耳塞听的做法。(齐鲁晚报,2009-08-24)
教育部称《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及有关材料登载在《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13日)和中国语言文字网上,但自己在那个网站上找来找去也没找到投票的地方,不知道意见是如何征集到的。昨日,记者在该网站上也仅找到一篇《〈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的文字报道,且该报道不能回复。(济南日报,2009-08-25)
(2)汉字“整形”民意就在眼前
教育部在这一敏感的时间点上公布调查数据,与当时取消“五一”长假的征求意见稿还没有出台,就有清华大学的某位教授说“取消‘五一’长假已成定局”或许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担心的是,万一这44个汉字被“整形”后,由于反对的人太多,又得恢复回来,那才叫“折腾”。(每日经济新闻,2009-08-25)
67%,真能代表民意?有关专家还是再听听反对的声音为好。您寂寞了,可别让民意也跟着您一块寂寞。(钱江晚报,2009-08-04)
(3)专家称汉字整形67%的人赞成网络热语
教育部的统计与网络调查结果落差如此之大,使得本次文字改革事件稳居各大网站的头条,也让“67%”成为此次“整形”事件的代号。对此,网友“zzxbbs”在天涯发帖称“67%”会很有可能成为继“70码”后的又一网络流行语。(大洋网,2009-08-25)
在天涯社区,一个题为《又一新流行语“67%”就要诞生了》的帖子连日来被在首页置顶,截至昨日下午3点,点击量已达299570次,回帖1233个。网友“疑问xyz”指出:“67%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数字,正好超过三分之二,刚好能保证征求意见稿通过,‘砖家’还是很聪明的!”网友“南山雾腾腾”说:“三个专家投票,一个反对,两个支持,就得来67%了!”(济南日报,2009-08-25)
(4)宁愿“被忽略”,不愿“被赞成”
教育部的调查数据是如何得出的呢?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原来如此!……现在通信那么发达,公众表达看法的渠道有很多,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对涉及10亿人的事情,为何仅靠区区1500条建议和意见就能得出结论来呢?我们宁愿直接被忽略,也不愿成为“被赞成”的道具。(今日早报,2009-08-04)
1500条建议和意见中的近七成,不过区区千余人,以此说明汉字调整受到支持,是轻佻的,也是不明智的。把千余人的观点强加到十多亿人身上,只能说明一点,我们又被代表了。起码,我是被代表了,因为我恰恰是反对汉字调整的。(新文化报,2009-08-04)
6.汉字“整形”是特权行为,没有尊重公民和世界华人的权利
(1)“整形”是对公民权利的漠视
此次汉字调整,虽说是微调,却实实在在的涉及千万民众的切身权利,尤其是像“亲”“琴”“新”这样的常用字,很多人就接下来会发现,要经常面对一个自己看着有点陌生的名字,一个写起来可能会别扭的“名字”,这难道不是重大的公民权利吗?因此,教育部和相关专家引以为豪的8年反复打磨,看似是“慢工出细活”,实则是对公民权利的习惯性漠视。(猫眼看人,2009-08-20)
改造语言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公权力,而是人民的生活。汉字修订与否,应该以社会生活的流通度、便捷度为标尺,由公众根据切身的、多元化的文化知觉和美感来判定,教育部实在不必越俎代庖。(东方早报,2009-08-25)
(2)担心“整形”走向文化垄断下的闭门造车或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技术改良
44个“整形”汉字背后,其实还透射着有关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之争。不无巧合的是,纵观汉字的衍变发展过程,同样可以看到这一布迪厄所说的文化权力动力学的推动作用。……如同其他社会领域的相关游戏规则,关于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的公开博弈其实不乏积极意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一博弈过程呈现最真实的主流文化诉求、还原最具广泛代表性的文化生态,而非精英思维、文化垄断下的闭门造车或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技术改良?(薛七七,中国青年报,2009-08-20)
(3)汉字自身有“主体性”,汉字“整形”的权力在民间
语言文字是人际交流的工具,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大众认可,才是硬道理。(法制网-法制日报,2009-08-26)
没有了权力,也就无谓程序正义。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是“权力”,不是政治权力,而是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权力。汉字整形风波折射出民间对整形本身的两个权力拷问:一个是这44个汉字患有何病,到了不做手术不行的地步;二是假设这44个汉字确实“病得不轻”,不动刀子和剪子便活不下去了,这个时候需要回答谁有资格给汉字整形。毕竟,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级的活的文化遗产,不是哪个国家和机构的私有物品。任何语言文字都不会完美无瑕,只是语言文字的完善是历史渐进过程中自我修订的。精英的意见可以参考,但不宜越俎代庖。事实上,语言文字的稳定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它绝不是少数人的丫鬟婢女,而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物。现在我们有几个世界公认的汉字学家,其代表性成果有哪些?如果不够格的话,几个人在屋子里私下讨论一番,44个汉字说变就变了?汉字不会这么乖巧,历史也不会如此容易被主导航向。(刘海明,中国网,2009-08-23)
(4)尊重全世界华人的汉字“所有权”,发挥汉字的向心力,方便国际交流
首先,汉字是谁的。汉字当然是全体汉民族和曾经使用汉语言人群的。也就是说,任何个人、任何群体,不经汉字所有者的同意,不能单方面改变汉字的写法、读音、字库和标准,否则就会引起巨大的混乱。其次,汉字是民族国家统一的根本基础。其三,海内外华人对汉字使用必须有一个最大公约数。要发挥汉字的向心力,同时方便对汉字有“所有权”的所有华人使用,方便与国际交流,海内外华人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汉字标准,至少有一个“最大公约数”。不得不承认,几十年前的汉字简化,方便了大陆人文化普及的同时,也对“大陆中国人”、“其他中国人”设置了一道无形的篱笆,这当然会付出历史的代价。试想,如果大陆和台湾包括海外华人没有“简体”“繁体”(正体)的“鸿沟”,华人之间的交流、向心力还会更强很多。(佩剑书生,中企新传媒,2009-08-20)
文字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根。汉字不是属于少数人的,要整形也不能少数人说了算,而要倾听广大民众的意见。不仅要倾听大陆的,也要倾听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声音,要最大范围地听听炎黄子孙们的意见。(汪长纬,东方网,2009-08-24)
(5)这次“整形”借口语言规律,通过权力机构强行推广,因而激起民愤
他们(专家们)企图将学术研究搞出的所谓语言规律通过相关权力机构强行推广,这种背离常识的学术生产方式和学术影响社会的模式,正是有关专家激起民愤的原因之一。这一问题不解决,汉字“被整形”这样的闹剧,估计还会不断上演。(新京报,2009-08-25。中国新闻网、中华网、人民网等20多家媒体转载了该文)
(6)质疑专家精英化的文化阐释权,担忧专家为特定利益群体代言、逐利
在公众的权利意识高涨的语境下,精英化的垄断性阐释(及其结论)正遭遇越来越频繁的大众“抵抗”,而部分社会行业领域出现的专家为特定利益群体代言的逐利倾向,则让这一信任危机经常处于紧绷状态。更何况,与某些具有特定专业知识门槛的行业领域不同,汉语言文化属于基础性知识类别,加之其天然的大众属性、民族属性,其引起大范围、激烈的民间情绪反弹,实为必然。(中国新闻网,2009-08-20)
7.字形调整是割裂传统,任意“改造”会削弱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2009年8月25日,30多位学者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质疑包含44个“动刀整形”汉字的《汉字表》,他们认为这是人为地制造新的文字混乱。现在我国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成熟,计算机输入和处理简体汉字和繁体汉字并无差别,没有必要用改变字形或者简化汉字“割裂带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烙印”的汉字。爱汉字就是爱祖国。为了两岸文化交流、为了国际的汉字教学,必须保持汉字的传统,任意“改造”汉字会削弱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北青网-北京青年报,2009-08-26)
对《字表》收字情况提出的反对意见主要如下。
第一,《字表》是铅字时代思维的产物,不合数字化时代潮流。
“这张《规范表》体现的是铅字时代的思维,”王立建说,“里面还根据汉字使用频率,分出了几级字库,这在如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已经有了标准字库,为什么要另划一个8300字的圈子呢?做好馒头不让吃,非要吃窝头吗?”曾任中文信息学会理事的计算机学者许寿椿认为,“在机械打字机、四码电报、铅字排版印刷三者被淘汰后,我们已经跨入数字化时代,因此《规范表》完全不合潮流”。(科技日报,2009-08-28)
第二,一级字表少了很多“农村用字”和实用文字。
“汉字表”的研制完全听群众的固然不行,但完全走专家路线也不行,要多听各方意见,可考虑专门设立一个人名和地名的汉字《字表》。梁冠超也指出,目前《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收录的3500个汉字中,少了很多“农村用字”和实用文字。例如,部分代表务农工具的文字没有进入一级子表,很多厨房用具的名称也没有进入一级字表。(南方日报,2009-08-02)
第三,《字表》与我国现行的国家法律有冲突。
《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要实现取名限于8000字,也就必须先修改《民法通则》,这个过程绝非指日可待。(解放日报,2009-04-14)
第四,《字表》注解和字级编排有不够合理之处。
二级字表的注解,祇,qí,读zhǐ时用“只”,应该说不再做“只”的异体字;袷,qiā,读jiá时用“夹”,应该说不再做“夹”的异体字。“慄”字不再做“栗”的异体字,以后不寒而栗只能写成不寒而慄了?麽,应加上读ma时也简化作“么”;“瞋”字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没当作“嗔”的异体字;“噘”意为翘起而非噘嘴;“徵”的解释不如现代汉语词典;“趟”是“蹚”的异体字怎么弄反了?雠,其他意义用“仇”,“仇雠”咋写?莫非写成“仇仇”?(黄谦,新浪博客,2006-08-18)
“琵琶”的字序是5043、5044,落在“二级字表”里,不妥。这两个字,一般在小学课本里就学到了,该归入“一级字表”里。(杨新安,新浪博客,2009-08-14)
《汉字表》增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不收的常用字“”(脚的大趾头),很好,但将该字归入“三级字表”则不妥。作为“拇”的反义字,它理当跟“拇”一样,都归属“一级字表”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收“”,把它放在“字典正编”而没有放在属冷僻字的“字典备查字”部分,是处置得当的。(杨新安,新浪博客,2009-08-16)
四 对反对意见的回应
以下搜集的是官方、专家学者和网友等对以上反对意见的回应,有解释的、有辩驳的。当然,由于“议论蜂出”,在编排上,下面的概括无法做到与上述反对意见一一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少数专业性强、讨论具体微观的解释性文字,本文未多涉及。本文对各类建设性意见和观点也没有来得及系统整理,这里只是选录若干建言博文,希望能窥一斑。
1.“整形”应从整个社会继承历史传统看,不能只看到所谓半个世纪的习惯
王宁先生认为,我们现在的工作不仅是对写字方面的促进,还是对规范字体的促进,人人都要有规范意识,把字写得规范一些。电脑再发达也代替不了手写字,写字本身是认字的一种手段,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是要边写边认,边认边写,学生对汉字有亲和力才能记得住。“这就是说,汉字的书写要有亲和性,这样才能增加我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对我们自己三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为止都没有经过变化的表意文字、这样一种让外国人羡慕的文字的热爱。”王宁说:“我们应当看到这样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不是大家写得越方便越好,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从整个社会发展、整个社会继承历史传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才能看到它的实质。”(中国新闻网,2009-08-21)
2.修改44个字的字形参考书法美学,是行笔的自然过程
我从书法界举一个例子,比如弹琴的“琴”,第一个王字最后一笔印刷宋体是平的,现在改为一提,这个符合书写的习惯,也符合书法家书写的规律和习惯,我这里带了一本书,比如这个“琴”字,过去很多书法家写,楷书最后一笔就是提的,大部分都是带提的,这个很明显,王羲之也好,他们很多书法家都是这么写的,很自然的。(周志高,新华网,2009-08-21)
3.无须重学这些汉字,“微调”现在不会影响手写体
此次字形微调,只涉及汉字的印刷字体中的宋体字,不涉及手写字体。宋体字形是一种由雕版印刷字形发展来的艺术字形,并不适合书写。宋体字是以满足阅读功能为主。(王宁,北京晚报,2009-08-20)
王立群说“十亿人需要重新学写这44个字”,我认为这有点危言耸听,是混淆视听!我看过那个字表,其实不少变化可以举一反三类推出来的,例如知道“唇”字改成上下结构,那么“蓐、溽、缛、褥、耨、薅”就可以类推了。其实真正说上是变动的只有10个字左右。而且变动了,并不影响手写和视觉。根本谈不上重学,你以前怎么写就怎么写,人家改动的只是印刷体。(张克孜,新浪博客,2009-08-23)
据我所知,这44个汉字的字形调整,一点儿都不可怕,要想学写,再笨的人,五分钟准能搞定。更何况,这44个字,指的是印刷用的宋体字字形,而不是手写依据的楷体字形。说白了,这44个汉字字形的被调整,充其量会影响人们的视觉和认识。很显然,这44个汉字宋体字形的调整,是不会影响任何人识字的。换言之,原先认识这些字的人,还是照样会认识这些字的——不提醒的话,很多人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字形已经做了调整。(丁启阵,新浪博客,2009-08-20)
4.汉字整形不会带来混乱,字形规则并不难
这次字形调整,并没有订立新的规则,只是沿用了《印刷通用字形表》本来就有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也是大家在汉字书写时,早就习惯了的笔形变异规则。此次调整的44个汉字字形,只占原字形的0.57%;而为了确保调整后的新字形能够便于使用,此次调整时曾多次征求过语言文字专家、书法艺术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大家最后一致认为,经过调整后的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更加合理,在对汉字进行讲解和分析时,也很有好处。(王宁,北京晚报,2009-08-20)
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在总原则的指导下,还制定了“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和竖钩、横折钩去钩”5类笔形规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光明日报,2009-08-21)
5.美感并不是唯一也不是主要的“整形”理由
王立群说,“如果以美不美作为对现行汉字动不动微创手术的理由,恐怕要动手术的汉字远远不止这44个,只要开了这个头,就可以一直动下去,完成这一系列整容手术”,我想问,“美不美”是唯一的理由吗?我检索了教育部的公告,怎么没看见这种说法?有的专家提到美学考虑,但不是说就是完全按美学观点来改动的。我看到专家的解释,是按科学的规律改动的。按科学的观点考察字形,你怎么知道这44个字不是最迫切要变动的?你怎么知道人家没考虑到“系列”变动?(张克孜,新浪博客,2009-08-23)
6.调整字形不是穷折腾,增收字形不是恢复繁体字
我认为,近期关于《通用汉字规范字表》的误解主要有两点。误解之一:调整字形是穷折腾。作为本国最重要、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要求它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和简便性,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任何微小的改动,都将直接影响每个使用者的利益,给他们增加重新了解和学习的负担。因此,必须慎之又慎。这一次《字表》的研制、出台,我个人认为,是很慎重的。误解之二:增收字形是恢复繁体字。这一次重新修订的《规范字表》充其量只能说是对现有汉字体系的一次修补,而“废除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则是对汉字体系进行改革,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本质不同。(丁启阵,搜狐博客,2009-08-19)
7.调整不会给教学带来负担,必要的知识更新不应嫌烦
王宁认为,老师们的负担确实很重,但是任何一个教师每年的知识都是要更新的。更新这些汉字,其实和教师每年需要吸收的新知识,包括文学知识、语言学知识等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做的调整关键是合不合理,如果是合理的,老师们是不会对必要的知识更新不耐烦的。(光明日报,2009-08-24)
李宇明说:“因为一般中小学教学都要用3500字,这一次把这3500字做了优化.在这3500个字里面,我们首先是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把现代语言生活要用的字放进去,不用的字从里面拿出来。语料库里,我们做了一些人工干预,专家组的统计是3%,所以这3500字就比较优化了,再用它们编教材,肯定是有好处的。”(中国新闻网,2009-08-12)
8.字形更改没有隔离传统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费锦昌对网友解释道:“这次微调44个字的字形性质,不是我们另外搞一套东西,更不像有些人讲的把祖宗的字形改掉了。”他进一步阐释说,在1965年的时候,当时书报上面印刷的字形很混乱,为了纠正混乱局面,文化部和当时的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一条规则《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这里面的规则制定得很详细,一共有6196个字,执行了45年以后,我们发现规则不错,但是它的规则没有贯彻到底,里面有很多不统一的地方。费锦昌认为,社会发展得越快,对于各行各业包括汉字规范化的要求就越高,规范化才能快速和高效。(新华网,2009-08-21)
9.改动后电脑识别、字典、书籍改动工程不大
王宁解释道,汉字在信息时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就是码,在内码里面有一个抽象的标准字样在里面,只要这个字放在码位上,打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没有必要大动干戈重新制造硬件或者重新做软件。对电脑来讲改正一个字的样子不会影响到我们打字,更不会影响到电脑对过去的一些字本身的调用和识别。相关专家也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征求意见阶段,会尽量吸收大家的合理建议;字典等书籍再版改动时,不会像大家所担心的那样对书籍直接回收;字表的所有执行问题都会和有关主管部门商定。(新华网,2009-08-21)
10.字形更改恐怕不能单靠投票来决定
我们非常感谢社会关注度这么高,作为研制专家组的成员,我们提供给政府部门的是一个科学报告,将来成为政策是政府决策的,不是我们来定的。因为字的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科学的问题,字是人文符号,社会性很重要,社会性和科学性两者之间的权衡很重要。但是有一点我可能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一个字改还是不改恐怕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的,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所以我也非常希望在搜集意见的过程中,对于这次总体的一些地方和我们公布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听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王宁,新华网,2009-08-21)
面对“公权意识高涨”,行政部门在中国传统的权利结构体制中有义务尽快将科学决策和民众参与决策联合起来。要推动这种科学性、系统性、技术性较高的文化政策不仅仅要重视研究,还要重视推行策略。票多不等于合理,合理不等于可颁行,可颁行不等于可实行。要达成行政意图,必须真正做到为民众所想!多问问,我们做到在第一时间把可能存在的疑问发布给大众了吗?我们为应付民意走向做了什么准备?(张克孜,新浪博客,2009-08-23)
11.勿以“民间科学家”态度对待《字表》,汉字学不完全是普及性知识
首先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此事。汉字学既然是科学,我们就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更要有科学的知识。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就不应该简单地凭借自己的感觉来评判,而是要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知识来对待《字表》。因此我们对《字表》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时候,一定要吸取以往“民间科学家”的前车之鉴,既然国家尊重我们的意见,我们也要尊重自己的权利,更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以理性、科学的积极态度,来为《字表》的完善出谋划策。(宋强,凤凰博客,2008-08-13)
《通用规范汉字表》动了谁的奶酪?其实谁的奶酪也没动,之所以引起一些人以似乎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一样的态度来反对,就在于你即使改动一个字,他们也是这样的反应,改动44个字和改动440个字他们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如果这次《通用规范汉字表》一个字也不动,他们其中有人同样会理直气壮地问:“汉字不改动还如何发展?”“美女就不需要锦上添花而整容吗?”这就是他们的逻辑和歪理。(宋强,凤凰博客,2008-08-26)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表示,由于汉字人人都认识一些,都有发言权,而它本身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专业知识,我们知道,汉字学是有博士点的,不完全是普及性的知识。我们以前的3500字是面向教育的,但是那里面缺乏一些儿童的用字,因为在成人的报刊和小说中,有些字是收不进去的。因此我们为了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专门建设了两个数据库,一个是儿童文学数据库,一个是科学普及和教育数据库,用这样的东西去补充,使得3500字在教育中更好用一些,这些都是便民利国的。(人民网-教育频道,2009-08-12)
五 延伸资讯
下面是若干视频和博客中关于《通用规范字表》的信息,仅供参考。
1.视频信息
《杂志天下》汉字整形引发社会争议 江西卫视
44个汉字将“整形”美化还是折腾? 湖北卫视《今晚6点》
更改成本高涉及面广44个汉字“整容”宜慎重 东方宽频
44汉字微调写法 东方早报
汉字“整形”市民热议 ku6视频资讯
汉字整形 ku6视频资讯
汉字要整形汉字整形整的是寂寞 湖南经视ku6视频资讯
汉字整形是改良还是瞎折腾? 江西公共频道ku6视频资讯
汉字整形惹争议 珠江台ku6视频资讯
火星新闻:汉字也整形 ku6视频资讯
44个汉字整容十亿人重新学写字 ku6视频资讯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44字“整形”惹争议 BVT北京卫视
44个汉字突然整形惹争议 东方卫视
专家称汉字调整只针对印刷宋体字 楷体暂不改变 东方卫视
新编《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收字8300个 黑龙江卫视
《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民意 北京卫视
专家回应44个汉字整形质疑 北京电视台
规范写法汉字整形惹争议 东方卫视
44个汉字拟调整写法专家解释原因 北京卫视
2.博客信息
汉字要稳定,不要折腾 王立群的博客
汉字规范问题考验政府智慧 丁启阵的博客
44个汉字引发的语言狂欢 丁启阵的博客
又一新流行语“67%”就要诞生了!! 人间第一
规范汉字做法本身需要规范 熊丙奇的博客
我对《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杨新安的博客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干什么的 kill me,or kiss me的博客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之我见 爱忘记的新浪博客
44个汉字变写法 古马的新浪博客
“哥改的不是汉字,是寂寞” 赵星-敏思的博客
“朝三暮四”的汉字改革何以承受“工具”之用 王传涛的博客
说说《通用规范汉字表》字形调整的民意调查 张克孜的博客
《通用规范汉字表》字形微调杂议 张克孜的博客
对《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几点意见 刘超英的博客
《通用规范汉字表》动了谁的奶酪? 宋强的博客
(原载《中国语情》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