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及实践传统*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实施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这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党的各项事业能够顺利进行并获得群众认可和拥护的必要保障。

在新闻工作领域,如何贯彻好群众路线,践行和发扬好党的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是需要新闻界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本文将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及实践传统进行阐释和论述,以期对新闻战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所帮助。

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

正如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

坚持群众路线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共产党始终把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把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坚持群众性作为自己的传统和优势。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在总结党报的办报传统和办报经验时,就把“群众性”与“党性”、“战斗性”、“组织性”并列为党报工作的四大基本品质之一。[3]

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群众性原则,走群众路线,这一思想原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他们在总结自身革命报刊实践的基础上,对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内涵作了基础性的理论阐述。后来,列宁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又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其内容做了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作为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有许多精彩的论述。早在青年时期,马克思就提出了要办“人民报刊”的理念,并对其内涵作了深刻阐释。他提出人民报刊应当是“历史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表露”,是“人民(确实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4]他认为人民报刊的实质就在于它体现“人民精神”,而人民报刊的记者应当“极其忠实地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呼声时”,“多描写些他和人民来往时人民的贫困状况所给他的直接印象”[5]

马克思还提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他认为“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6]。他在自己的报刊实践中,总是把争取人民的拥护和信任作为追求的目标。在他看来,只有获得人民的信任,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真正的人民报刊,这也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检验一家报纸优劣的标准。

为了确保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马克思和恩格斯希望他们亲自创办的《新莱茵报》能够成为“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7],能够始终站在人民的行列中,反映和维护人民的利益,表达和代表人民的意愿。他们在《新莱茵报》上大量刊登工农群众的来信,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要求,替他们代言,为他们伸张正义,因而得到了他们的信赖和拥护。他还注意在工农群众中发展通讯员,让他们直接参与报纸工作,因此可以说,党的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传统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

(二)列宁:党的出版物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办报传统和新闻思想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在关于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论述上,列宁在继承马恩思想的基础上有许多独到观点。例如他提出党的出版物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8]。很明确,列宁是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作为党的新闻事业忠诚服务的对象。

列宁非常强调党报工作要争取工农群众的支持,认为“唯有他们积极参加报纸工作,唯有他们表示支持,提出批评,撰写文章,提供稿件,反映情况和发表意见”,才能使党报“站稳脚跟和保证出版”[9]。为了充分体现和发挥工农群众在党报工作中的作用,列宁极为重视在工人群众中发展通讯员。他提出要尽一切力量在工人和青年学生中为党报组织写作力量,他要求报社“必须让成百上千的工人直接向《前进报》投稿”,而且要积极主动,“不能坐等”,要“亲自去约”,“亲自去取”。[10]列宁非常看重群众对报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他要求报社的同志要重视并处理好群众来信,要定期将其写成综述反映给中央。列宁的这些思想对我们认识党的新闻事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启示。

(三)中国共产党人:党的新闻事业要服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目中被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为人民服务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成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一切事业和所有工作都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我们的国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军队叫“人民解放军”,货币名称定为“人民币”,党所建立的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大学定名为“人民大学”(即中国人民大学)。党中央的机关报也以“人民日报”为名,毛泽东亲自为其题写报名。该报反复强调自己“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是“人民的公共武器”[11],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人民被置于党和国家工作中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这说明了人民的分量之重,更说明了人民群众在一切事业和工作之中的决定性作用。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人民群众的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将“密切联系群众”与“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的工作的三大传统作风之一,并制定了群众路线,强调党的各项工作都应当立足于服务人民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

在新闻工作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党报的群众路线做过许多精辟论述。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他从共产党人的群众意识和群众观点出发,对党报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1.毛泽东强调党报要坚持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要依靠人民群众办报

(1)党报要坚持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

党报要坚持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这是由党报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党报的一贯传统。毛泽东在1942年指导延安《解放日报》进行改版时就明确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党的政策要“合乎人民公意”[12]。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的改版社论《致读者》就明确体现了这一思想。社论表示报纸要密切地与群众联系,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记载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宣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

1944年年底,毛泽东在给晋绥边区《抗战日报》的指示中明确要求报社的同志不要忘记自己“是给晋绥边区人民办报,应根据当地人民的需要(联系群众,为群众服务)”[13]办好报纸。

为了使党报能够更好地适应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好地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毛泽东还对如何做好读者调查、讲究宣传技巧、改进新闻文风等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例如,他强调党报要对宣传对象作调查、研究和分析,了解他们需要什么[14];他批评一些文章的八股文风,提出要善于用形象、生动、鲜明、准确、通俗易懂的文字;他倡导要树立“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5]。总之,他要求党报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要注意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来改进宣传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2)要依靠人民群众办报。

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办好报纸,是毛泽东关于党报群众路线的又一个重要观点。毛泽东1940年2月在为《中国工人》写的发刊词中指出:“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作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好。这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看的人提出意见,写短信短文寄去,表示欢喜什么,不欢喜什么,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这个报办得好。”[16]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唯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报才能办好,而这也是检验一家党报是否办得好的一个标准。

后来,毛泽东在1948年4月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又明确强调说:“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他还对当时一些报纸违背群众路线的做法提出批评:“我们的报上天天讲群众路线,可是报社自己的工作却往往没有实行群众路线。”他举例说:“报上常有错字,就是因为没有把消灭错字认真地当做一件事情来办。如果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一定能使错误得到纠正。”[17]

“报纸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这是毛泽东对党的新闻工作群众路线最精辟、最恰当的概括。这一观点后来被概括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报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实质与核心在于,真正把人民群众当做党的新闻事业的主人,从而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党报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毛泽东所确立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原则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党报要始终保持同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国共产党党报历来注意保持同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帮助他们了解党报的性质和任务,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宣传党报,支持其工作。各地党的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了党报的性质和任务,知道党报是他们自己的报纸,便会主动向党报提供新闻稿件、反映有关情况,包括向党报提批评建议,积极配合党报做好宣传报道和群众工作。各地党报有各级党组织及广大群众的支持,新闻工作就有了明确方向,新闻报道就会更有针对性,就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级党的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这种党报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良好关系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党报的信赖和支持,也是党报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二是党报要做好通联工作。党报始终都很重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积极做好与人民群众的通信联络工作,尤其是重视加强群众通讯员队伍建设,积极、主动地在基层,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工农群众中培养和发展通讯员,帮助他们成为联系党报与当地党政部门及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成为党报了解基层情况,及时得到新闻线索,并提供相关报道材料的好帮手。为了帮助群众通讯员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党报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研讨班,召开群众通讯员会议,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平时还注意帮助群众通讯员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以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党报的工作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形式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便捷,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党报依然需要依靠基层群众,特别是群众通讯员的帮助了解情况,开展工作,保持同实际工作、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三是党报要做好读者调查研究工作。读者是党报的服务对象和工作目标,也是新闻工作做得怎样、效果如何的评价者和检验者,因此及时听取他们的建议意见,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研究他们的接受心理,有助于更准确地发现宣传报道中的问题,更好地改进工作,进而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因此,我国党报十分重视把做好对读者的调查研究作为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路线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注意通过座谈会、调研会、研讨会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及反馈意见,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和改进新闻报道和供稿工作。另外,通过读者调查,党报还可以及时了解公众对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一些国内外事件及当前事态的态度、看法和意见,据此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舆情方向,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舆论引导,掌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

新闻工作说到底是一种群众工作,因此加强调查研究,了解群众需求,联系群众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项基本功。新闻工作者要时刻坚持群众观点,要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紧扣时代脉搏,倾听群众心声,这样才能多写出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受到群众欢迎的新闻作品来。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集中体现了党的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党的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2.邓小平强调要确立为民宗旨,树立务实作风,反对新闻报道中的形式主义

作为承上启下的党的新一代领导人,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许多深刻阐释。他认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他指出,工人阶级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因此,他认为“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也“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18],而只应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为新闻工作者认识和处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群众路线确定了基本原则,指明了正确方向,它提醒党的新闻工作者应当准确地把握好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自觉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方向。

邓小平一向崇尚务实作风,反对日常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他还把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作为考察和衡量包括新闻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标准。他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角度对党内存在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的做法提出了严肃批评,并强调必须杜绝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

针对媒体上的一些形式主义表现,他曾多次提出批评。1992年他在考察南方时的讲话中就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19]在他看来,文风与作风是相互联系的,形式主义的文风其实反映的是一种不顾群众,虚浮不实的思想作风。

3.江泽民强调新闻事业要做党、政府和人民喉舌,要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打好群众观点根底

江泽民在其担任党的总书记期间对新闻工作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他把新闻工作看做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反复强调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做“人民的喉舌”,既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一项基本功能,也是其义不容辞的使命和任务。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行为准则、衡量标准,也是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保证。在“三个代表”中,核心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人民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实践主体,也是其受益者和检验者。

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新闻事业所承担的重要使命和任务,江泽民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要打好“五个根底”的要求,其中就包括“群众观点根底”。另外还有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规纪律根底、知识根底和新闻业务根底。

4.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工作的指导方针

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等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正是依据这些理念,胡锦涛在2008年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20]。2003年3月,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关于如何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问题时提出:“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21]“三贴近”原则的提出为新闻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成为新时期新闻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三贴近”原则中,核心和关键的一条是“贴近群众”。因为只要真正深入到了人民群众之中,贴近了人民群众,自然也就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生活,因为人民群众是一切实际工作的参与者,是现实生活的主人。因此可以说“三贴近”原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新闻工作中的集中体现。

在强调“三贴近”的同时,胡锦涛还提出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总之要处处体现对人民的尊重和敬畏,体现对人民的关爱和体贴。

为了把“三贴近”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近些年来中央又在全国新闻界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新闻工作者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接地气,通民情,达民意,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努力为人民群众服务,借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新闻文风。“走转改”活动,为新闻战线坚持群众性原则,贯彻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找到了一条最好的途径和最有效的方式。

5.习近平强调要始终依靠人民,倾听人民呼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作的近25分钟的讲话中有44次提到“人民”。他表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中共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便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提出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要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等。

随后,2013年7月,中央又组织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习近平在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提醒全党要清醒地认识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内存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他指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他强调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这表明了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新的思想认识和行动决心。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对于党的新闻事业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的新闻事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发挥党的新闻事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实践传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理论阐释,为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强化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并逐步形成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在从战争年代开始的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始终在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

(一)当好人民耳目喉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当好人民耳目喉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传统的做法。

一是当好人民耳目喉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耳目”的功能是“听”和“看”,“喉舌”的功能是“说话”。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人,充分尊重其知情权和表达权,尽可能当好他们的耳目喉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作为人民的“耳目”,党报首先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知闻需要,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新闻与信息服务。党报要及时、充分、准确地反映和报道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各种新闻与信息,以帮助他们闻知“天下事”,了解世情、国情和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而且通过这些工作来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这也正是新闻工作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刘少奇就提出,新闻工作之所以有必要存在,就因为它“能给广大读者服务,而且帮助他们”,他还认为,“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指导”[22],新闻工作就算是做好了。

作为人民的“喉舌”,党报须细心观察和了解人民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反映好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要敢于为他们伸张正义,真正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和代言人,要像刘少奇所说的那样,能够说出“人民的呼声,人民不敢说的,不能说的”[23]。党报还要尽力帮助人民群众行使好舆论监督的权利,使他们能够自由地、顺利地利用党报平台来监督党和政府的工作,监督那些官僚主义、玩忽职守的渎职官员。

二是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现实生活的主人,也是新闻事业的主人,他们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党报在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须十分注意宣传好人民群众的劳动业绩和伟大创造,反映他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颂扬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崭新的精神风貌。

在战争年代,根据地军民抗击日寇,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的模范事迹,党的新闻媒体都给予了及时报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群众建设新生活的政治热情和创造才能,特别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闻报道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今许多群众仍然耳熟能详的那许许多多工农兵和党员干部中的英雄模范典型人物,当年都是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在群众中广为传播的;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广大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业绩和经验,新闻媒体也都作了全面的反映和报道。

几十年来,党报始终坚持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在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精神导线、思想纽带和信息桥梁的作用,密切了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的关系,也使自己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欢迎和拥护。

(二)做好通联工作,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办报

党报群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组建通联网络,建设群众通讯员队伍,直接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办报。在瑞金时期,《红色中华》和红中社等党的新闻媒体就开始培养通讯员,建立通讯员网。当时《红色中华》和红中社只有几个编辑人员和译电人员,所需新闻稿件的来源主要靠苏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各地群众,因此便在各地发展了一批通讯员,后来又专门油印出版了一份《工农通讯员》刊物,借以对通讯员进行业务辅导,帮助他们提高采访写作水平。到1933年年底,《红色中华》和红中社的通讯员已达到400人。在他们的努力工作下,《红色中华》的发行量从1万份增加到4万份,红中社发布的新闻稿的数量和质量也都有了提高。

这一传统后来得以坚持和延续。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党报以及新华社的通联工作一直受到重视,并且不断得到加强,那时候在党报和通讯社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通联网络。正是这个网络在战争中保证了各地战况及群众工作情况能够得以及时反映,以便于中央及时了解下情,调整战略部署和斗争策略,而人民群众也能够借助这个网络保持同党和解放区政府以及党报的联系。同时借助这个网络,党报的宣传报道意图也能够得以落实,使党报可以更好地完成宣传报道任务及相关群众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等新闻单位仍然把做好通联工作视为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起便逐步建立起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党政军各部门的群众通讯员网络,将其作为联系人民群众,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依靠。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和新华社等新闻机构,在新形势下依然把加强新环境下的通联工作和建设通讯员队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取了许多新形式和新举措,使得战争年代保留下来的这一传统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这一传统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中一个最突出和最有效的优势。

(三)开展“走转改”活动,开创践行群众路线新路径

进入21世纪后,面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面对新媒体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的传播环境和新的工作挑战,如何使党的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能够继续发扬光大,特别是如何使一大批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能够继续像老一辈新闻同行那样,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去汲取养分,真正在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思想和业务上的提高,成为我国新闻战线的一个重要命题。在解决这一命题的过程中,近年来在全国新闻界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可以说是一个创造,它对于新闻战线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闻工作者只有走进基层,走入生活,深入群众,面向实际,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和创造智慧,切实弄清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状况,真实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才能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成为他们信得过的信息传播者和思想代言人。

而从近些年来我国新闻战线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新闻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看,一些脱离群众,背弃群众,甚至侵害群众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有时候表现得还十分严重。除了那些长期受到群众批评和社会诟病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新闻侵权、新闻敲诈等问题依然禁而不止外,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娱乐至上之风也在不断蔓延,这些问题的存在,在社会上和群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严重损坏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和声誉,也影响了新闻媒体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可以说当前在一些新闻工作者中所存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新闻文风方面的问题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和作风建设是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可谓十分“适时”,也非常“对路”。通过这一活动可以鼓励新闻工作者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自愿地迈开双脚,脚踏实地地走进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通过向群众学习来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改进新闻与宣传文风。

近些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实践说明,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可以锻炼思想,转变作风,改进文风,这既是新闻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使新闻报道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走转改”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我们一些新闻报道脱离基层、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接不到地气,摸不透民情,找不准民意的情况,使得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思想面貌和工作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人民群众从报纸、杂志、网站的“走转改”专栏和广播电视的“走转改”专题节目中,看到那些记者们发自农村、企业、社区、军营、校园的“沾着泥土、带着乡音、冒着热气”的新闻时,看到那些在春节返乡的路上与普通百姓共同品尝人间苦乐的记者采访的画面时,自然会得到精神与心理的慰藉和满足,会发现原来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是同他们心连着心的,跟他们是一家人。

新闻战线的思想、作风和文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如果将其与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其置于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高度来看,那么就应当进一步持续、深入地推进“走转改”活动。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不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新飞跃、作风的大转变和文风的大改变,这样才无负于时代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

广大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活动的实践中,回答了中央领导同志向新闻界提出的“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我是人民的记者”,这就是答案,而这也正是新闻战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应追求的目标和求解的答案。


注释

*此文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9)。后被2013年《新华文摘》第24期全文转载。

[1]参见《人民日报》,2013-07-0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参见《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册,52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50、1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2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2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6卷,2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7]《列宁全集》,中文1版,第12卷,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8]《列宁全集》,中文1版,第16卷,2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9]《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45卷,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0]载《人民日报》,1956-07-01。

[1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90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12]《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120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13]参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8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48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16]《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150~151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17]《邓小平文选》,2版,第1卷,2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3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载《人民日报》,2008-06-26。

[20]载《人民日报》,2003-03-29。

[22]《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册,248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23]《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册,258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