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
- 郑保卫
- 7639字
- 2020-08-30 02:24:46
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新闻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理论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90年新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作为不同时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代表人物,根据自己所处时代党的中心任务以及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适时总结运用新闻媒介指导革命、指导战争、指导工作、指导政权建设、指导社会主义革命与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事业和发动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等方面的经验,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着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并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并将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新闻思想阶段。
一、毛泽东新闻思想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作为从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间的党的最高领袖,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与代表,其新闻思想主要解决的是党如何运用新闻媒介和舆论手段,来创建共产党、开展政治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以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毛泽东不但是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革命报刊活动家和新闻宣传家。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毛泽东在其一生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报刊活动实践。可以说他的革命活动与报刊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他一生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历程中,毛泽东始终关心和重视党报工作,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党报理论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观点和思想原则,形成了他丰富的新闻思想,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毛泽东新闻思想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理论基础,成为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它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推进到了以中国共产党人的新闻思想为主要内容和基本标志的新的历史阶段,为后来几代党的领导人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的新闻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毛泽东新闻思想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和新闻工作实际需要的新闻观点上。如他提出: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报纸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办报、办新闻事业是为了革命,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党报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要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始终放在中心的地位;党报要坚持唯物论,讲究辩证法,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维护新闻真实性;党报要坚持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党报要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党报要坚持开展积极的新闻批评,增强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党报要树立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准确生动的文风;党报要建设又红又专的新闻队伍;党组织要把党报作为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要坚持和改善对党报的领导;等等。
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他关于党报的性质、功能和作用的阐释。例如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就明确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他认为,新闻工作“就是教育群众,让群众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他还把“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看做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1]这一系列观点成为他新闻思想中的精华和代表性观点,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中的精髓和基础性理论。
毛泽东新闻思想,虽然吸收了许多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新闻思想中的内容,但是其基础和核心的东西还是中国的东西,其基本内容是对中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中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思想与中国新闻工作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来一直是我国新闻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后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新闻思想都是在继承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二、邓小平新闻思想阐释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代表人物,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他一方面致力于指导我国新闻事业在宣传和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坚持和维护四项基本原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则致力于积极恢复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匡正党的新闻宣传的基本理论,同时根据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和新闻宣传实际工作的需要,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论观点,成为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重要成果。
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始终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并将其理论原理和策略方法运用于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新闻领域,他同样忠实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并根据自己指导党的新闻工作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新闻工作实际需要的新闻理论观点。他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阐明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性质和地位,并且以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为依据,阐述了这一时期新闻事业的使命和任务。
邓小平提出的主要新闻思想包括: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党的新闻事业应当坚持并维护四项基本原则,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新闻工作应当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宣传上来,在服务四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新闻工作要坚持改革,要为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服务;新闻工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等观点。他提出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这一系列新闻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邓小平的新闻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党报中心”思想。“党报中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他们将党报或是比作“思想旗帜”、“政治中心”,或是比作“思想中心”、“领导中心”、“组织中心”,等等。
邓小平1980年1月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提出的,“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2],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党报中心”思想的继承,同时又融进了新的内容,具有了自己的特点。
第一,他是将报刊等新闻媒介放在整个思想理论战线上来看待其作为思想中心的作用的。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报刊虽然不同于战争年代,要直接发挥对敌斗争的组织领导作用,但却依然具有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作用,它可以将人民群众引导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引导到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上来。
第二,他是从稳定国家大局的需要出发来论述党的报刊所具有的“思想中心”作用的。他提出,作为思想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第三,他是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方向的角度来论述党报的“思想中心”意义的。他认为,党报党刊有责任向人民讲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而把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和统一到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正确方向上来。
邓小平认为,要真正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改革开放,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因此,在现阶段,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他反复强调,党报党刊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要坚决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而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于当时党和国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排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干扰,稳定群众的思想情绪,维护全党的思想统一,确保不偏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党报中心”思想既有别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有别于列宁和斯大林,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环境和新任务的需要。它是邓小平新闻思想中的核心观点,是邓小平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适应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国家与民族的特色。它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新闻事业如何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自己特有的功能和作用,真正做好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三、江泽民新闻思想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新闻事业改革发展的原则与方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是在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以后执政的。他们从新时期党和国家政局稳定与事业发展的大局和新闻工作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出发,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以及所应遵循的工作原则、所应采取的工作方法,做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阐释,解决了当时新闻界在新闻工作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为党的新闻思想进一步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开创了新的局面。
江泽民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强调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应当成为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应当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应当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应当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应当实行正确的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应当坚持真实性原则,力求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应当坚持新闻改革,力求既满足受众需求,又实现正确舆论导向;应当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新闻干部;应当讲究宣传艺术,注意宣传效果;应当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同时又提倡多样性;等等。
江泽民的新闻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注入了新鲜内容,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江泽民新闻思想的主要理论贡献,首先表现在维护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本原理上。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给新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有些新闻工作者由于受资产阶级新闻观的影响,主张全盘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论;质疑我国新闻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根本属性,否定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主张新闻商品化,忽视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以及新闻传媒对社会与公众的舆论引导作用;等等。这些思想倾向和新闻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基本原理的一种排斥和否定。江泽民的新闻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本原则,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质疑或否定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倾向,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本原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重要贡献。
其次,江泽民新闻思想的理论贡献还表现在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时代背景和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江泽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就新闻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探索和阐述,使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步、与实践同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在江泽民的新闻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舆论导向观”。他在担任总书记后,关于新闻宣传工作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内容,即舆论导向问题。他是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宣传的重要地位出发来阐述这一问题的。他把新闻工作比作党的生命的一部分,看做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提出了“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的观点,并且强调新闻媒介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江泽民担任总书记时期,我国开始实行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特点,难免给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得新闻队伍中一些人,对党的新闻工作的喉舌性质、党性原则、社会效益第一等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提出疑问,甚至产生动摇。而由于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致使在新闻实践中出现了片面追求可读性、收听率、收视率,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不考虑和顾及新闻宣传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和舆论导向的作用等问题。正因为此,江泽民提出要紧密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努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反复强调新闻媒介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从而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指明了方向。
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江泽民十分重视新闻队伍建设,他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思想正、作风好、纪律严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并且提出新闻工作者要打好五个根底(即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规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树立六大作风(即敬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的作风),这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提出的非常全面而又细致的要求。
四、胡锦涛新闻思想阐述了信息化时代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新特点新规律
中共十六大之后形成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处在新世纪我国需要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他们面对的是处在信息化时代,处在战略转型期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新闻媒介提高执政能力,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如何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及如何提升国家软实力,扩大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等问题。
胡锦涛的新闻思想集中阐述了信息化时代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主要解决了党和政府如何运用新闻宣传和舆论手段来改善执政环境,提升执政能力,增强执政效果,促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以及新闻传媒作为信息产业如何适应信息化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的需要,加速自身发展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时代党指导新闻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特点,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在这一背景下,胡锦涛和以他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新闻工作中,实行了许多新的政策调整和改革举措,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特别是根据新媒体出现后媒体格局和舆论格局发生变化的新情况,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当代新闻业发展需要的新闻观念,促进了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这些新的观点包括:强调新闻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要把新闻宣传作为党的执政资源,把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列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新闻报道要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新闻工作要富于创造性,要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做到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时效;新闻媒体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新闻工作者要遵守新闻从业的基本准则;要大力发展信息及传媒业,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等等。
这些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胡锦涛新闻思想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新世纪新闻工作改革的一系列新的思路。他提出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强调新闻传播要尊重客观规律和遵循基本准则;提出要把舆论引导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新闻媒体作为党的执政资源;国家要为新闻传媒业的改革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等等。
强调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是胡锦涛近些年来的一个重要观点。而他的讲话本身就渗透着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例如,他要求新闻工作要考虑到新兴媒体出现后所引发的舆论格局的变化,并且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要“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3],等等。
他把新闻媒体作为党的执政资源的思想也颇具时代性特征。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党要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首先必须转变执政理念,同时还要提升执政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可以作为一种执政资源,发挥其在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思想沟通和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应当说,中国共产党在对新闻媒体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上,从“武器”、“工具”,到“喉舌”、“耳目”,再到“媒介”、“资源”,反映了认识上的拓展与变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胡锦涛还集中阐释了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一些新特点和新规律。如他指出了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舆论多层次性和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特点;阐释了媒体格局变化带来舆论格局变化,新闻宣传需要整合各种媒介资源,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观点;提出了新闻传播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增强国际传播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思想;等等。
另外,他还就如何解决我国新闻宣传工作长期以来没能很好解决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难题,阐述了一些重要的新闻观点。包括如何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如何治理整顿党政部门报刊,等等,为新闻媒体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理论保障。
总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始终根据中国党情与国情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赋予其鲜明的中国内涵及时代特色,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新闻思想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之所在。
注释
*此文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作,载《新闻学论集》,第26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1。
[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149~150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2]《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2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载《人民日报》,200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